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滕王閣序》是不是事先準備的呢?

綠銫地帶


這是個有爭議的問題!

關於創作時間,

《太平廣記》記載,王勃“年十三,省其父至江西”而作。

五代王定保記載,“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而作。

清初《古文觀止》認為,作於“王勃時年二十二歲”。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認為,作於“王勃二十九歲”(虛寫)。

一般認為,《滕王閣序》是王勃生命的絕唱!

675年的重九日,洪州都督閻公重修滕王閣,歡宴群僚及賓客。

王勃南下探親,路過南昌,參加了盛會,寫了這篇序。

在這之前,王勃因一篇《檄英王雞文》而被高宗認為挑撥皇子關係,而被逐出長安,仕途毀於一旦,又因私殺官奴而死裡逃生,仕途終結,甚至連累父親貶為蠻荒之地交址(今越南境內)縣令。出獄後,王勃從洛陽南下,前往交址探望父親。

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千百年來,真的再也找不到如此妙句了!

是事先準備還是即興發揮呢?

1 有刻意創作的成分

《滕王閣序》,是王勃的應景之文,甚至有溜鬚拍馬的地方,

比如:

“都督閻公之雅望”(閻公聲名傳播)

“勝友如雲...高朋滿座”(在座都是貴賓)

“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 ”(在座都有像潘岳、陸機那樣的才華)

“今茲捧袂,喜託龍門”(舉袖作揖,猶登龍門)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我,地位低下,一個書生)

這些句子,既文雅又有禮,一是因為公共宴賓的重大場合,二是因為,王勃年少有才,仍對仕途有渴望,希望在座達官貴族能夠舉薦自己!

刻意的遣詞造句,極盡謙遜與禮貌,確有事先準備的嫌疑。

也足見王勃的高情商與良苦用心了。

所以,他一再表明心志,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困境,不改志)

“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願長風破浪)

2 沒有事先準備的必要

《古文觀止》和《唐才子傳》都記載了這個故事。

“欲誇其婿吳子章才,令宿構序。”

“將令其婿作記,以誇盛事。”

都督閻公大擺宴席,讓他的女婿吳章才連夜準備好文章,以便在宴席上,一鳴驚人。

誰知,卻讓王勃搶了風頭。

《唐才子傳》記載,“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如果這個故事是真的,

王勃事先準備,讓閻公顏面盡失,復出無望,豈不得不償失!

王勃已經吃過官場太出頭的虧了!

王勃本身就有才華,六歲賦文,十六歲中舉,

年少成名,侍才放曠,文人清高的個性,也不屑於這樣的行徑!

沒有一鳴驚人的必要,更沒有喧賓奪主的意願,何必私下作弊,有損節操!

只是不自覺地流露才華,不經意地厚積薄發,

便秒殺眾人,成為傳奇!

王勃的作品少,哪一首不是一時之最!

3 無雕琢之痕,一氣呵成

事先準備的文章,都有推敲,雕琢的痕跡,文風相對內斂。

《滕王閣序》七百來個字,典故多達二三十處之多,句句都有出處,引文據典,可見王勃深厚的文化底蘊,

無論對偶,還是大段駢賦,都是極盡文采,行雲流水,一氣呵成,絲毫不見推敲琢磨的痕跡,如江河決堤,肆意流淌,奔放到底。

有這樣的文學功底,何必大費周章!

只能說靈感來了,擋也擋不住,王勃才思敏捷,一揮而就!

這樣的作品很多,

比如,

王義之《蘭亭集序》,酒酣而書,塗塗改改,翩若驚鴻,宛如游龍,此後,再也寫不出了!

只有修練到一定境界,才有這樣的功力!


