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宋江的真实结局是什么?


《水浒传》作为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对于中国人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尤其是梁山108将中的首领——呼保义宋江,更是褒贬不一,评价迥异。很多人不喜欢宋江(尤其是电视剧《水浒传》播出之后,很多人不满意李雪健把一个所谓的农民起义英雄演绎得非常窝囊)。
其实,《水浒传》作为明代小说,它并不是作者施耐庵和罗贯中完全虚构出来的,而是在历史上确有其事,然后将这些事进行了艺术加工。

历史上真实的“梁山起义”:规模很小,好汉只有三十六个人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梁山起义究竟是怎么回事,宋江又是怎么死的呢?
其实,如果说起真实的历史,恐怕要让很多“水浒谜”感到失望。
因为真实的“梁山起义”规模非常小,也并没有一百单八将。
现在所能找到的最早记录“水浒”故事的史料,是宋朝无名氏所写的《宣和遗事》。这部书应该是宋朝人所创作的话本小说。“宣和”是宋徽宗的年号,主要写的就是北宋灭亡前,宋徽宗及其童贯、朱勔、蔡京等人如何荒淫无道,搜刮民脂民膏,宋徽宗如何任用道士林灵素等故事。在这部话本的第三部分中,重点写了宋江等人的聚众起义的故事。

只不过,情节很少,也非常简略。
比如在“宣和三年”这一部分,作者写到:又宋江等犯京西、河北等州,劫掠子女金帛,杀人甚众。随后,在“宣和四年”部分,写朱勔运送花石纲,差“杨志、李进义、林冲、王雄,花荣、柴进、张青、徐宁、李应、穆横、关胜、孙立十二人”负责押运(全部是《水浒传》中人物)。

后来,李进义等人先到京城。杨志在途中因为贫困,被迫卖刀,与人争执,失手将其杀死(杨志卖刀故事的雏形)。

随后,杨志遇到孙立,又去京城见了李进义,几个人因为是结义兄弟,只好跑去梁山落草为寇。

随后,这部话本还写了晁盖等人智取花石纲(《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故事的雏形),宋江怒杀阎婆惜,奔上梁山。

只不过,这段故事里,梁山聚义的英雄只有36个。聚义之后,这帮人“各人统率强人,略州劫县,放火杀人,攻夺淮阳、京西、河北三路二十四州八十余县,劫掠子女玉帛,掳掠甚众”。

最后,朝廷无可奈何,让元帅张叔夜前往诏安,最终这些人都受到了封赏,然后拆解到各个地方去做巡检使。后来,宋江平方腊有功,做了节度使。

这个故事由此就结束了。从这个话本的全文来看,作者写梁山泊无非是表明徽宗时期社会有多混乱,宋江等人并不是主角。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记载史料很少,是否参与征讨方腊也并不确定

但是,话本毕竟是话本,即使是最早的记载,也有很大的夸张成分。

如果我们去翻阅正史,文人的笔记,你会发现宋江等人的史料少之又少,像《宋史》等都只是只言片语,比如在《侯蒙传》中,只有一句话:“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它记载往往也都是一笔带过。

周密在《癸辛杂识》中也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没有见到什么书记载真实的历史,因此我也不敢妄言。

由此可以推测,宋江等人起义是真尤其事,但是规模应该不大,只是徽宗时期很小的一次。

下面我们再来说一下宋江。

关于宋江最后怎么死的,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

民国学者余嘉锡曾经写《宋江三十六人考实》,抄录并分析了所有史料中有关宋江的内容,其中所有记载都只截止到宋江被张叔夜招安(有的写的是所擒,余嘉锡认为不正确),然后参加了征讨方腊的战斗。

流传了千百年的史料,到了现代,却又出现了问题。

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宋江等人之所以进行起义,是因为朝廷征收重税,设立了“西城括号田所”,将梁山泊八百里全部收归“国有”,并且规定老百姓进行捕鱼、采藕等,都必须交税。

