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汾陽的這個傳統村落,有時間一定要去一趟!

在山西汾陽,有這樣一個村子,她成村於明初,有著六百多年的歷史;她曾經“富甲一方”,是遠近聞名的古商鎮;村中任、王兩姓曾為改村名對簿公堂,卻沒能抵得過縣太爺機智應對;她曾代表汾陽在2018年底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她就是任家堡村,一個年深日久的古村落。

山西汾陽的這個傳統村落,有時間一定要去一趟!

01 村名之爭

和任家堡村的村民閒聊,有一則故事被反覆提及,一則由任王兩姓村民主演的改名軼事。

任家堡位於三泉鎮東北部的土崖上,崖壁有七、八丈高。村民由村到鎮須走西門,為解決坡道太陡的問題,古人把二十多丈長的坡道修成三折,這一來,雖然降低了坡度,但是雨雪天氣上下坡又成了難題,因為太滑了。這個時候,村裡有錢的王姓一族大方出資,為村裡鋪設了紅砂石板路,以便人們放心行走。

但是王姓一族本質為商人,錢是不可能白花的,又看到沒什麼貢獻的任姓一族不僅享受著便利,還“霸佔”著村名。心中一時氣憤,憑什麼村子不能叫王家堡,非得叫任家堡?於是嚷嚷著要改名。任姓一族當然不同意了,雙方各執一詞,鬧上了公堂。

縣太爺聽了來龍去脈,拍板一喝:“任家堡不過一個彈丸小村,幸有王姓家族為村中大興善事,這是村人的福氣,而任姓家族不僅自己不辦善事,還對善事大放厥詞,加以阻撓,是何道理?至於說村名之事,王姓家族提出要改,這也不是什麼稀奇事,國家有哪條律令不許更改村名?問題是任家堡這個村名本來起得就很俗氣,改為王家堡仍然是俗氣未脫、貽笑大方。我看要改,就改一個高雅村名,這個村名本官已給你們想好,就改為仁和堡吧。仁者,仁愛也;和者,親和也。你們兩姓的人覺得如何?”

任、王兩姓的村民一時對答不上。王姓的人心想:村名雖然改不成王家堡,但也不再叫任家堡了,立即表示贊成新村名。任姓的人心想:村名雖然不叫任家堡了,但也不叫王家堡,覺得也沒輸了官司,表示願意接受新村名。於是,縣太爺當堂定奪,著人刻一塊“仁和堡”的石額,鑲嵌於村西丁字門上。

如今,仁和堡的石刻依然存在,見證著時間和歷史的流逝。

山西汾陽的這個傳統村落,有時間一定要去一趟!

02 宅院之美

任家堡村是以任姓人為主的村落,位於汾陽市三泉鎮東北部。這個古老村莊的建築雖略顯陳,但充滿古意,尤其是高大、厚實的土堡牆分外引人注目,還有古樸的巷子,隨處可見的老院子,門舊前房頂的精美磚雕,數百年高齡的老槐樹……無不訴說著它曾經的故事。

任家堡古村落至今仍保存著70處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古民居,這些建築大都與北方傳統民居類似,以獨立三合或四合單進院為基本單元,院落之間通過臺階、道路相互聯通。民居院落由大門、院落、廂房、正房等幾個部分組成。

山西汾陽的這個傳統村落,有時間一定要去一趟!

村中人最津津樂道的一座宅子叫郡主院,俗稱樓院,位於前街東巷西1號。創建人及始建年代不詳,據正院院門門額題“康熙癸已”年款(1713),並結合現存建築特徵,推斷該院為清代遺構。

至於到底是哪一位郡主,史料不可考。只知道當地有句順口溜“王家出駙馬,任家出郡馬”,或許把任氏族譜再好好鑽研一番,可能有所收穫。

山西汾陽的這個傳統村落,有時間一定要去一趟!

郡主院坐北朝南,由正、偏兩院組成,佔地面積約為1800平方米。偏院位於正院東側,為三進院落。正院呈四進院佈局,正窯原為二層,現存一層,為磚券窯洞三孔,前插部缺失,明間保留四扇六抹槅扇門及簾架風門。

三進院裡還有村民居住,其餘院子破壞比較嚴重。但有趣的是,院子的廁所不是北方農村裡常見的蹲式旱廁,而是坐便式的。大概是郡主身驕肉貴,任家女婿命人專門設計的也說不定。

山西汾陽的這個傳統村落,有時間一定要去一趟!

