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大學生吃菌中毒離世,採菌季,小心這幾種毒菌!

雖然一些野生的菌類對我們的身體是非常好的,因為有很多的營養,但是一些野生的菌類如果選擇不當的話會中毒的,因此為了我們的身體一定要慎重選擇,那麼哪些菌類是有毒的呢?準大學生吃菌中毒離世,採菌季,小心這幾種毒菌!

准大学生吃菌中毒离世,采菌季,小心这几种毒菌!

雲南曲靖一準大學生吃菌中毒離世引發網友的關注,她的父母也中毒正在醫院治療,尚未脫離危險。

1.小豹斑毒傘

也就是我經常說的滿天星。一般來說,毒菌的顏色比較鮮豔,有疣,毒菌的帽子上會有疙瘩,還有的有紅斑、溝託、溝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環,一般的毒菌摘斷以後會有漿汁流出來,味道刺鼻。

2.小白菌

形似銀杏樹葉,但約小一些,最長可超過5cm,寬超過3cm。新鮮時為白色,脆弱易裂,採摘後不久就慢慢變成肉色。常簇狀生長在枯木之上,於每年7~8月的雨後放晴之時生長最為旺盛。

3.錐鱗白鵝膏菌

白色。菌蓋直徑6-15cm,半球形至近平展,有角錐狀鱗片,中部鱗片稍多,易脫落。幼時邊緣向內捲曲。溼潤時表面稍黏。菌肉白色,中部較厚,傷處不變色,菌褶白色。後期稍帶黃色,不等長,較寬,稍密,邊緣似粉狀。

4.鱗柄白毒鵝膏菌

實體中等大,純白色。菌蓋邊緣無條紋,中部凸起略帶黃色,直徑6-15cm。菌肉白色,遇KOH變金黃色。菌褶白色,離生,較密,不等長。菌柄有顯著的纖毛狀鱗片,細長圓柱形,長8-14cm,粗1-1.2cm,基部膨大呈球形。菌托較厚呈苞狀。菌環生柄之上部或頂部。孢子無色,光滑,近球形,糊性反應。

5.苦馬肝菌

6.粉紅鵝膏菌

部分菌子小編暫時沒找到文字介紹,但親們一定要記住上面的野生菌的形狀,這些野生菌別吃!會中毒!

如何辨別毒菌?

一般來說,毒菌的顏色比較鮮豔,有疣,毒菌的帽子上會有疙瘩,還有的有紅斑、溝託、溝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環,一般的毒菌摘斷以後會有漿汁流出來,味道刺鼻。毒菌還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識別:

1.觀外形。一般毒菌的顏色較可食用菌鮮豔,菌傘上多呈紅紫、黃色或雜色斑點,柄上有環和託。

2.聞氣味。毒菌往往有辛辣、惡臭及苦味,可食菌則有菌固有的香味,無異味。

3.變色試驗。用蔥白在菌蓋上擦一下,如果蔥白變成青褐色,證明有毒,反之則無毒。毒菌煮熟後遇上銀器往往變黑色,遇蒜丁變藍色或褐色。

4.牛奶試驗。將少量新鮮牛奶灑在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上發生結塊現象,則可能有毒。

吃菌注意事項

1、不要採自己不熟悉的菌類,尤其是顏色鮮豔的菌。

2、去市場買菌時,最好買曾吃過的,沒有發生任何危險的菌,買來後應炒熟炒透後再吃。

3、吃菌時不要喝酒,菌類某些成分會與酒中所含的乙醇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毒素引起中毒。

4、吃完菌後如感不適,有噁心、頭暈、嘔吐、看東西不明或出現幻視、幻聽症狀應立即前往醫院治療。

上面為大家介紹了哪些菌類是有毒的,我們一定要慎重選擇菌類,可以聞氣味,看外形等等,同時詞的時候也要注意一定要到市場選擇吃過的種類,而且吃菌類的時候千萬不要喝酒哦,以免發生中毒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