梁山泊周围住着的本来都是穷苦农民,这样一来,大家活不下去了,就只好参加起义。

宋江呢,其实只是山东郓城县水堡乡宋家村人,后来被推举为头领,于三十六个人共同起义。

他们驻扎在梁山,但是他们并不是像《水浒传》写的那样,住在水中央,而是在水泊北边的地方(施耐庵写梁山八百里水泊,完全是虚构杜撰的。施耐庵本来是南方人,对于北方的地理知识一塌糊涂,常常搞得非常混乱。梁山等地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广阔的水域,这完全是南方人的臆想)。

由于梁山周围的湖泊时有时无,因此宋江等人无险可守,他们起义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被朝廷招安,做高官,拿厚禄(这一点和《水浒传》中宋江的精神契合)。

最后,宋江等人被张叔夜招安。

根据最新出土的《折可寸墓志铭》中记载,折可寸本来是宋朝的将领。他参与了征讨方腊的行动,方腊被平定之后,他又前去招降宋江。

于是,关于宋江是否参加了征讨方腊,又变成了一个谜题。

关于宋江之死的推测:或者善终,或者在“靖康之变”中战死

因此,根据史料的记载,我们能够得出确凿的证据是,宋江的确进行了起义,也驻扎在梁山泊,后来被张叔夜招安。此后的情况,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我推测,宋江应该不会像《水浒传》中那样被毒死。首先,宋江等人的起义规模很小,不可能引起朝廷太多的重视。

第二,宋江被招安之后,在军中官职也不大。比如在《北朝会编》中,有句话:宣和二年……童贯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企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往讨之。”宋江被排在最后,因此并不是非常重要的人物。那么,应该是并不会受到朝廷太多的重视。

那么,我们最后可以推测出宋江的两个结果,要么最后得以善终,要么在7年之后,也就是1127年的“靖康之变”中,在与金朝人作战的过程中战死。


兮兮说事儿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历史上的宋江是这样的。

和方腊相比,宋江只是一个流寇而已,实力弱小。

北宋虽文弱,但国内很少有大规模的农民暴动。通常,农民起义,都是很小规模,几十人最多几百人。

宋江也是如此。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山东土匪宋江,聚集了36个人,在梁山泊地区发动暴动。

宋江暴动原因很简单,活不下去。

宋朝当局设置了“西城括田所”,就是宣布将整个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为“公有”。并且规定,百姓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

梁山泊周围的贫苦农民与渔民,本来就生活艰难,勉强糊口。此时,他们根本交不起重税,长期积压的不满终于爆发了。

宋江的部队和传统匪盗有些不同,他们虽然抢劫,但有明确的政治口号:

专打社会上的不平,杀富济贫,反抗北宋王朝的残酷统治。

宋江暴动以后不久,宋徽宗就下令剿灭。

可惜宋军地方部队战斗力低下,训练水平低,武器装备差,没什么斗志。用杨志的话来说:这些厮们,看到强盗就先跑了。

所以,虽然宋江开始只有36人,却都是勇猛之辈,而且是拼着性命杀的。

而且,宋江盘踞梁山泊,这里有天然的湖水作为屏障,地形复杂,非常适合防御作战。

结果在1年时间内,宋军竟然对不了宋江。

不过,此时梁山泊却出了问题。随着枯水期的到来,梁山泊湖面大为缩小,已经不足以拱卫湖中的小岛了。

无奈之下,宋江又杀出梁山泊,四处转战。

宋江流动与山东、河北,竟然连续攻陷十多座城池,部下越来越多。

宋徽宗紧急跳动输完重兵围攻,但宋江的部队巧妙灵活,每次总能突围,并且反咬一口。

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见快1年收拾不了宋江,转而试图招抚。

但宋江并不理会。

宣和三年初,转向南攻打沂州(今临沂),战斗打得十分艰苦,结果终因寡不敌众,被知州蒋园率兵击败。

由此,宋江开始走下坡路。

二月,起义军继续南下,攻打淮阳军(今江苏邳县西南),接着占据楚州(今江苏淮安),进入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西南)境内,都很顺利。

不过,宋江在海州打了一个大败仗。

海州知州的张叔夜非常机智,放火烧毁了宋江的船只。然后,乘着宋江主动围攻海州的机会,突然调动重兵将宋江合围。期间,海州知州张叔夜重金招聘了上千的敢死队,重要可能和宋江正面拼命。

