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低利潤的琴行都是在“挖坑”

故意低利潤的琴行都是在“挖坑”


有時候,自己挖的坑,終究需要自己親手填。很多琴行降低課時費,這樣的方法真的有用嗎?即使運用這個優惠方法招生,就真的沒有給琴行帶來不良影響嗎?

故意低利潤的琴行都是在“挖坑”

筆者在寫這篇文章之前,一直都在思考,一個琴行通過低收費來吸引消費者,真的好嗎?

故意低利潤的琴行都是在“挖坑”


之前遇到很多的琴行的老師,很自豪的跟我說:“老師,我附近有些琴行,課時費收的感覺有點高,我作為附近新入駐的琴行,我就將我的課時費降低了,哎呦,效果還真的不錯,立馬就招到不少的學生了。”還有一個老師是這麼跟我說的:“老師,我所在的區域消費水平都不錯,最近這裡新開了兩家琴行,課時費都比我低,於是,我作為這裡的‘長老’,自然而然不能輸給他們,所以我也降低了課時費,雖然利潤少,但是效果不錯。”

聽完這兩位老師的話,筆者心裡感慨萬千。感覺這兩位老師降低課時費的方法來招生,從而減低自己的利潤空間,來招生,真的是錯誤的。或許有些老師會有疑問,怎麼可能錯誤呢?不是起到效果,招到生了嗎?老師們,那麼你們有沒有想到另外一個方面的問題,降低課時費,就意味著降低了自己的利潤,那麼沒有足夠的利潤,談何發展和擴大自己的琴行呢?

所以,有的琴行的老師們就這樣開始慢慢的一點一點的挖坑了。

故意低利潤的琴行都是在“挖坑”


一個琴行,降低課時費,減低樂器價格,希望來增加自己的生源和樂器銷售 ,這樣的想法是好的,也會帶來一點成果。但是到了最後,你就會發現,沒有足夠的利潤整個琴行經營起來捉襟見肘的,很多活動,很多政策的實施都需要看著辦,因為沒有過多的資金讓琴行“揮霍”了。

筆者在這裡打個比方,就拿上文講到的這兩位老師來說,降低課時費,雖然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夠增長琴行的學員。但是,任何事情都有雙面性,如同中國歷史文化中的八卦原理一樣,事物都有陰陽兩面。琴行通過降低課時費增加了生源,這個我們可以很明確的感受到,我們就定義於陽面吧,可是這件事情當中的陰面呢?老師們有想象到嗎?假設我們琴行辦的一對一的課,我們琴行降低了課時費,不僅意味著我們的利潤降低,還有任課老師每節課的收費也低了。單單從這兩點,我們就能很快的分析出,對琴行內部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第一,任課教師課時費少了,積極性與耐心也就少了。

可能老師你會覺得不會啊,怎麼能呢?他們的學生也多啦,收入應該是多了,怎麼會少積極性和耐心呢?但是老師,你沒有想到,學生多,工作量也多了。任課老師會想到,以前學生雖少,但是課時費高,自己也不需要太過勞累,然而現在學生多,課時費也少,雖然一個月算起來好像收入有增加,但是其實也差不多,重要的是,任課老師再也不能細教了,因為後面還有學生排著隊呢,只要學生們能快速掌握就行了。這樣快速的教學,終將導致教學質量下降,學生也會慢慢的對所學的失去興趣,從而產生厭學的心情。

第二,降低課程費用,琴行利潤減少,沒有足夠資金打造琴行。

降低課時費用,琴行的利潤減少,但是琴行的教學成本依然沒有降低。這就意味著,琴行不能像之前一樣,給學生們提供更多的優質服務,一切都只能從簡。包括琴行的很多時候想舉行活動,但是根本就沒有足夠的資金去舉辦,只放棄。這樣的對琴行的招生,還是表現琴行的實力和知名度都大打折扣。家長會慢慢的覺得,琴行的整體情況都大不如以前,因為當初你降低學費的時候,許多家長就是奔著貪小便宜的心態而來,就想享受150的一節課的服務,而不是享受100元一節課的服務,所以給家長造成的衝擊也就大了。

故意低利潤的琴行都是在“挖坑”


琴行自己挖的坑,最後還是需要自己來填上。很多時候,琴行以為這樣做是薄利多銷,學生越多自己就賺得越多。其實並不是這樣,“薄利多銷”似乎在琴行這方面並不適用,因為我們需要提供的東西太多了,需要做的東西也太多了。比如老師分成,琴行運轉,樂器損耗等一些列的東西,運營成本太多。琴行沒有利潤或者極低的利潤終將給自己帶來包袱,不能更好,有效的運營琴行。這個時候琴行談何發展,談何擴大呢?連舉辦活動的資金都沒有,只會讓你琴行一日不如一日,自己挖的坑也終將越來越難以填平。

故意低利潤的琴行都是在“挖坑”

我是琴行經營報呂老師,目前我們服務於全國三萬餘家琴行,琴行經營報,8年琴行專業媒體,目前我們創建了行業內部交流群,經常請一些行大咖,比如2000學生的琴行創業者、200家分店的BOSS、一星期消課7萬的老師、一把吉他創業到現在年盈利幾百萬的夢想導師等等、有興趣的老師可以申請進群免費學習,申請進群請私信我或者在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