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業雅橋村的故事:鴉橋江古鹽道在抗戰時仍發揮重要作用

興業雅橋村的故事:鴉橋江古鹽道在抗戰時仍發揮重要作用

圖片取自網絡

自秦代開鑿靈渠連接湘漓通道後,南流江、北流江逐漸成為中原至東南亞的交通要道。漢代馬援、唐代高駢、北宋狄青南征,皆取道南流江。明代以來玉林就是廣西食鹽的最大運銷點。周去非《嶺外代答》:“鹽場濱海,以州運於廉州石康倉,客販西(廣西)鹽者,置十萬於鬱林州,官以牛馬車自石康倉運貯之,東鹽人西,散往諸州。“1910年南流江正式劃為廣西食鹽進口的船道。

興業雅橋村的故事:鴉橋江古鹽道在抗戰時仍發揮重要作用

圖片取自網絡

水運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在古代陸路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水運更具突出的價值。鴉橋江是南流江的支流,發源於小平山和龍安兩地的叢山間,蜿蜒向南,流至龍安牟村,經將軍山峽,在雅橋村前婉延而過,流至南面平原,在船埠匯合南流江入海。在古代,鴉橋江就依託南流江成為重要的食鹽運輸通道。當時,合浦沿海生產的食鹽通過船隻由合浦沿南流江北上運載到玉林船埠後,分水陸兩路進行轉運,陸路全靠肩挑、雞公車等運到北流上船經北流江經梧州至廣東;水路則由船埠沿南流江支流鴉橋江運至龍安柑坡下船,經蒲塘至貴縣東津下船,順江而下,在桂平沿黔江北上柳州經陸路運往西南各省。到近代新桂繫上臺不久,玉林修建了貴興玉、玉博、玉陸和玉北四條以玉林為中心的公路,隨著汽車運輸的興起,鴉橋江古鹽道逐漸衰落,一度被廢棄。

興業雅橋村的故事:鴉橋江古鹽道在抗戰時仍發揮重要作用

鴉橋江風光.盧河攝影

抗戰期間,日寇封鎖自北起天津南至廣東雷州半島的沿海走廊,而北部灣合浦東西沿海成為當時的被日寇封鎖的西南各省物資進出口的唯一空檔,玉林和南流江的戰略價值陡然提升。抗戰期間玉林未被日本侵略軍佔領,雖亦遭空襲,但次數不多,規模較小,偏安一隅。中國由於工業基礎薄弱,抗戰需要外援,玉林遂成為戰時國際交通線路的重要中轉站,成為抗戰物資和洋紗洋布百貨等舶來品和廣西食鹽的轉運樞紐,特別是南流江成為南方唯一水路國際交通線。而且,隨著戰爭推進,東南沿海各省包括淮鹽產地都相繼淪陷,湖南、江西等地用鹽吃緊,紛紛到廣西購鹽。當時,南流江上搶運食鹽的船隻約有500—700艘,有的載量達數萬斤。1936年玉林船埠運進食鹽1000萬斤,1939—1940年每年運進食鹽9000萬斤,為抗戰前的9倍。食鹽經玉林而銷向廣西全省和貴州、湖南各地,時稱“濟湘鹽”。

興業雅橋村的故事:鴉橋江古鹽道在抗戰時仍發揮重要作用

鴉橋江風光

據史料記載,1940年,因當時抗戰形勢需要,貴(縣)興(業)鬱(林)、鬱(林)北(市)公路被奉令破壞,玉林的北線運輸也由原來的汽車運輸改為了人力或單車載運。由於公路被破壞,鴉橋江古鹽道重新啟用通航,合浦沿海生產的食鹽和其他抗戰物資在船埠沿鴉橋江運至龍安柑坡一帶村落,歇息一晚,翌日用人力轉運經蒲塘至貴縣東津下船,順江而下,在桂平沿黔江北上柳州,在柳州再經陸路運往西南各省。當時的蒲塘圩也曾因食鹽加工一度繁榮,圩上曾開過二十多間煮鹽店,食鹽加工一時成為蒲塘的熱門行業。鴉橋江在南流江食鹽北運過程中扮演著最重要通道的角色,同時也為全國抗戰提供了有力的支援,這條古老鹽道昔日的榮耀得以重現。

興業雅橋村的故事:鴉橋江古鹽道在抗戰時仍發揮重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