为什么李商隐的诗大都无题?

Kimi-Dan


这个问题其实不太对。根据《李商隐诗歌集解》里所收诗歌的统计,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基本可以确认诗人写作时即以《无题》命名的共有15首:《无题》(八岁初照镜)、《无题》(照梁初有情)、《无题二首》(昨夜星辰;闻道阊门)、《无题四首》(来是空言;飒飒东南;含情春畹晚;何处哀筝)、《无题》(相见时难)、《无题》(紫府仙人) 、《无题二首》(凤尾香罗;重帷深下)、《无题》(近知名阿侯)、《无题》(白道萦回)、《无题》(万里风波)。另有5首在通行的诗集中经常被标为"无题"的(五律"幽人不倦赏"、七绝"长眉画了"、"寿阳公主"、"待得郎来"、"户外重阴"),经冯浩、纪昀等人考订,认为多半是由于版本问题而产生的原题丢失情况,并非真正的无题诗。有些研究者(如杨柳)认为李商隐诗集中部分有题目的诗也应该属于无题诗一类,理由是这些诗的题目往往是从诗的首句中取前几字为题(如《昨日》、《日射》等),或者诗题与内容本身毫无联系(如《为有》、《一片》等)。但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看,李商隐诗集中可以归入无题诗的就有近百首之多。所以此说并没有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因此,李商隐的无题诗仅仅只占他所有诗歌的一小部分,因李商隐"无题诗"的名气就断言其诗大都"无题"是不严谨的。


一、何为无题诗

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具一格的创造。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且能疏密相间,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李商隐以无题为名的爱情诗,最为人所传诵,他的无题诗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笔者认为无题诗包括以《无题》为题的十五首,和一部分以句首二字为题的"准无题"诗(如《瑶池》《丹丘》)。这些诗有的有所寄托,但大部分属于纯粹的情诗。李商隐的"准无题"诗也写得相当出色。如《锦瑟》此诗貌似咏物,实则咏怀。它隐去了平生所历具体之事,以锦瑟起兴,充分运用了比兴、象征、典故等多种手法,将自己满腔的忧伤、郁愤之情,形象而又婉曲地表达出来。

二、无题诗特色

李商隐的无题诗深情绵邈、绮丽精工,但也往往被认为难懂晦涩,好像谜语一样,从前元好问《论诗绝句》这样写:"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做郑笺。"为何如此,大致有一下几点原因:

一是表现对象。李商隐的无题诗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我与再现,他表现的往往是黯淡迷惘难以写实的情绪,许多诗所写不只一诗一事,乃是整个心境,李商隐把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二是表达方式。诗歌中用以状其情绪的多是精美之物,而在表达上往往采取幽微曲折的方式,一重情思套着一重情思。三是恍惚迷离的诗境和意象。李商隐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像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分明有某种象征意义,但究竟要象征什么又难以猜测,遂形成朦胧的诗境。四是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境界和情思的朦胧,在内涵上往往具有多义性,给读者提供多种解读的可能。无题诗不仅意象独特,而且这些意象不受现实生活中时空与因果顺序限制,错综跳跃。另外诗中也大量用典,且往往不用原典事理,着眼于原典所传达或喻示的情思韵味。

三、诗风形成的现实原因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在其短短46年的生命里程中,目睹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的更替。这正是唐代的多事之秋,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专权,大臣之间更是朋党之争不断。而诗人自己身世又极为不幸,他少小孤寒,十岁丧父,十二岁作为长子担负起养家的责任。李商隐早年的贫苦生活对他性格和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一方面他刻苦读书,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事实上,他也确实努力承担起家族的责任。另一方面,早年的经历使他养成忧郁、敏感、清高的性格,这些特征既大量地从他的诗文中流露出来,也表现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但他科考不顺,两次应考皆未登第。直到他26岁那一年,才因令狐楚、令狐绹父子的推荐考中进士。就在这一年的冬天,他写下《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的著名长诗,诗中描绘了民间的衰败荒凉景象,指出政纲紊乱的弊端,最后陈述自己深挚强烈的救国救民之愿望,他也是一个关怀国家民生、有理想、有见解的有志之士。次年,他应博学鸿词科本已被录取却被除名。这其中有两种可能,首先是他既受知令狐氏(牛党),又娶了王茂元(李党)之女为妻的事实,这被当时朋党交争、各执一见的官场视为背恩之举;更为重要的可能在于李商隐的这首长诗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此后他多次入幕未有作为。

