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古梁镛


通假是文言文当中的一种特殊且常见的文字使用现象,即用读音相同(相近)或字形相近的字来代替要写的字。所谓“通”就是通用,所谓“假”就是假借。应该写的字叫本字,用来代替本字的字就是通假字。

产生通假字的原因通常有三种:

一是古代文字比较少,于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或字形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二是古人写了别字。本应该写某字,却写了另外一个字。

三是习惯模仿。后人见古人这样写,于是后人也就跟着这样写了。

通假现象给后人学习文言文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我们应该多阅读,多辨识,多积累,以便正确地理解文意。

通假字举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4.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5.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6.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8.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芳华校园


什么是通假字 ?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通假字的类别

1.音同(近)通假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或音近、或双声、或迭韵的关系。

例如:①信以结之, 则民不倍。(《礼记·缁衣》)②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③故九万里则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庄子·逍遥游》)④没死以闻。(《战国策·赵策》)例①的“倍”和例②的“畔”分别是“背”和“叛”的借字,倍与背、畔与判同音;例③的“培”和例④的“没”分别是“凭”和“冒”的借字,培与凭、没与冒是双声;

2.形似通假: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 则多具有相同的声符。由于汉字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极大, 通假以音同音近为前提, 所以通假多见于形声字,而于形声字中又特以具有相同声符者居多。

例如:财—材、涂—途、常—尝、倡—唱、底—砥、匪—斐、静—净、说—脱、讼—颂、廪—懔、锡—赐、刑—形、政—征、悟—晤,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暴:“同曝”晒。动词。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被:同“披”;穿着。动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希望能帮到您去理解


闻道风水


通假。假,借。如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假我数年,借我数年。

纸发明前,不会有如《康熙字典》之类的工具书。文人写文章,某个字也许一时想不起来,借个音相近的或意思接近的什么字代替。

如,咸、感,通假。

《周易》有一卦,咸。咸通假感。故《易传,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咸卦,下艮上兑,两个三爻卦组成。《易传》解八卦,艮为少男,兑为少女。故,咸通假感,阴阳二气感应,男女感应,天地感应。

然而,七十年代出土马王堆帛书《周易》,卦名字不同者甚多,有的通假,有的则为异体字,即,字完全不同。如八卦,键(乾),川(坤),辰(震),筭(巽),赣(坎),罗(离),根(艮),夺(兑)。

咸,帛书《周易》为“钦”。钦差大臣的钦。

钦,无论如何通假不了“感”。也就不可能解出天地感应而万物化生。

帛书《周易》,颠覆了两千年易学观念。


赵日金141


古文中的通假字一般讲是近似现代的多音字,但又不同。其主要是在用途上与多音字的作用不同。现代的多音字是完全同字不同音不同义(意)的多用字,而古代的通假字是意同字不同是属于借用字,即字不同,意与音却相同,其在文中不能当作错字来对待的。应该是古人在用字上以方便来考虑的。

个人观点,不同意可以见笑指正。


葛振胜1


通假字,一种类型是通用字,即古代的字和现代的不同,古代一个字可以代表现代多个字的意思;另外一类为假字,说白了就是古代文学的错别字,只是现代人不好意思直白的说出是错字,为表示对先人的尊敬,故委婉的表达为通假字而已!

个人见解,不喜勿喷!


解放小学校


其实就是写了别字,遇到不会写的字用同音字代替,或者是错用了形近的字,由于有些是出自名人,后人不好纠正,文字本来就是约定俗成的东西,成了习惯大家公认了就成了通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