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第一人,當屬誰?

解讀春秋


俗言“文無第一”,要評定宋詞第一人,那是找批!

蘇東坡開豪放之先河,一首“大江東處”唱出了多少男兒的氣勢,稱得上宋詞第一吧?


有人就講了,辛棄疾一生抗金,寫下了多少歌詠祖國的雄邁之詞,他的“千古江山”同樣豪情萬丈,他才是宋詞第一人。


不,李清照一介女流,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社會,能寫下如此多優美的詞,更難能可貴。一首“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連用七疊詞,襯托出其孤戚之情,宋詞第一應為她。

然而,我卻想選柳永作為宋詞第一人。為何?因奉旨填詞、以詞為業,靠此養活自己的,宋朝除了柳三變還有誰?其“有井水處皆有柳詞”可見在當時多受歡迎,多有市場!


可嘆他生不逢時,如柳永生在當今社會,以他的才華,隨隨便便寫幾首,便會迷倒一大片,如其來頭條,不是自媒體第一人嗎?其著作權、出版費不知有多少?

所以,雖然我最喜蘇詞,但我更佩服柳三變,暫且讓我選他為“宋詞第一”吧。

另附柳詞一首,以謝諸君:

蝶戀花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瑰谷清風


評定方向:技巧+人文深度+發展貢獻。

  • “詞”這一詩歌體裁在宋代是最完整,因為它還保有最基礎的聲樂特質,因此,我們在考慮技巧的時候不得不加上音律技巧這一屬性。

  • 文學藝術是技巧和情感、思辨等人文深度的綜合體現,二者缺一不可

  • 在技術層面之外,我們應該還要考慮到作者對詞體的推動貢獻。

  • 宋詞第一人評價不了,這裡只能評價詞人的階層定位

  • 蓋因宋代詞作者數類繁多,僅評價A~S級選手。

A級選手

A-:晏殊、歐陽修

  • 晏殊和歐陽修都是北宋開代詞人,但限於時代的進度,不管在人文深度和技巧風格都沒能超脫五代馮延巳的窠臼,大多數內容皆是在富貴平生、閒愁淡恨中打轉,甚至晏殊、歐陽修、馮延巳三者的詞作已經達到了可以互入詞集的地步;其次,晏殊、歐陽修也並未形成獨特體系、理論支持。

A:賀鑄、張炎、王沂孫、張炎、史達祖、周密、蔣捷

  • 賀鑄長短詞的藝術造詣深厚,且風格多變,能填的起《六州歌頭》也填的起《青玉案》,但賀鑄缺少獨特的人文氣質,駁雜豐富而未進階出個人特質,止步A級

  • 張炎、王沂孫、蔣捷、周密為宋末四大家,彼時獨特的環境賦予詞人們能有更深的思想高度,同時代不好比,但從詞學發展之中,張、王是四家中對清代詞壇影響最大人物,而周密、蔣捷在詞體發展中,還有點“劍走偏鋒”的意思,雖然特出,但在詞史上的地位不如張、王。

  • 史達祖是個嚴重被大眾低估的選手,尤其是被《人間詞話》嚴重低估,史達祖嚴格意義上是整個宋代對於詠物詞造詣最高,也是筆法最細膩的選手。但同代之間被姜夔、吳文英超了半頭,同樣的,對詞學的發展貢獻也不夠,所以屈居A級

A+:晏小山、秦觀、柳永、李清照、

  • 晏小山是北宋詞壇中小令的集大成者,同時風格在晏殊、歐陽修等北宋詞家中是最為突出、也是最為完善的,雖然依然限於詞體的束縛,但足以稱得上宋詞發展中的節點,故定為A+級選手;

  • 秦觀和柳永風格差近,算起來秦觀的整體水平還要略高於柳永(柳永給歌姬寫的口水詞過多,拉低了平均分),但柳永對於宋詞有“變舊曲成新聲”的功績,此消彼長,所以秦觀和柳永同位A+級選手,屬於雅詞中“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分屬。
  • 李清照是宋代影響力最大的女詞人。兼顧創作和理論的大佬,第一次從詞的形制上定位了“詞別是一家”,頗具有時代意義,所以也為A+級選手

