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東一學生與同學發生矛盾,遭批評後跳橋, 你怎麼看?

指縫裡的痛


昨晚我看到了孩子從車上下來然後又去跳橋的視頻,之後心情就很不好,這一家子就這樣散了:孩子沒了,媽媽又將一輩子都生活在無盡的悔恨和歉疚之中,這日子可怎麼過啊!


這孩子從車上下來,跑到橋邊,一點都沒有遲疑,就那麼決絕地跳下去。可想而知,當時的他,情緒一定是處於激動之中,且已經缺少理智。


我們作為外人,不知道母子兩個在車裡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言語衝突,在觀點、立場上又有什麼樣的差異。但也許可以推測的是,當時母子兩人肯定情緒都很激動,且都沒有想到向後退一步。如果能想到,如果能理解一下,這事情就不至於發生成這樣了。


年輕的生命就此結束,媽媽的餘生也將生活在悔恨之中,只願死者安息、生者堅強。


清風說心理


又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失去,真的讓人痛心。現在,我們去批評痛不欲生的家長,去批評已經不在人世的孩子,都已經毫無意義。在這個悲劇事件裡,我們所有家長都應該吸取以下的教訓:

一、當孩子情緒低落或者情緒失控時,我們家長首先要做的不是評判誰對誰錯,而是要努力安撫好孩子的情緒,以免發生意外。

當孩子情緒失控時,一定是極其憤怒。孩子在什麼時候才會憤怒呢?就是感到自己受了極大的委屈或者在人格上受到了侮辱。這時候他滿腔怒火,沒有理智,你說的道理再正確,他也根本聽不進去。

這時候我們家長最應該做的就是抱抱孩子,告訴他:“我知道你受了極大的委屈,有什麼委屈就說吧!”“你想哭就哭吧,在我懷裡好好哭一場,哭完就痛快了!”當孩子的情緒得到了家長的認可,他就會慢慢冷靜下來。等他冷靜了,再引導他把這種負面情緒發洩出去,可以聽歌,可以打球,可以吃好吃的,可以看劇……

過一兩天,等孩子情緒恢復正常,再心平氣和的和孩子談談他因為什麼事那麼生氣。在交談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認真傾聽孩子的看法,不要把自己的看法強加在孩子身上,怎樣解決這件事,也應該尊重孩子的意見,我們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引導他正確處理事件。



二、及早對孩子進行珍愛生命的教育。

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就要結合身邊的事例對他進行熱愛生命的教育,告訴他生命是多麼美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再也沒有了,沒有什麼事比生命重要。告訴他自殺和自殘都是最愚蠢的行為。這樣的教育深入孩子的身心後,他遇到任何事也不會去首先想到傷害自己。



三、家長無論多忙,都要和孩子勤溝通。

我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每天利用吃晚飯和出去散步的時間,問問孩子學校都發生了什麼有意思的事,和她一起說說她的同學,我也會把我遇到的有意思的事告訴她。這個習慣一直堅持到現在,孩子已經高三了,我們倆溝通起來毫無障礙,常常聊得特別開心。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從聊天中,可以瞭解孩子在學校的生活情況,隨時掌握她的思想動向,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進行引導,在不知不覺中就達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

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把孩子教育好是我們的職責,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長,快樂成長,不再有悲劇發生。


漫步在微風中



作為一名研究生,我談一下我的看法!

說實話視頻我看了,當他跑出車內往橋下跳的那一下,我心裡咯噔一下,生命就是這麼脆弱,媽媽用無力的手拍打著地面,顯得多麼無助啊!我不敢想媽媽以後要承受多大的壓力,內疚,自責!即使主要原因不在於媽媽!

那這件事的背後到底引起我們對教育的什麼深思呢?

很明顯現在的小孩極度缺乏心理健康的疏導,從小學到大學我們始終接受這種“被動”式的教育,好多人可能只會在意你的學習,你的能力,而卻忽略了對孩子心靈深處的關注,這種事情的發生並不是偶然的,我們應該從更多的去關心孩子的心理,儘量引導孩子擁有更加健康的心理,而孩子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內,所以,對孩子心理的疏導很大程度在於學校,老師與同學!

所以,我認為學校應該從初中到大學設立專門的心理課程或者心理諮詢中心,老師學校不間斷的組織孩子參加心理知識活動,畢竟時代不同了,我們也應該與時俱進!

總之,事情發生了,我們誰都不能怪,儘量採取好的措施保證此類事情不在發生!

以上是我個人建議與看法,大家認為如何才能杜絕此類“心疼”的事情發生,歡迎評論!

喜歡小李的朋友不妨點贊關注支持一下吧!



小李子雷彘穼


從上海的學生跳橋事件來看,有一些孩子經常會做出一些威脅家長的舉動,如果經常得逞,那麼這個學生是否也想做出一些威脅家長的舉動,但是,這次卻很不幸,導致丟生命。如果是這樣,在孩子小的時候的教育,沒有能夠對孩子有正確觀念的認識的培養,沒有的孩子進行處理事物態度的培養,導致自己現在很後悔,所以,家庭教育是相當重要。

孩子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個縮影,我曾親眼見過一個孩子,他的班主任想要把他的家長邀請到學校,和這孩子商量打電話時,這孩子就威脅老師,說從四樓跳下去,後來老師做工作,說學生和家長及班主任共同來商量某件事,孩子同意打電話,但是隻是也許他的母親到學校,不允許他的父親到學校,因為他的父親回家會給他暴打一頓,就這樣,他的母親來到了學校,可是,他母親到學校來,對孩子束手無策,也不敢給出任何建議,老師此時特別無奈,他的母親主動提出,讓他父親來到學校,這時,孩子隨手拿起桌上的書,直接打向他媽媽頭部,後來我們才知道,他不順心就會打他媽,他的母親說,孩子的爸爸罵孩子的奶奶是經常的事兒,所以,家長的榜樣作用是很重要。遇到事情要冷靜處理,從關愛對方的角度來解決。


