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世界讀書日,國人讀書真的很少嗎?如何改變現狀?

OpenView


或許是快節奏的生活磨滅了許多人讀書的興趣,或許是其他的遊戲、電影、電視劇分走了很多人讀書的時間,周圍人讀書的看起來非常少。424讀書日來臨之前,我們單位組織了圖書交換活動,參加的人寥寥。但是,這只是表象。

個人認為,讀書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情,我的專注點在哪裡,我想在哪方面加強能力,我對什麼內容感興趣,這是個人的一種樂趣,是在沉重的工作與生活壓力之餘難得的一種放鬆。週末時,深夜裡,泡上一壺差,打開一本書,沉漫在知識的氛圍中,該是多麼美妙的一件事情呀,這種時候我是不會希望有別人來打擾我的。

更何況,現在的社會風向是鼓吹奮鬥、加班、996,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告訴別人你愛讀書,那別人會怎麼說你?不務正業、工作不努力、積極性不夠,一堆的話在等著你。維持單位的人與人之間關係已經夠累的了,業餘時間為什麼還要與你們扯上關係?現在好為人師的領導也太多了點,恨不能指點天指點地,你做什麼事情他都要在那裡評論兒句,給你做人生的導師。但是我們真用不著,每年讀得書,比您那不知道從哪個公眾號鸚鵡學舌來的雞湯要多得多。這種情況多了,身邊越來越多人朋友圈都不怎麼發了,何況是讀書的事情。就我個人來說,去年讀書100本出頭,家裡進的書270餘本,很多書都沒有來得及看,但是就是有這種嗜好,存著書每天看看也開心,哈哈。

另外讀完書之後嘗試寫書評,也在著學習別人的寫法,通過大量的輸出,也算是有一定收穫吧。中華區書評大賽二等獎,公眾號也發表了十幾篇,雖然跟大咖比起來遠遠不如,但畢竟走出了這第一步。也拿到了一些稿酬,雖然不多,但是維持當年讀書費用綽綽有餘,還能留出點錢來給父母買個手機啥的,作為一個業餘愛好能夠有這樣的收穫,也算知足了。

讀書是我從小學延續至今的愛好,應該還會一直延續下去,而且在我們的薰陶下,孩子也非常喜歡讀書,閱讀量遠遠大於同齡的孩子。

我愛書香,我愛讀書。


漠鷹茶館


如果和發達國家比,中國人的確讀書少,原因也很簡單:對讀書沒有興趣。


什麼原因造成的?


看看這兩幅圖你就懂了。


美國著名記者、首屆普利策特稿寫作獎得主喬恩·富蘭克林說過:


我們大多數人,不過是變老了的高中生而已。


想一下,你高中的時候熱愛讀書嗎?


我肯定是不愛的,甚至於厭惡,厭惡一切帶字的東西。

(還記得高考完後撕書的那個夜晚麼?)


人在童年期、青春期如果形成了對閱讀的厭惡,成年後是很難形成閱讀習慣的。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在經過9年的義務教育、3年的高中教育後,閱讀的樂趣已經被一個東西磨滅乾淨了。


這個神奇的東西叫“應試教育”。


它的魔力體現在3個方面:


1.時間超長

你聽過現在的職場人各種吐槽“996”,那你聽過孩子們抱怨“7107”麼?(7點上課,10點下課,一週7天)除了吃喝拉撒,剩下時間都是讀書和做題。


2.壓力山大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考決定命運”,還真不是鬧著玩的。讀書一旦和命運連在一起,就是“要命”的事了,所以大家都“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


3.方式枯燥

背單詞、背公式、背各種古詩範文解題技巧元素週期表也就算了,看了一篇文章,明明沒啥感覺,非要總結出箇中心思想是什麼鬼?給出的答案,徵得過原作者的同意了麼?


應試教育沒能讓我們的孩子愛上閱讀,相反,它讓孩子們討厭閱讀。


根據2015年公佈的全民閱讀數據,中國成年人年均閱讀4.56本書,而美國人均16本、日本11本、韓國8本、以色列64本。


外國人讀書多,原因之一,在於他們的教育。


在很多發達國家中,閱讀和寫作,是作為學生的兩項基本能力進行培養的。


也就是注重所謂的“通識教育”。


什麼是通識教育?