李商隐一生既要追求"欲回天地入偏舟"的理想,又想保持"一生不复没阶趋"的高尚气节。他既不能忘怀令狐父子的知遇之恩而无法与之断绝来往,又不忍伤害与爱妻、岳父之间的亲情关系;再加上他写的那些政治诗所招来的许多麻烦,这一切都注定了他在感情上将终身陷在进退两难的矛盾漩涡中难以自拔。

崔钰在李商隐去世后作下两首《哭李商隐》,其二云:"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哭凤不来。良马足因无主碗,旧交心为绝弦哀。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李商隐一生坎坷艰辛。从小生活凄苦,在政治上也从未有过施展才智的机会,一辈子都浪费在写无聊的应酬文章上,令人遗憾悲哀。正是他"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的终身遗恨与他"古来才命两相仿"的种种遭遇,使得他的诗风怅惘哀伤、凄迷晦涩。

四、李诗地位

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隐的诗作3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38首),居第二位,而王维入选29首、李白入选27首。这个唐诗选本在中国家喻户晓,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商隐在普通民众中的巨大影响。施蜇存在《唐诗百话》中提到:"李商隐的诗的社会意义虽然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是李商隐是对后世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因为爱好李商隐诗的人比爱好李、杜、白诗的人更多。"

李商隐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爱情诗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晚唐的韩偓等人,宋初的西昆诗人,直到清代的黄景仁、龚自珍,在诗风上均受其影响。此外,唐宋的婉约派词人,明清的许多爱情剧作家,也都不断地向他学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商隐那些以"无题诗"为代表的表现伤感情调的诗歌,于凄艳哀婉之中融人身世时世之感,追求一种细美幽约的美,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另外这些诗词化的特征比较显著,如题材的细小化,情思的深微化,意境的婉丽纤柔等,这也在诗与词之间搭起了一座过渡性的桥梁。


一往文学


人们时常犯这么一种认知错误,容易把自己有限的知见,盲目扩大范围,继而生出一些困惑,推导出一些“问题”。事实上,这些所谓困惑或者问题的前提,本身就值得推敲,或者干脆就是错的。

李商隐的三类诗歌尤其出名,一是咏史诗,二是爱情诗,三是伤身悲时之作。这三类诗歌,又常以无题诗的形式出现。于是,有人便据以认为李商隐的诗大多是无题之作,并为此感到困惑。事实上,李商隐的绝大多数诗歌是有题的,来看下具体数据: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李诗最佳注解本,豆瓣评分达到逆天的9.4分!]


据北京大学开发的《全唐诗分析系统》,李商隐共存诗616首,其中题作《无题》者仅16首,占李商隐诗歌总量比例,不足2.6%。如果再加上以诗歌开头数字为题的10首准《无题》诗(《锦瑟》《如有》《海客》《为有》《一片》《东南》《镜槛》《龙池》《日日》等),无题诗占其诗歌总量比例升到4.22%。这个比例,显然不能算是“大多数”。故而,认为李商隐的诗大都无题,是错的。


尽管如此,李商隐无题诗数量,还是不小,所占个人诗歌总量的比例也偏大,那么,他为何爱写无题诗呢?


