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盟鏈轉向公鏈 井通科技走向"歧途"

作為國家網信辦首批備案的164家企業之一,井通科技在國內聯盟鏈領域擁有一定知名度。作為成立於2014年8月的區塊鏈"老兵",近兩年似乎正在調轉方向,進軍公鏈。SWTC及墨客基金會相繼在2018年成立,似乎也印證著井通重心的轉移。

日前,井通科技合作方美股上市公司中網載線宣佈,基於中網載線有限的現金流和持續的擔憂,將放緩區塊鏈平臺和其他相關產品及服務的開發。更是加劇外界對其技術能力的擔憂。

據井通官網介紹,井通科技的核心團隊由一批活躍在硅谷的華人區塊鏈技術專家與產業互聯、大數據專家組成。2011 年由硅谷華人科學家組建了中國第一個區塊鏈研發團隊,2014 年正式推出可支持商業應用的底層技術平臺。

其中,周沙擔任其創始人兼CEO,黃晏清為COO、蔡維佳擔任CTO、李正鵬為井通首席科學家。值得一提的是,周沙還同時擔任SWTC基金會主席。

聯盟鏈轉向公鏈 井通科技走向

周沙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井通科技主打為企業端,立足國內,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不發幣。同時,為了符合中國國內監管要求,已將井通公司與井通公鏈做了隔離,將公鏈交由新加坡成立的SWTC基金會管理。

"目前井通鏈仍然是主要面向企業,還沒有擴展到個人上鍊的需求。這個目前還是墨客在做。井通鏈的應用場景,可以在匯兌服務、徵信追溯、供應鏈金融等等多方向。"他補充道。

但在2018年7月,周沙在闡述對區塊鏈的理解時曾表示,區塊鏈由兩部分構成,一個是技術上的去中心化分佈式賬本技術,一個是經濟上的通證/代幣激勵機制,這兩個部分,缺一不可。如果沒有通證或者代幣激勵機制的鏈,一定是死鏈。

截然相反的兩個觀點也體現出井通對於發幣的糾結和無奈。

井通科技相關負責人向財經網明確表示,"井通幣"現名為"SWTC",於2017年已與國內井通科技無任何關聯關係,其由新加坡SWTC基金會(社區性質)運營。

有趣的是,據SWTC基金會官網介紹,SWTC基金會於2018年3月才在新加坡才成立,幫助管理SWTC區塊鏈社區項目的相關事項。而"井通幣"於2017年就與井通科技無任何關係,這中間的時間空白,井通科技並沒有相關解釋。

關係密切

雖然周沙曾表示已經將井通公鏈與井通科技進行"隔離",井通相關負責人也對兩者關係進行了否認。但據財經網瞭解,兩者只是做了名義上的切割,實際上關係密切。

除周沙既是井通科技創始人也是SWTC基金會主席外,根據SWTC的官方微博顯示,其註冊公司為上海墨珩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據天眼查顯示,該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及控股股東正是井通科技COO黃晏清。同時,黃晏清持股70%的成都新田科技網絡有限公司也正是swtc錢包官網的網站備案主體。

聯盟鏈轉向公鏈 井通科技走向

聯盟鏈轉向公鏈 井通科技走向

聯盟鏈轉向公鏈 井通科技走向

同時,據SWTC官網披露的該基金所有的對外聯繫方式,郵箱均為井通公司的郵箱後綴,同時這些對外聯繫人的名字拼寫也與井通官網披露的團隊姓名拼寫高度重合。

聯盟鏈轉向公鏈 井通科技走向

代碼方面,根據SWTC官網顯示的Github鏈接,進入的也是井通的代碼核心數據庫。同時,井通代碼庫最後一次更新日期為2018年12月,目前只有一個代碼開發者在維護。公鏈進展近乎停滯。

對此,井通回應稱,目前井通科技主要使用本司內部代碼倉庫存放和實時更新代碼。Github上的Jingtum代碼塊只是代碼開源發佈的平臺,不是井通開發者開發的倉庫,沒有實時的代碼發佈。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SWTC基金會旗下另一條公鏈—MOACChain的代碼更新頻率較為頻繁,據Github顯示,截至4月初該項目代碼還有更新,同時最近該鏈的代碼貢獻者有5名,提交了44次更新。