一綠浮芳


諸葛小村姑嘆曰:這個提問者,滿腦子都是羨慕嫉妒恨啊!你的酸味,100公里以外都很刺鼻(下面眼神有毒)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難看到下筆千言的例子,是很少,但不是沒有。筆者有個初中並高中同學,高中一年級的時候,才17歲,就是這樣的高材,那一年9月,由於颱風,刮斷了路燈線路,有一位初中同學,不甚被電線颳倒,觸電身亡,由於我們初中和高中在一個學校,初中班主任老師便將我們幾個組織起來,到這個同學家弔唁,當時快要出殯了,我的高中同學代表大家至悼詞,由於沒有事先通知,臨時決定的,完全沒法準備草稿,這傢伙居然沉吟了一小會,上臺就開始講開了,居然是半文半白,差不多有1000字,聽得我們都熱淚盈眶,老師都不禁動容。喪者家屬,萬分感激!


這是我親身體會到的,這個同學,也不是什麼書香門第,只不過他的父親是個小幹部,基本上做到了手不釋卷,耳濡目染,方能如此。高考的時候,方才顯出他的語文本色,他的語文分數是120分(滿分)!可見家庭教育是多麼的重要。而我呢?語文只有68分.........(地洞呢,地洞在哪裡?)


因此說,王勃弱冠之年,可以寫出《藤王閣序》,一點都不奇怪,我們這些井底之蛙,沒見過大世面罷了。


其實,翻看歷史,天才不勝枚舉,但凡我們沒有見到過的,都認為是作假,那麼,我們學習還有什麼用呢?不如回家啃啃甘蔗,喝喝米酒,了此殘生。像作者這樣的,三句話說出來,可能有兩句半都是病句,還怎麼混呢?哈哈!


………………

這裡是諸葛小村姑為您報道,歡迎關注!歡迎轉發,感激不已!


諸葛小村姑


《滕王閣序》王勃千古絕唱,至今無人超越。滕縣今滕州市屬山東省。唐朝初年唐高祖李淵封兒子李元嬰為滕王。滕王李元嬰在封地天天吃喝玩樂,大興土木在滕荊水邊建設了滕王閣,這就是最早滕王閣最早的由來。滕王李元嬰在滕表現政跡不是很佳,降職被派往洪都任刺史。滕王李元嬰懷念在滕地生活,好不幸福快樂,興起,於是在洪都今南昌贛江邊,按在滕修建的滕王閣燙樣新建了滕王閣,以示懷念那段美好幸福生活。當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詩人王勃遠道去交祉(今越南)探望被貶的父親,途徑洪都(南昌),洪州閻督都盛情邀請正好路過此地的詩人王勃,參加新修重建滕王閣的落成大宴。當時已有多人早早寫好,頌揚滕王閣的詩詞歌賦都謙虛相讓,遲遲不落筆,當輪到讓詩人寫時王勃絲毫沒有謙讓,挽起長袖,一氣呵成,成就了光耀千古名篇《滕王閣序》。一時驚豔四座,無人再出語寫就,倍感語不如詩人王勃。

就這樣詩人成就了南昌滕王閣,《滕王閣序》成就了詩人王勃在中國詩歌史上千秋不朽歷史地位。武昌因無滕王而有閣,滕州史上有滕王己無閣。《滕王閣序》光耀萬代而傳揚。


國達贏五洲


問題:王勃的《滕王閣序》是不是事先準備的呢?


前言

古人作詩文,有人快有人慢,或者說同一個人在不同場合下,寫不同的文體,也有可能時快時慢。

王勃寫滕王閣序似乎是當即揮筆而就,其實不然,其背後一定是經過了無數練習以後才能做到的。

就如同今天的高考一下,看著學生們奮筆疾書一刻不停的寫下去,其實是學生們經歷了無數個日夜的苦讀,經歷了無數次的題海訓練而成。王勃也是如此。

一、杜甫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古人自小讀書習文,例如杜甫就曾經自誇:

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杜甫說自己七歲做詩,十四五歲就出遊翰墨場,甚至有名家把他比作班超和楊雄。

杜甫一個從來沒有中過進士的人,也能寫出三大禮賦而受到唐玄宗的特別召見。何況十六歲就應幽素科試及第的王勃呢。

二、滕王閣攪局的王勃真是即席寫出嗎?

