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滿蒙多次聯姻,為什麼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蒙古不來支援大清?

綜合格鬥希望之星


首先排除一種可能,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蒙古仍是清朝的一部分,清廷依然能夠牢牢的控制著蒙古地區。因此,不存在蒙古不來支援大清的說法。那麼,為什麼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清廷沒有徵調蒙古騎兵勤王呢?

八國聯軍進入北京

不是不能,而是來了也沒什麼用。

自努爾哈赤在東北崛起之時,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人與蒙古諸部比鄰而居,雙方的關係本就十分密切,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創立滿文以前,女真人甚至一直使用蒙古文字來記錄,從中也可見女真與蒙古的密切聯繫。同時,以騎射起家的努爾哈赤,也深知蒙古騎兵無與倫比的天然優勢。

因此,在尚未統一女真各部之前,努爾哈赤就極為重視和蒙古部落的關係,不斷的通過聯姻等手段增進彼此的感情。到後金政權的第二位繼承人皇太極繼位之後,堪稱雄才大略皇太極的更為重視蒙古,他根據八旗制度,創立了清廷統治蒙古地區的盟旗制度。隨後,又通過兩次西征,將整個漠南蒙古納入了統治範圍。

明末清初

清軍入關之後,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近百年的時間,清朝先後將漠北蒙古和衛拉特蒙古四部故地納入了統治範圍。而根據清廷統治蒙古的盟旗制度,除了直屬於八旗的八旗蒙古,其他蒙古王公貴族,都有聽從清廷指揮,乃至於直接出兵的義務。

因此,八國聯軍侵華之時,雖然發生了東南互保等地方督撫不聽清廷中央命令的事件,但清廷對於蒙古地方的統治依然是牢固的,如果清廷想,也完全能夠從蒙古地區徵調蒙古騎兵。

但是,八國聯軍侵華之時,世界早已進入了工業化時代,此時在冷兵器時代無往不利的騎兵其實早已落伍,面對機槍和大炮,曾經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也變得不堪一擊。更何況,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各國的軍隊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列強瓜分中國

因此,姑且不說完全處於冷兵器時代的蒙古騎兵,即使是已經裝備了先進火槍、火炮的清軍,由於落後的訓練方式和戰略戰術,依然被八國聯軍打得落花流水。雖然頑固守舊,但是慈禧太后依然清晰地知道,此時的蒙古騎兵對於抵禦八國聯軍毫無用處。

而且事實上,當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防守的清軍並非沒有蒙古,八旗蒙古就一直駐紮在京城,也參與了抵禦八國聯軍的戰爭,只不過早已墮落的八旗不堪一擊,毫無用處罷了。其實,早在蒙古王爺僧格林沁率領的最後一支騎兵敗於捻軍之手後,就已經標誌著八旗的徹底沒落。

僧格林沁

更何況,雖然清廷雖然一貫宣稱滿蒙一家親,但是自家知自家事,清廷對於蒙古其實是極為警惕和忌憚的,也一直千方百計的削弱蒙古諸部。通過上百年的持續努力,到清朝末年時,蒙古各部已衰弱到極致,再不復成吉思汗橫條天下的實力和士氣。

因此,本身虛弱不堪,毫無訓練可言,甚至連槍都不會打的蒙古牧民,也不具備與列強軍隊戰鬥的可能。所以,當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之後,清廷自然也沒有徵調蒙古騎兵,在靡費大量錢糧之後卻將其白白送死的必要。


鳶飛九天2018


清朝從未想過有一天需要蒙古幫忙,清朝的目的只是打擊蒙古實力,消除其對中原王朝的威脅。

清朝建立後,對蒙古採取籠絡、防範和軍事打擊三步並舉的戰略。

一方面以聯姻的方式籠絡蒙古各部首領,以宗室女外嫁各部首領及其子侄;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實行分而治之的“扎薩克制”,亦即盟旗制度。

所謂盟旗制度,是指在蒙古地區設立盟、旗等基本的行政單位,旗設旗長,若干相鄰的旗為一盟,盟設盟長,由中央直接任命,且多選旗長中勢力大、威望高、與中央關係親密者擔任。

