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多少和其獨特政治結構有關,晚清則恰好相反!

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是當時的清政府和日本為了圖強而進行的改革,但是就結果而言,明治維新成功了,而清政府則沒有抓住最後一個救命稻草。

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多少和其獨特政治結構有關,晚清則恰好相反!

表面上看明治維新是天下諸侯苦幕府久已,找了個理由幹翻幕府。而英國不讓幹掉德川慶喜,我也沒覺得多麼人道,不過是離岸平衡手的本能,最後權歸天皇,其實真的歸了天皇?天皇是擁有最高權力,但實際執行人還得依靠這些由各藩轉變的世家勢力,否則也不會有統制派皇道派之爭了。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後面的西南戰爭,所以結構倒幕戰爭其實和辛亥革命類似,外部干涉之下革命果實被反動派竊取。

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多少和其獨特政治結構有關,晚清則恰好相反!

明治維新能成功和日本獨特政治結構有很大關係,就是政府和精神領袖是分開的,所以在日本幕末要求改革抵禦外侮的運動中出現了只有尊王和攘夷兩派,當攘夷不可行以後,改革者都自然的走到尊王的旗幟下,反對幕府。但晚清的情況恰好相反,因為皇帝既是行政首腦又是精神領袖。所以攘夷失敗以後沒辦法立即轉向反對政府的路線上來,始終在改革的力度上不斷搖擺,進一步退兩步,直到清王朝威望、信用徹底垮塌。

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多少和其獨特政治結構有關,晚清則恰好相反!

相對來說晚清的改革有非常巨大的頑固保守派,想動它們的利益來搞改革絕對不可能。不然慈禧也不會如此一呼百應。明治維新的指導思想是“脫亞入歐”,而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中體西用”。所以,前者是徹底改革,也可稱為“革命”,而後者僅僅是“改良”,而最初,連改良都稱不上,只不過是技術層面的小打小鬧而已!

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多少和其獨特政治結構有關,晚清則恰好相反!

日本有真正的封建制度,封建封建,顧名思義,就是各個領主在自己的封地裡搞自治。在封建時代,這種體制對國家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阻礙作用,但是對西方文明的接受是非常順利的,西方文明全盤接受了,國家的經濟就迅速發展強大起來,封建也就自然而然被打破了。而中央集權式古代制度,在科技落後的古代,對國家經濟的發展有積極作用,但對西方文明卻有極強的抗拒。

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多少和其獨特政治結構有關,晚清則恰好相反!

還有一點,日本早在四百年前就開始學習當時世界先進的荷蘭了,稱之為蘭學。明末也學西方,明朝和西方人多次海戰,發現了西方人的火炮威力巨大,於是大量仿製製造,就是紅夷大炮。但不一樣的是明代對西學的學習只是作為一種應用,並不能改變當時中國傳統的綱常禮教。其實自武宗之後,心學興起,自由講學之風蓬勃發展,明後期的牛人雖然也是八股取士,但多是注重實務實幹家,萬曆後期以沒落之帝國仍然可以完成萬曆三大徵,說明明朝國力尚可,至於資本主義萌芽,我們總注重在僱傭形式上,更重要的是萬曆年間老百姓通過海外貿易、土地兼併、手工業等手段,大量的民間資本得以充分發展,真正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始終沒有出現的根本原因在於君權太重,皇家貴族對社會的干擾和影響太大,讓社會進程始終處於不確定的狀態下,從而進入王朝更替的循環中不能自拔。

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多少和其獨特政治結構有關,晚清則恰好相反!

明治維新之所以成功日本武士是最大功臣,如果不是那些日本武士發動倒幕運動不斷刺殺幕府高層官員,使幕府動搖了根本要不然明治維新也不會成功,倒幕運動之後新政府軍組織近現代的軍隊來對付舊時代的武士才造就的明治維新,沒有日本武士光是倒幕運動都不可能完成更別說什麼大政奉還了。不過有意思的是當時很多武士為了生計就到商人家做養子,而各藩大名由於大量賒賬欠債於商人就玩弄權術把商人加封為自己的武士家臣,這樣就能長時間賴賬或者拖欠了,家臣怎麼能向主君討債?而商人們則藉機向大名索要權力進而壟斷該藩的經濟,貿易權力。

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多少和其獨特政治結構有關,晚清則恰好相反!

但通過改革崛起的日本在軍國主義糟粕出現的時候就註定失敗了,始自1889年頒佈的《大日本帝國憲法》,此版憲法完全使得日本完全拋棄了通過自身改革崛起的正確道路而選擇靠戰爭殖民擴張來發展的一條不歸路,但日本是個後發的海權國家,最悲哀的是,亞洲是以中國為相對主體的版塊,沒有歐洲的均勢。所以,不論發生明治維新與否,日本都註定只能成為附庸國,這就是日本的天定宿命,它跳得越歡就死得越快,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