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古梁鏞


通假是文言文當中的一種特殊且常見的文字使用現象,即用讀音相同(相近)或字形相近的字來代替要寫的字。所謂“通”就是通用,所謂“假”就是假借。應該寫的字叫本字,用來代替本字的字就是通假字。

產生通假字的原因通常有三種:

一是古代文字比較少,於是用讀音相同或相近或字形相近的字來代替本字。

二是古人寫了別字。本應該寫某字,卻寫了另外一個字。

三是習慣模仿。後人見古人這樣寫,於是後人也就跟著這樣寫了。

通假現象給後人學習文言文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因此我們應該多閱讀,多辨識,多積累,以便正確地理解文意。

通假字舉例: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說(yuè):通“悅”,愉快。

2.誨女知之乎?……是知也。(《論語十則》) 女:通“汝”,你。知:通“智”,聰明。

3.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4.對鏡帖花黃。……火伴皆驚忙。(《木蘭詩》)帖:通“貼”。火:通“夥”。

5.才美不外見……(《馬說》)見:通“現”。

6.滿坐寂然,無敢譁者。(《口技》)坐:通“座”。

7.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闕:通“缺”。

8.困於心,衡於慮。(《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衡:通“橫”,梗塞,這裡指不順。


芳華校園


什麼是通假字 ?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稱為假借,是古人用字寫詞時本有其字而不用,卻用一個音同音近的字來代替的現象。原本當用的字叫本字,臨時用來替代本字的那個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簡稱借字)。

通假字的類別

1.音同(近)通假從聲音上看,通假字與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或音近、或雙聲、或迭韻的關係。

例如:①信以結之, 則民不倍。(《禮記·緇衣》)②寡助之至, 親戚畔之。(《孟子·公孫丑》)③故九萬里則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莊子·逍遙遊》)④沒死以聞。(《戰國策·趙策》)例①的“倍”和例②的“畔”分別是“背”和“叛”的借字,倍與背、畔與判同音;例③的“培”和例④的“沒”分別是“憑”和“冒”的借字,培與憑、沒與冒是雙聲;

2.形似通假:從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聲字的話, 則多具有相同的聲符。由於漢字中形聲字佔的比例極大, 通假以音同音近為前提, 所以通假多見於形聲字,而於形聲字中又特以具有相同聲符者居多。

例如:財—材、塗—途、常—嘗、倡—唱、底—砥、匪—斐、靜—淨、說—脫、訟—頌、廩—懍、錫—賜、刑—形、政—徵、悟—晤,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案:同“按”;審察,察看。動詞。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頒:通“班”;“斑”;頭髮花白。形容詞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暴:“同曝”曬。動詞。暴:同“曝”暴露,顯露。動詞。聞妻言,如被冰雪。被:同“披”;穿著。動詞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希望能幫到您去理解


聞道風水


通假。假,借。如子曰:“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假我數年,借我數年。

紙發明前,不會有如《康熙字典》之類的工具書。文人寫文章,某個字也許一時想不起來,借個音相近的或意思接近的什麼字代替。

如,鹹、感,通假。

《周易》有一卦,鹹。鹹通假感。故《易傳,彖》曰:鹹,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鹹卦,下艮上兌,兩個三爻卦組成。《易傳》解八卦,艮為少男,兌為少女。故,鹹通假感,陰陽二氣感應,男女感應,天地感應。

然而,七十年代出土馬王堆帛書《周易》,卦名字不同者甚多,有的通假,有的則為異體字,即,字完全不同。如八卦,鍵(乾),川(坤),辰(震),筭(巽),贛(坎),羅(離),根(艮),奪(兌)。

鹹,帛書《周易》為“欽”。欽差大臣的欽。

欽,無論如何通假不了“感”。也就不可能解出天地感應而萬物化生。

帛書《周易》,顛覆了兩千年易學觀念。


趙日金141


古文中的通假字一般講是近似現代的多音字,但又不同。其主要是在用途上與多音字的作用不同。現代的多音字是完全同字不同音不同義(意)的多用字,而古代的通假字是意同字不同是屬於借用字,即字不同,意與音卻相同,其在文中不能當作錯字來對待的。應該是古人在用字上以方便來考慮的。

個人觀點,不同意可以見笑指正。


葛振勝1


通假字,一種類型是通用字,即古代的字和現代的不同,古代一個字可以代表現代多個字的意思;另外一類為假字,說白了就是古代文學的錯別字,只是現代人不好意思直白的說出是錯字,為表示對先人的尊敬,故委婉的表達為通假字而已!

個人見解,不喜勿噴!


解放小學校


其實就是寫了別字,遇到不會寫的字用同音字代替,或者是錯用了形近的字,由於有些是出自名人,後人不好糾正,文字本來就是約定俗成的東西,成了習慣大家公認了就成了通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