井通方面還表示,井通科技在Github上的賬號並不提供MOAC的代碼,也從側面否認了井通與墨客之間的關係。但據財經網查證,SWTC基金會代碼庫確實下轄兩個主庫分別為井通及MOACChain,並無單獨的SWTC公鏈。同時,井通科技創始人周沙也在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時以墨客公鏈創始人自居,為墨客公鏈宣傳站臺。

聯盟鏈轉向公鏈 井通科技走向

步履維艱

在談到"井通幣"時,井通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SWTC公鏈也由SWTC基金會管理,只針對有助於區塊鏈產業健康發展的特定客戶單位,給予積分贈與獎勵,不面對社會不特定群體,並非不特定的融資行為。

但在SWTC官網和twitter上,公開定時更新"井通幣"上交易所的具體情況。據統計,目前SWTC幣已經上線了包括Weidex、WINMAX、Coinbig、CoinBene、Bit-Z在內的七家交易所。

除此之外,Coinmarketmap以及非小號等知名加密貨幣數據統計網站都有SWTC代幣的交易價格及相關信息。

據Coinmarketmap統計,截至2019年4月12日,井通幣的實時價格為0.000969USD,相比發行價格已經下跌97.36%,24小時交易量僅為28.346USD。目前只在CoinBene與Bit-Z兩家交易所有交易對,其中CoinBene交易量佔該幣種總交易量的95.31%。

為了完善SWTC生態,讓更多的組織和個人參與進來。2018年6月,SWTC基金會發出公告,提出SWTC基金會公鏈生態節點計劃,預計募集100個節點,

公告中提到,成為節點要滿足兩點要求:

1、 募集或個人出資3億SWTC打入指定地址並鎖倉一年(必須)

2、 按照官方指定硬件配置,搭建物理節點(非必須

比起入選節點所付出的,其激勵和收益則更為豐厚。公告指出,激勵將分為生態建設激勵、節點搭建激勵、技術認證激勵以及生態貢獻激勵四部分。

截至目前,SWTC論壇公佈的節點數量只有三十二個且基本分佈在國內。遺憾的是,這些節點並不活躍,根據論壇顯示,節點最新發帖時間為2018年9月6日,自此以後再無更新。

此外,財經網查詢井通瀏覽器發現,井通公鏈目前總賬戶數量達到1337766個,幣種為148個。但經財經網統計發現其中近60個幣種持有人數不足10人,且所有幣種均查不到官網和用途,其真實性存疑。

半途而廢的生態節點計劃、無從考證的公鏈發幣情況及用戶數量以及零代碼更新的尷尬現狀,不得不讓外界對該公鏈的實際情況提出質疑。

同時作為對外宣稱面向全球的公鏈項目,SWTC項目在各個社交渠道的維護大部分為停滯狀態,國外社群的佈局更是有不少缺失。與之相比,其它國內公鏈數據呈現碾壓。

聯盟鏈轉向公鏈 井通科技走向

數據截至2019年4月16日

聯盟鏈轉向公鏈 井通科技走向

另闢出路

與SWTC發展近乎停滯相比,SWTC旗下的另一條公鏈—墨客顯然更受重視。前文提到,無論是代碼開發人數還是頻率,墨客公鏈都處於絕對優勢。

據墨客(MOAC)白皮書介紹,墨客(MOAC)採用雙分層結構,是實現分片和異步智能合約調用,同時兼具可擴展性、安全性、去中心化的底層公鏈。墨客主網已於2018年4月30日正式上線。

其管理機構MOAC 基金會是全球MOAC區塊鏈生態的非盈利性組織,於2018年3月在新加坡成立。

在談到井通鏈(SWTC)和墨客鏈(MOAC)兩條鏈的定位時,周沙曾表示,兩條都為公鏈,井通的定位,更多的是服務國內企業的區塊鏈技術需求(尤其是無幣區塊鏈)。墨客則是優化的以太坊++,面對的主要對象是海外企業、開源社區以及個人2c的需求。兩個系統確實有重合之處,主要是在於底層共識機制上面的智能合約處理架構,是一致的。