首先,受咏史等题材的限制,须避尊者讳,不能直接点明,便以无题的方式呈现了。

比如讽刺本朝帝王乱伦丑行的《龙池》: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寿王,唐玄宗之子李瑁,杨玉环本为寿王妃,被玄宗看中,乃夺去。该诗讽刺本朝已故皇帝唐玄宗夺取儿媳的丑行,自然不好直白讽刺,便以诗歌开篇的两字作诗题,成了无题诗,而此无题诗实则有题,因须避尊者讳,便以无题的方式呈现了。

与之相类的还有《东南》等。


其次,李商隐心灵敏感多思,内心极度丰富,深沉缠绵,惝恍唯美的精神体验,难以简明传达,只能以无题诗的方式呈现。

最具有代表性的,恐怕要数《锦瑟》了: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飘渺华美,非人世所有景象,悠远难寻,空生怅惘之情,又似有诗人自身情事隐约其中,扑所迷离,惝恍难解。金代大诗人元好问忍不住感叹“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大家都知道李义山无题诗特别唯美感人,就是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本文图片皆自网络,侵删]


这类诗歌写的或许是爱情,或是自伤身世,或是感叹世事,或是歌咏历代传说典故。可以确定的是,诗人所描写的生命体验独特深沉,难以简要明白表达出来。


第三,和李白类似,李商隐亦问道求仙,烧汞炼丹,他有些神秘的宗教体验,部分无题诗也能便是其宗教体验的记录。

道教诞生之前,传说周穆王和秦始皇等人长生不老,羽化成仙。道教诞生之后,特别是经过东晋的葛洪和梁代的陶弘景这两位大炼丹家的实验和总结,烧丹服药成仙具有了一系列可操作的一套程序,逐渐吸引大批士人参与其中。现实政治中不得志,而年与时驰,岁与日去,李商隐便越发迷恋炼丹成仙之事了,他的诗歌中,有关道教神话传说的内容特别多,其中的一部分,很可能是其自身修道服药期间的宗教体验,或者称为精神体验。且看《玉山》:

玉山高与阆风齐,玉水清流不贮泥。何处更求回日驭,此中兼有上天梯。珠容百斛龙休睡,桐拂千寻凤要栖。闻道神仙有才子,赤箫吹罢好相携。

这显然是游仙诗了,这种游仙诗也算是无题之作,描写的是诗人的宗教想象或者精神体验。《无题》 (紫府仙人号宝灯)则是此类的典型。

而《嫦娥》云: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可能是诗人对成仙幻想的反思。纵然成仙,得以永生,而孤栖月宫,不能享受百般欢愉,夜夜孤眠,成了仙人,又能怎样呢?未必会喜乐圆满吧。


最后,诗人一生沉沦下僚,为生计奔波四方,多情善感的他,可能有不少无法成就的感情经历。这些表面上看似波澜不惊的“露水情缘”,却在他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记,《无题》隐约其词的方式,更适合抒发这些情怀。

且看《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断蓬。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四目相接,沉默不语,芳心暗许,她不担心被人看破,隔座送钩春酒暖。可惜“我”身不由己,听鼓则去,像转蓬一样,不能自主。这段尚未真正开始的感情,便夭折了。

李商隐的这种受挫心理特别强烈,以致他有些害怕亲密关系了,警告深情者,“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深情未必总是能够得到多情的回顾,“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李商隐无题诗,最动人的大概就是抒发其爱情挫折的失意之作,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而两情相悦、心心相印,又能长相厮守、白头偕老的美满理想,人世中罕能见之,故而,人们从李商隐的无题诗中,获得了极大的共鸣。因为爱情,也不全因为爱情,还因人生的真相,恐怕即是如此。


更多人文精彩解读,敬请关注:风雅人文观察。



风雅正


首先,有书君要纠正下题主,无题诗其实只占李商隐诗作的一小部分,但也比其他诗人的无题诗要多。

因为他的无题诗很出名,现代人接触更多,才产生了他的诗大都无题的误解。

作为晚唐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李商隐可谓高产,他的诗现存世近600首,其中直接以“无题”命名的有20余首。还有数首诗以首句或首词为题,譬如《锦瑟》、《昨日》等,整体风格与意蕴同无题诗系列类似,也有学者主张将这些诗归为无题诗。

李商隐的无题诗具有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名篇很多,与其他诗人相比,他为何如此钟爱给诗作取名《无题》?