S級選手

S-:姜夔、吳文英、蘇軾

如果在整個文學史的地位上看,蘇軾是遠大於姜夔、吳文英的。但就詞本身而言,蘇軾只能位列A+級選手,因為蘇軾的個人境界遠大於詞學境界,在詞學的技術技巧(任何文體都是)上,蘇軾並不特出,純粹的內功壓制;但鑑於蘇軾有拓展詞題材的貢獻在裡頭,故推為S-選手

  • 姜夔、吳文英二人在大眾面前可能比較陌生,但他二位在詞學史上的地位足以坐五望三,二者詞風特例,又都是音律大家,是籠蓋了整個清代詞壇的絕對巨擘,也是雅詞體系中左右護法。但因為二者還是頗有瑕疵,姜夔詞風疏冷而偶見支離;吳文英詞風靡麗而偶見晦澀,故為S-選手

S級選手:周邦彥、辛棄疾

  • 周邦彥,詞中老杜,雅詞體系中的絕對BOSS,詞發展到周邦彥的時代,才有對章法、字詞有絕對的規範,大家才知道什麼是雅詞的正宗,雅詞原來是這麼寫的。甚至於籠蓋清代詞壇的吳文英、姜夔的風格都是從周邦彥手中選一支流而繁衍下去的。李清照有《詞論》臧否宋代所有詞人,唯一不敢談的就是周邦彥。


  • 辛棄疾,宋詞中唯一接近S+的選手




無聊到巔峰


宋代是中國詞文化大繁榮時期,婉約派和豪放派並存,傑出詞人

燦若星漢,你的認知中,誰是第一人?

我的回答是:當仁不讓,宋詞第一人,非辛棄疾莫屬。個人觀點,理由如下——: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今山東濟南人,南宋著名詞人。他出生時,家鄉已被金人佔領,在淪陷區度過青少年時期,他自幼喪父。

祖父辛贊具有愛國思想,對辛棄疾有很大影響。他21歲時為抗金復國組織了一支2000多人的義軍,參加耿京農民抗金部隊。耿京遇害失敗後,辛棄疾投奔南宋。他歷任右承務郎江陰籤判及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實際上都是有職無權的虛位,讓你有個混飯吃的地方罷了。

可是,辛棄疾一生堅持抗金復國,在任上打擊豪強,訓練部隊,

多次上書朝廷,提出抗金恢復中原

的謀略計劃。誰知不但未被採納,

反而遭到投降派忌恨,被迫二次退職,先後在上饒、鉛山度過二十年閒居生涯!後覆被啟用,但因長期憂憤,年老體衰,已有心無力,難以施展抱負,終於去世。哀哉!

岳飛抗金收復國土在望,宋高宗卻在奸相秦檜唆使下與金議和,並謀殺了岳飛父子和張憲等將領,遂致抗金失敗。1279年南宋被元所滅。

南宋君昏臣奸的可悲歷史背景

沒有成就一位將帥,但卻催生出一位文武雙全、名揚千古的大詞人辛棄疾!

他一生寫了600多首詞,多以國家民族問題為題材,抒發愛國的情懷,表達他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嘲諷和抨擊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復國的昏暗腐朽惡行。他的詞氣勢豪放,詞意雄宏,把蘇軾開創的豪放詞風推向了新的高峰。他的語言勇於創新,善用比興、誇張、想像等藝術手段,又能駕馭典故經史成語入詞,加大詞的表達力度。他的名篇甚多,其代表作《青玉案

》傳頌千年,如今仍在大放異彩。

宋詞有婉約和豪放兩種詞風。辛棄疾閒居20年之久,寫詞600多首,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知道。這麼多的詞作中,兩種詞風肯定兼而有之,在宋詞的殿堂上不愧是一位全能的偉大的詞作家!

