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宋江的真實結局是什麼?


《水滸傳》作為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對於中國人來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尤其是梁山108將中的首領——呼保義宋江,更是褒貶不一,評價迥異。很多人不喜歡宋江(尤其是電視劇《水滸傳》播出之後,很多人不滿意李雪健把一個所謂的農民起義英雄演繹得非常窩囊)。
其實,《水滸傳》作為明代小說,它並不是作者施耐庵和羅貫中完全虛構出來的,而是在歷史上確有其事,然後將這些事進行了藝術加工。

歷史上真實的“梁山起義”:規模很小,好漢只有三十六個人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梁山起義究竟是怎麼回事,宋江又是怎麼死的呢?
其實,如果說起真實的歷史,恐怕要讓很多“水滸謎”感到失望。
因為真實的“梁山起義”規模非常小,也並沒有一百單八將。
現在所能找到的最早記錄“水滸”故事的史料,是宋朝無名氏所寫的《宣和遺事》。這部書應該是宋朝人所創作的話本小說。“宣和”是宋徽宗的年號,主要寫的就是北宋滅亡前,宋徽宗及其童貫、朱勔、蔡京等人如何荒淫無道,搜刮民脂民膏,宋徽宗如何任用道士林靈素等故事。在這部話本的第三部分中,重點寫了宋江等人的聚眾起義的故事。

只不過,情節很少,也非常簡略。
比如在“宣和三年”這一部分,作者寫到:又宋江等犯京西、河北等州,劫掠子女金帛,殺人甚眾。隨後,在“宣和四年”部分,寫朱勔運送花石綱,差“楊志、李進義、林沖、王雄,花榮、柴進、張青、徐寧、李應、穆橫、關勝、孫立十二人”負責押運(全部是《水滸傳》中人物)。

後來,李進義等人先到京城。楊志在途中因為貧困,被迫賣刀,與人爭執,失手將其殺死(楊志賣刀故事的雛形)。

隨後,楊志遇到孫立,又去京城見了李進義,幾個人因為是結義兄弟,只好跑去梁山落草為寇。

隨後,這部話本還寫了晁蓋等人智取花石綱(《水滸傳》中智取生辰綱故事的雛形),宋江怒殺閻婆惜,奔上梁山。

只不過,這段故事裡,梁山聚義的英雄只有36個。聚義之後,這幫人“各人統率強人,略州劫縣,放火殺人,攻奪淮陽、京西、河北三路二十四州八十餘縣,劫掠子女玉帛,擄掠甚眾”。

最後,朝廷無可奈何,讓元帥張叔夜前往詔安,最終這些人都受到了封賞,然後拆解到各個地方去做巡檢使。後來,宋江平方臘有功,做了節度使。

這個故事由此就結束了。從這個話本的全文來看,作者寫梁山泊無非是表明徽宗時期社會有多混亂,宋江等人並不是主角。

歷史上真實的宋江:記載史料很少,是否參與征討方臘也並不確定

但是,話本畢竟是話本,即使是最早的記載,也有很大的誇張成分。

如果我們去翻閱正史,文人的筆記,你會發現宋江等人的史料少之又少,像《宋史》等都只是隻言片語,比如在《侯蒙傳》中,只有一句話:“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它記載往往也都是一筆帶過。

周密在《癸辛雜識》中也說,“宋江事見於街談巷語”,沒有見到什麼書記載真實的歷史,因此我也不敢妄言。

由此可以推測,宋江等人起義是真尤其事,但是規模應該不大,只是徽宗時期很小的一次。

下面我們再來說一下宋江。

關於宋江最後怎麼死的,歷史上並沒有明確記載

民國學者餘嘉錫曾經寫《宋江三十六人考實》,抄錄並分析了所有史料中有關宋江的內容,其中所有記載都只截止到宋江被張叔夜招安(有的寫的是所擒,餘嘉錫認為不正確),然後參加了征討方臘的戰鬥。

流傳了千百年的史料,到了現代,卻又出現了問題。

根據現代學者的研究,宋江等人之所以進行起義,是因為朝廷徵收重稅,設立了“西城括號田所”,將梁山泊八百里全部收歸“國有”,並且規定老百姓進行捕魚、採藕等,都必須交稅。