众所周知,李商隐终其一生,也没有走近政治核心。

他满腔热血,却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当幕僚,从未获得晋升机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

所以,他把怀才不遇的愤懑,壮志难酬的心伤写在诗里,“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除开仕途失意,他的爱情也几多坎坷。与女道士宋华阳两情相悦,却被修行的公主发现,心上人却被遣返深宫,李商隐被驱逐下山。

之后好不容易遇到妻子王氏,红袖添香,琴瑟和鸣,无奈妻子病逝,留他一人。

相思成疾的他写道:“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爱情与前途都不顺意的情况下,友情也堪忧。

据说李商隐到长安后曾想进翰林院,向昔日好友令狐綯说明此事。

不料令狐陶升官之后,为了避嫌谢绝见客,致使李商隐处境尴尬,滞留长安无所事事。

彼时,他已不再年轻,所以他感慨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既说爱情,表达分离之苦,也说年华不再,却抱负难成……

种种情感,他都倾诉在诗里,内涵丰富,耐人咀嚼,无法用简短的题目来表达,故直接用无题。

另一方面,李商隐的无题诗含蓄朦胧,经常引用典故,但典故本身的意义,往往并不是李商隐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义。

比如“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有人直观地认为是咏嫦娥之作,有人认为是悼亡之作,有人认为是写女道士,甚至还有人认为是诗人在自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样引经据典写出朦胧的诗作,可以引申出太多的深意,明王士桢也以玩笑的口吻说:“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

从诗歌意义上说,李商隐的诗很复杂高深,用普通题目无法匹配这样的诗,索性直接用《无题》,以“无”

包含所有。

有书君认为,无论从情感表达,还是深意的升华,李商隐的无题诗都很出挑,无法一言以蔽之,用《无题》反而显得高明。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有道"无题”不是诗题目,"佚名"亦非作者名,李商隐的诗有六百余首,其中无题有二十多首,这是为什么呢?


在著名诗人中算是最多的了,而且还有最动人的几首,后世读者纷纷猜测,也没有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都说诗言志,高端大气上档次。但是古人写诗既有命题作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也有剑气冲天时的豪情,"但使龙城飞将再,不叫胡马度阴山"’

更有李白酒后吐真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春花秋月,落叶初雪,样样美景凄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登高苦旅,读史忆亲,更有相思别离,爱恨哀愁,失意人的一声长叹,无数诗人有感而发的情绪,总能诉于笔尖化作文字,流传千年。

所以诗词对于古代文人来说,算是生活的一部份,才女薛涛的情书,是桃花笺上的诗词,陆游的遗嘱《示儿》,也赢得后人"亘古男儿一放翁",……

好了,说了这么多,作为敏感多情,又才华横溢的晚唐大诗人李商隐,多愁善感,擅将己幽微情绪化为诗句于纸,就像写日记,记录点点滴滴。

那时词不如诗流行,词有词牌名,不用动脑筋。可能日记诗皆无题,想着了就写,有谁见写日记要写题目啊?

林妹妹收了宝哥哥旧帕,心绪万千忍不住要写上几首,横也丝来竖也丝,一方素帕寄相思,只有其一,其二,其三,亦是无题相思日记体。

很多诗都如日记,本无题的,后来整理再添上。但是李商隐的诗很独特,心绪又捉摸不定,过了几日,或天明那种感觉就不在了。



也许只得一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其实原感叹友人冷落,旧情难炽。后来又琢磨凑上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完全又有情诗,又有人生之叹,拟个题目总不达意,只得罢了。

又比如《锦瑟》原本无题,后人取的,晦涩难懂,诗人心境又堪与谁人诉?