小周高中數學


這類悲劇經常發生,經常在網上看到類似的新聞。

我認為,這類悲劇呈上升趨勢的主要原因還是我們的家庭教育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對於孩子的學習,父母操心得比孩子自己還多,感覺像自己在上學一樣。擔心孩子落後,於是讓孩子在學習的道路上拼命的奔跑,後面還拿個鞭子抽,完全不去聽聽孩子的喘息聲。父母還自以為這都是為孩子好,孩子長大了就能明白這份苦心。於是對孩子各種包辦,各種思維強加,覺得孩子只要聽父母的就行,不要有其他行為,這樣肯定沒錯…

隨著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大,面對這樣的教育,讓孩子越來反感和牴觸。孩子在學校和其他同學打打鬧鬧,有點矛盾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這時候父母還是用那種包辦的思維去教育孩子,完全否決孩子,完全不聽孩子的解釋,那就可能釀成悲劇。

孩子遇到問題時,有疑問時,有不一樣的見解時,應該要給予充分的尊重去傾聽和幫助分析其中的原因,給與思維上的啟發,而不是一味的打擊。孩子與同學有矛盾,作為家長的應該幫助孩子梳理矛盾產生的原因、經過、結果,聽聽孩子的看法,也許孩子有委屈和苦衷。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經常跟孩子溝通,瞭解孩子的想法,培養孩子的思維邏輯,有想法有思維總比沒有強,即使是錯的。觀點正確的、獨特的萬給予認可,錯誤的觀點要引導其糾正,千萬不要用學習來掩蓋和淹沒孩子的聲音!


誠德教育


任性的孩子和衝動的母親,釀成了無法挽回的悲劇。看了這條新聞,非常的痛心疾首,看到那個孩子毫不猶豫地跳下橋後,他的母親無助的跪在地上大哭,已經生為人母的我,不禁也潸然淚下,同時這個事件應該引起我們家長對孩子心理成長教育的深深思考,我們不僅要關心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關心孩子的學習,還要讓孩子從小受到情商教育,感恩教育,受挫教育。當然發生這種事情,作家長的責任是很大的,哪個孩子生下來時都是一張白紙,我們有意識的培養和教育,孩子大概率的就會往哪個方向發展。所謂養不教,父之過。現在獨生子女大部分都是在蜜罐里長大的,在受挫抗打擊方面都是很弱的。情商教育,感恩教育,受挫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



家教林老師


1從孩子角度找原因

性格極端 易衝動

2從父母方面找原因

父母是不太急 太苛刻 是否從孩子角度出發解決孩子的問題了?

我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打架 他回家後 我都是表揚的 我的選擇是打你的人 必須打回去 如果孩子被打了 我就給他出主意 明天怎麼怎麼找機會 找藉口 把挨的打揍回來

有的家長聽說孩子打架了 不分青紅皂白就是批評 孩子本身受了委屈 再加上父母不站在自己的角度 只是一味地指責 心裡更憋屈


看明白卻活不明白


現在的小孩越來越難帶啊

不管是學校的老師,還是家長,沒有一個敢說容易的。

這種結果是一種綜合影響的結果,參與的每一個角色都有提供某種方面的影響。

物質主義氾濫,精神缺乏

當前物質豐富,從家長到社會周邊,對金錢的追逐,導致物質主義前所未有的至上,社會卻較少關注孩子的精神建設,精神與物質沒有同步發展。物質決定精神,精神反映物質。但精神與物質卻分離了。那麼多腦殘的追星族,竟然有坐地排卵這種詞彙;攀比嚴重,從小就是名牌傍身。

只關注分數,不關心其他

入學後家長就成了提供物質保障,然後是分數,排第幾。學校就是分數,分數越高越好。根本沒有什麼心理建設,小孩的所有問題都推到叛逆期這個詞上,似乎叛逆期就無法修正一樣!?

大多數不知如何教育孩子

大多數家長是一種慣性去教育孩子,很大程度是帶著修正自己以往的一種心態,不顧小孩實際去強迫改變小孩。很容易造成一種緊張的家庭關係。

多少家長除了看調教的書外,還看過教育小孩的書籍?


大學專業深一度


說一件發生在身邊的真實事,還在我當老師以前,我也是一個學生,當時班級裡兩個同學發生矛盾爭吵,然後另外一個同學氣不過,回家拿了把刀就把那個同學捅了,最後搶救無效死亡。

和問題中的事件有著相似之處,就是有的同學心理承受能力差,很容易衝動,又喜歡走極端。

出現這種狀況很大程度和家庭教育有關,從小對孩子溺愛,在蜜汁中長大的孩子怎麼能經受一點挫折呢?

家長不給予引導,對危險意識還有法律意識教育不夠,不知道自己走極端所造成的後果是會有多嚴重。

當然,社會還有其他因素的影響也有,總之,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是需要家長、老師、學校、社會共同的培育。


好教師


哈哈,俗話說:挫折使人成長,苦難使人成熟。一個人只有經歷過挫折和苦難的磨礪。其心理年齡才能成熟,才能形成很強的抗挫折能力和承受苦難的能力。現在的孩子絕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就在父母的各種庇護下“快樂”地成長,幾乎沒有經歷過什麼大的挫折和苦難,這使得他們中有些人是雖然看上去生理年齡已經成熟,但實際上心理年齡還是很幼稚的“巨嬰”。於是,當他們在殘酷的現實生活中遭受到各種不如意時,往往會表現得思維很幼稚,行為很衝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