結論:宋詞第一人,當屬辛棄疾!





user5796615290216


這本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我心目中的宋詞第一人是“抗金名將”、“詞中之龍”辛棄疾,大家都知道辛棄疾是一位詞人,和蘇軾並稱為“蘇辛”,和李清照並稱為“濟南二安”。可是大家並不熟悉的是,辛棄疾也是一位征戰沙場,武功高強的將軍。正是由於久經沙場,空懷愛國之情,才形成了獨特的慷慨激昂,壯志豪情的悲壯之詞。

我不喜歡婉約詞,因為婉約詞太兒女情長,惜春悲秋了,沒有一點風骨,沒有一點英雄氣概。蘇東坡,同為豪放派大詞人,卻沒有上過戰場,終究是一個文人士大夫,三分豪放七分婉約。辛棄疾畢竟是上過戰場的,能征善戰,豪放之中有無限的悲壯,這正是我最喜歡辛詞的緣故。


辛棄疾一生留下了六百多首詞,體裁廣泛,下面我要從辛詞裡選出一些名句,與大家重溫一下辛詞的慷慨悲壯以及多情高妙。

一,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該句出自於辛棄疾的《賀新郎》,是寫給其好友陳亮的。該句通過“心如鐵”和“補天裂”這樣鏗鏘有力的語言,表達了志在統一的壯志豪情,氣衝霄漢,這才是真正的大手筆。挽大廈於將傾,救民族於危難,是一個將軍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該句寫出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場景,讚美了曹操、劉備、孫權三位大英雄。“生子當如某某某”成為了年輕人自我標榜,自我誇讚的經典語句。該句也教育了年輕的父母們,鼓勵他們把自己的兒女培養成為大才。

三,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該句寫出了辛棄疾沙場征戰,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試問宋朝,哪一個詞人敢與辛棄疾一較高下?恐怕未上戰場,就已經害怕了。愛國詩人陸游只會在夢裡打打殺殺,“鐵馬冰河”怎及“氣吞萬里”?


四,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大英雄也有細膩的感情,寫情寫愛也高人一等。一個大英雄,不但殺敵報國,而且還俠骨柔情,面對離愁別恨,想得開。正話偏要反說,表達了一種“人間若要有白頭,眼底豈能無離恨”的傷感。

五,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作為一位詞人,怎能沒有小資情調呢?該句寫景高超精妙,佳句信手拈來。可見辛詞的寫作水平絕對超一流。“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莊稼豐收了,心情真的很好。

當然,辛棄疾的名篇佳句甚多。辛棄疾六百多首詞,每一首都很好。我很欣賞辛棄疾的英雄氣概,很喜歡他的愛國情懷,很崇拜他詞裡的悲壯豪邁,更嘆息他的壯志未酬,懷才不遇。只有擁有偉大的人格才能誕生偉大的詩詞來,辛棄疾是我心目中宋詞當之無愧的第一。


層城鵷雛


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湧現出了眾多的傑出詩人,為我們呈現出了一首首精彩絕倫的佳作。但是要論宋詞第一人,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個人認為討論的意義不大。

一個人的境遇不同,對詩詞的感受也會不同,喜愛的程度也會不一樣。在我的心中,喜歡的詞人有兩位,一位是蘇軾,另一位是辛棄疾。

喜歡蘇軾的豁達樂觀

蘇軾的詞給人以力量。蘇軾的一生過的並不順利,但你在他的詞作中很難看到沮喪,有的是豁達與樂觀。 六十二歲的蘇軾被貶到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當他北歸到時候,寫詩道:“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有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當我們遇到困難時,需要的就是這種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喜歡對夢想堅持不懈的辛棄疾

青少年時代的辛棄疾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他一生都在為這個志向而努力,但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無論路有多難走,辛棄疾都未曾放棄,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這是辛棄疾的願望。