簡單說就是無論學什麼專業都需要具備的知識,它能讓人從一個專業領域,跨入另一個專業領域。


而閱讀和寫作,就是通識教育的核心。



當然,我們絕對不能神化外國的教育在培養全民閱讀氛圍中的作用。


熱愛閱讀,並有習慣持續閱讀,本身就是少數人具有的“天賦”,這個後面再談。


外國的教育不能讓每個孩子都愛上閱讀,頂多能讓孩子們不討厭閱讀,但這就足夠了。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該怎麼做來改變現狀呢?


看完我上面的論述,你大概已經有了答案:改變教育。


答案或許沒錯,但真正做起來真是難如登天。


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呼聲已經響了十幾年了,但直到現在還是雷聲大雨點小。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以目前我國的現狀,教育公平遠遠要比教育質量重要。


試想一下,如果高考不是比記憶力、耐力和吃苦精神,而是比閱讀量的話,普通家庭和底層家庭出身的孩子,勝算有多少?


如果換做我,我敢肯定,我絕對考不過博爾赫斯。

(博爾赫斯: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爸修了間藏書館,他的童年就在那裡度過)


比起討論怎樣改變,問題更應該這樣問:我們需要改變嗎?


如果回答需要改變,那前提應該是拿中國和其他國家進行對比得出的結論。


然而,各個國家的國情不一樣,所以橫向對比意義不大,更有意義的是縱向對比。


縱向對比得出的結論是:我們一直在進步。


根據毛主席在1930年做的《尋烏調查》,當時有60%的人完全不識字,剩下識字的人中,認識200個字以上的佔20%,能記賬的佔15%,能讀《三國演義》的只有5%。


而到了1980年,我國的識字率已經達到66%。而到現在,這一數字已經超過了95%。


至少,我們現在每年還能平均讀4.56本書,要是在100年前,那個80%的人群都不具備閱讀能力的年代,不敢想象人均閱讀量能有多少。


要知道,閱讀本身是一件很累的事,千百年來,閱讀本身就是是少數人才有的習慣。


在人類至少350萬年的進化歷史中,眼球和腦神經獲取和處理信息的方式,都是基於圖像的,是掃描式的。


閱讀文字需要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地讀,思維是線性的,而文字的出現也不過三四千年,要讓人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改變千萬年裡形成的生理習慣,非常困難,只有少數人才能做到。


所以,此時此刻已經讀到這裡的你,恭喜你,你在閱讀能力上已經跑贏了絕大多數人。


拿起書,開始讀吧。

極簡圖書館


網上有個統計,大意說國人一年平均讀書不到8本,其中紙質書和電子書分別是4.6和3.2本。與愛讀書的猶太人比,這個數據顯然是不夠看,後者據說一年三五十本。



全世界其他國家人都讀多少本,我沒有統計,單從一年不到8本這個數來說,還是比較少的。

進一步分析,我們把學生族不得不看書而產生的數據扣除,上面數字估計會很難看。假如打個對摺,一年就只有4本,相當於一個季度看1本。

無論是誰,面對這個數字,都不會說一句“國人看書真多”,肯定是很少。

對此,該怎麼辦?我想不能只是在“讀書日”發發感慨,鄙視一下自己和國人,然後毫無改變。

與其空談,不如從自己做起,每個人都努力多讀一點,數據肯定增長,但更主要的是,讀書是一件最有性價比的事情。

我必須要說明一下,一年讀30部網文,讀億萬文字,嚴格講可不叫讀書。讀者千萬搞清楚這一點。

我更希望讀得有價值,讀得有樂趣,讀得有改變,能讓人變得越來越完善。濫竽充數的讀不值得鼓勵。

我在2019年,預計能讀80-100本書,因為過去每個月都在9本左右。因此,就提幾點小建議,告訴你如何做,才能多讀書。

1.搞清楚為什麼讀書?

