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曹操真的說過這句話嗎?我覺得不會?

路106路


曹操是中國歷史上頗具爭議性的人物,目前為人所公認的是,曹操是歷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軍事家以及卓有成就的文學家。

在波譎雲詭、戰亂紛紛的東漢末年,他南征北戰,掃蕩群雄,統一了北方。又實行了一系列恢復生產的政策,為全國統一奠定了重要基礎。但作為封建時代的政治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又有殘暴、奸詐等缺點,易中天稱他為“可愛的奸雄”。

隨著演義小說《三國演義》的風行,曹操奸詐狡猾、殘暴不仁、自私自利的反面形象更是深入人心。然而《三國演義》作為演義題材類的歷史小說,卻有許多與歷史不合的地方。

曹操的人物形象,自古以來也有著兩極化的分裂,西晉時的陳壽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評價曹操道:“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給予了曹操很高的評價。

自西晉以下,對曹操的評價褒貶不一,曹操的形象也一路從“英雄”到“梟雄”,“奸雄”再到“奸賊”。

南宋以後,正統觀念加強,曹操“奸臣”形象的議論佔了上風,到明朝對曹操的批判更是達到了高峰,也才有了《三國演義》中曹操奸詐狡猾的人物形象。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出自《三國演義》中的第四回,文中寫曹操假借獻刀之機行刺董卓未遂,倉皇出逃,在中牟縣遇到了縣令陳宮,陳宮為曹操的赤膽忠心所感動,於是加入了曹操的逃亡隊列,兩人在逃亡途中,經過呂伯奢一家,晚上,呂伯奢準備殺豬款待曹操,曹操聽到磨刀聲,疑心呂伯奢一家要殺自己,於是殺盡呂氏一家,陳宮因此責備曹操大不義,曹操卻答道“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此句一出,曹操奸險小人的形象躍然紙上,千百年來洗脫不淨了。

然而這句話在正史中並沒有記載,陳壽的《三國志》中也只是簡短地寫道“太祖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可見曹操確實在中牟縣被抓了,後來也被放了,但卻沒有陳宮救曹操的後續橋段。

南朝劉宋史學家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註解中引用了三部史書的資料。其中,根據《魏書》記載:“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按照《魏書》的說法,是呂伯奢一家要搶劫曹操,曹操反擊之下才殺了數人,屬於正當防衛,沒有過錯。

而《世語》中所記載的是:“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這個版本中,曹操疑心呂伯奢的家人要把自己抓到董卓處領賞,於是殺了呂家八人而去。

《孫盛雜記》中有了第三個版本:“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裡寫曹操在發現自己殺錯人後,發出悲愴的感嘆,說道“寧可我對不起其他人,不能其他人對不起我。”這是最接近於《三國演義》中“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說法。

然而這三個版本的記載並不見於正史,實不足深信。經《三國演義》這一改編,曹操奸險小人的形象卻從此深入人心了。


煮酒君


方圓論壇觀點!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句流傳千年的話究竟曹操說沒說過,在正史上確實沒有記載曹操有說過這句話,但是根據曹操的為人和性格。我傾向於曹操有說過。曹操此人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或者是小說演義中,對於曹操的描述都是世之梟雄。而且曹操的性格本就是疑心很重,不輕易信人。這一點我們從曹操所謂的“夢中殺人”就可以看出曹操的多疑。



話說曹操生性多疑,害怕別人在他睡覺的時候害他性命。於是有一次他假裝睡著,一個服侍他的下人進去給曹操蓋被子。結果被曹操一劍給刺死了,然後曹操大驚失色的和眾人說,我有夢中殺人的習慣。在我睡覺的時候千萬不要靠近我。至此之後在沒有人敢輕易在曹操睡覺的時候靠近曹操。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句話最早出現在孫盛的《雜記》中。原文為: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曹操聽到有磨刀霍霍的聲音,以為呂伯奢要殺自己,所以才殺了呂伯奢一家。事後發現是自己錯了,才傷心的說了一句寧可我對不起別人,也不能讓別人對不起我。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當時的曹操是很難過的。曹操說這句話一方面可以反應出曹操的性格。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曹操和難過,需要自己找藉口安慰自己。使得自己不那麼難過。


而在《世語》中記載,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翻譯成白話就是,曹操暫住呂伯奢家中,呂伯奢出去買東西去了,但是曹操懷疑呂伯奢家人是想要害自己。所以在當天夜裡曹操拿著劍殺了八個人離開了。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曹操只是殺了呂伯奢一家,但並沒有說出“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句話。

在《三國志》的《魏書》中記載: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敗,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翻譯過來意思就是:曹操刺殺董卓失敗,然後就逃走了,跑到故人呂伯奢家中暫避,呂伯奢不在家,他的兒子和幾個人想要抓曹操,曹操殺了幾個人之後就逃跑了。