梁山泊周圍住著的本來都是窮苦農民,這樣一來,大家活不下去了,就只好參加起義。

宋江呢,其實只是山東鄆城縣水堡鄉宋家村人,後來被推舉為頭領,於三十六個人共同起義。

他們駐紮在梁山,但是他們並不是像《水滸傳》寫的那樣,住在水中央,而是在水泊北邊的地方(施耐庵寫梁山八百里水泊,完全是虛構杜撰的。施耐庵本來是南方人,對於北方的地理知識一塌糊塗,常常搞得非常混亂。梁山等地根本不可能有那麼廣闊的水域,這完全是南方人的臆想)。

由於梁山周圍的湖泊時有時無,因此宋江等人無險可守,他們起義的目的也是為了能夠被朝廷招安,做高官,拿厚祿(這一點和《水滸傳》中宋江的精神契合)。

最後,宋江等人被張叔夜招安。

根據最新出土的《折可寸墓誌銘》中記載,折可寸本來是宋朝的將領。他參與了征討方臘的行動,方臘被平定之後,他又前去招降宋江。

於是,關於宋江是否參加了征討方臘,又變成了一個謎題。

關於宋江之死的推測:或者善終,或者在“靖康之變”中戰死

因此,根據史料的記載,我們能夠得出確鑿的證據是,宋江的確進行了起義,也駐紮在梁山泊,後來被張叔夜招安。此後的情況,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我推測,宋江應該不會像《水滸傳》中那樣被毒死。首先,宋江等人的起義規模很小,不可能引起朝廷太多的重視。

第二,宋江被招安之後,在軍中官職也不大。比如在《北朝會編》中,有句話:宣和二年……童貫為江浙宣撫使,領劉延慶、劉光世、辛企宗、宋江等軍二十餘萬往討之。”宋江被排在最後,因此並不是非常重要的人物。那麼,應該是並不會受到朝廷太多的重視。

那麼,我們最後可以推測出宋江的兩個結果,要麼最後得以善終,要麼在7年之後,也就是1127年的“靖康之變”中,在與金朝人作戰的過程中戰死。


兮兮說事兒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歷史上的宋江是這樣的。

和方臘相比,宋江只是一個流寇而已,實力弱小。

北宋雖文弱,但國內很少有大規模的農民暴動。通常,農民起義,都是很小規模,幾十人最多幾百人。

宋江也是如此。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山東土匪宋江,聚集了36個人,在梁山泊地區發動暴動。

宋江暴動原因很簡單,活不下去。

宋朝當局設置了“西城括田所”,就是宣佈將整個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為“公有”。並且規定,百姓凡入湖捕魚、採藕、割蒲,都要依船隻大小課以重稅。

梁山泊周圍的貧苦農民與漁民,本來就生活艱難,勉強餬口。此時,他們根本交不起重稅,長期積壓的不滿終於爆發了。

宋江的部隊和傳統匪盜有些不同,他們雖然搶劫,但有明確的政治口號:

專打社會上的不平,殺富濟貧,反抗北宋王朝的殘酷統治。

宋江暴動以後不久,宋徽宗就下令剿滅。

可惜宋軍地方部隊戰鬥力低下,訓練水平低,武器裝備差,沒什麼鬥志。用楊志的話來說:這些廝們,看到強盜就先跑了。

所以,雖然宋江開始只有36人,卻都是勇猛之輩,而且是拼著性命殺的。

而且,宋江盤踞梁山泊,這裡有天然的湖水作為屏障,地形複雜,非常適合防禦作戰。

結果在1年時間內,宋軍竟然對不了宋江。

不過,此時梁山泊卻出了問題。隨著枯水期的到來,梁山泊湖面大為縮小,已經不足以拱衛湖中的小島了。

無奈之下,宋江又殺出梁山泊,四處轉戰。

宋江流動與山東、河北,竟然連續攻陷十多座城池,部下越來越多。

宋徽宗緊急跳動輸完重兵圍攻,但宋江的部隊巧妙靈活,每次總能突圍,並且反咬一口。

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見快1年收拾不了宋江,轉而試圖招撫。

但宋江並不理會。

宣和三年初,轉向南攻打沂州(今臨沂),戰鬥打得十分艱苦,結果終因寡不敵眾,被知州蔣園率兵擊敗。

由此,宋江開始走下坡路。

二月,起義軍繼續南下,攻打淮陽軍(今江蘇邳縣西南),接著佔據楚州(今江蘇淮安),進入海州(今江蘇連雲港西南)境內,都很順利。

不過,宋江在海州打了一個大敗仗。

海州知州的張叔夜非常機智,放火燒燬了宋江的船隻。然後,乘著宋江主動圍攻海州的機會,突然調動重兵將宋江合圍。期間,海州知州張叔夜重金招聘了上千的敢死隊,重要可能和宋江正面拼命。