同時,清朝又在蒙古地區設熱河都統、察哈爾都統和綏遠副將軍,率軍駐防要地,以加強軍事控制。而且,各都統、將軍不得干涉行政事務,以防止軍政聯合,形成一股對抗中央的政治力量。

這樣一來,蒙古地區不僅勢力分散,而且處於清朝統治者的軍事監控之中,很難再有所作為。

此外,針對不服從中央朝廷官職的蒙古族政權,如準噶爾部,清朝則是毫不留情地予以軍事鎮壓。康熙年間,面對陡然強大的準噶爾部,康熙帝多次率軍親征打敗準噶爾部,迫使其歸順清朝。

在這三步並舉的戰略打壓下,蒙古再也無法對中原地區構成威脅。因此,當八國聯軍侵華時,連清朝都無法對付八國聯軍,蒙古又怎麼可能具備那個實力?既然沒有實力,蒙古自然不會出兵相助。

退一步說,即使蒙古有實力抵擋一陣八國聯軍,也不會出兵支援清朝。原因很簡單,蒙古軍事實力的暴露,勢必會觸犯清朝的忌諱。清朝對付八國聯軍無力,但收拾蒙古還是綽綽有餘。

當然,這只是一種假設,事實上,蒙古早在清中期以後就徹底衰落。至於網友所說的僧格林沁之後蒙古無大將,似乎僧格林沁在世時蒙古實力猶堪一擊,其實,僧格林沁雖是蒙古族,但他是中央朝廷的大臣,他個人的成就與蒙古地區並無關係。


趙營平


其實就是一個原因,沒有實力了。為什麼沒有實力了?優勢三個原因。第一就是,從太平天國戰爭一,捻軍戰爭,第2次鴉片戰爭一直到平定西北五省。蒙古兵損失太大,一時半會緩不過來。

第2個原因就是貧困,咸豐年間以後,大批商號進入蒙古做生意。從科布多,烏里雅蘇臺,喀爾喀,阿爾泰一直到唐努烏梁海,都是各種商號,而且可以賒賬購物。但是利息卻非常高,到了清末,蒙古一戶人平均欠債500兩白銀。

光是喀爾喀蒙古的四大王公就欠下了1100萬兩白銀公共債務。著名商號大盛魁一年光是利息,就從蒙古得到7萬匹馬和50萬隻羊。

而和俄羅斯商人做生意,則欠債更多。俄羅斯商人以加價100%的程度,銷售布匹,茶葉,菸草,火器,皮靴和煤油燈。蒙古人用牲畜結賬,但是,俄羅斯人並不帶走這些牲畜,而且寄養在這裡。但是,一旦冬季死了一隻羊,那就要賠償五隻羊。

在清末最後幾十年,極度的貧困,缺少牲畜,人口匱乏,都讓蒙古人的軍力大幅度降低。在1900年,為了鎮壓義和團,清朝徵招了蒙古人,烏里雅蘇臺將軍徵招2000騎兵,卻只來了200名牧民。

而清朝在蒙古建立新式武裝,則要到1910年,庫倫辦事大臣三多上任。才開始在在庫倫建立兵備處,400多間房屋組成的新式軍營,巡防營等等。因此,實際上,蒙古人在1900年,沒有實力對抗八國聯軍。無論是組織,武裝,還是武器都相差太遠。


深度軍事


八國聯軍侵華時期,大清不需要蒙古勤王;蒙古也沒有實力勤王。

歷史上的”滿蒙聯姻”,其實並沒有表面那麼和諧。


明末清初時,當時的蒙古其實仍然致力於恢復成吉思汗時代的榮光。但是自從蒙古帝國末代大汗林丹汗病故之後,這個理想就幾乎成了空想。


當林丹汗想實現蒙古內部統一的時候,努爾哈赤先完成了女真的統一,建立了後金汗國。科爾沁、內喀爾喀等部懼怕被林丹汗吞併,便依附後金,與努爾哈赤聯姻。我們所熟悉的孝莊太后,博爾濟吉特氏就是蒙古科爾沁旗的。