據財經網瞭解,墨客公鏈在國內也有佈局。其國內的代表公司及宣傳主體為青島墨一客區塊鏈有限公司。墨客公鏈中國的微信公眾號及微博運營均為該公司。據其官微介紹,該公司於2018年1月成立,負責MoacChain(墨客)商務應用,社區運營推廣以及底層中間層技術開發支持服務。

據天眼查顯示,青島墨一客區塊鏈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為黃曉琴,最大股東為周志黔。雖然公開信息無法查到兩者與井通科技是否存在直接關係。但通過查詢兩者所有股東信息可知,兩者均在井系生態公司的相關公司任職。

聯盟鏈轉向公鏈 井通科技走向

據墨客發佈的週報顯示,MOAC墨客原生幣發行總量為2.1億,現時流通量為1.5126億。截至2019年4月,墨客原生幣地址數增加至354248個。據Coinmarketcap價格,當前墨客幣價格為0.699USD,雖然相較其發行價也下跌95.28%。但與井通幣價相比,仍是其價格的1千倍。同時,墨客公鏈曾在2017年7月進行過ICO,募集總金額為6,998,723美元。在交易所方面,墨客幣上交易所數量高達18家也遠高於井通幣。

正如其官網介紹,井通團隊2011年成立,2014年正式上線。墨客公鏈2017年才開始開發,2018年4月主網才正式上線。"兩條鏈開發有明顯的先後順序,井通在前,墨客在後。如果井通做聯盟鏈很順利,壓根沒有必要再做一條可以發幣的公鏈。井通也沒必要發幣。"資深業內觀察者黃岩向財經網表示。

"只有當聯盟鏈被發現走不通時,井通才會調整戰略,將主要精力集中在墨客。這也許是所有以區塊鏈企業主導聯盟鏈的通病。"黃岩進一步解釋道。

趣鏈科技CEO李偉也曾對財經網提到,做聯盟鏈的區塊鏈企業存在盈利模式單一且不穩定、客戶拓展難等問題。

"區塊鏈初創公司與上市公司或集團公司相比,缺乏穩定客戶資源支持。再加上對區塊鏈企業本身來講,在對技術人才的吸引力上很難與知名互聯網機構競爭。同時初創公司又經常會因為理念不合等因素,導致創始成員出走等問題。其人才吸引力及穩定性都存在瓶頸。"

這點也得到了很多業內人士的贊同。網錄科技創始人兼CEO呂旭軍就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現在的聯盟鏈落地,大多是做概念驗證。即企業在某個業務場景上加入區塊鏈技術,然後證明區塊鏈技術能否取得應用效果。

螞蟻金服創新科技事業部商務總監鄒濤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表示聯盟鏈存在可持續發展問題。"聯盟鏈從商業角度來說,主要問題在於產業模式不清晰、盈利模式缺失。企業都願意使用區塊鏈,但大多不願意為此付費,其可持續發展存在問題。"

人才、資金、客戶資源等多方面掣肘致使聯盟鏈,尤其是初創企業主導的聯盟鏈發展變得步履維艱。

"只有發幣,才能讓企業能夠活下去。" 黃岩感慨道。

"國內的情況,大家都很瞭解,很多項目方為了合規與企業生存的平衡,不得不將涉幣業務與純技術業務進行了分離。"黃岩補充道。

財經網曾撰文提到,很多發幣企業慣用的模式就是將涉幣業務放置在海外(新加坡居多),並以基金會的形式管理運營。但值得警惕的是,這種看似安全的模式卻存在很高的法律風險。

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理事肖颯就曾向財經網表示,在海外進行發幣的團體或組織,又到國內宣傳銷售的,可能會涉嫌刑法第225條非法經營罪。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金銀局局長王信也曾撰文稱,目前,市場中出現不法人員在境外發行加密代幣,吸引境內人員參與集資和交易的行為。這類行為繞過境內監管開展離岸交易和非法集資,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應採取措施及時予以遏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