宋江畢竟兵力稀少,這一下就頂不住。

宋江見突圍困難,船隻又全毀,加上部下因轉戰2年傷亡很大,最初36個老兄弟所剩無幾。

最終,在海州知州張叔夜的勸告下,宋江接受了招安。

宋江起義前後不過兩年,規模不大,和方臘起義相比簡直一個天一個地。

如果方臘足夠聰明一些,說不定皇帝就是他坐了。


薩沙


宋江堪稱是位家喻戶曉的人物,在小說《水滸傳》裡,他率領眾多梁山好漢,幾次打敗朝廷大軍的圍剿。但你絕然不會想到,在真實歷史中,宋江等人竟然是被一位書生打敗。宋江率軍四處轉戰,來到海州(今江蘇省連雲港)境內。宋江的起義軍截獲十幾艘官軍大船,並聲言要攻打海州城,不想卻遇到了他的人生中的剋星,海州知州張叔夜!

張叔夜雖然出身官宦世家,但卻好讀書,喜言兵事,後來憑藉祖蔭擔任蘭州錄事參軍,在西北地區屢獻奇策,使得蘭州一帶安然無事。此後張叔夜歷任知縣、知州等地方官,被賜予進士出身,奉命出使遼國。 但因張叔夜剛正不阿,與權臣蔡京發生矛盾,因此被貶到海州做知州。

面對宋江的進犯,張叔夜顯得非常沉著,他一方面派出間諜洞察宋江的動向,另一方面招募近千名死士,在城外設下埋伏。張叔夜先派兵輕裝前往海邊,引誘宋江軍隊離船交戰。同時他命令部分士兵潛匿在海邊,等宋江軍上岸交戰時,放火焚燒宋江的船隊。宋江哪裡知道是計,他見宋兵軍容不整,於是率軍離船出戰。

宋江率軍一路追殺,突然見後面火光沖天,船隻被燒,全軍立刻沒了鬥志,此時張叔夜埋伏的死士從四面殺出,宋江軍大亂。混戰中宋江的副手被擒,宋江見後路被短,全軍潰敗,無奈之下只得投降。

想當年宋江進山寨坐了頭把交椅,梁山好漢是個個是武藝超群,本事了得。他為什麼放著自由自在的草頭王不當,偏偏要挖空心思,去投靠朝庭,走招安這條路呢?

宋江,他出身於官府,在政府裡幹過,知道政府力量的強大,僅憑他那108個兄弟,萬兒八千的囉羅,小小的水泊,根本是無力與大宋朝廷抗衡的。所以,他想通過招安這條路,再回到官府中去,也給弟兄謀個“封妻廕子”的前途。

他的想法是真誠的,下的功夫是巨大的,結果還真實現了招安的夢想,但最終結局卻並不好,儘管為朝廷東征西討立下了赫赫戰功,但終究沒有被朝廷原諒,最後賜一杯毒酒了事。這次,他徹底絕了念想,說是為了在歷史上不再留下個盜寇的名聲,也可能還有為了子孫後代不再重蹈喋血江湖的命運,他寧可喝了毒酒,也不再造反了。

值得一提的是,其實歷史上的宋江起義遠沒有方臘起義的規模大,但因小說《水滸傳》的渲染,宋江等人才名聲大噪。宋江雖然被張叔夜招降了,但方臘起義後,宋江等人再次揭竿而起。此時的張叔夜已經升任青州,徹底剿滅宋江的是一位叫折可存的武將,根據《折可存墓誌》的記載,“奉御筆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繼獲”。

宋江等人最後是死是活,我們不得而知,但張叔夜的結局是有史書明確記載的。1127年,金兵南下,張叔夜率兵勤王,但因力量懸殊,最終失敗。徽欽二帝被擄走的同時,金人見張叔夜抗爭不屈,於是將他一同擄走。目睹國破家亡的慘象後,張叔夜最終絕食身亡,時年63歲。

