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哭了要不要馬上哄?美國的“哭聲免疫法”,並不利於孩子成長

在寶寶哭的時候,想必許多寶媽的第一反應就是衝上前抱抱他/她。哭有點類似於一種求救信號,大多數人聽見後心裡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覺(緊張、心跳加速、煩躁等),而“抱”是一種本能的安撫方式。

所以當寶寶小時候又哭又鬧時,你的第一反應就是用“抱”來“哄”他,而且有時寶寶自己也會提出讓你抱一抱。不過當寶寶哭的時候,你真的會馬上抱抱他嗎?

寶寶哭了要不要馬上哄?美國的“哭聲免疫法”,並不利於孩子成長

經常有人說:孩子哭得越厲害越不能哄,不然會把他慣壞的。當你表示懷疑時,別人還會勸你說:哪個娃娃不哭呢?等他哭一會哭累了,也就不會再哭了。

其實,這就是當初在美國紅極一時的“哭聲免疫法”。這種做法主張的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也就是寶寶哭的時候不要管,讓他懂得眼淚無用,等他不哭了的時候再去抱他哄他。致力於鍛煉出一個讓媽媽省心省力、不哭不鬧的乖孩子。

提出這一主張的,是美國的行為主義創始人——約翰·華生。而嘗試過“哭聲免疫法”的媽媽紛紛表示的確有效果,孩子後來很少哭鬧,而且自己也覺得輕鬆了不少。可是後來呢?

寶寶哭了要不要馬上哄?美國的“哭聲免疫法”,並不利於孩子成長

哭了不哄,長大後會很獨立?

哭聲免疫法認為,如果對孩子“一哭就哄”,會讓他過度依賴父母,長大後很難獨立成材。不過理論上是美好的,而現實卻是殘酷的。

經過時間的推移,事實證明那些受過“哭聲免疫法”特訓的孩子,長大後一部分出現了睡眠障礙,更嚴重的還患上了精神分裂和自閉症,就連華生自己的子女也深受其害。

@goahead:我清楚地記得小時候我爸說:“小孩哭了就不能抱,讓他自己哭,哭累了自然而然就不鬧了”。我從小就是這麼過來的,後來患上了嚴重的睡眠障礙(想睡著很難)。

寶寶哭了要不要馬上哄?美國的“哭聲免疫法”,並不利於孩子成長

上高中那會又得了抑鬱症,沒辦法就只能退學了。長大了,我覺得對我最大的影響是情感表達,什麼都不敢說,什麼都不敢做,患得患失的,不敢在人前正常表達情緒,25了還沒談過戀愛(對人際關係害怕)。

可見“哭聲免疫法”這種挫折教育,確實能鍛鍊孩子更快地學會“睡整覺”、“少哭鬧”。但孩子也極有可能變得嚴重缺乏安全感,性格往敏感懦弱的方向靠攏,對新事物越來越牴觸。

寶寶哭了要不要馬上哄?美國的“哭聲免疫法”,並不利於孩子成長

當某些媽媽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了。

@陌上花開:女兒小時候常被放在沙發上坐一天,我就在一邊各種忙。女兒求抱抱,我卻只能稍微哄哄去做活(害怕家人說我抱孩子是為了逃避幹活)。想想真後悔啊!真想女兒變小,多抱抱她。如今女兒大了,再彌補也已生疏了很多。

所以孩子哭鬧後不管你想做何處理(講道理、轉移孩子注意力等),最好先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趕走他的恐懼和無助,給足他安全感。因為事實證明,一個在情感上得到充分回應的孩子,長大後才能學會真正的獨立。

各位寶媽,及時滿足孩子的心裡需要,才能讓他健康成長。如果還有什麼問題的話,不妨留言告訴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