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為何被魯迅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為什麼說是“絕唱”?

天地孤影CR7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東漢末年始稱《史記》。《史記》是我國紀傳體史學的奠基之作,同時也是我國傳記文學的開端,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既充分肯定了它的史學地位,又指出了司馬遷對屈原《離騷》的繼承。

1、史家之絕唱

"史家之絕唱"是說其歷史學成就。司馬遷參酌古今,創造出史書撰寫的新體例。自此例一出,歷代史書,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範圍。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舉凡治亂興衰、典章制度,均分門別類,條分縷析。通史、紀傳、通典、通考,紀事本末,大都導源於此。《史記》確實是集先秦及漢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內容之富,結構之嚴,體制之備,均可謂空前。

其一,開紀傳體正史之先河。《史記》是歷史上第一本通史,它不同於前代史書所採用的以時間為次序的,或以地域為劃分的國別體,而是以為中心來反映歷史內容的一種體例。有震鑠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劉邦、漢武帝;有家喻戶曉的朝臣如管仲、晏嬰、蕭何;有百戰百勝的名將如白起、衛青、霍去病等。從此以後,從東漢的《》到民國初期的《》,近兩千年間歷代所修正史,儘管在個別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絕無例外地沿襲了《史記》的本紀和列傳兩部分,而成為傳統。

其二,確定了古代傳記的寫作思想和方法。《史記》的出現,確定了我國古代專集的寫作思想和寫作方法,諸如思想方面的以史為鑑,富有教化作用;形式方面的篇幅短小,強調錶現人物性格,而不在堆砌材料的多與全,以及語言的精美、抒情等等。而《史記》寫人物、寫故事的方法則又給我國後世小說、戲劇以深刻影響。《史記》中的諸多主題,《史記》任務的諸多範型,以及《史記》故事的許多情節場面,都為後世的小說、戲劇創作開了無數法門。

其三,《史記》字裡行間洋溢著進步的歷史觀,對中國史學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史記》不虛美,不隱惡,秉筆直書,真實紀錄/總結歷史發展及經驗教訓以垂戒後世君臣。這種客觀、公正、真實的實錄精神為歷代史學家所推崇,成為撰著歷史的最基本要求。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詳實地記錄了上古時期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

2、 無韻之離騷

所謂"無韻之離騷\

一往文學


謝謝悟空小秘書的盛情邀請。關於《史記》為什麼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絕之離騷”的問題,其實已經是一個說濫了的話題。據我所掌握的有關這個問題的解答,大都集中在對魯迅評價的解析上。現將相關信息分享如下,供方家斧正。



第一,魯迅之所以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非是認為《史記》收集了前所未有的海量的史料,並且能夠科學地對這些資料進行分類編纂。尤其是《史記》的編纂,脫離了以往史書對史料的簡單羅列,而是以生動的筆觸塑造出豐富的歷史形象,具體地描繪了波瀾壯闊的歷史風貌,獨創性地建立了紀傳體這一文學體裁,從而形成了中國歷史上一部最傑出的現實主義的史作。從這個角度來說,魯迅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一點都不為過。因為這部史作超越了前人的任何一本史作。

比如《史記》為屈原作傳,作者不是簡單地塑造了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見謗”的形象,而是嚴肅地指出:“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原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從這段文字看,《史記》不僅僅只是史料的簡單記錄,而是創造性地對史料進行了頗具官方色彩的評價,我們不能不為《史記》的獨創而擊節稱好。



第二,魯迅之所以說《史記》是“無韻之離騷,這無疑是在稱讚《史記》在文學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具體來說,《史記》獨創了以描摹人物為中心的人物傳記文體,這一點為我國傳記文學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可以說是對中國傳記文學寫作的傑出貢獻。在此之前,史家對於人物言行的記敘,由於體裁的限制而零碎分散,極不系統,很難有完整的記載。或者說有些史家把與傳主無關的事蹟夾雜在一起紀錄,不僅材料不完整,而且頭尾不相照應。還有的一些所謂的史書。取材雖多寡不同,但只為闡明作者的論點服務,目的不在於為人作傳。而司馬遷重視人的作用,獨創性地把人作為傳記的中心,而且無論是寫人還是寫事,都要經過審慎的選擇 。這裡面既飽含歷史學家的科學求實精神,更浸透了文學家的慘淡經營。正是如此,《史記》所描繪的人物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形象地表現了人物的個性。