關於滕王閣序的故事,其實主人早就準備好了文章,就等大宴賓客之時,讓自己女婿露一次臉,沒想到被不知趣的王勃攪了局 。

至於王勃本人是不是提前有準備寫《滕王閣序》,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我們知道他的確是即席寫出。

不過,王勃提前寫過類似的文章或者說練習過很多這類文章是毫無疑問的。或者如同高考作文一樣,搞出一個模式範文,無論什麼題目,稍微改一下套用即可。

常有人看似當場吟出一首詩,表面上不加思索,其實你不知道他早就打好了腹稿。或者有時可能是押題壓中了,有時可能本來就知道題目,提前作好準備。

三、王勃十年前的文章

王勃《上絳州上官司馬書》

至今雷奔雨嘯,風旋電轉,拾青紫於俯仰,取公卿於朝夕。雲臺迫漢,南宮列元宰之圖;霜戟羅門,北闕據名臣之第,嘗見之矣。至若時非我與,雄略頓於窮途;道不吾行,高材屈於卑勢。孔宣父之英達,位未列於陪臣;管公明之傑秀,名僅終於郡屬。有時無主,賈生獻流涕之書;有志無時,孟子養浩然之氣,則說亦有焉。

王勃《乾元殿頌》 節選

蘭殿分休,湛珠衡於月館。道凝瓊鎮,下蒼掖而照重熙;業峻銅樓,憑紫軒而揖群后。環四瀛於舜抱,漏蟻覃津;棲十景於堯衿,巢螟荷照。

上面這兩篇文章早於《滕王閣序》十年,可見王勃早就有了充分的訓練,這一年正是他中第的一段時間內,可見當時的文章功力已經很深厚了。

結束語

十幾歲的王勃寫文章已經足夠其中第作官,十年間不停的學習並寫作,在十年後再寫《滕王閣序》的時候胸有成竹,我們看著很難的用典和遣詞造句,估計在王勃眼裡早就滾瓜爛熟了。

不可否認王勃是個天才,不過天才也一定是一個有充分準備的人。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提出問題的人還是真的對中國古代的讀書人瞭解不深。

我們現在的孩子,在高考的時候,面對命題作文,哪一個不是臨場發揮,而每年都有臨場發揮的滿分的高考作文。學生們也不是僅僅靠臨場發揮,也會有事先的準備,這個“事先準備”其實就是十年寒窗的知識和感悟的積累。

現在的孩子,十年寒窗要讀的書,要學的科目實在是太多,但古代文人一輩子就學一樣事:吟詩作賦。

所以,古代文人出口成章,七步作詩肯定是不誇張的,可信度極高。

當然,也肯定有為了名聲而事先準備,現場謄寫的情況,滕王閣上就有,但不是王勃,而是太守閻公之婿孟學士。某種意義上講,王勃倒像是一個“砸場子”的。

王勃是唐朝的著名的詩人,也是才子,被後世稱為“初唐四傑”之首,他寫的《乾元殿頌》唐高宗看後驚歎:奇才!大唐奇才!另外的三位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名氣比他差遠了。

王勃這個人更像是一個“天才神通”,無論是在《舊唐書》還是《新唐書》甚至是野史的記載中,這個結論基本是一致的。

據《舊唐書》記載,王勃六歲就能寫文章(注意不是會背文章),九歲讀《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其錯(注意不是讀書心得,是讀書筆記和註釋)。十六歲中科舉,授職朝散郎,後來也是因為寫文章《鬥雞檄》被趕出沛王府,三年之後又當了虢州參軍,但也是沒當多長時間就因為“私殺官奴”被罷免。

