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夏眼中,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

法國經濟學家巴斯夏( Claude Frederic Bastiat,l8ol-1850) 在1850年發表的名文《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 What Is Seen and What Is Not Seen),分十二小節,譯成中文三萬五千字,在網上 容易找到,是我連教四次“法律經濟學”課程,次次都指定為第 篇必讀的文章。它是經濟學思維區別於其他思維的根基。 巴斯夏寫道:“好經濟學家與壞經濟學家的區別只有一點壞經濟學家只能看到可以看得見的後果,而好經濟學家卻能同時權衡可以看得見的後果和通過推測得到的後果。”全篇文章的主旨,是說任何選擇必有“成本”,即“放棄了的最有價值的機會”;我們不能只看到容易看到的“得”,還必須盡力去看到不容易看到、甚至無法看到的“失”。

巴斯夏眼中,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

作者詳細討論了多種廣為流傳的錯誤觀念,包括主張政府刺激經濟、扶持文藝、擴張公共工程的觀點,為防止失業而抵制機器和反對軍人退伍的主張,認為中間商剝削了消費者的仇商情緒等。遺憾的是,巴斯夏討論的每一種謬見,都仍大行其道。我想,這是大部分人從未接觸過經濟學,而即使學過的也都遠遠沒有把基礎概念嚼碎、消化、吸收的緣故

據報道,日本發生地震後,社會保持良好秩序;儘管貨架上的日用品日漸匱乏,門外輪候的人龍也越來越長,但超市依然沒有提價。許多人於是覺得經濟學規律錯了。他們說,在危機到來的時候,不僅應該鼓勵“不提價”,而且應該譴責甚至動用法律來禁止“提價”,因為提價就是趁火打劫和發國難財。這些觀點

恰是巴斯夏指的,只看到了“看得見的”,而沒有看到“看不見的”的表現。

巴斯夏眼中,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

一眼就能看得見的,是災民在隊伍中保持秩序,是沒有改變的價格牌,是災民並未因為突發災難而增加貨幣負擔,是超市並未通過提價來增加收入;可是,不容易看到的,甚至是永遠看不到的,是空空貨架所預示的極度飆升的真實價格,是災民暴露在受到核汙染的風塵中的時間增加了,是災民本來可以用來做其他更急迫的事情的時間和精力減少了,是商人在災區所必須付出的成本增加了,而最為人所忽視的,是供應減少了

在危機發生時,人們為了防備不測,對物資的需求增加;時,由於交通受阻,銷售成本也增加了,這兩方面的因素,都在同一個方向上推動了物價,那就是上升!這一上升,是已然的是不以任何人的善意和行為為轉移的。這時候,超市可以選擇維持貨品的名義價格,但那只是給災區的顧客送禮,並可能增加顧客排隊輪候的成本,而非改變貨品的實際價格。 送禮值得欽佩。事實上,整個國家機器和相關的慈善團體 都迅速運轉起來,盡力給災民提供物資。除了極端的無政府主義 者外,應該沒人反對,這是政府和慈善團體在發揮它們應有的功 能。但是,值得討論的是,是否應該譴責甚至禁止其他道德沒那 麼高尚的人,為了打平自己的成本,甚至為了車利而向災民提供

至濟學人應該看清一般人不容易看到的一面,那就是,如果譴責或禁止提價,那麼為了打平成本或牟利的供應行為就會減少甚至絕跡。那些堅持不提價的超市,可能因為無法維持而不得不減少進貨;而其他本來會出現的商人,則永遠留在了圍觀的人群裡,不會站出來有所作為。那麼,災民連多花點錢來換取救命的物資的機會都沒有了,這“看不見的”損失,誰來負責?是那些坐在書齋裡,自己不去行善,卻要求別人只能行善而不準牟利的道德家”。正確的立場應該是,既不反對政府救災,也不反對私人行善,但反對“禁止提價

要知道,“禁止提價”本身就會導致匱乏。中國曾經有過極左的時期,把投機倒把和長途販運都列為禍國殃民的重罪。恰恰是禁止投機倒把和長途販運,激化了匱乏;但很多人卻因果倒置,以為匱乏需要靠禁止投機倒把和長途販來緩解。歷史經驗是,那些果斷解除所有物價管制的國家,如二戰廢墟上的聯邦德國,迅速啟動了供應的機器,貨架很快就被填滿;而長期禁止商貿和實施配給的國家,如民主德國和蘇聯,則每下愈況,積重難返。

巴斯夏眼中,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

有支持災區限價的朋友說,限價可以穩定人心。這說不通要知道,價格反映的是千千萬萬人在時刻調整的預期,歪曲價格只能誤導和欺騙公眾,並導致“需求者浪費”和“供應者囤積的惡劣後果。要穩定人心,不能靠歪曲價格,只能靠充足供給即使出現事後看來是不理智的哄搶,讓價格浮動也還是能最有效地抑制哄搶,否則哄搶只會更加嚴重。政府和其他組織,大可努力增加供應,實實在在地把物資擺出來,以此來改變災民的預

而不是在沒有做到的時候,去歪曲公眾的預期,去打擊別人的牟利行為和自願交易。

另外,每次災難降臨,無論是中國洪水、美國颶風或日本地震,都免不了有人會說,大面積的財物損壞和人員傷亡,對經濟建設是有利的。這種觀點源遠流長,是了混淆“存量”與“流量”之別的典型,是巴斯夏文章裡第一節就剖析批判的“破窗理把退休老人的房子和存摺燒了,的確會促使老人增加收人因為他得去工作了。看得見的,是老人增加的收入流以及他的工作成果,但看不見的—而受過經濟學基礎訓練的人應該看得清楚的一是老人(或說整個社會)的淨損失,即老人本來可以自 己享用或轉讓給別人的財富存量,以及本來可以用於其他活動的時間、精力和由此產生的成果。時流量有增,多年存量覆沒可不是什麼好事。

巴斯夏大文發表至今161年,還是有很多人,包括不少經濟 學者,不明白災害為什麼叫做災害,不明白什麼叫“無謂損失” ( deadweight loss),不明白“破壞、損壞和浪費都不能增加國民財 富”的道理。其實,坦然地承認洪水、颶風和地震是災害,不僅顯示了正常的思維和反應,而且也不影響關於如何救災重建的理性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