宋江毕竟兵力稀少,这一下就顶不住。

宋江见突围困难,船只又全毁,加上部下因转战2年伤亡很大,最初36个老兄弟所剩无几。

最终,在海州知州张叔夜的劝告下,宋江接受了招安。

宋江起义前后不过两年,规模不大,和方腊起义相比简直一个天一个地。

如果方腊足够聪明一些,说不定皇帝就是他坐了。


萨沙


宋江堪称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小说《水浒传》里,他率领众多梁山好汉,几次打败朝廷大军的围剿。但你绝然不会想到,在真实历史中,宋江等人竟然是被一位书生打败。宋江率军四处转战,来到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境内。宋江的起义军截获十几艘官军大船,并声言要攻打海州城,不想却遇到了他的人生中的克星,海州知州张叔夜!

张叔夜虽然出身官宦世家,但却好读书,喜言兵事,后来凭借祖荫担任兰州录事参军,在西北地区屡献奇策,使得兰州一带安然无事。此后张叔夜历任知县、知州等地方官,被赐予进士出身,奉命出使辽国。 但因张叔夜刚正不阿,与权臣蔡京发生矛盾,因此被贬到海州做知州。

面对宋江的进犯,张叔夜显得非常沉着,他一方面派出间谍洞察宋江的动向,另一方面招募近千名死士,在城外设下埋伏。张叔夜先派兵轻装前往海边,引诱宋江军队离船交战。同时他命令部分士兵潜匿在海边,等宋江军上岸交战时,放火焚烧宋江的船队。宋江哪里知道是计,他见宋兵军容不整,于是率军离船出战。

宋江率军一路追杀,突然见后面火光冲天,船只被烧,全军立刻没了斗志,此时张叔夜埋伏的死士从四面杀出,宋江军大乱。混战中宋江的副手被擒,宋江见后路被短,全军溃败,无奈之下只得投降。

想当年宋江进山寨坐了头把交椅,梁山好汉是个个是武艺超群,本事了得。他为什么放着自由自在的草头王不当,偏偏要挖空心思,去投靠朝庭,走招安这条路呢?

宋江,他出身于官府,在政府里干过,知道政府力量的强大,仅凭他那108个兄弟,万儿八千的啰罗,小小的水泊,根本是无力与大宋朝廷抗衡的。所以,他想通过招安这条路,再回到官府中去,也给弟兄谋个“封妻荫子”的前途。

他的想法是真诚的,下的功夫是巨大的,结果还真实现了招安的梦想,但最终结局却并不好,尽管为朝廷东征西讨立下了赫赫战功,但终究没有被朝廷原谅,最后赐一杯毒酒了事。这次,他彻底绝了念想,说是为了在历史上不再留下个盗寇的名声,也可能还有为了子孙后代不再重蹈喋血江湖的命运,他宁可喝了毒酒,也不再造反了。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历史上的宋江起义远没有方腊起义的规模大,但因小说《水浒传》的渲染,宋江等人才名声大噪。宋江虽然被张叔夜招降了,但方腊起义后,宋江等人再次揭竿而起。此时的张叔夜已经升任青州,彻底剿灭宋江的是一位叫折可存的武将,根据《折可存墓志》的记载,“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

宋江等人最后是死是活,我们不得而知,但张叔夜的结局是有史书明确记载的。1127年,金兵南下,张叔夜率兵勤王,但因力量悬殊,最终失败。徽钦二帝被掳走的同时,金人见张叔夜抗争不屈,于是将他一同掳走。目睹国破家亡的惨象后,张叔夜最终绝食身亡,时年63岁。