也許是天妒英才,這個聰慧絕頂的大才子沒活多長時間,年輕輕的就“英年早逝了”,死的時候才二十五歲。這位大才子是到交趾(現在的越南)去看望父親,回來的時候渡海的的時候掉到海里,但不是淹死而是被嚇死的。

真是挺可惜。

《滕王閣序》就是王勃到交趾探望父親的途中,路過南昌,正趕上太守都督閻伯嶼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去赴宴,本來閻公早有安排,為了這次宴會,也是為了給自己女婿揚名,他讓自己的女婿孟學士在頭天晚上做好了一篇文章,準備在第二天的宴會上當場“背寫”下來,以博得賓客們的喝彩。

再宴會上,閻公先假意邀請來賓現場作賦,併發下紙筆,賓客們大約是都已經知道這位太守今天的目的,紛紛表示客氣,準備假意謙讓一番,共同推舉閻公的女婿孟學士來寫此序。

但外來的王勃那裡知道內情,看看大家在退讓,就毫不客氣的舉手:領導,我來寫!看我的!

閻公氣得起身出去“上廁所”去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王勃事先準備的可能性非常之小,王勃此舉,其初衷也就是自恃才高,率性而為罷了,絕對屬於臨時起意。在這一點上《新唐書》和《舊唐書》的記載幾乎是一致的。

這樣看來,王勃似乎不用事先準備,以他博聞強記,臨場發揮應該是很靠譜,況且,從相關記載來看,儘管是一氣呵成,但並非一蹴而就,反覆斟酌的可能性很大,但是臨場發揮的如此完美,實在是令人佩服的緊。

是高山仰止般的佩服。


步武堂


《滕王閣序》創作經過大家都很瞭解,大意是:王勃去越南(當時還是中國領土)看望父親,經過南昌,剛好碰到當地太守即“閻公”重修好滕王閣,正在大宴賓客,王勃參與宴會。這時“閻公”想讓自已女婿寫篇序,就故意客氣請大家來寫,賓客知道其意,都推辭了,唯有年青的王勃不太客氣,一氣呵成,寫就千古名篇。

從已有的記錄上看,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王勃是做好功課來寫的。古代信息不太發達,如果不是經過此地或刻意邀請,他可能還不知道有人重修滕王閣,更不會想到有這麼一個宴會。再說“閻公”本打算讓他自已人來寫,只是無意被王勃搶了頭彩。

題主的問題是基於現代人的認識。因為這篇《滕王閣序》實在是太精彩了,1300年過去了,讀起來依然令人叫絕。其實從明清以來,中國人的文化水平一直在降低,到現在還有誰能夠出口成詩、出口成章呢?古代人經常小小年紀通讀《四書》《五經》和各種經典,唐代許多人不到十歲,即能吟詩作賦,且流傳千年。但現代人不用說少兒,就是貫以各級作協稱號的“作家”,寫的東西能流傳百年嗎?即使獲得諾獎的大作也不覺如何。

其實不用說流傳百年,就是當下也讓人提不起興趣。要說比起《滕王閣序》這樣的名篇,簡直就是垃圾和美玉放一起比。現代人寫的東西與古代散文詩歌的意境、遣詞根本不可同日語。題主難以想象,一篇即興寫的文章也能達到這樣的高度?

過去我們寫高考作文,有的人想半天蹩不出幾個字,有人提筆一氣寫就,道理是相同的。王勃出身名門,自幼學貫古今,再加上天賦極高,寫出這樣的文章絕不奇怪。


華哥雜談


關於王勃的《滕王閣序》是不是即興發揮寫出來的,《唐摭言》有詳細記載: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往交趾探父,路過南昌,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滕王閣成,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

王勃是一個會處事、懂禮貌的人,聽到這等喜事自然要前往拜謁,閻都督也早聞王勃才名,便請他一起赴宴。原本都督請客的目的是為了展示女婿孟學士的才學,令女婿事先擬文一篇,在席間再假裝即興寫一遍給大家表演。