閱讀與思維


1、宋詞第一人是誰,這個問題我覺得各人有各人的答案,因為欣賞的角度不一樣,有的喜歡婉約派的,有的喜歡豪放派的,所以文無第一,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宋詞中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詞人,但是她卻能寫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樣的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李煜,後人有這樣的評價作為皇帝,他是個笑話,作為詩人,他是個神話。所以李煜也讓婉約的詞人仰慕。

2、蘇軾是豪放詞的代表,他能夠藉助瑰麗恢宏的意象來抒發慷慨豪情,將充沛激昂或悲壯蒼涼的激情融入詞中,並開拓了詞的寫作範圍。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氣勢恢宏,有著撼魂蕩魄的藝術力量。《定風坡-莫聽穿林打葉聲》卻又有著曠達超脫的胸襟和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但是也有纏綿哀怨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這樣的婉約詞作。如果說宋詞必須選出一個最好的詞人,那麼我覺得蘇軾可稱為別具一格,獨領風騷。

3、辛棄疾也屬於豪放派的詞人,與蘇軾同為豪放詞派的代表,但是辛詞的豪放是英雄的豪情與英雄的悲憤,因為辛棄疾有著熾熱的愛國情懷和報國的願望。這首《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便宣洩了他壯志難酬的一腔悲憤。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髮生。

可以說蘇軾開創了豪放詞派的先河,而辛棄疾則把它發展到了極至。所以,我更喜歡辛詞的英雄主義氣概。

4、宋詞中的詞人不需要排名,就像唐詩人張若虛一首《春江花月夜》,便可以“孤篇竟為大家”。所以你喜歡那首詞,你就可以把他當做你心中的第一。柳永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陸游的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晏幾道的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賀鑄的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姜夔的春未綠,鬢先絲。人間久別不成悲。是他們讓宋詞光輝奪目,在古代文學的閬苑裡,他們把宋詞澆灌成一塊芬芳絢麗的園圃,開放出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花朵。


搖曳盛開


必須蘇東坡。



為什麼選他?

  • 我們去讀詞,可能出於敬佩這個人。牛❌到讓人折服。不得不、情不自禁地去進一步瞭解。

且看:

詩歌領域,他與黃庭堅並稱為“蘇黃”,與南宋的辛棄疾並稱為“蘇辛”;

散文方面,他與歐陽修並稱為“歐蘇”,時人有“歐文如潮,蘇文如海”的美譽;

書法領域,可想起高中歷史書要求背誦“蘇黃米蔡”(蘇軾、黃庭堅、米芾 、蔡襄);

繪畫上,《木石圖》4個億,刷新古畫拍賣記錄……

全才啊有沒有!

  • 去讀一個人的詞,也可能這個人充滿人格魅力,正直,深情,灑脫,樂觀,你能想到的好品質,這個人都有。

悼念亡妻的: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思念親人的: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表明心志的: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百折不撓的: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如果以上說的太嚴肅,再說幾個調皮的,蘇軾還是個吃貨。

被貶時,東坡肉就來了,即使晚年被髮配到海南,他除了一如既往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給兒子寫信,告訴他海南的生蠔特別好吃……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如果說,一個人太過偉大,未免覺得離我們很遠,遙不可及,可蘇軾一面全能得讓我們驚掉下巴,一面又與我們同在。

讀他,很舒服。

怪不得有人問起林語堂寫《蘇東坡傳》的初衷,他回答:

沒有別的原因,只是以此為樂而已。


Lily安先生


如果是問兩宋前5的詞人,我的回答是“二李蘇辛柳”,估計爭議即使有,也不會很大。

如果是問誰第一,那就是一個仁智問題了,只能說以個人偏好論,我選李清照。

其實我並不太感冒婉約風,但豪放派的宋詞在我個人看來是非常讓人失望的,和初唐至中唐時期的邊塞詩比起來相去甚遠,可謂雲泥之別。除了蘇辛(甚至包括蘇辛的一部分作品),兩宋大多數豪放詞都格局偏小,我曾略帶刻薄的調侃他們不是“豪放派”是“怨婦派”。

當然蘇辛的詞總體而言藝術水準和境界還是很高的,我尤其喜歡“滿座衣冠勝雪”一句,蕩氣迴腸!