因為別人讀,所以我也讀嗎?你可別這麼想。

讀書是一件私人的事情,你可以讀,也可以不讀。不讀書就一定不如讀書的人嗎?未必。有些人能讀懂人,讀懂社會,反而不必讀書。



讀書是為了從書裡學到前人留下的經驗,從別人那裡獲取你不知道的信息,知識,最終為了增加自身的智慧。

有智慧的人,和有知識的人,不能劃等號。只有一肚子知識而缺乏智慧的人,只是書呆子。

你為什麼讀書?這個問題是你第一要考慮的。

2.如何讀書?

不具體說了,找到書讀。讀書多了,自然有速度,有技巧,這叫熟能生巧。此外,網上也有各種讀書技巧文章,你可以看。

3.注意點:

第一,注意選書。

肯定有人想讀書,不知道如何下手。我的辦法是,去圖書館或書店,那裡遍地是書,你花點時間多翻翻書。不用多翻,翻過幾十本,你就大概知道自己喜歡讀什麼。



一些書單,薦書的文章,也可看看。

第二,少用手機,節省時間看書。

為何單說手機,不說別的,實在是因為手機佔用人的時間不可忽視。

現代人每天用手機的時間越來越多了,保守講,大部分上班族2-3個小時肯定有,為啥?上下班、中午、開會這些時間要是都用上,幾個小時妥妥的。

要是把上廁所、熬夜的時間都算上,那就更多了。

我不能說這些看手機的時間都是浪費的,無效的,但確實不會催人奮進,助你成長。發奮讀書值得表揚,發奮看手機並不值得點贊。

第三,循序漸進,數量與質量兼顧。

雖然不建議你一年讀365本書,單一個月讀兩本,總不過分。若沒時間,讀一本也行。

如果讀的少,質量更要保證。別一個月讀一本,讀了又跟沒讀一樣,那還不如不讀書。

我過去十年一直有讀書習慣,一大秘訣就是辦了一張借書卡,去圖書館借,每次9本。就算沒全讀完,也無所謂,續借一下就行。



讀了覺得好的,就去買一本,變成自己所謂的藏書。

你也可以慢慢來,不必學我。我也沒啥可學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國人看書少,利弊皆有,你若覺得國人應該多讀,那從自身做起。

我不鼓勵每個人都讀書,讀書是一件私人的事情,讀不讀怎麼讀,都你自己拿主意。


冬生讀書


喜歡讀書的人,大部分都是知識分子,懂得讀書能夠給自身帶來很多優勢,比如別人的經歷,經驗作為前車之鑑,別人的思維方法,作為你進步的階梯,以及由於人力,物力,財力,智力等有限,不能夠親身獲得某種體驗,感受,成就等,都可以通過書,一種實物的媒介來傳遞信息,獲得新的認識等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並不是說裡面真的有黃金,有美人,而是在這個讀書的過程中,你累積,沉澱的東西就是一筆財富或者對你以後創造財富會起到極大的幫助,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隨著你的閱歷,見識的提升,可想而知,你的生活圈,慢慢地發生著潛移默化的改變,磁場不同,所吸引的人肯定不同,自然就有所說的“美人”,不只是磁場,腹有詩書氣自華,談吐文雅,有涵養,也有一大推女粉絲呢,何愁“美人”?

那讀書這麼多好處,為什麼還是讀書少呢?一部分原因在於,還沒有體會到讀書帶來的優勢,認為讀書金錢來得慢,很多人把讀書看做是賺取金錢的一部分,然而這個途徑來得比較緩慢,得達到一定境界,才能享受讀書所帶來的財富,很多人認為做生意,經商等等錢來的快,也不需要讀太多書,生活經驗多動腦就行。大多數還是性子比較著急,哪像讀書那樣心平氣和啊,得需要多大的耐性,才能好好看那幾頁書啊,況且讀書不是每本都很好,都能學到東西,還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有個篩選過程,很多沒有嚐到讀書帶來的通透,幫助,自然而然就沒有興趣,當然這種情況屬於急於從書中獲得一些財富方法的。可曾想到你的這些經驗書中都有,成功人士的自傳裡大概就是這類成功的秘籍,只是少了點方法,針對性。