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客人幫忙為滕王閣作序。大家都知道他的小九九,都推辭不寫。王勃也許是老實,也許是技癢,竟然真的接過紙筆,奮筆疾書,揮灑而成。

搞得閻都督老掃興,心說還有這麼不知趣的人。拂衣而起,轉入帳後,但又忍不住好奇,讓人去看王勃到底寫了些什麼,能不能配得上新修的滕王閣。聽說王勃開局寫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撇了撇嘴:也不過是老生常談。

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便沉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就真服了:“此乃天才名篇,當垂不朽!”。

《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這“頃刻而就,文不加點”可能有些誇張了,但是王勃確實是在路過南昌臨時赴宴才知道並看到滕王閣這是毋庸置疑的了。即便要打腹稿也是現場完成,肯定不可能先寫好再現場謄寫。

所以題主的問題明顯的有些懷疑王勃的能力,不用說他是天才了,古人就學點文科,吃飯喝酒娛樂都是吟詩弄對,之所以要搞出格律、絕句、韻腳等花樣,就是僅僅是即興寫點詩、做點賦已經不算什麼能耐了,才搞出那麼多新玩意增加一點娛樂難度。

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中也說:“王勃每為碑頌,先磨墨數升,引被覆面臥,忽起一筆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稿。”由此看來王勃文思敏捷,創作不打草稿是不假了。滕王閣上即興揮灑千古名篇,亦絕非虛傳。


明德山人6998


王勃是中國第一神童,六歲時就會寫文章,九歲讀顏師古注的《漢書》,認為錯位之處頗多,就寫了《指瑕》十多捲來批評它,“十歲包綜六經”,十一歲時曾去長安拜名醫曹元為師,學習《周易章句》、《素問》、《難經》等,學得既快,理解又深。


麟德初,“劉祥道巡行關內”,當時年僅十六歲的王勃上書自陳,提出自己的政治見解,得到了劉祥道的賞識,稱他為神童,加以表薦。乾封元年(666),十七歲的王勃應幽素科,考取後封為“朝散郎”,再被沛王聘為王府修撰。

王勃出身名門,他的祖父“文中子”王通是隋末大儒,他的父親王福疇為州府參軍,由於王勃的早慧和門第,他早年的仕途一帆風順,然而好景不長,當時朝廷的鬥雞之戲成風,王勃在王府中看到貴族們鬥雞,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的遊戲文章,被高宗看到了,認為“據此是交構之漸”,把他趕到四川去,他的父親也因為教子無方,被貶為交趾令,因此種下了王勃的死因,後來他渡海去看父親,在回程的路上,掉在水裡,溺水身亡,年僅二十七歲。

《滕王閣序》全稱為《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作為千古奇文,文采斐然,自古以來為人所稱頌,閣以文傳,建於公元653年的滕王閣也因此文而名滿天下,被譽為“四大名樓”之一。

有關《滕王閣序》的寫作時間,歷來說法不一,自五代以來有寫於王勃14歲、19歲、22歲、26歲等多種說法。上世紀80年代,滕王閣新建落成後,為了吸引遊客參觀,更是將王勃美化為神童,宣傳他13歲上下寫出了《滕王閣序》,以訛傳訛,頗多舛誤。

據劉汝霖編撰的《王子安年譜》和傅璇琮的《唐才子傳校箋》考證,《滕王閣序》的寫作時間是在唐高宗上元二年(675),當時的王勃26歲。



王勃因殺人罪而被免職,在南下探望父親期間共寫了九篇詩文,從這九篇詩文中就可以看出《滕王閣序》的雛形。

例如他在《上疏》中寫道:“是以君子不以否屈而易言,故屈而終泰;忠臣不以窮困而喪志,故窮而必亨”,就接近於《滕王閣序》中的“所賴君子安貧,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又如他在《秋日楚州郝司戶宅餞崔使君序 》中寫道:“上元二載,高旻八月。人多汴北,地實淮南。海氣近而蒼山陰,天光秋而白雲晚。......憑勝地,列雄州,城池當要害之衝,寮寀盡鵷鸞之選。昌亭旅食,悲下走之窮愁;山曲淹留,屬群公之宴喜。披鶴霧,陟龍門。故人握手,新知滿目。飲崔公之盛德,果遇攀輪;慕郝氏之高風,還逢解榻。接衣簪於坐右,駐旌棨於城隅。臨風雲而解帶,眄江山以揮涕。......”細讀之下,更是可以感覺到《滕王閣序》在此已經成型。