情不知所起,亦不知所终,最后无人知所云了。

一花🌸一世界,金沙江的小闲鱼🐠元元,期待你的关注点评。

元元的天下


李商隐,作为晚唐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李商隐一生无论是感情、事业,整个人生都不太顺利。他所作的600多首诗里,有15首是用《无题》命名的,我们来感受一首其中的经典: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是一首抒发爱情的诗,其中对离别之情、相思之苦,以及人生感悟都作了阐述。像是发了一场没有主题的牢骚,又像是倾倒了一肚子苦水。李商隐自幼家道中落,但凭借聪明才智,经过与门阀世家的激烈比拼,最终踏入仕途。但是,由于性情直率,所以在昏暗的晚唐官场中很不顺利。


所以,李商隐的生活其实十分痛苦,他要想在官场立足,就要学会规则,无端陷入党争,为人内向单纯的他十分压抑。这时,李商隐心里有一种强烈的委屈感,心想赚钱真难!所以只能借诗发挥。

《无题》的意思是还没想好题目,其实,是他不愿意为这种没有明确主题的诗想一个题目,牢骚发完,便没有心情和雅兴了,但一看诗句写的还不错,留着吧,万一后人喜欢呢。《无题》其实就是因为李商隐一肚子委屈,用另一种方式告诉大家:“啥也别说了,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


历史密探


一世伤隐者,乃无题。

李商隐诗常无题,或以诗开头为题,多因环境和经历等,寄托着难言的伤楚、情思和情怀。




李商隐早年无法承受之重

李商隐年少丧父,后受令狐楚赏识提携,令狐楚可谓李之恩师。不久令狐过世,李商隐又做了王茂元家女婿。晚唐朋党之争激烈,令狐家属牛党,岳父属李党。李商隐夹在中间难做人。

令狐楚过世,家势衰,老岳家得势。但此时李母又过世,李商隐守孝三年,错失岳父得势时的大好光景。李商隐守孝归来,岳父却过世,令狐家又得势,并断然拒绝了李商隐。

李商隐先后经父亲、恩师、母亲和岳父过世,又加朋党之争两次风向转换“玩弄”,此时李商隐才不过弱冠之年……这是年轻李商隐无法承受的折磨。




李商隐后期的辛酸

父亲没了,恩师没了,娘没了,岳父没了,孤独无助的李商隐屈尊巴结令狐绹,以求个官做。“商隐背恩,尤恶其行”,被令狐家多次奚落侮辱,李商隐一片茫然无助。

公元851年,婚后不到12年,妻子王氏病故。至此,李商隐终于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李商隐终究是弱书生,时世艰,家庭不幸,仕途坎坷,情感多舛,游历在外夹缝求生……人生百味,冷暖自知,想来太多无法排解的心酸无奈。失落,孤独,无奈,不安,伤楚…只有“无题”相伴。




李商隐诗多曲折、幽深、凄婉、深情而晦涩,很多无题,有个人原因,也有政治原因。

所以,有些无题诗,李商隐是不能写题目;有些是他不愿写;有些无题诗,或许李商隐不知道如何点出自己内心的酸楚……

写诗不点睛,且诗多缺具体叙事对象,又好用典,所以商隐诗多晦涩难懂,自古以来多分歧。不过,这恰恰也是李商隐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只要感受诗人的情怀就够了。


上弦月A


李商隐生在唐朝宪宗时代,是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李商隐在二十一岁和二十三岁时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上。李商隐在少年时非常的刻苦求学,他的古文、诗歌都写得非常好。当时有一个人非常欣赏他的才能,这个人就是做过天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后来李商隐就成了令狐楚的幕府。在二十六岁的时候考上了进士。