一部分認為讀書是乏味的,現在信息多樣化,各大平臺,瀏覽器,電子書等等一系列哪沒有好的文章,現在上至老年人,下至小孩,誰不喜歡手機,手機裡的誘惑遠遠大於書籍,想看啥看啥,盡能投其多好,應有僅有,而且有許多少男少女,所追求的時代潮流,書本比起來可落後多了,哪能有互聯網,手機這種新興的產業吸引人。

本人看的書籍也是屈指可數,時常覺得書本的太過廣泛,書籍多的數不勝數,五花八門,常常有個疑惑,到底看哪本呢?緊接著就是在網上搜看書攻略,書買回來了,一時興起,一次買好幾大本,期待著趕緊到貨,求知若渴,結果呢,相信跟大多數偽書迷一樣,看那麼幾頁,或者一本不為過,又開始被我“打入冷宮”,臣妾真是做不到啊!所以呢,要看書,千萬比迷茫,工作的人就看看工作相關的,有閒餘時間,再看看其他休閒書,先把興趣培養起來,習慣培養起來,慢慢地,把讀書當成一種像吃喝拉撒一樣再尋常不過的事,那麼相信讀書不再是陌生的一時興起,而是你必不可少的夥伴。

多讀書吧,每天一小時,堅持21天,相信你會養成一個讀書的好習慣,同時發現讀書的樂趣,讀書帶來的財富。




之來者去


改變讀書現狀?哈哈!

讀書倒底還有多大用處?娛樂功能完全被取代了,教育功能也是泛泛的,僅一點指導意義。而人們需要的是更直接的知識。實用喊著萬歲!除了這兩個功能,你可以告訴我還幾他功能嗎?

大家都想當然的認為讀書有用。但是,找不到讀書不可的急迫性,你幫個忙給問問,看有沒有?

或許,都不為錢發愁了,焦慮了,那時安下心讀書的。讀書本來就飯後的事,都忙著掙飯吃,讀書有多重要?你想叫老人讀書倒是行,告訴他們讀書的催眠作用很好。叫學生也行,但不叫為錢發愁的人讀書。

生活就是生活,讀書從來都是奢侈的。

錢才是當下生活的老師。不是書。請問,996生活之下的人還能讀書嗎?是不是抱上書五分鐘就睡著了。他們有靜心讀書的環境和時間,是睡覺。

讀書好,但不能理想化。耍知道人得先有讀書的本錢!

我這個半大老大就愛說實話,不給生活拔高,扣冒!

現實,永遠是人的第一導師!!!


秋歌988


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國家整體讀書量還是偏少的,要想改變這一情況也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最愛讀書的人是猶太人,據說他們平均每人每年要讀64本書,猶太人非常善於經商,從政,在各個領域都湧現出了一大批知名人士,思維也很活躍,這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一定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我們的鄰居韓國,據說平均每人每年也要讀11本書,日本的人年均閱讀量接近40本,俄羅斯有55本,而我們中國,年人均閱讀量只有0.7本(也有說4.5本),這和我們國民數量當然有一定關係,但不可否認我們的國民,對於讀書的熱情的確是不高漲。

尤其是隨著網絡科技的發達,大家更習慣碎片式的閱讀了,“什麼都知道一點,但又知道的不太多”這成了一個很多人都面臨的典型問題。更令人堪憂的是,雖然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看手機小說,但是觀察下來大部分都是仙俠、言情等網絡小說。不是說網絡小說不好,只是更希望大家能多讀一些經典作品,但是能靜下心來讀經典的人,太少了。

熱愛閱讀,對於熱愛的人是一件享受,但是對於沒有閱讀習慣的人的確不容易,尤其是那些經典的的讀物,只有遇到一本好書,真正的讀進去,才能發現其樂趣,從而開啟無休止的閱讀之旅,但是這個開始並不是容易的,希望更多的人能找到那本好書,那把開啟閱讀之門的鑰匙。

另外,希望媒體、影視作品、學校等等,大眾能把更多的焦點和流量從娛樂圈的八卦上拿出來,留給經典。一些主流媒體多做一些好的激發閱讀興趣的節目,比如央視的《朗讀者》就很成功。

人微言輕、改變不了時事、也撼動不了人心,我是熱愛讀書的宋小欠,只希望更多人能靜心看書,熱愛閱讀!