试想,小说中如果没有招安这部分的描写,水浒绝对不可能成为四大名著之一。至于招安的对错,真不好说,因为108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就连上梁山的初衷都不一样。呼延灼、卢俊义、关胜、孙立等是得了宋江招安的许诺才上山的,林冲、晁盖七兄弟等是被逼上梁山的,其他大部分都是仰仗宋江名义上梁山的。这其中晁盖七兄弟、林冲、武松、鲁智深、李逵、李俊等都反对招安,杨志、关胜、呼延灼、卢俊义等渴望招安,其他的都是凑热闹,招不招安对他们没影响。宋江曾和晁盖说:“正所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大哥不得不为兄弟们的归宿着想啊,难道哥哥想让他们的子孙世世代代都背负着一个贼寇的骂名吗?”。古代人对名分很看重,所以宋江的初衷没错,因此征讨方腊时,虽然很多人不情愿去,但念在兄弟情义上还是去了,尤其武松的一席话更是让人潸然泪下:“若半路离哥哥而去,显得武松是个薄情寡义之人,如今江南以定,哥哥总算功德圆满,回京造册,就莫写小弟姓名了。”虽然梁山好汉的结局很惨烈,但九泉之下总算对祖上和子孙有个交代,有人说宋江为了名利送了兄弟性命,但是当他喝下已知的毒酒时,一切都明了了。招安是最好的出路,虽然结局惨烈了些,但正是这些惨烈才成就一部经典巨作。如果水浒只是一部简单的众好汉打家劫舍的小说,它绝对没有如今的高度,水浒因招安而精彩。


逻辑文史游


宋江与《水浒传》中的一些杜撰出来的人物不同,历史上确有其人。很多史书、文人笔记里头都记录了关于宋江的一些零星记载。汪应辰《文定集·显谟阁学士王公墓志铭》谓:“河北剧贼宋江者,肆行莫之御。”张守《毗陵集·秘阁修撰蒋圆墓志铭》谓:“宋江啸聚亡命,剽掠山东一路,州县大振,吏多避匿。”《宋史·徽宗纪》上记载宣和三年(1122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今山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东都事略》中也提到当时的亳州知州候蒙曾向皇帝上书建议:“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或足以平东南之乱”。《宋史·张叔夜传》所叙最详:“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頕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宋史》上记载宋徽宗宣和三年(1122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今山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历史上也确有宋江起义,《宋史》中有明确的记载。通过宋《宋史》的记载可知,宋江起义的时间在宣和元年到宣和三年。起义主要涉及的地域在太行山及山东及江苏北部一带,“横行河朔,转略十郡”。起义的首领是宋江。起义具有流寇性质,不一定有固定的根据地。起义的结局是严重受挫后投降。起义的规模虽然不太大,但战斗力特别强,“官军数万不敢撄其锋”。

起义的影响不算小,起义的中心区域梁山泊,距东京汴梁仅百公里左右,严重威胁着京城的安全。起义所涉及的地区,在北宋江是比较发达的。梁山泊在宣和年间是广济河中部的个湖泊,而广济河上游就是从北宋的都城汴梁城中流出,广济河又是京东重要的漕运通道,占据广济河中间的梁山泊,对于北宋朝廷的政治、经济、军事威肋可想而知。宋江起义的故事在宋史上能够记上一笔,在民间广为流传,足以说明它的影响。


历史大学堂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起义确实存在,但这支队伍规模不大,留下的历史记载不多很杂,连起义的时间都有很有大争论,对于起义的性质到底是农民起义还是造反,也说法不一,本来这个事件会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由于后来小说《水浒传》的广泛流传,才使它的影响得到扩大,后人试图揭开真实的宋江,但小说《水浒传》讲的宋江起义和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完全不是一回事,靠着零星的正史和参差不齐的野史,后人只能靠推测来还原事件真相。

图为张叔夜画像,此人镇压宋江起义,靖康之变时进京勤王,被俘后一起虏北,死在途中。

北宋末年,除了方腊起义规模比较大外,中华大地上爆发了很多小规模的起义,而宋江领导的起义就是其中一支,大概时间在公元1119年,爆发的原因是朝廷的一个政策“西城括田所”,朝廷为了增加收入,把民间良田、荒地统统收为国有,重新收取高额租税,就连进山垦荒、下湖捕鱼也要交纳很重的税,贫苦百姓受不了繁重的赋税,只能起来反抗,而梁山泊八百里水域本就是百姓逃荒谋生的一个据点,于是宋江的起义在此安营结寨。