試想,小說中如果沒有招安這部分的描寫,水滸絕對不可能成為四大名著之一。至於招安的對錯,真不好說,因為108人,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就連上梁山的初衷都不一樣。呼延灼、盧俊義、關勝、孫立等是得了宋江招安的許諾才上山的,林沖、晁蓋七兄弟等是被逼上梁山的,其他大部分都是仰仗宋江名義上梁山的。這其中晁蓋七兄弟、林沖、武松、魯智深、李逵、李俊等都反對招安,楊志、關勝、呼延灼、盧俊義等渴望招安,其他的都是湊熱鬧,招不招安對他們沒影響。宋江曾和晁蓋說:“正所謂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大哥不得不為兄弟們的歸宿著想啊,難道哥哥想讓他們的子孫世世代代都揹負著一個賊寇的罵名嗎?”。古代人對名分很看重,所以宋江的初衷沒錯,因此征討方臘時,雖然很多人不情願去,但念在兄弟情義上還是去了,尤其武松的一席話更是讓人潸然淚下:“若半路離哥哥而去,顯得武松是個薄情寡義之人,如今江南以定,哥哥總算功德圓滿,回京造冊,就莫寫小弟姓名了。”雖然梁山好漢的結局很慘烈,但九泉之下總算對祖上和子孫有個交代,有人說宋江為了名利送了兄弟性命,但是當他喝下已知的毒酒時,一切都明瞭了。招安是最好的出路,雖然結局慘烈了些,但正是這些慘烈才成就一部經典鉅作。如果水滸只是一部簡單的眾好漢打家劫舍的小說,它絕對沒有如今的高度,水滸因招安而精彩。


邏輯文史游


宋江與《水滸傳》中的一些杜撰出來的人物不同,歷史上確有其人。很多史書、文人筆記裡頭都記錄了關於宋江的一些零星記載。汪應辰《文定集·顯謨閣學士王公墓誌銘》謂:“河北劇賊宋江者,肆行莫之御。”張守《毗陵集·秘閣修撰蔣圓墓誌銘》謂:“宋江嘯聚亡命,剽掠山東一路,州縣大振,吏多避匿。”《宋史·徽宗紀》上記載宣和三年(1122年),“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今山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東都事略》中也提到當時的亳州知州候蒙曾向皇帝上書建議:“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或足以平東南之亂”。《宋史·張叔夜傳》所敘最詳:“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頕所向。賊徑趨海瀕,劫巨舟十餘,載滷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踞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江乃降。”《宋史》上記載宋徽宗宣和三年(1122年),“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今山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

歷史上也確有宋江起義,《宋史》中有明確的記載。通過宋《宋史》的記載可知,宋江起義的時間在宣和元年到宣和三年。起義主要涉及的地域在太行山及山東及江蘇北部一帶,“橫行河朔,轉略十郡”。起義的首領是宋江。起義具有流寇性質,不一定有固定的根據地。起義的結局是嚴重受挫後投降。起義的規模雖然不太大,但戰鬥力特別強,“官軍數萬不敢攖其鋒”。

起義的影響不算小,起義的中心區域梁山泊,距東京汴梁僅百公里左右,嚴重威脅著京城的安全。起義所涉及的地區,在北宋江是比較發達的。梁山泊在宣和年間是廣濟河中部的個湖泊,而廣濟河上游就是從北宋的都城汴梁城中流出,廣濟河又是京東重要的漕運通道,佔據廣濟河中間的梁山泊,對於北宋朝廷的政治、經濟、軍事威肋可想而知。宋江起義的故事在宋史上能夠記上一筆,在民間廣為流傳,足以說明它的影響。


歷史大學堂


歷史上真實的宋江起義確實存在,但這支隊伍規模不大,留下的歷史記載不多很雜,連起義的時間都有很有大爭論,對於起義的性質到底是農民起義還是造反,也說法不一,本來這個事件會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由於後來小說《水滸傳》的廣泛流傳,才使它的影響得到擴大,後人試圖揭開真實的宋江,但小說《水滸傳》講的宋江起義和歷史上的宋江起義完全不是一回事,靠著零星的正史和參差不齊的野史,後人只能靠推測來還原事件真相。

圖為張叔夜畫像,此人鎮壓宋江起義,靖康之變時進京勤王,被俘後一起虜北,死在途中。

北宋末年,除了方臘起義規模比較大外,中華大地上爆發了很多小規模的起義,而宋江領導的起義就是其中一支,大概時間在公元1119年,爆發的原因是朝廷的一個政策“西城括田所”,朝廷為了增加收入,把民間良田、荒地統統收為國有,重新收取高額租稅,就連進山墾荒、下湖捕魚也要交納很重的稅,貧苦百姓受不了繁重的賦稅,只能起來反抗,而梁山泊八百里水域本就是百姓逃荒謀生的一個據點,於是宋江的起義在此安營結寨。