由於受地理環境限制,任家堡村在房屋建築方面注重防潮,在保持原來格局不變的情況下,在窗臺和門口用大石板墊底或者石板延長至外邊,防止溼氣對木門窗腐蝕。與任氏宗祠等公共建築的雕欄畫棟、華美宏大相比,民居以實用為主,用材相對簡單,體現了任氏族人節儉持家的家風。但村中幾戶望族的居所,建築的精緻還是彰顯了其家族的身份和地位。


山西汾陽的這個傳統村落,有時間一定要去一趟!


山西汾陽的這個傳統村落,有時間一定要去一趟!

村中的街巷多改為水泥路或者石子路,沿街巷慢慢行走,經歷歲月侵蝕的牆面逐漸剝落,暴露出本色的底蘊,那是年月日久而形成的斑駁紋路。時光鑿下的痕跡,似烙印,亦如印染的年輪,向人們傾訴著任家堡的過往。

山西汾陽的這個傳統村落,有時間一定要去一趟!

穿行在古村的巷道,腳步輕輕,每一扇門可能都是虛掩的,每扇窗都是通透的,唯恐驚醒了屋裡打盹的人。門前的梨樹,枝幹輕輕搖曳,愜意伸展,似乎能聞到上個季節的清香,看到下個季節的豐收。

每一幢宅子都有一部歷史,每一戶人家都不盡相同,不僅連接著血脈親緣,也連接著過去未來。如棋盤狀分佈的民居錯落有致,灰黃色調斑駁陸離,靜謐的彷彿無人居住,印證著歲月的百轉千回。

山西汾陽的這個傳統村落,有時間一定要去一趟!

村莊內現存多處古井,形成於明清時期,直至今日,仍然可以使用。古井經歷了數百年風雨的刷洗,見證了任家堡村的變遷,養育了一村的兒女,一代又一代,走出去,又走回來。她用她的溫潤和樸素見證了歲月,見證了歷史。今天,她依然這樣安靜而又慈祥。看著她的兒女,記憶的閘門就可以源源不斷放出美好的泉水。

山西汾陽的這個傳統村落,有時間一定要去一趟!

雖然任家堡村的宅院毀壞程度較深,但從現存的規模仍可窺見過去的輝煌。沿街七座牌樓院氣勢恢宏,數十座四合院規整排布。村莊中保留的前街、紅門大巷、建府巷、車巷、后街等,雖說街道尺度和材質已改變,失去了往日的空間魅力,但是街道兩端保留的門樓仍在,整個街道還保留著原來的形態,之間幾處傳統院落相互映襯,依稀可見往日古道風采。

據村裡的老人回憶,過去的任家堡村人以經商為主,很多人的生意做到了今天的東北、外蒙古和俄羅斯,其中尤以茶商為甚。晉商繁盛的時候,任家堡村曾經很富有。可惜隨著晉商的衰敗,任家堡也逐漸走向了沒落和貧困。徒留西門外的牌樓記錄著那時候的“人傑地靈”。

山西汾陽的這個傳統村落,有時間一定要去一趟!

03 明日之興

2018年12月,任家堡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這是任家堡村委會和全體村民努力爭取了3年的結果。兩年籌備,一年申報,箇中艱難,只有他們自己深知。

任家堡村村民目前主要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生。核桃種植是當地的一大特色,皮薄個大的核桃成為很多高端禮品商的首選,但種植面積有限,收入有限。且在城市發展日益快速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為了生存、為了孩子走出村子,走入城市,村裡的發展越來越緩慢。

在這種形勢下,任家堡村謀求變革。村中資源短缺,唯一可以持續利用的只有老祖宗留下的傳統建築和文化。所幸村子的歷史經得起考證,所幸入選了傳統村落名錄,所幸最後得到了國家的扶持。

“我們計劃在未來三年內實現古村修復計劃。”村委會領導如是說。

從2019年開始,任家堡村已經開始申請政府資金以及多方籌資,準備對古建築群進行修復,未來還將會修建停車場、公園等,以便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村內建築文物創造條件。村委會領導表示,任家堡村將繼續推進落實財政撥付傳統村落資金到位,鼓勵村民保護好傳統建築,積極爭取引進投資,向“農家樂”鄉村旅遊邁進,把村子的資源利用好,讓村民們的錢包都鼓起來!

在社會發展日益迅速的今天,傳統村落的保護顯得更加重要。留住文化、留住根脈,促進一座城市的鄉村振興、傳統文化傳承和生態文明建設是未來發展的必然之路。通過對鄉村街道、古建築、古樹等物質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實施合理地開發和利用,不僅能讓鄉村建設具有獨特的韻味,也能有效提升美麗鄉村建設的文化品味,讓傳統文化再次熠熠生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