《折可存墓志铭》现藏于西安碑林。

起义初期靠着湖泊相连的特殊地形,有力的抗拒着朝廷的军队,因战术灵活,也能以少胜多,起义发展较顺利,但到了1120年少有降雨,湖水下降,水位下降地面裸露出来,宋江起义军队没了以湖水作为天然的屏障,在抵抗几次失败后,被迫撤离了梁山泊根据地,1121年起义军经沂州来到了淮阳,夺得几艘船后驾船出海,来到海州,也就是今天的连云港,当时海州知州张叔夜已知道宋江一伙前来,早设好了圈套,宋江横渡大海后有些轻敌,一路无多少防备就钻进了张叔夜的圈套,损失惨重。

图为连云港白虎山,好汉茔就在山角,不起眼的小土包。

最后,宋江率残兵接受了张叔夜的招安,投降了朝廷,结束,至于宋江结局如何,有三条线,第一条线:如果看《宋史》,招安就没记载了,对朝廷来说宋江只是个小小人物,不会浪费笔墨,没有下文;第二条线:民国时期出土了一块《折可存墓志铭》,里面记载宋将折可存先擒了方腊,回朝路上又镇压了宋江,而方腊死的时间是1121年,宋江被招安的时间也是1121年,但折可存镇压宋江时间为1122年,有人猜测宋江先被招安后又反了朝廷被折可存灭了,也有人猜测宋江继续反抗后,在1122年被折可存灭了;第三条线:至今在连云港有座墓叫好汉茔,当地流传着一个说法,宋江和起义军没有投降,最后被张叔夜杀害,就埋在好汉茔。


图文绘历史


历史上确实存在宋江此人,也确实进行了反政府的军事行动。但其规模比水浒传中要小得多。最后被张叔夜镇压。宋江也并未如小说中那样,大破辽国,镇压方腊。



《宋史·侯蒙传》: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汪应辰《文定集·显谟阁学士王公墓志铭》:

“河北剧贼宋江者,肆行莫之御。”


张守《毗陵集·秘阁修撰蒋圆墓志铭》:

“宋江啸聚亡命,剽掠山东一路,州县大振,吏多避匿。”


《宋史·徽宗纪》:

“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讨之。”


《张叔夜传》: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 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五二引《中兴姓氏奸邪录》:

“宣和二年,方腊反睦州……东南震动。以(童)贯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企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讨之。”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一二引《林泉野记》:

“宣和三年,方腊反,(刘)光世别将一军自饶趋衢、婺,出贼不意,战多捷。腊走入清溪洞。光世遣谍,察知其要险,与杨可世遣宋江并进,擒其伪将相,送阙下。”


李埴《十朝纲要》卷一八:

“宣和元年十二月,诏招抚山东盗宋江……宣和三年二月庚辰,宋江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路,入楚州界。知州张叔夜招抚之,江出降……六月辛丑,辛兴宗、宋江破贼上苑洞。”


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四一:

“(征方腊攻帮源洞)王涣统领马公直并稗将赵明、赵许、宋江,既次洞后。”


李若水《忠愍集·捕盗偶成》

“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剪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惊谔。”


从这些零星史料,我们可以看出,历史上的宋江,确实是山东郓城人。他也确实领导了一次反政府的军事行动。不过,并不是因为私放晁盖之后得罪官府,而是因为宋廷强令将梁山泊收归“公有”,要求周边靠梁山打渔采藕为生的百姓必须纳税,这才逼得宋江等人聚兵造反。

宋江起义军规模远不如水浒传中大,但是因为都是活不下去的农民,而且领导能力较强,因此一度打得宋朝腐朽的官兵丢盔弃甲。大臣侯蒙给皇帝上书说,“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使得官军数万人,没有敢抵抗的,说明他能力出众,不如招安他。”可见宋江当时的首领是36人。

但是,因为侯蒙忽然病死,招安没有实现。(《荡寇志》中借此说宋江不愿意招安,派人刺杀了侯蒙。)

招安失败后,宋江继续一路进攻。但他们终究是游寇,缺乏稳定的根据地。1121年,宋江企图进攻海州,夺取了10多艘大船,却被张叔夜招募了千余精锐设法拦截,大败宋江。宋江只好接受招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宋江的总兵力也不会太多,最多则几千,最少则几百。远远没有水浒传中七八万大军的规模。

