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24億之後,準時達又有新動作!!!

融資24億之後,準時達又有新動作!!!

中國在整個經濟發展前進的浪潮中,在市場上湧現出了非常多的以製造業為主的大中小型企業,例如大家熟知的紡織廠、鋼鐵廠、輪胎廠等等,這些以製造業為主的企業在21世紀初期都有過一段崢嶸歲月,但是,近年來卻不難發現,這些傳統制造企業的經營壓力越來越大,開始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問題。根據相關新聞報道,目前國內的中小型企業,基本上“壽命”都在5年左右,更有一些業內人士表示,在中國中小企業的“壽命”大概只在2年至3年。傳統制造業到底發生了什麼?

一邊是傳統制造企業的低迷,另一邊是科技互聯網企業的高歌猛進,一退一進之間是否早已昭示出了什麼?很多傳統制造企業都或多或少的嗔怪互聯網,他們認為互聯網的突然出現分流了自己原有的客戶,是自己今天失敗的主要原因。對此,記者卻不敢苟同,要知道,阿里巴巴的馬雲,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中國的實體制造業不會憑空消失,更不會走向沒落,而是落後的製造業將會被淘汰,敢於擁抱互聯網並大力變革的製造企業遲早還會續寫輝煌。


01,是製造不行了,還是傳統的生產方式不行了?

任何行業任何事物的消亡,都意味著在別處孕育著新生。

據相關資料顯示,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900309億元,比上年增長6.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4734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366001億元,增長5.8%;第三產業增加值469575億元,增長7.6%。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2%,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0.7%,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2.2%。


2017年,中國製造業總產值為240505億元,是中國經濟的第一大產業,也是維繫著中國高速發展的命脈產業。2018年,中國製造業總產值達到264820億元,同比增長10.1%,高於GDP增速。


融資24億之後,準時達又有新動作!!!

製造業投資是2018年各類需求的最大亮點,2018年1-12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9%,製造業投資增長9.5%,2018年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達到212112億元。

融資24億之後,準時達又有新動作!!!

從數據圖表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製造業依然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所以,傳統制造絕對沒有任何消亡的跡象。傳統制造並沒有不行,不行的是一些傳統的生產方式。要知道,製造行業從原材料的採購、加工、生產,到運輸分銷再到最終的客戶交付,中間是一個複雜且超級長的鏈條,而在這個鏈條中,很多企業由於固守傳統的做法,設備、技術沒有及時更新,導致了交易成本、物流成本、倉庫成本的支出都非常巨大,才出現了現金流不暢,進而引發破產倒閉的現象。而那些及時改革引進數字化的製造廠家,降低成本的同時,依然可以在本行取得可觀的利潤。


02,傳統制造能否破繭重生,就看誰能率先智能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與物聯網技術的日趨成熟,智能製造逐漸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電子化、數字化的智能+可以打通傳統行業中的技術層、基礎層和應用層,實現從供應到生產再到銷售的互聯互通,數字化供應鏈、數字化生產管理系統,質量監督系統等等全面監控和數據採集,以質量、效率雙輪驅動為核心,全面改造製造體系,為製造業轉型升級提供無窮動力。

智能製造已經成為製造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它是先進製造技術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結果。智能製造通過對產品全生命週期的設計、加工、裝配、服務等的數字化,依託先進的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算法技術對製造活動中的信息傳達、數據分析、訂單管理、客戶需求,實現全方位的精準控制與管理。

此外,智能製造在製造各環節通過機器人模擬技術,對製造環節進行分析、預判、推理、構思和決策,實現某些製造流程的機器人化與在線化,大大降低人工成本,實現製造數字化、自動化與柔性化。

傳統制造由於太過依賴人工,導致很多製造過程效率不高,且生產過程經常出錯,而及時引進智能製造相關技術,將讓企業對於生產製造流程有一個清晰的感知,從下游的需求,就能預測上游的產生,提高中間流轉的效率,降低庫存成本,實現智能製造的數字化透明發展。

可以說,就像消費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一樣,誰最先進場誰就擁有了先發優勢,傳統企業要想破繭重生,就看誰能早一點應用智能製造,誰的工廠最先智能化、數字化,誰就最有可能在下一波浪潮中活下來。


03,智能製造的本質就是智能供應鏈

怎麼看智能製造?