從這三段歷史可以看出,兩段記載沒有說過,一段記載有說過。而陳壽《三國志》《魏書》的有關記載可以說可信度真的不高。因為陳壽此人再寫《三國志》的時候,多次有過和人索要錢財替人美化歷史的事情。別切陳壽因為和諸葛亮的恩怨也確實在《三國志》中有詆譭諸葛亮的事實。所以對於《三國志》也並不能全信。


只所以我傾向於曹操有說過這句話不僅是因為曹操本人的性格就是如此。其次就是在清朝小說家曾樸的《孽海花》第三十四回寫道“你不要拉我,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我今天只好學曹孟德。”從這裡可以看出曹操也確實有說過“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句話。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方圓論壇


曹操建安風骨語言大師,文章精煉,幹古傳頌象這樣難以明確思想,混淆事非的的語言,不是曹操的風格和特點。我們讀他詩,看他文章魯迅早就歸結為清俊,通脫,華麗,壯大和慷慨。

有簡約凝練,青青子袊,悠悠我心。山不辭石故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都是簡潔直性,所用詩詞歌賦都是起伏跌蕩,視野開闊,取象遼遠,蒼涼悲壯。用情淒涼,飽含感情,有樸素真率,無磊堆華麗。以真實情感取勝。

在《蒿里行》“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幹裡無雞嗚,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都是悲涼動人,一字幹鈞。

更多遼闊霸氣。魯迅認為“他是一個改造文章的祖師“是清俊嚴明,樸實率真,做為遠大抱負高深的政治家,要有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宏圖大願。必有胸襟開闊,學識淵博,能忍陳琳文中,歷數曹家數代罪狀,卻愛才不昝。還給司空軍師祭酒。官渡大捷後把通敵叛逃有的書信全部燒燬。無論性格,胸懷,文風,氣魄都不是“寧叫天下人負我,休叫我負天下人”,會說這樣含糊其詞的語言,不是曹操的風格作派。難有一分有曹操的語言習慣。

寧叫天下人負我休叫我負天下人,是三國演義編得故事來的,是極為貶低曹操的所寫。

中國歷史上曹操為國家統一做出了卓越貢獻的人物。

在三國演義的作者卻也是胸懷創業,夢想跟隨張世誠起義的羅貫中 希望能有大發展前,卻沒有想跟不對人,成了朱元璋的黑暗人物打擊對象,寫成反面形象,不惜書中人物之口,痛罵曹操。以解胸悶,是有中國封建社會培養得文人,受正統儒家學說教育,受正本觀念影響,尊劉抑曹。那怕劉備當士匪,都是英雄 不顧社會時勢,滿口講究仁義道德,不分青紅皂白,更有有些人提導溫良恭儉讓,卻搶男霸女,引發公怒。這些歷史文人在歷史動亂中無所為作,正常社會又受迫害,不敢正面反抗,還要只能戲說嘲笑創業成功曹操,嘲笑能夠從敢於鬥爭奮發創業,立世成功的人,為自己的無能而笑而樂,解除憤世不平。


ww3721王建文


我不請自來,我的回答是:曹操真的沒有說過這句話!羅貫中的三國情節是歷史演義:三分史實,七分杜㯢!羅創作時本著“尊劉貶曹”的宗旨來刻畫人物,把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的曹丞相塗抹得面目全非,直叫人口誅筆伐。

這話來自白臉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後的經歷,羅貫中先生說, 陳宮敬曹操忠義私放曹操並一同出逃,二人準備在曹的朋友呂伯奢家投宿一夜。見了呂伯奢後,受到熱情接見,呂安排二人在自己家中安歇,自己忙著去打酒。



曹、陳二人歇了很久,忽然聽到磨刀霍霍聲,隨後又聽到聲音:"梱起來後,再殺!"二人誤以為呂要殺自己哥倆,於是二人提了寶劍,見人就殺,一共放倒了8個,直到看見廊下捆綁著一頭準備宰殺的豬,才知道誤殺好人了。


二人慌忙上馬出莊,正碰到打酒歸來的呂伯奢,曹操又揮劍捅了呂伯奢。陳宮大驚失色說:剛才是誤殺,現在知道緣由還故意殺人,實屬不義!曹操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目瞪口呆、啞口無言,終與曹分道揚鑣。

其實陳壽的《三國志》,裴松之注引的《魏書》及野史《魏晉世語》都沒這話!羅先生編造這情節是想突出曹公多疑、兇殘、蠻橫... 所以不要信以為真。


希望星晨58298869


正史《三國志》中,曹操並沒有說過這句話,這句話出自《三國演義》第四回。董卓進洛陽後專權廢殺少帝立陳留王劉協(漢獻帝),以王允為首群臣無能為力,聚在一起哭哭啼啼,曹操挺身而出,借司徒王允寶刀去剌殺董卓,結果沒有機會下手,只得以獻刀之名脫身,一騎出洛陽東門逃命。豈料不久被李儒識破立馬發告示捉拿曹操。曹操逃至譙郡中牟縣,不想拿他的公文已先於他到達(東漢的公文下達速度夠快的),被認出後捉到縣衙裡。縣令正是陳宮(後來給呂布做了謀士)。