宋江被招安后,宋朝大臣李若水(靖康之耻后的忠臣写了一首《捕盗偶成》诗:“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廓。杀人纷纷剪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宋江招安后,不可能如水浒中那样北伐辽国。以他那千人八百人去打大辽国不是找死么?不过他确实参与了镇压方腊。当然,以他的地位和兵力,不会如水浒传那样凭借一军之力就灭掉方腊。镇压方腊的主要是童贯率领的宋朝正规大军,擒拿方腊的是辛兴宗(有人说是其部下韩世忠),宋江只不过在其中担任一个副将而已。

至于宋江最后的结局,并没有如水浒传那样被毒死。史书上并未提到宋江的最终结局,此后的金兵入侵中也没有宋江的记载。那么宋江的下场,既可能是立功之后退役安享富贵,也可能如小说一样被朝廷(未必是奸臣)设法除去后患。在宋朝将领折可存的墓志铭上,写折可存在镇压了方腊之后,捕获宋江。因此有人认为宋江在方腊被镇压后再度造反(不排除被逼反),而被镇压杀害。


巴山夜雨涮锅


我来回答,历史上的宋江与小说里的宋江,最大区别是宋江从来没有上过梁山泊!

其结局倒是比较相似,都是受招安,征方腊,但史书上没有记载他被害死。估计就是成了一名平庸的朝廷军官了。

历史上的宋江,实有其人是毫无疑义的。

翻阅官修《宋史》,共有3条相关记载:

《宋史·徽宗本纪》:“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讨之。”

《宋史·侯蒙传》:“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宋史·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

查阅宋元文集,也有数条记载:

汪应辰《文定集·显谟阁学士王公墓志铭》:“河北剧贼宋江者,肆行莫之御。既转略江东,径趋沭阳。”

张守《毗陵集·秘阁修撰蒋圆墓志铭》:“宋江啸聚亡命,剽掠山东一路,州县大振,吏多逃匿。”

通过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宋江在历史上也曾经“聚众谋反”,横行江淮,最后受到宋朝朝廷招安,往征方腊,甚至招降宋江的官员也如《水浒传》所言,正是张叔夜。

然而,历史上的宋江与小说里的宋江,最大区别是什么呢?

那就是宋江从来没有上过梁山泊!

梁山泊在宋代比现在要大的多。韩琦《过梁山泊》诗:“巨泽渺无际,斋船度日撑。渔人骇铙吹,水鸟背旗旌。蒲密遮如港,山遥势似彭。不知莲芰里,白昼苦蚊虻。”,称之为“巨泽”,可见其宽广。

八百里水泊梁山也不是浮夸之言,而是确实如此。宋人邵博《闻见后录》载:“王荆公好言利。有小人谄曰:决梁山泊八百里水以为田,其利大矣。荆公喜甚,徐曰:`策固善,决水何地可容?'刘贡公在坐中,曰:`自其旁别凿八百里泊,则可容矣。'荆公笑而后止。”

但是,如前所述,历史上的宋江相关史料,均未提及其在梁山泊落草。而与宋江时代同时的任谅则在宋史有传,《宋史·任谅传》:“任谅提点京东刑狱。梁山泊渔者习为盗,荡无名籍。谅伍其家,刻其舟,非是不得辄入。”

由此可见,北宋末年梁山泊的确有“盗”,但只是“荡无名籍”的渔者而已,并非名扬江湖的宋江。

所以,水浒传只是做了艺术加工而已。


历史有妖气


宋江,山东郓城县水堡乡宋家村人,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年号)梁山泊农民起义领袖。

北宋末年,宋徽宗昏庸无道,朝廷中重用蔡京、朱勔、童贯、梁师成等六贼祸乱朝纲,主昏臣庸,朝廷上下贪腐成风,以六贼为首的北宋官员横征暴敛,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使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于是自政和年间起国内出现了众多反抗朝廷腐败统治的农民起义,而宋江起义则是众多起义中的一个。