《折可存墓誌銘》現藏於西安碑林。

起義初期靠著湖泊相連的特殊地形,有力的抗拒著朝廷的軍隊,因戰術靈活,也能以少勝多,起義發展較順利,但到了1120年少有降雨,湖水下降,水位下降地面裸露出來,宋江起義軍隊沒了以湖水作為天然的屏障,在抵抗幾次失敗後,被迫撤離了梁山泊根據地,1121年起義軍經沂州來到了淮陽,奪得幾艘船後駕船出海,來到海州,也就是今天的連雲港,當時海州知州張叔夜已知道宋江一夥前來,早設好了圈套,宋江橫渡大海後有些輕敵,一路無多少防備就鑽進了張叔夜的圈套,損失慘重。

圖為連雲港白虎山,好漢塋就在山角,不起眼的小土包。

最後,宋江率殘兵接受了張叔夜的招安,投降了朝廷,結束,至於宋江結局如何,有三條線,第一條線:如果看《宋史》,招安就沒記載了,對朝廷來說宋江只是個小小人物,不會浪費筆墨,沒有下文;第二條線:民國時期出土了一塊《折可存墓誌銘》,裡面記載宋將折可存先擒了方臘,回朝路上又鎮壓了宋江,而方臘死的時間是1121年,宋江被招安的時間也是1121年,但折可存鎮壓宋江時間為1122年,有人猜測宋江先被招安後又反了朝廷被折可存滅了,也有人猜測宋江繼續反抗後,在1122年被折可存滅了;第三條線:至今在連雲港有座墓叫好漢塋,當地流傳著一個說法,宋江和起義軍沒有投降,最後被張叔夜殺害,就埋在好漢塋。


圖文繪歷史


歷史上確實存在宋江此人,也確實進行了反政府的軍事行動。但其規模比水滸傳中要小得多。最後被張叔夜鎮壓。宋江也並未如小說中那樣,大破遼國,鎮壓方臘。



《宋史·侯蒙傳》:

“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


汪應辰《文定集·顯謨閣學士王公墓誌銘》:

“河北劇賊宋江者,肆行莫之御。”


張守《毗陵集·秘閣修撰蔣圓墓誌銘》:

“宋江嘯聚亡命,剽掠山東一路,州縣大振,吏多避匿。”


《宋史·徽宗紀》:

“宣和三年二月……方臘陷處州,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討之。”


《張叔夜傳》:

“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 所向。賊徑趨海瀕,劫巨舟十餘,載滷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踞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江乃降。”


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五二引《中興姓氏奸邪錄》:

“宣和二年,方臘反睦州……東南震動。以(童)貫為江浙宣撫使,領劉延慶、劉光世、辛企宗、宋江等軍二十餘萬討之。”


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二一二引《林泉野記》:

“宣和三年,方臘反,(劉)光世別將一軍自饒趨衢、婺,出賊不意,戰多捷。臘走入清溪洞。光世遣諜,察知其要險,與楊可世遣宋江並進,擒其偽將相,送闕下。”


李埴《十朝綱要》卷一八:

“宣和元年十二月,詔招撫山東盜宋江……宣和三年二月庚辰,宋江犯淮陽軍,又犯京東、河北路,入楚州界。知州張叔夜招撫之,江出降……六月辛丑,辛興宗、宋江破賊上苑洞。”


楊仲良《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卷一四一:

“(徵方臘攻幫源洞)王渙統領馬公直並稗將趙明、趙許、宋江,既次洞後。”


李若水《忠愍集·捕盜偶成》

“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殺人紛紛剪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驚諤。”


從這些零星史料,我們可以看出,歷史上的宋江,確實是山東鄆城人。他也確實領導了一次反政府的軍事行動。不過,並不是因為私放晁蓋之後得罪官府,而是因為宋廷強令將梁山泊收歸“公有”,要求周邊靠梁山打漁採藕為生的百姓必須納稅,這才逼得宋江等人聚兵造反。

宋江起義軍規模遠不如水滸傳中大,但是因為都是活不下去的農民,而且領導能力較強,因此一度打得宋朝腐朽的官兵丟盔棄甲。大臣侯蒙給皇帝上書說,“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使得官軍數萬人,沒有敢抵抗的,說明他能力出眾,不如招安他。”可見宋江當時的首領是36人。

但是,因為侯蒙忽然病死,招安沒有實現。(《蕩寇志》中藉此說宋江不願意招安,派人刺殺了侯蒙。)