但到後來後金變成了大清,生意做大了之後,滿洲的八旗顯然不夠用了。“滿蒙聯姻”的形式和目的就完全變了,滿人主動地大量“批發”宗女給蒙古各部的王公貴族,其目的就是為了籠絡蒙古各部、加強藩屬關係。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會經常會提到滿蒙一家了。


但是當明朝滅亡以後,西北邊陲便成了三不管地帶了,由蒙古人開發經營的幾個汗國迅速坐大,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準噶爾汗國,曾經一度吞併喀爾喀蒙古(就是寶日龍梅那個喀爾喀),形成可以和清朝抗衡的局面。經過康雍乾三代,耗盡大清多年賦稅,才將準噶爾汗國徹底剿滅。

但至此,蒙古就開始徹底走下坡路了。隨著乾隆年間,土爾扈特從俄羅斯回遷大清。蒙古人基本上就沒有作為獨立政治力量再出現過在戰爭舞臺上了,而大草原上的蒙古王公們,則是守著自己的羊群和奴隸,無所作為。


從滿清入關以後,皇帝的後宮裡蒙古人就成了擺設。除了博爾濟吉特氏,已經幾乎被同化為滿洲貴族外,象徵性娶進宮的蒙古女人也都不是因為聯姻。

有能力的宗親們則承襲個爵位替滿清的主子們打工。這就是“滿蒙聯姻”的本質。

值得一說的是,當道光面對愈來愈衰弱的清朝時,突然想起了蒙古,立了一個博爾濟吉特氏皇后。但這已經完全沒有了當初的意義。


時間到了1860年,作為滿蒙八旗最後的榮譽,也是博爾濟吉特氏家族的最後的榮譽。僧格林沁在八里橋抗擊英法聯軍,結果精銳盡沒!到1865年,僧格林沁被捻軍所殺。至此,蒙古鐵騎成為了歷史名詞。

八國聯軍進京,慈禧落荒而逃,她可能需要護駕的,但從來也沒想過需要“勤王”。

而到了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其實是慈禧老太太主動跟洋人宣戰的。而且1900年不再是1840年,大家剛看到洋槍洋炮的年代了。在武器代際上,其實是幾乎無差異的。而且京城內的中國非正式(義和團)的軍隊超過20萬。最終為何會敗?


那是因為敗在頂層設計,慈禧老太太本身就是騎牆的態度,兩邊都想討好,結果“東南聯保”了,而西北主動要求勤王的部隊,慈禧也不允許他們打著正規軍的旗號去打仗,所以最後義和團就徹底被利用了。

而蒙古騎兵也根本沒有實力去勤王。


而此刻的蒙古鐵騎已經不能再叫鐵騎了,而是一幫牧民而已。他們若擅長的也不再是弓箭,而是鳥槍。當初能開弓150斤,50米內能射穿3層皮革的蒙古驕兵悍將們,經過100多年的和平。開弓尚不足40斤,最多也就打個鳥吧,更別說面對現代的武器了。而其戰鬥力遠遠弱於西北的馬家騎兵。


炒米視角


滿蒙聯姻是清朝入關前,清朝能與明朝對抗的重要基礎之一,即通過軍事打擊和聯姻,成功瓦解和收降了遼東北部的各蒙古部落,贏得了至少上百萬蒙古人口的支持,也從中獲得了強有力的軍事力量。

但是,這也只是多集中於入關前後,畢竟滿洲與蒙古。。。並不是鐵板一塊。

選擇聯姻,說明兩者的關係實際上並不穩定,只是在利益上有所需求,清朝入關前為了拓展自己在東北地域的勢力,自然就要與北方的蒙古各部落發生糾葛,以滿洲的人口力量如果長期與蒙古進行對抗,別說入主中原,就連能否與蒙古進行持久戰都是未知之數,因此拉攏蒙古各部落才是最有效的方針,因此早在後金建國初期,通過宗教交集、軍事打擊和聯姻等方針,後金逐漸開始拉攏個蒙古部落,去蒙古部落的貴族女子、遠嫁自己的女兒到蒙古,這種“女子互換”策略一度成為後金也是後來的清朝與蒙古部落溝通的有效外交手段,而在入關前和入關後的數十年,蒙古軍隊也是清朝對抗明朝,以及入關後鎮壓漢族人民的主力軍隊。



