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在腦上根在心上 兩成腦卒中禍起“房顫”

去年10月29日,南京某醫院接診了一位33歲的年輕媽媽,在輔導女兒作業時,因為孩子動作磨蹭,晚上10點半還未寫完,一動怒,導致頭部一根大血管分支血管堵塞,誘發中風。“陪娃寫作業,氣到中風”一度引起大家熱議。腦卒中俗稱“中風”,是我國人口首位死亡原因,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經濟負擔重,讓不少人談“風”色變。而“房顫”因其具有隱匿性,往往被人們所忽視,殊不知,“病在腦上根在心上”,20%~25%的腦中風都是由“房顫”引起的。

75歲以上人群,10個人就有1個房顫

江蘇省人民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邵永豐教授介紹,房顫在各個年齡段都會發生,但隨著年齡增長,發生率明顯上升, 60歲以上的發病率為1%,75歲以上人群可達10%,預計在未來40年,患病率將增加5倍以上。資料顯示,中國房顫患者居世界首位,全國有1000萬以上,他們隨時都有發生腦中風的危險。

腦卒中是房顫患者的最大“敵人”

今年65歲的李大伯4年前出現陣發性心慌不適,心電圖檢查顯示有陣發性房顫,醫生建議他加緊治療。今年過年期間,和親戚打牌時突然出現左側半邊肢體不能動彈,家人趕緊將他送往醫院,初步檢查為腦梗死(俗稱腦中風)。隨後醫院對他進行了詳細的檢查,得出正是因為房顫引起的腦中風。

明明是腦梗死,怎麼致病原因會在心臟呢?邵永豐教授介紹,房顫患者,心房的顫動頻率每分鐘可達到300—600次。由於收縮頻率過快,壓力就比較小,會讓左心房中血液流動速度變慢,心房尤其是左心耳容易產生血栓。血栓脫落後會隨著血液流到全身各個地方,隨血液流動到腎臟會引起腎栓塞,流動到大腦就會引起腦梗死。房顫的最重要也是危害最大的併發症之一是腦卒中,也正因為如此,腦中風可謂是房顫患者最大的敵人。

住院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和完善檢查,李大伯在邵永豐主任手術團隊的幫助下接受了外科“微創房顫迷宮手術”僅通過3個鑰匙孔大小的“小洞”一次性成功地為患者進行了房顫射頻消融及左心耳切除術。

邵永豐教授告訴記者,對於房顫發作時間長,內科治療效果不好;有中風史,不適合做內科導管治療以及有抗凝禁忌症的房顫患者,通常需要外科的手段來解決,外科治療總體成功率高,且可同時做左心耳切除,這樣可降低90%因房顫引起的腦中風的發生。

通過房顫的微創外科治療真的可以實現腦中風的二次預防?據記者瞭解,從2011年開始,江蘇省人民醫院已經做了200多例微創外科的治療,而合併腦中風的房顫患者就佔到了近70%,在這些患者中,有中風後偏癱的、有坐輪椅的,甚至有的病人一年三次中風後才接受手術的,他們通過接受手術消融加左心耳切除後,近八成患者恢復竇性心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