招安失敗後,宋江繼續一路進攻。但他們終究是遊寇,缺乏穩定的根據地。1121年,宋江企圖進攻海州,奪取了10多艘大船,卻被張叔夜招募了千餘精銳設法攔截,大敗宋江。宋江只好接受招安。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宋江的總兵力也不會太多,最多則幾千,最少則幾百。遠遠沒有水滸傳中七八萬大軍的規模。

宋江被招安後,宋朝大臣李若水(靖康之恥後的忠臣寫了一首《捕盜偶成》詩:“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廓。殺人紛紛剪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

宋江招安後,不可能如水滸中那樣北伐遼國。以他那千人八百人去打大遼國不是找死麼?不過他確實參與了鎮壓方臘。當然,以他的地位和兵力,不會如水滸傳那樣憑藉一軍之力就滅掉方臘。鎮壓方臘的主要是童貫率領的宋朝正規大軍,擒拿方臘的是辛興宗(有人說是其部下韓世忠),宋江只不過在其中擔任一個副將而已。

至於宋江最後的結局,並沒有如水滸傳那樣被毒死。史書上並未提到宋江的最終結局,此後的金兵入侵中也沒有宋江的記載。那麼宋江的下場,既可能是立功之後退役安享富貴,也可能如小說一樣被朝廷(未必是奸臣)設法除去後患。在宋朝將領折可存的墓誌銘上,寫折可存在鎮壓了方臘之後,捕獲宋江。因此有人認為宋江在方臘被鎮壓後再度造反(不排除被逼反),而被鎮壓殺害。


巴山夜雨涮鍋


我來回答,歷史上的宋江與小說裡的宋江,最大區別是宋江從來沒有上過樑山泊!

其結局倒是比較相似,都是受招安,徵方臘,但史書上沒有記載他被害死。估計就是成了一名平庸的朝廷軍官了。

歷史上的宋江,實有其人是毫無疑義的。

翻閱官修《宋史》,共有3條相關記載:

《宋史·徽宗本紀》:“宣和三年二月,方臘陷處州,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討之。”

《宋史·侯蒙傳》:“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

《宋史·張叔夜傳》:“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巨舟十餘,載滷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踞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江乃降。”

查閱宋元文集,也有數條記載:

汪應辰《文定集·顯謨閣學士王公墓誌銘》:“河北劇賊宋江者,肆行莫之御。既轉略江東,徑趨沭陽。”

張守《毗陵集·秘閣修撰蔣圓墓誌銘》:“宋江嘯聚亡命,剽掠山東一路,州縣大振,吏多逃匿。”

通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宋江在歷史上也曾經“聚眾謀反”,橫行江淮,最後受到宋朝朝廷招安,往徵方臘,甚至招降宋江的官員也如《水滸傳》所言,正是張叔夜。

然而,歷史上的宋江與小說裡的宋江,最大區別是什麼呢?

那就是宋江從來沒有上過樑山泊!

梁山泊在宋代比現在要大的多。韓琦《過樑山泊》詩:“巨澤渺無際,齋船度日撐。漁人駭鐃吹,水鳥背旗旌。蒲密遮如港,山遙勢似彭。不知蓮芰裡,白晝苦蚊虻。”,稱之為“巨澤”,可見其寬廣。

八百里水泊梁山也不是浮誇之言,而是確實如此。宋人邵博《聞見後錄》載:“王荊公好言利。有小人諂曰:決梁山泊八百里水以為田,其利大矣。荊公喜甚,徐曰:`策固善,決水何地可容?'劉貢公在坐中,曰:`自其旁別鑿八百里泊,則可容矣。'荊公笑而後止。”

但是,如前所述,歷史上的宋江相關史料,均未提及其在梁山泊落草。而與宋江時代同時的任諒則在宋史有傳,《宋史·任諒傳》:“任諒提點京東刑獄。梁山泊漁者習為盜,蕩無名籍。諒伍其家,刻其舟,非是不得輒入。”

由此可見,北宋末年梁山泊的確有“盜”,但只是“蕩無名籍”的漁者而已,並非名揚江湖的宋江。

所以,水滸傳只是做了藝術加工而已。


歷史有妖氣


宋江,山東鄆城縣水堡鄉宋家村人,北宋宣和年間(宋徽宗年號)梁山泊農民起義領袖。

北宋末年,宋徽宗昏庸無道,朝廷中重用蔡京、朱勔、童貫、梁師成等六賊禍亂朝綱,主昏臣庸,朝廷上下貪腐成風,以六賊為首的北宋官員橫徵暴斂,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使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於是自政和年間起國內出現了眾多反抗朝廷腐敗統治的農民起義,而宋江起義則是眾多起義中的一個。