《滕王閣序》一文所表述的情感和內容在王勃去世前的九篇詩文中,都可以找到類似的雛形,不能說是提前打好腹稿,只是他厚積薄發,結合當時的所感所想而創作出來的,雖然跟之前的文章有許多相同之處,也不失為千古名文。


煮酒君


王勃的《藤王閣序》拜讀過,上學時學過,在以後也多次看過,九十年代我順道造訪過藤王閣,站在藤王閣上看藤王閣的簷牙高啄,各抱地勢,蔚為壯觀,看三江彙集之江水,望五湖漣漣之浩淼,天際的落霞與晚歸的孤鶩,真是遐想當年年紀輕輕的王勃之文采啊。


勃,三尺微命(他說中了)一介書生,站在樓玉閣臺看三江帶五湖、觀落霞而望斷孤鶩,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魚舟唱晚的景色讓王勃欣然命筆,但是,沒有提前準備,三尺微命之學士,一氣呵成,寫出絕唱我深感懷疑,像《藤王閣序》這樣的絕唱之絕筆沒有提前準備是寫不出這樣的千古絕句,事先準備已經是不易了,微命學士,惜哉惜哉。


楊柳青青春之聲


王勃寫《滕王閣序》是不是事先準備的呢?可以肯定地說吧,就是在現場完成的。

古代文人,現場吟詩作對,是一種司空見慣的活動。幾個酸文人聚在一起,看見一景或感懷某事,就會以此情此景為題,大家作文吟詩,比一比誰的文才高。這樣的比賽,古人是樂此不疲的。

比如唐朝唐中宗就舉行過一場賽詩會,在一個正月的“晦日”邀當時在長安的青年才俊進皇宮現場出題鬥詩。幾輪之後,剩下沈佺期、宋之問進入決賽,二人都是詩賦大家,皇上又出題,最後宋之問憑著一句“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奪得魁首。他們作的詩都是現場出題、現場即作的。

而現場作文最著名的一次恐怕非東晉的蘭亭盛會莫屬了。當時的文壇領袖王羲之邀請當時文壇上有盛名的四十二位文人聚會蘭亭,眾人坐在小溪邊,看著小酒壺從身邊漂過,停在誰面前,誰就要作一首詩,作不出的罰酒……據記載,四十二人中,就有十六人沒能即時作出詩的。最後,眾人決定將作出的詩編成集出版,要寫一編序言,作為壇主的王羲之當仁不讓,帶著醉意立即揮毫寫出了聞名天下的第一行書《蘭亭集序》。《蘭亭集序》是現場寫的,事前沒有打稿,王羲之只是略略思考一下揮筆就寫了,所以書稿中還有塗改的地方。


世界就是有這樣的牛人,吟詩作賦,一揮而就,對他們根本就不是什麼事兒。王勃文思敏捷,是從小聞名的,而且從小就接受這樣的寫作訓練,讓他寫這樣的一篇《滕王閣序》駢文,並不是什麼難事。何況,閻公邀請天下文人為滕王閣寫序,是早已是路人皆知的事情(總不會是閻公在滕王閣落成之日突然心血來潮,臨時抓一幫文人來捧場的吧?),王勃路過此地,正好趕上了宴會。所以,說王勃一點準備沒有也不全對,至少王勃赴宴路上還是可以打打腹稿的……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