在遣詞造句上,《史記》不但吸收了較多的民間語言,但又做到了俚而不俗,質樸自然。大家熟悉的《鴻門宴》在語言上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劉邦的野心及流氓無賴的嘴臉,通過作者對劉邦言行的勾勒,一下子就暴露無遺。因此從文學的角度看,魯迅說《史記》是“無韻之離騷”的評價一點都不過分。




壯圖山人


魯迅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來評價司馬遷的《史記》,他的話語近乎不容爭辯。這兩句話,一句說的是它的歷史價值,一句說的是它的文學價值。

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是因為司馬遷用紀傳體記述了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劉徹元狩年間三千多年的歷史。作為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用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等記錄了上古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等發展狀況。氣勢宏大、包羅萬象,又線條清晰。我覺得《史記》之所以受到包括魯迅在內的高度好評,原因恐怕在於它實錄了方方面面對同一歷史事件和同一人物的評價、態度,“不虛美、不隱惡。”既有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書氣概,又有陳述史實的“春秋筆法。”

魯迅從文學藝術的角度評價《史記》是“無韻之離騷”,是因為《史記》既有屈原《離騷》裡的現實主義精神,又高度傳承了“忠、仁、信、德、道”的中國精神。它通過簡練暢快的語言,活潑準確的敘事刻畫出一個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讓讀者會產生強烈的穿越感,會浮升明晰的畫面感。

和《漢書》相比,《史記》不為尊者諱;和《春秋》相比,《史記》更具擔當。

魯迅是一個審讀歷史的高手,他站在歷史發展的十字路口,目光和思維在暗夜中拓展。他是一個不屈的戰士。他和兩千多年前的太史公司馬遷有著驚人相似的精神追求。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評價裡,魯迅當然首先肯定的是司馬遷的治史情懷。


文蹤旅跡


史見、史筆均為一流中的一流,而且,兩千多年來,一直領先時代。

且舉一例: 劉邦怎麼看待稱帝?司馬遷不動聲色地寫道:“未央宮成。高祖大朝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為太上皇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殿上群臣皆呼萬歲,大笑為樂。”

也就是說,劉邦得天下之後,大興土木,大宴群臣。朝堂之上,劉邦向他老爹敬酒,說,你當年,總說我是敗家子,沒有二哥會持家。你看,現在我的家業,和二哥相比,如何?

這個“高皇帝”,一點都不偉岸,相反,一幅活脫脫小人得志的樣子。眾功勳元老,也個個都擅長舔屁溝,當劉邦表演完畢,一群人及時呼應,皆呼萬歲,大笑為樂。

只有劉邦他爹,在未央宮裡,充當一個大寫的尷尬。

什麼歷史的進步?

開玩笑嗎?

天下者,肉食者之私產。屁民,從來只有當炮灰的份兒。若僥倖不死,繼續給大哥當家奴。

希望很多“歷史學家”,他們的歷史觀,能發展得跟兩千多年前一樣好。


何書彬


後世紀傳體史書逐漸湮沒,代之而興的是編年體史書。魯迅這麼說是因為司馬遷的文學功底很深。一部史記也寫成了美文。可恰恰因為文筆太好,讓人懷疑其中記錄的完整和真實。作為歷史記錄,準確是第一要務。好的史家只記錄發生的事而不置評。


金黃小麥


魯迅評《史記》的這兩句話流傳甚廣。

我的感覺是,無韻之離騷是指《史記》行文之優美,堪與離騷媲美。史家之絕唱則是讚美《史記》的見識和勇氣,更主要是身為歷史學家秉筆作史的勇氣。要知道,司馬遷作史記,不以成敗論英雄,看看《高祖本紀》和《項羽本紀》就知道了,敢把劉邦的老對手項羽位列本紀第一,後世史家誰有這個勇氣?至於見識,司馬遷把陳勝和孔子列入世家,足以說明作者卓越的歷史觀。


12343150567


魯迅和司馬遷都是小人文化中的精英,他們有共同語言這是自然天成之事,沒有什麼奇怪的。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史家絕唱是對司馬遷直筆實錄歷史的讚揚,也是史學家最高貴的品質。無韻之離騷,是對史記行筆優美之譽。越是細讀史記,越是對魯迅書評體會越深。


沈佔奇


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前者指史記的體例科學,內容完整準確,前所未有,後來不及,後者指史記文字的藝術性,形象,生動,雖雲史筆,但可比最高水準的詩歌。魯迅對史記的評價,科學而又精確,也是前所未有,後來不及,如司馬遷一樣,亦是大手筆。


手機用戶5875231223


他們都是一號人,都喜歡罵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