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就是很多經典的書根本看不下去,例如《巴黎聖母院》之類的名著?

量力而活


的確有同感,一是年齡的關係,二是知識儲備和個人趣味的原因。

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我都是硬著頭皮“翻”完的。

記得我在很早的時候,聽從師範圖書館有位老師建議,就購買了二十四卷版本的《聊齋志異》,因為是古奧的文言文,根本讀不下去。初中水平的古文修養,要應付傳統文化很吃力。對聊齋故事都是通過小人書、白話讀本瞭解的。

對於《史記》因為有白話文版本,基本完整的讀過。再讀原文就不是很吃力,能夠輕鬆的理解其古文大義。

就是“四大名著”除了《三國演義》,其他三部我都是沒能一次讀完過,因為半文半白的語言對沒有古文底子的人,是大障礙,何況是一箇中學生呢。

西方文學名著沒有想象的那麼好讀,可以說“觀景不如聽景”,甚至莎士比亞戲劇故事、托爾斯泰作品,不如不讀,保持美好的想象。

所以說趁年輕時,有氣力盡量讀些喜歡的好書,到一定年齡就力不從心啦。

另外,對於傳統文化要加大普及,在學生時期就把必要的閱讀技能訓練好,讓我們能通過自學,讀到真正有價值的國學文化,受用身心!


樂活光陰


如果你看下去了,理解文字的能力強,那麼,就鬆不開它了。

象《雙城記》,不知道那麼一撥鬧革命的底層人民下一步會往何方,所以,故事的跌宕起伏的情節和骨肉豐滿的個性,牽住你往下翻書。

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情節平平,描述的是一個人從幼年喪父到成長的人生經歷,語言哀婉,卻又幽默生趣,刻畫了英國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命遠變遷和諸多的悲歡離合,尤如眼前實物,歷歷在目。

《紅樓夢》,就是封建時代的一個王侯家庭裡邊一群富二代高枕無憂的生活場景,然而,卻寫得個個栩栩如生,性格迥異,變現了這個社會由盛而衰的內中必然趨勢,寫手的構思以及運筆的水平無人可及。

再者《思巴達克恩》,一曲粗獷豪放的山歌,一手是酒,一手是勇敢和淚。

《西遊記》,在一個人心情不順的時候,拿它當一杯茶喝,很感滋潤。

不是看不下去,電視,手機,事業,打拼,應酬,責任,壓力……等等,擠佔了能夠靜下心來讀書的空間。

但,一旦看進去,無法釋懷。


一顆飄草


社會上認為精典的書對個人來說是不一定是精典。

一不看近現代小說。

二不看外國小說。

明天,四月二十三日是世界讀書日。

你自己最厚的一本書是什麼?

最薄的一本?



南山智叟2



開心71972637


經典閱讀涉及三個層面的個人條件,一是審美意趣,二是審美能力,三是對作品背景的瞭解和文字理解能力。缺少這些條件,會使閱讀感到生澀難懂無趣,味同嚼蠟。解決辦法是適當找一些評論文章來看,這樣可以引導你逐步進入。


臭豆腐乾大減價


要是沒書看,連本日曆我都能翻半天,唯一一本在我的書架上看了快四遍,放了快十年的也沒看完的書《穆斯林的葬禮》


竹間墨


巴黎聖母院與悲慘世界很精彩啊,一開始我也看不懂,看到後面就好了


諾基亞和摩托羅拉


《了不起的蓋茨比》看了兩遍,真心沒感覺有多好。或許因為翻譯的原因,沒有英文原著的精髓。


jiying以心為形役


這裡邊有兩個問題:一是外國文學的翻譯水平問題;另一個是對外國語言表達方式的理解問題。第一個問題對讀外國文學作品影響非常之大,同一部作品,甲翻譯與乙翻譯譯出的結果出入很大,有的或可以視為兩部作品,讀起來一部形同嚼蠟,而另一部興趣盎然,這就是翻譯水平的不同;而另一個方面就是要理解外國作品的語言表達方式,外國人與中國人的表達方式出入很大,翻譯很難,直譯很拗口,意譯很彆扭,讀時一定仔細和前後照應,習慣了就好些了。


塵垚4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就是很多經典的書根本看不下去,例如(巴黎聖母院)之類的名著?

我有看不下去的時候!但我從沒有看過經典類似的書,特別是國外的,或是巴黎聖母院之類似的書。我學歷太低也看不懂,再說現在什麼書也看不下去了,因現在有電視電腦網落誰看它了呢?

對不起邀請,沒有讓你得到滿意的答覆,請諒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