楊木林子宋小欠


這個東西需要有一個參照物,如果說和以色列比,中國的閱讀率確實比較低,以2017年為例,以色列讀書數量在每年65本左右,而相比之下,中國從成年國民對各類出版物閱讀量的考察看,2018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7本,與2017年的4.66本基本持平。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32本,較2017年的3.12本增加了0.20本。我國成年國民中,11.5%的國民年均閱讀10本及以上紙質圖書,還有7.1%的國民年均閱讀10本及以上電子書。也可以說,中國閱讀量比以色列閱讀數量要低十幾倍,這一點讓人咋舌,於是大呼,為啥中國人不讀書。<strong>

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為啥呢?紙質圖書的閱讀量並不代表著閱讀率,我們看一看隨著閱讀工具的多樣化,閱讀的可能性變得更加多樣,手機和互聯網成為我國成年國民每天接觸媒介的主體,紙質書報刊的閱讀時長均有所減少。數字化閱讀方式(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Pad等終端閱讀等)接觸率為76.2%,較2017年的73.0%上升了3.2個百分點。圖書閱讀率為59.0%,與2017年基本持平。超過半數成年國民傾向於數字化閱讀方式,傾向紙質閱讀的讀者比例下降,而傾向手機閱讀的讀者比例上升明顯。

38.4%成年國民更傾向於“拿一本紙質圖書閱讀”,比2017年的45.1%下降了6.7個百分點;有40.2%的國民傾向於“手機閱讀”,比2017年的35.1%上升了5.1個百分點;有12.8%的國民更傾向於“網絡在線閱讀”;有7.7%的人傾向於“在電子閱讀器上閱讀”;0.8%的國民“習慣從網上下載並打印下來閱讀”。

其實從根本上來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發展水平其實也影響讀書率,這一點我們是不可否認的。

我是大野澤的風,致力於原創問答,如果喜歡我的回答,就關注我吧。


大野澤的風


中國愛讀書和藏書人士是非常多的。但人均讀書量相對發達國家而言,是比較少的。

改變國人讀書少的現狀主,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①繼續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俗話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如果一個人為了生活整日疲於奔命,焦頭爛額,他還有多少精力和時間讀書學習?

②免費圖書站應該隨處可見。雖然說如今各地圖書館都免費開放,但這是遠遠不夠的。很多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很難去圖書館借書或者看書。我覺得圖書館應該多多設立自動分館,不需要太大,就像報刊亭一樣,放一些精挑細選的優秀書籍,遍佈城市的各個角落,這樣,有讀書慾望的人隨處能非常方便借閱和歸還。

③營造全民閱讀氛圍。公共機構可以多多舉辦讀書會和讀書大型活動,讓家庭和集體參與。還可以多多建立線上和線下的讀書團體,志同道合的讀者可以不定時交流心得。

④可以拍攝一些關於讀書題材的電影和紀錄片,讓名人學者現身說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另外,可以在三四線城市舉辦一些書展活動,因為這些城市的讀書人群相對於一二線城市相對較少,書展一般也不會光顧這些小城市,導致讀書資源的不平衡。全民閱讀,圖書資源應該多多向這些城市傾斜。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一些建議和想法,希望和大家多多交流。


紙上談文


國人讀書少不少我不知道。我身邊確實讀書的人非常少,50個人當中頂多有一個。反正我2018年讀了173本書,2019年已經讀了90本書。對於我來說,讀書是我的一種愛好,我自己覺得思維某些方面還是有侷限的,所以通過讀比自己更強的人的書來完善自己的思維體系,我覺得讀書對於人一個人成長是最低成本的,所以我願意每年花很多時間去讀書,去成長。








情感解碼器


讀書貴在精,

經典讀百遍。

重在看眼光,

不忘接地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