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宋江於梁山泊聚眾起義,而跟隨宋江一同起義的是36位強悍猛勇,英雄威武的義士,再加上宋江才智過人,性情豪放,樂於助人,使得起義勢頭迅速擴大。元代陳泰在《所安遺集·江南曲序》中說“宋之為人,勇悍狂俠”,在當地百姓中頗有威望。宋江等人被逼上梁山舉起起義大旗後,許多漁民、百姓也紛紛上山。他們拿起鋤頭、鐮刀、柴刀、削木為槍,與前來鎮壓的官兵展開英勇的鬥爭。他們每攻打下一個州縣,便開倉放糧,救濟窮人,深受群眾的擁護。


宋徽宗得知宋江起義後,迅速派出部隊前去圍剿,然而由於宋軍久不征戰,缺乏訓練,戰鬥力極差,導致北宋軍隊屢戰屢敗,而宋江等人則趁勢攻打了青州、濟州、濮州、鄆州等地,並將活動範圍由山東擴大到河北各地,縱橫數百里。

然而宋江義軍畢竟規模還是有限的,無法與北宋軍隊做長期對抗。

宣和二年,宋江一部被沂州知州蔣園擊敗。

宣和三年,宋江再次被沭陽縣尉王師心率領的軍隊打敗,被迫敗退。

宋江退走後,有鑑於浙江方臘起義規模的日益擴大,宋徽宗採納朝中大臣“以寇制寇”的方法,令海州知州張叔夜前去招降宋江一部,希望宋江能帶領部隊前去剿滅方臘起義。

面對招降宋江義軍,張叔夜制定了一個周密的計劃,他先是張貼了一張榜文,能拿獲宋江及其部下的給予豐厚的獎勵;然後他派出探子偵查宋江義軍的部下,得知宋江要從海上進攻海州,於是張叔夜招募1000敢死隊沿路伏擊,再派精兵埋伏海邊,最後派小股部隊誘使宋江棄船登陸作戰,當宋江登岸後埋伏海邊的精兵趁機燒了宋江一部的船隻。

而面對數倍於己的官兵,失去船隻的宋江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宋江雖率部勇猛拼殺,給敵人以只好接受重創,但面對重圍,退路已斷,宋江只能向張叔夜投降接受招安。

然而這次投降只是宋江的權宜之計,宣和四年,宋江趁機再次起義,然而最終依然是寡不敵眾,這次起義很快便被宋將折可存率部鎮壓下去,宋江等人遭到殘酷殺害。

其實歷史上的宋江起義規模是很小的,根本不能和同時期的方臘起義相提並論,而且宋江率部鎮壓方臘起義史書上也沒有具體記載,更不用說徵遼國了,真實的宋江是一個對北宋朝廷痛恨極深,敢作敢為的好漢,而非《水滸傳》中的形象。


鹹魚閒聊


歷史上有真實的宋江,也有真實的三十六天罡。但是其中的故事卻相去甚遠了,宋江起義的原因,不是當著公差因為犯事而後上了梁山,而是因為當時的稅太重。當時梁山泊附近大片區域,都被衙門劃成了擴田所,這個擴田所就成了公家的,本來百姓就指望著這點地這點水域吃飯呢,一下全部歸公,且出入打魚,都要課以重稅。這導致了好幾次農民起義,其中,宋江就是其中一支隊伍。

宋江當時拉了三十六人,《大宋宣和遺事》詳細記載了當時參與起義的頭領名單,包含大部分三十六天罡,其中有些名字的字有一點出入,但讀音也是相似的。譬如建炎元年(1127年)在陝西興州稱帝的史斌,就是《水滸傳》中的史進的原型。史斌起先是跟著宋江當部下的,此人非常勇猛,後來又跟著宋江投降,投降後又造反,因此進貢興州而稱帝。後來有一回終於吃了大敗仗,被宋朝將領、四川宣撫使吳玠殺死。這個吳玠不是什麼壞官,是著名的抗金將領,在當官期間與民同樂,為將又身先士卒,節儉而又愛民。

可見,好與壞,也不和《水滸傳》上說的完全一樣。宋江起義梁山泊,隨後就開始往西打,因為部將驍勇有謀,故而各地無人敢擋。宋江打下城池以後,不進行搶掠,而是宣佈貪官罪行,又殺富濟貧,因此聲譽越來越好。