李商隐地一些诗的题目都叫做《无题》,他在这些无题的诗中表现的是他潜在内心深处的意识和感情活动。但是又很难用显意识明确表达。而且,李商隐有时还写一些虽然有题却等于无题的诗,《锦瑟》就是其中的一首;还有“瑶池阿母绮窗开”题目就叫《瑶池》;“丹丘万里无消息”题目同样也叫《丹丘》,只是把诗句中的两个字拿出来做题目,它不一定是显意识中的主题。比如,“锦瑟”就是他这首诗中第一句开端的两个字。

李商隐的一生都是在幕府中给人家做书记、写应酬文字。他的诗歌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也许无题诗是用理性的结构来组织非理性的形象,他能够让你似解非解的效果。因此他的诗往往能给读者一种虽然难于指说,但却又极为强烈的感动,而他所表现的情感,在本质方面则多属于对国家的愤慨和对自己之一理想志意的追寻向往,和追寻而不得的怅惘哀伤。


许飞扬说茶叶


《无题》李商隐你说他作了很多其实也不是,总共也就20来首无题,不过为什么李商隐偏爱《无题》呢?

一、概述

李商隐的诗歌中出了直接表明《无题》的才20来首,其实还有很多有题但是也基本和无题差不多的,比如《锦瑟》、《碧城》等。

《锦瑟》开篇第一句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取自开头的两个字,《碧城》开篇第一句“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也是取自前两个字。



这让我想起了《诗经》,《诗经》中很多都是取自前面的两个字或者取第一句中有意义的两个字。

其实,我们应该知道诗词从民歌过渡来的,对于诗歌的题目有两种情况。顾炎武曾说 :“古人之诗,有诗而后有题;今人之诗,有题而后有诗。有诗而后有题者,其诗本乎情;有题而后有诗者,其诗徇乎物。”《诗经》是表达当时劳动者的一种情感,所以没有必要强加题目或者没有考虑确切的题目。

但是,李商隐的《无题》更像是李商隐自己独创的一种抒情诗体。



他的《无题》诗,大多数都是意境朦胧,声调和美,语言精丽,而且非常难解。再加上本身,他喜欢用典故和比兴手法,所以他的诗很多都特别的隐晦曲折。因为李商隐字自身并没有表达过创作意图、动机和背景。

不过他的诗隐晦难懂应该和他的一生漂泊,前途不定有关,理解他的诗除了从诗本身去理解更多的应该结合他自自身的经历和生平去理解。



二、充满悲剧色彩的无题诗

他的无题诗充满悲剧色彩,其实这很正常,因为他的机遇本是如此的悲剧。

李商隐是皇族,这点他自己在诗中多次表明,可惜的是这个皇族并没有给他带来半点的实际利益,估计他这个皇族是皇帝远方亲戚的远方亲戚。李商隐祖辈也没有什么官位显赫之人,所以从小都很穷,小时候还做过为古代士人所鄙视的“佣书贩舂”,也是替别人抄书赚钱。

生活的穷苦激发了他无穷的战斗力,他苦读书终于考取了进士。但是后来却因为取了王茂元的女儿为妻,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导致他半生漂泊,只能在幕僚生涯中度过。



再加上,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日薄西山,风雨飘摇。作为一个有抱负的诗人,国家动荡不安,个人前途未卜,也只能有彷徨和痛苦,有的也只有悲观情绪,这些都导致了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悲情的基础。

三、李商隐的无题诗犹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晚唐时代是颓废的,宦官、朋党、边患各种社会危机,那时候的晚唐只是一个被蛀虫蛀空的大树一般,空有一副架子。



身处如此朝代的文人们也开始颓废起来,整天纸醉金迷,追求感官刺激,写出来的诗也多是格调庸俗之作。

但是李商隐的无题诗歌与他们不同,比如他写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不是想象力丰富,饱含生活气息。不过,无题诗中所反映的感伤情怀也终究没有逃离士大夫的爱情范围,不过就算如此也与当时那些艳体诗风好不止几百倍。



四、无题的发展和创造

其实,李商隐写的诗是利用言情的形式抒情怀抱,以及深化比兴寄托的艺术手法。这点很有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的就是屈原的《离骚》,也是用灵修背约比喻怀王,而用“求女”比喻理想。

