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三墳五典》

一.概述

中國是文明古國,其文化源遠流長,蜚聲中外。但凡對華夏文化有所知聞的中國人,每每為其祖上流傳下來的5000年文明而感到自豪。傳說中的盤古氏,還有女媧、伏羲、神農,後人把他們稱之為“三皇”,按晉代皇甫謐的《帝王世紀》,距今大約已有5900年。黃帝、顓頊、嚳、堯、舜被稱為“五帝”。而習慣上我們把炎帝與黃帝稱之為人文鼻祖,並且自稱炎黃子孫。自三皇以來,畫八卦、造書契、嘗百草、通貨財、制陣法、定律呂、制嫁娶、正姓氏、制六書等等的創舉,都是在這個時代,他們是中華文明的締造者。

什麼是《三墳五典》

但是,由於這段文明發展史,並沒有太詳細的史料,只是在後人記述中稍露端倪。據兩千年前的西漢經學家孔安國(孔子十七世孫)稱:“三墳者,伏羲、神農、黃帝之書。五典者,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這是關於三皇五帝典籍的記載。

什麼是《三墳五典》

皇甫謐

而由此可見,《三墳五典》可謂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書籍。只是該書早已不存於世。後世學者雖耳聞其名,卻不睹其實。但沒發現並不等於沒有。而關於它的來龍去脈,雖然古來有人考證,但都很難說出個所以然。因為說不出,便很容易乾脆否定它的存在。

二.名稱

據目前的史料,“三墳五典”之說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十二年》:“(楚靈王)出復語,左史倚相趨過。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什麼是《三墳五典》

從中我們可以破譯一些信息,得到基本事實:

其一,魯昭公年間《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尚存於世,而且就掌握在當時太史手中。

其二,按周朝制度,太史掌管史籍,其他人莫由得見,因此流傳不廣,一般人根本無從知悉該書到底記載甚麼。

其三,由於三皇五帝距東周年代已遠,加上以前文辭極為古奧,所述之事甚費索解,由此,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者,必為良史無疑,故楚靈王跟人說“子善視之”。

其四,左傳作者左丘明與孔子年代相當,其所記述之事,多為他書所未及,後世奉為信史。故典墳之說,當有來歷,定非虛擬。又據《周禮·春官·外史》載:“掌書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書”。鄭玄注云:“楚靈王所謂三墳五典”也。正好與左氏傳相印證。據上引文獻,可見春秋時期此書尚存,並未亡佚。

三.關於周公錄三皇五帝之書

據上所引《周禮》所言:“掌三皇五帝之書”。說明三皇五帝本身是有成書的,但其成書之際,是否就叫三墳五典呢?應該不是,因為他們彼此相隔數千年,不可能同時成書,只能說是後人推崇三皇五帝,把他們的言行編輯成書,而統稱為“三墳五典”。此理正如後人統稱《十三經》等一樣。

什麼是《三墳五典》

周公

不過,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一百七十四:“今按周禮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周公所録,必非偽妄。”那麼周公所錄三皇五帝之書,就是《三墳五典》嗎?至少在馬端臨看來,應該是的。

什麼是《三墳五典》

四.孔子與《三墳五典》

孔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影響中華民族2500多年,一生述而不作。“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弟子紀錄緒言為《論語》。後世尊奉他為聖人。因此,孔子與《三墳五典》之間的關係,頗為學者重視,很大程度上也對判斷《三墳五典》是否確有其書,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綜合歷代文獻記載,主要有如下幾點:

1. 西漢‧孔安國《尚書序》曰:“先君孔子,生於週末,睹史籍之煩文,懼覽之者不一,遂乃定禮樂,明舊章,刪《詩》為三百篇,約史記而修《春秋》,贊《易》道以黜八索,述職方以除九丘。討論墳典,斷自唐虞,以下迄於周。芟夷煩亂,剪截浮辭,舉其宏綱,撮其機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軌範也。”

2. 南齊‧褚澄《褚氏遺書‧辯書》曰:“尼父刪經,三墳猶廢。”

3.宋‧黃震《黃氏日抄》卷五十七:“孔安國作書序,明言孔子去三墳,而斷自唐虞二典為書。”

4.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一百七十四:“春秋時,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書,猶有存者,若果全備,孔子亦不應悉刪去之.或其簡編脫落,不可通曉;或是孔子所見止自唐虞以下,不可知耳.今亦不必深究其說也。”

通過上述可見,孔子與《三墳五典》之間具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五.歷代記載

根據上述可知,此書絕跡,成為大家心中的一個千古之迷,這也是歷代對三皇五帝的論證不是很明確的原因。還有少數疑古派說是偽造。然而歷代文獻關於三墳五典的記載頗多(按朝代選舉數例,明清以後舉證甚多,惟去古既遙,未堪徵信,故從略):

1. 漢‧孔國安《尚書註疏‧尚書序》曰:“春秋左氏傳曰: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即謂上世帝王之遺書也。”

2. 後漢‧張衡《東京賦》:“昔常恨三墳五典既泯,仰不睹炎帝,帝魁之美。”

3. 後漢‧蔡邕《蔡中郎集》卷六: “及其學而知之者,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俯仰占候,推歩陰陽.有名物定事之能,獨見先睹之效。”

4. 後漢‧劉熙《釋名》卷六:“三墳,墳,分也。論三才之分天地人之,治其體有三也.五典,典,鎮也。製法所以鎮定上下,其等有五也。”

5. 三國魏‧闕名《劉鎮南碑》:“上論三墳八索之典,下陳輔世忠義之方。”

6. 晉‧傅鹹《燭賦》:“爾乃延僚屬,酌醇清,講三墳,論五經。”

7. 隋‧釋真觀《因緣無性後論》:“夫三墳五典,善惡之理未彰。八索九丘,幽明之路猶擁。”

8. 唐‧蕭穎士《為陳正卿進續尚書表》:“故太極列三階五緯於上,聖人著三墳五典於下。”

9. 五代南唐‧沈彬《方等寺經藏記》:“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由是文籍生焉。而以三墳五典載其前,以鳥官雲紀紀其後。”

10. 宋‧魏了翁《尚書要義》序曰:“以三墳五典本有八,今序只有二典已,其三典三墳,今乃寂寞。”

11.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一百七十四:“按古書之流傳於今者,惟六經之前。則三墳五典,八索九丘是已。周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則國家之所職掌者此也。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12. 明‧梅鷟《尚書考異》卷一:“然三墳五典之說,則用鄭玄周禮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鄭玄雲:楚靈王所謂三墳五典是也。賈逵亦云:三墳三皇之書,五典五常之典。”

由此可見,三墳五典在西漢以來,直至明清各代,均有述說,從未中輟。要說其是部偽書,甚至不存在,的確難以讓人信服。我們應反思和正視長期以來由於指導思想的偏差而導致的嚴重歷史失誤,及時糾正方向,毋忘民族本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