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宋江于梁山泊聚众起义,而跟随宋江一同起义的是36位强悍猛勇,英雄威武的义士,再加上宋江才智过人,性情豪放,乐于助人,使得起义势头迅速扩大。元代陈泰在《所安遗集·江南曲序》中说“宋之为人,勇悍狂侠”,在当地百姓中颇有威望。宋江等人被逼上梁山举起起义大旗后,许多渔民、百姓也纷纷上山。他们拿起锄头、镰刀、柴刀、削木为枪,与前来镇压的官兵展开英勇的斗争。他们每攻打下一个州县,便开仓放粮,救济穷人,深受群众的拥护。


宋徽宗得知宋江起义后,迅速派出部队前去围剿,然而由于宋军久不征战,缺乏训练,战斗力极差,导致北宋军队屡战屡败,而宋江等人则趁势攻打了青州、济州、濮州、郓州等地,并将活动范围由山东扩大到河北各地,纵横数百里。

然而宋江义军毕竟规模还是有限的,无法与北宋军队做长期对抗。

宣和二年,宋江一部被沂州知州蒋园击败。

宣和三年,宋江再次被沭阳县尉王师心率领的军队打败,被迫败退。

宋江退走后,有鉴于浙江方腊起义规模的日益扩大,宋徽宗采纳朝中大臣“以寇制寇”的方法,令海州知州张叔夜前去招降宋江一部,希望宋江能带领部队前去剿灭方腊起义。

面对招降宋江义军,张叔夜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他先是张贴了一张榜文,能拿获宋江及其部下的给予丰厚的奖励;然后他派出探子侦查宋江义军的部下,得知宋江要从海上进攻海州,于是张叔夜招募1000敢死队沿路伏击,再派精兵埋伏海边,最后派小股部队诱使宋江弃船登陆作战,当宋江登岸后埋伏海边的精兵趁机烧了宋江一部的船只。

而面对数倍于己的官兵,失去船只的宋江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宋江虽率部勇猛拼杀,给敌人以只好接受重创,但面对重围,退路已断,宋江只能向张叔夜投降接受招安。

然而这次投降只是宋江的权宜之计,宣和四年,宋江趁机再次起义,然而最终依然是寡不敌众,这次起义很快便被宋将折可存率部镇压下去,宋江等人遭到残酷杀害。

其实历史上的宋江起义规模是很小的,根本不能和同时期的方腊起义相提并论,而且宋江率部镇压方腊起义史书上也没有具体记载,更不用说征辽国了,真实的宋江是一个对北宋朝廷痛恨极深,敢作敢为的好汉,而非《水浒传》中的形象。


咸鱼闲聊


历史上有真实的宋江,也有真实的三十六天罡。但是其中的故事却相去甚远了,宋江起义的原因,不是当着公差因为犯事而后上了梁山,而是因为当时的税太重。当时梁山泊附近大片区域,都被衙门划成了扩田所,这个扩田所就成了公家的,本来百姓就指望着这点地这点水域吃饭呢,一下全部归公,且出入打鱼,都要课以重税。这导致了好几次农民起义,其中,宋江就是其中一支队伍。

宋江当时拉了三十六人,《大宋宣和遗事》详细记载了当时参与起义的头领名单,包含大部分三十六天罡,其中有些名字的字有一点出入,但读音也是相似的。譬如建炎元年(1127年)在陕西兴州称帝的史斌,就是《水浒传》中的史进的原型。史斌起先是跟着宋江当部下的,此人非常勇猛,后来又跟着宋江投降,投降后又造反,因此进贡兴州而称帝。后来有一回终于吃了大败仗,被宋朝将领、四川宣抚使吴玠杀死。这个吴玠不是什么坏官,是著名的抗金将领,在当官期间与民同乐,为将又身先士卒,节俭而又爱民。

可见,好与坏,也不和《水浒传》上说的完全一样。宋江起义梁山泊,随后就开始往西打,因为部将骁勇有谋,故而各地无人敢挡。宋江打下城池以后,不进行抢掠,而是宣布贪官罪行,又杀富济贫,因此声誉越来越好。