但隨著入關後,清政府逐漸平定中原成為了真正的主人,清朝與蒙古的合作關係也開始逐漸弱化,雖然在隨後仍然保持著聯姻的傳統,但頻率與早先早已天差地別,尤其在入關後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清廷也通過各種手段對蒙古各部落進行打壓,避免其人口和軍事力量的擴展,畢竟滿洲就是通過造反而起家,他就更不可能允許另一個少數民族對自己形成威脅。

所以到了清朝末年,蒙古早就沒了像樣的軍隊,甚至為數不多的蒙古八旗軍隊跟滿洲的八旗軍隊一樣,在腐朽之下早就失去了戰鬥力,當然在清朝末年長達大半個世紀的戰爭中,也曾有一支蒙古軍隊崛起,但最終經過了十幾年也只成了過眼雲煙,這就是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

1853年,隨著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為了對抗北伐北京的太平天國北伐軍,蒙古鐵帽子王僧格林沁受到了清廷的重用,並開始在蒙古徵集擅長馬術的牧民重組蒙古軍隊,也在隨後歷時兩年的鎮壓太平天國北伐的戰鬥中得到了歷練,蒙古騎兵大有恢復的趨勢。



只可惜僅過了幾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面對著裝備精良作戰經驗豐富的歐洲英法聯軍,這隻封建狀態下的蒙古騎兵現了原形,在新式武器和新式戰法面前,僧格林沁的這個王牌部隊也現了原形,在八里橋之戰中被打得一敗塗地,最後的這支蒙古力量受到了重大打擊,不過,外戰不行內戰還是可以的,在鎮壓國內戰事方面,無論是絞殺太平天國,還是鎮壓捻軍起義,蒙古騎兵都發揮了相當不錯的效果,自然這支機動部隊也成為國內反清力量的眼中釘肉中刺,對僧格林沁的反撲也宣告開始。

1865年山東高樓寨之戰,在捻軍的引誘和伏擊之下,僧格林沁和他的6000騎兵在山東全軍覆沒,僧王也慘遭兵敗身死,清朝末年最精銳的蒙古機動兵團也就此宣告覆滅。

隨後由於洋務運動的開展,西洋武器和西施戰法開始大量進入中國,在一切學習西方的概念下,蒙古騎兵這個傳統的兵種逐漸告別了清朝的歷史舞臺。


遼寧資深球迷


第一,蒙古是清政府統治下的民族,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和鎮壓農民起義中,蒙古族尚存的精銳損失嚴重,最著名的蒙古戰將就是曾格林心了,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蒙古傳統軍隊戰鬥力也名存實亡了。



第二,滿蒙聯姻,也是為了達到控制蒙古的目的,蒙古軍事力量有限。

第三,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蒙古的軍隊的戰鬥力也大不如前,難以組織力量參加大戰。

第四,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清政府的控制力已經大大減弱,南方各省的聯保自制就是很好的例子。

所以,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蒙古沒有大量力量支援戰爭。


津城沐雨


與八國聯軍作戰的清軍主要將領是僧格林沁,而僧格林沁是蒙古親王。說蒙古不來增援是沒有道理的。

如果滿族八旗不是八國聯軍的對手,蒙古軍隊就更不是對手了。蒙古是滿族八旗的手下敗將。

歡迎點評。


WM曉奇


當時蒙古對大清是最忠誠的。曾格林沁帶領蒙古騎兵守在北京。只是騎兵一遇到八國聯軍的火炮,馬就被驚嚇得四處逃散,軍隊失去了戰鬥力。辛亥革命沒有實行君主立憲,才使得蒙古貴族離開北京回到蒙古自立為皇帝。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無藏南即九百五十一萬


八里橋之戰可聽過?你這個問題很差


阿嘎khan


蒙古人和蒙古人可不一樣。蒙古人有的歸部落酋長管,有比較大的自治權利。文化上漢化程度低。這些蒙古人清朝有難,沒有獨立已經不錯了。有些則被編入旗。對清廷很忠心。比如清末河南巡撫寶棻就是蒙古正藍旗人。革命爆發後,許多省都光復了。只有河南革命被寶棻殘酷鎮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