智能製造是智能+製造,智能是互聯網技術的賦能,在線化、信息化、數字化的全面協同與升級。而製造還是脫離不了產業基因,製造產業的基因是什麼?那就是供應鏈。在製造行業,有這麼一句俗語,得供應鏈者得天下。供應鏈的重要地位可見一斑。

而為了匹配製造行業的轉型升級,供應鏈的數字化改革也迫在眉睫,智能+供應鏈,正重新定位製造業的新座標。

4月19日,在主題為“智造全球,數字未來”的2019全球製造業供應鏈峰會上,來自準時達的首席技術官呂臺欣就站在智能+供應鏈的角度為大家分享了他的最新見解。


融資24億之後,準時達又有新動作!!!

他講道,傳統制造行業一方面面臨著客戶需求波動劇烈,訂單不確定等問題,在生產、交易、流通過程中環節冗餘,增加了企業經營成本,另外一方面,勞動力供給趨緊、製造業人才缺失,供應鏈管理不到位,也都一一考驗著每一個傳統企業從業者。

怎麼辦,這些問題怎麼解?準時達CTO呂臺欣認為傳統制造可以通過大數據、物聯網等的先進技術,讓整個供應鏈都上線,實現全鏈條的透明化與數字化,縮短企業到客戶之間的距離。他指出傳統制造業在組織生產運營的時候,產業上下游的供應鏈、物流、倉儲、城配等都處於各自孤立的一角,整個鏈條被分割成了一個個的信息孤島,而如果一旦實現智能化、數字化,整個鏈條就打破了信息孤立的局面,成為了一個透明的鏈條,大家彼此賦能,協同發展,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呂總進一步指出有了“智能+”這個抓手,B2B供應鏈的發展將讓傳統企業從“盲人摸象”到“一幕全覽”,智能+供應鏈,可以讓物流運輸+倉儲全流程可視化,供應鏈全流程透明化,軟件+硬件自動化,

企業一旦運用了這些智能化的科技手段,就可以實現信息共享、協同運作、資源整合、全網可視。


04,智能+供應鏈,準時達的未來可期

智能+供應鏈已經是未來製造行業的必備基因,準時達也早已堅定了科技驅動的發展方向,具體來看,準時達的智能+供應鏈,將為行業帶來如下變化。

一是數字化

通過物聯網+大數據的技術,在物流運輸過程中,貨物進倉離倉的全流程中,都實現數字化與可視化,大大降低經營風險,提高物流流通的效率。

二是自動化

準時達將通過互聯網技術的賦能,開發軟件+硬件+自動化的解決方案並輸出給客戶,通過物聯網+車聯網+倉儲運輸無人化,實現製造行業的全面自動化。

三是智能化

通過上下游搭建的智能信息平臺,及時預知供應鏈風險、實現客戶訂單的智能化管理,通過對已有歷史數據的分析,開發出供應鏈智能解決方案。

三化的有效運轉離不開供應鏈上下游的互聯協同,準時達願意聯合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一起做強做大這條智能供應鏈,這一點上,準時達是有信心和底氣的。在整個資本市場都冷淡的情況下,準時達卻於年初獲得了24億的高額A輪融資,這一方面看出了資本的態度,另一方面也證明了準時達所選擇的賽道是正確的。

在改革製造業供應鏈的這條道路上,準時達已率先而行,智能+供應鏈是供應鏈管理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一種升級,準時達讓製造業插上“智能+”的翅膀,把製造業全鏈條通過互聯網的方式串聯起來,從原材料採購、設計、生產、分銷一直到終端購買和售後服務全部在線化、數字化、智能化,徹底變革傳統制造供應鏈,降低傳統制造的經營成本,提高生產經營的效率。

未來,準時達將深耕智能+供應鏈,秉承開放共享的合作理念,將自己的供應鏈管理體系輸送給行業上的合作伙伴,與大家一起做強做大智能供應鏈的生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