朝廷得知这次起义后,决定招安。宋江没答应朝廷提出的条件,于是朝廷又命令官军前去讨伐。宋江逃到青州,南下临沂。又从临沂往江苏跑,被江苏的官军得知,于是追捕。宋江等人乘坐十多个大船下海,准备进攻连云港(当时叫海州)。这个动作被海州知州发现,于是放出小部分人,即上千人的敢死队员,去引诱宋江上岸。宋江上岸后直趋城池,结果半路遭受埋伏,船也被烧了。

这就是前进没门,后退无路。

死伤惨重,副将也被擒了。

不得已,宋江决定投降。

投降后的宋江,自然成了官军。你是官军,自然要听从朝廷派遣。至于他去没去出征方腊,这个有争论,但大概率是有的。还有一种可能,是根据宋朝将领的墓志铭以及太学生的记载推出,宋江等人都被封了官,但是后来又叛了。因为朝廷是假诱降,真扑杀,等着以后弄死宋江等人,这被宋江识破,于是复叛。当然复叛的力量是不如从前厉害了,很快就被扑灭了。

留在梁山的人们,赋税并没有减少,依然没法活。当时继续反抗,户部侍郎蔡居厚在青州,招降了五百人,随即全部杀死。后来这人背上长疮,很严重,要死的地步。他夫人痛哭道:“你招降了五百梁山泺的人,结果又将人家都杀了。我当时苦苦劝你,你不听,到今天报应来了!”此人旋即而死。


豆子人民艺术家


历史上宋江是确有其人的,汪应辰《文定集・显谟阁学士王公墓志铭》谓:“河北巨贼宋江者,肆行莫之御。”张守《毗陵集・秘阁修撰蒋圆墓志铭》谓:“宋江啸聚亡命,剽掠山东一路,州县大振,吏多避匿。”《宋史・张叔夜传》所叙最详:“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七修类稿》卷二十五《辩证类・宋江原数》:“史称宋江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莫抗。而侯蒙举讨方腊,周公谨载其名赞于《癸辛杂志》,罗贯中演为小说,有替天行道之言。今扬子、济宁之地,皆为立庙。”

从历史记载中,我们能够看出,宋江这个人物和小说中的人物不同,小说中的宋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文人和士人”阶层,虽然也舞枪弄棒,但是一遇到危险就“犯怂”,而宋江“自幼长攻经史”,由此可见,宋江是一个文人阶层。

水浒作者塑造宋江这一形象,明显是将宋江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宋江身上“忠孝仁义信”俱全。宋江的绰号最多,叫及时雨、呼保义、孝义黑三郎,宋江又叫宋公明,是《水浒》一百单八将当中唯一有字的人,这确实说明了宋江和其他的梁山头领不同。

《水浒》中宋江最终的结局之所以害人害己,是因为他很傻很天真,一直认为“当今圣上圣明”,“奸臣当道,蒙蔽了圣聪”。实际情况是,当今圣上宋徽宗吃喝玩乐搞艺术在行,做皇帝很糊涂、很荒唐,他让会踢球的高俅做最高军事长官,让搞书法的蔡京当太师,闲来无事就挖个地洞去会烟花女子李师师。皇上糊涂了,奸臣才当道,所以金圣叹先生在评《水浒》时就说:“乱自上作也。”

但是在历史上,宋江却是一个“巨寇”,“横行齐魏,官军数万莫敢当者”,从这点上看,宋江必然不会是那种“文弱书生”的形象,历史上的宋江应该是武松、李逵、晁盖等人的结合,至少应该孔武有力的“巨寇”。

从史料来看,宋江这伙人也并非受朝廷招安,而是主动投降的。梁山这股势力从一开始便惊动了朝廷,但当时朝廷将全部精力放在了抗金上,心有余而力不足。直到宣和三年(1122年),宋江团伙在淮南把朝廷的地方军队打得狠狈不堪时,才让宋徽宗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决定由蔡京、高俅等朝延重臣率领中央正规部队前去征剿。然而,这个强悍的团伙并不像蔡京、高俅所想的那么容易对付,他们据水泊天险,易守难攻,即便是下山作乱也采取游击策略,经常是辗转数十郡,各地官兵也不是他们的对手。

从真实的历史记载来看,宋江就是个打家劫舍的土匪头子而已,没有被招安,而是走投无路后向官府投降,后被官府所杀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