朝廷得知這次起義後,決定招安。宋江沒答應朝廷提出的條件,於是朝廷又命令官軍前去討伐。宋江逃到青州,南下臨沂。又從臨沂往江蘇跑,被江蘇的官軍得知,於是追捕。宋江等人乘坐十多個大船下海,準備進攻連雲港(當時叫海州)。這個動作被海州知州發現,於是放出小部分人,即上千人的敢死隊員,去引誘宋江上岸。宋江上岸後直趨城池,結果半路遭受埋伏,船也被燒了。

這就是前進沒門,後退無路。

死傷慘重,副將也被擒了。

不得已,宋江決定投降。

投降後的宋江,自然成了官軍。你是官軍,自然要聽從朝廷派遣。至於他去沒去出征方臘,這個有爭論,但大概率是有的。還有一種可能,是根據宋朝將領的墓誌銘以及太學生的記載推出,宋江等人都被封了官,但是後來又叛了。因為朝廷是假誘降,真撲殺,等著以後弄死宋江等人,這被宋江識破,於是復叛。當然復叛的力量是不如從前厲害了,很快就被撲滅了。

留在梁山的人們,賦稅並沒有減少,依然沒法活。當時繼續反抗,戶部侍郎蔡居厚在青州,招降了五百人,隨即全部殺死。後來這人背上長瘡,很嚴重,要死的地步。他夫人痛哭道:“你招降了五百梁山濼的人,結果又將人家都殺了。我當時苦苦勸你,你不聽,到今天報應來了!”此人旋即而死。


豆子人民藝術家


歷史上宋江是確有其人的,汪應辰《文定集・顯謨閣學士王公墓誌銘》謂:“河北巨賊宋江者,肆行莫之御。”張守《毗陵集・秘閣修撰蔣圓墓誌銘》謂:“宋江嘯聚亡命,剽掠山東一路,州縣大振,吏多避匿。”《宋史・張叔夜傳》所敘最詳:“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七修類稿》卷二十五《辯證類・宋江原數》:“史稱宋江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莫抗。而侯蒙舉討方臘,周公謹載其名贊於《癸辛雜誌》,羅貫中演為小說,有替天行道之言。今揚子、濟寧之地,皆為立廟。”

從歷史記載中,我們能夠看出,宋江這個人物和小說中的人物不同,小說中的宋江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文人和士人”階層,雖然也舞槍弄棒,但是一遇到危險就“犯慫”,而宋江“自幼長攻經史”,由此可見,宋江是一個文人階層。

水滸作者塑造宋江這一形象,明顯是將宋江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言人,宋江身上“忠孝仁義信”俱全。宋江的綽號最多,叫及時雨、呼保義、孝義黑三郎,宋江又叫宋公明,是《水滸》一百單八將當中唯一有字的人,這確實說明了宋江和其他的梁山頭領不同。

《水滸》中宋江最終的結局之所以害人害己,是因為他很傻很天真,一直認為“當今聖上聖明”,“奸臣當道,矇蔽了聖聰”。實際情況是,當今聖上宋徽宗吃喝玩樂搞藝術在行,做皇帝很糊塗、很荒唐,他讓會踢球的高俅做最高軍事長官,讓搞書法的蔡京當太師,閒來無事就挖個地洞去會煙花女子李師師。皇上糊塗了,奸臣才當道,所以金聖嘆先生在評《水滸》時就說:“亂自上作也。”

但是在歷史上,宋江卻是一個“巨寇”,“橫行齊魏,官軍數萬莫敢當者”,從這點上看,宋江必然不會是那種“文弱書生”的形象,歷史上的宋江應該是武松、李逵、晁蓋等人的結合,至少應該孔武有力的“巨寇”。

從史料來看,宋江這夥人也並非受朝廷招安,而是主動投降的。梁山這股勢力從一開始便驚動了朝廷,但當時朝廷將全部精力放在了抗金上,心有餘而力不足。直到宣和三年(1122年),宋江團伙在淮南把朝廷的地方軍隊打得狠狽不堪時,才讓宋徽宗認識到事態的嚴重性,決定由蔡京、高俅等朝延重臣率領中央正規部隊前去征剿。然而,這個強悍的團伙並不像蔡京、高俅所想的那麼容易對付,他們據水泊天險,易守難攻,即便是下山作亂也採取遊擊策略,經常是輾轉數十郡,各地官兵也不是他們的對手。

從真實的歷史記載來看,宋江就是個打家劫舍的土匪頭子而已,沒有被招安,而是走投無路後向官府投降,後被官府所殺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