陳宮敬曹操忠義私放曹操,一同出逃,至成皋,天色已晚,曹操建議去他的結義兄弟呂伯奢家投宿一夜。待見到呂伯奢後,伯奢已知曉曹操被追捕之事。並熱情地曹陳二人放心地在自己家中安歇,又忙著出去買酒。


曹操與陳宮歇了很久,忽然聽到磨刀之聲,二人到後堂偷聽,聽見有人隱隱說道"梱起來後殺了它!"二人慌然大悟:不是背後偷聽,必定會讓人捉拿送官。於是二扙劍闖入後院不問青紅皂白不分男女見人就殺,一共殺了八個人。

二人搜索至廊下看到捆綁著一頭豬準備殺了(實為招待他倆),陳宮說誤殺好人了。二人慌忙上馬出莊正碰到呂伯奢騎驢打酒歸來,見到二人說到:我已經吩咐家人宰口豬招待你們,請掉轉馬頭返回住上一宿。曹操不搭說只顧往前走至伯奢跟前忽然說:後面來者何人?呂伯奢回頭看時,曹操揮劍將伯奢斬於驢下。陳宮大驚失色:“適才誤殺,現在是為什麼?”曹操說到:“伯奢到家,看見殺死多人,怎肯善罷干休?如果率眾來追,我倆必受其禍。”陳宮:“知道緣由故意殺人,實屬大不義做法!”曹操理直氣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啞口無言。


正史《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書》載是與以上不同版本:曹操刺殺董卓不成功帶領數騎隨從逃到呂伯奢莊上伯奢不在,呂伯奢的兒子還有親戚朋友打刧曹操不成,被曹操反殺了數十人。但並未載有"休教天下人負我,寧教我負天下人"之語。

《三國演義》所引應為出自野史《魏晉世語》: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意為"曹操路過呂伯奢家,伯奢不在,他五個兒子都在,且盡地主之禮接待曹操。曹操自己認為違反了董卓之命疑心伯奢兒子們謀算他,於是劍殺八人後跑路了。"

還有 孫盛《雜記》: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意思是曹操(在伯奢家聽見鍋碗瓢盆吃飯家當的聲音以為有人謀害他,於是連夜把人殺了。殺人後還悽悽慘慘說了句"寧可我負別人不能別人負我"後跑路。


對於”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世人有多種不同解釋,不一一列舉。


神舟六


這句話好像成為了曹操的代名詞,是說過,但不是原話,有一個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下。

原話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說的是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後,一路逃亡路過呂伯奢家,誤殺其一家的慘案!呂伯奢為招待曹操磨刀準備殺豬宰羊,曹操在屋中聽到磨刀聲懷疑呂伯奢要殺害自己,因為此時的曹操是在逃亡,本是驚弓之鳥,受驚的小鹿,又有董卓懸賞的重金,再者曹公本就多疑,亂世當中人心叵測,想到這裡就將其殺害了,殺完後看到後院有已經捆綁好的豬羊,才恍然大悟、悔恨不以!

但是事情已經這樣了,也沒有辦法了,然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注意“悽愴”大家好好體會一下這個當時的語境,是很傷心、很難過、很後悔的,是我錯了,為了不讓人家負我,害我,是我防衛過當疑心太重,錯殺好人了!只能是我對不起他了!是就事論事的,被《三國演義》改成“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那意思就大不一樣了!變成了,狂妄、霸道、蠻橫...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曹操這個人是很有本事的,至少說是一個英雄!我雖然不是曹操一黨,但還是很佩服他的。”





寒窗秋雨涼


曹操說的原句是:寧我負人,勿人負我。至於這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是羅貫中給加了點料,為了體現曹操是為奸雄。其實對於這句話怎麼解釋也是有爭議的,一般認為這句應該解釋為:寧可我辜負/ 對不起別人,不要別人辜負/對不起我。其實,還有其他解釋,就是這是一句反問句,自責的反問句,解釋為:難道是我辜負\\對不起別人,沒有人辜負\\對不起我嗎?前後的意思差別很大,我想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至於怎麼理解,每個人心中自有自己得看法。


喜歡歷史的學生


曹大奸大惡,名為漢臣,實為漢賊。


天水耕人


以曹操的性格和做事態度方法,即使沒說過這句話,也會說出類似的話。他能說出這句話,我一點也不奇怪。

我就喜歡曹操的率真,不像當時很多以正統自居的政治家,做人比腎都虛。


開眼看歷史


其實這句話是滿滿正能量,只是一般人水平太低,一直沒有理解對,“寧教我負天下人”是指出了大的政治事故,他承擔責任,他背鍋,他負了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意思是他要做到深得民心,天下人沒有人會負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