之后很多诗人都模仿过屈原,但是效果都没有李商隐那么好,李商隐可以说是集大成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描写爱情是相思的过程可谓是炉火纯青。



比如在无题中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很形象的写出了被阻隔的爱情的相思之苦以及越阻隔越默契的可贵和悲喜交加的矛盾心理。

所以无题诗算是李商隐自己独特的创造抒情诗体。

参考文献:

《李商隐艺术研究》 冉雪芹

《李商隐诗歌分析》孙广霞


非说不凡


诸葛小村姑来说说: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基本不懂诗。无题并不是诗人的疏忽。谢谢!


诗词有:命题诗和非命题诗,命题诗大多数都是应和之作,比如几个文人互相展示自己的文采,酒喝多了,找个题目,大家抓耳挠腮,搜肠刮肚一番,勉强拟就。而非命题诗就很难了,因人、因时、因地都不一样,我们读诗或者写过诗词的人,大多都是由感而发,根本不会事先给它列个什么题目,有时候,平仄、对仗、格律都不一定完备,很多诗词都是在事后自己整理的时候,才勉强加上一个题目的。《全唐诗》里面90%都是后来才加上题目的。


当然,像诗仙、诗圣、诗鬼这样的天才,他们对当时的诗词格律了然于胸,信手拈来,随时随地,口占一绝什么的,也是不怎么加题目的,等到自己或者后人给他们整理诗集的时候,为了区分,才给加了题目或者序

临场非命题作诗和命题作诗,没什么高低之分,都是自己文采的抒发,当然,诗以明志,歌以咏怀,不能够强求,很多绝妙的诗词,都是不经意间吟诵出来的。然后记下来,拟个题目。有时候,自己都忘记了,或者压根就觉没什么题目可以恰当描述,干脆就:无题了。


谢谢阅读!


诸葛小村姑


提起李商隐,不知为何,一种忧愁重视油然而生,《夜雨寄北》,《锦瑟》还有一众的无题,总是让人难以割舍,又朦朦胧胧,似乎他的委婉只在他自己。如果说陈子昂,四杰是初唐,李杜是盛唐,那么我愿意说李商隐就是晚唐,他以细腻的笔触,用诗文写过每一个阅读者的心头,你觉得墨过轻柔,留下的确是浓密而难以抹去的情愁。

无题诗句虽然不在李商隐的笔下诞生,无题诗确是在李商隐的诗中荡漾开来。前辈卢纶的无题或许许多人根本不知,然而李商隐的无题诗确是很多情中人朝圣的地方。




或许无题其中有寄托,或许无题其中有秘密不想让他人分享,只愿你我相知,或许义山还想借无题抒发一下自己的报复,又或者他在单纯的陈述这什么,又或许他真的就是不知如何时,干脆一个无题便罢了。或许……,人们都许多的猜测,我们也有许多的思考,面对不一样无题诗或许我们不能等同而视。

“裙钗芙蓉小,钗茸翡翠轻。 锦书长郑重,眉细恨分明。”遥寄锦书,他与妻子情深意浓。“长眉画了绣帘开,碧玉行收白玉台”李商隐也曾流连舞榭歌台,温柔乡里。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前人评价义山自叹资质柔弱,又被风波摧残。他似乎在苦苦痛痛,深深浅浅中有一种明了,“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读来读去读着男女纯情,却总会体会到他似乎又在借此抒发着什么。因为在他的这些诗句中总是找不到那个倾诉者,读到只有李义山一个人苦闷彷徨,寄托畅想。

李商隐是难懂的,却又是让人爱不释手的。无题的别具一格,空灵的寄托,深微的笔调,让很多人在他的缱绻中陶醉,或许这就是李商隐,这就是无题,李商隐似乎就是锦瑟中庄生的蝴蝶,让人浮想。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