婉約派的詞實際上我更不感冒,絕大多數都是無病呻吟,有些純粹是文字遊戲。不過李煜,柳永,李清照的詞則絕不如此,是真正的藝術,而非“藝術遊戲”。

李煜的詞充滿絕望和恐懼。而李清照和柳永則風格有些類似,只不過柳永略俗,而易安絕雅。而且從少年到暮年,李清照的人生非常豐滿,其詞的內容更加豐滿。

其實我還很喜歡易安的一首小詩,雖然只是隨筆,我以為卻勝過95%的所謂“豪放”,也正是一介弱女子對兩宋無數男人的無盡嘲諷: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帖木兒


今人看宋詞,大多數都是從思想、文學方面著手,於是充滿豪情壯志愛國英雄情懷豪放派詞人分外得寵。

但不要忘了,宋詞,就像今天的歌詞一樣,是依附音樂存在的。做人作詞,叫填詞。在古代,真正一首好詞,除了韻,還有律。有些人對此非常講究,有些人則不太講究。

宋詞,就像現在的流行歌曲一般,將音樂旋律拿開說誰高誰低,其實並不合適。

當然,因為詞牌旋律如今已經完全失傳,我們今天並不能知道每個詞牌是怎麼唱的。但是,我們從古人相互之間的評價還是可以看出他們填詞喜好和重點。

比如,李清照就曾經批評晏殊、歐陽修、蘇軾:“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者。”就是這些人填詞,和音律不搭。

填詞高手精通音律的是誰呢?周邦彥。被評為“兩宋之間,一人而已”。“詞中老杜,非先生不可”。

問題是,今人從作品思想內涵深度出發,肯定是看不上週邦彥的。就像流行歌曲怎麼可以和愛國歌曲相提並論一樣。

問題是,宋詞在宋代就是流行歌曲,不是說不可以講愛國英雄情懷,但不能說每個人每首作品都要這樣,每個人的視角是不一樣的。

比如在同樣的地方所見所聞懷古,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是這樣的: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作者一心想的是收復失地,是壯志未酬。

再來看看周邦彥的《西河·金陵懷古》:

佳麗地,南朝盛事誰記。山圍故國繞清江,髻鬟對起。怒濤寂寞打孤城,風檣遙度天際。

斷崖樹、猶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餘舊跡鬱蒼蒼,霧沉半壘。 夜深月過女牆來,傷心東望淮水。

酒旗戲鼓甚處市?想依稀、王謝鄰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裡。

作者看到的是破敗,是戰爭對老百姓生活的影響。

這兩者你能說誰對誰錯?孰優孰劣?


智慧生活說


  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場饕餮盛宴,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蘇辛柳周晏,秦李吳姜歐……翩翩才子各具風流,飛羽觴而醉月,伸雅懷而釀佳詠,問座中誰是魁首?一時竟難以作答。宋詞雖美,然創作和鑑賞卻非易事,能領略其要眇風姿者有幾何?

  要真正的瞭解宋詞,必先溯其根源,不少文友有個認識誤區,總以為將詩詞寫得激情澎湃豪氣干雲即是好詞,其實不然!詞早期又被稱做“曲子詞”,顧名思義:詞曲是一家,通俗地講宋詞就是宋代的流行歌詞,且有別有現代,宋詞是先有曲後有詞,“依聲填詞”於是乎,當時流連於紅樓楚館的知識分子們,依著曲譜的節拍,將一腔的情懷化作筆下絢爛之極的宋詞———“綺筵才子,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繡幌佳人,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宋詞之美,美在其音樂的韻律與文學的意境二者完美的結合,這也是宋詞最具特色的地方。試想黃霑先生如果不是精通音律,他的代表作《滄海一聲笑》,背景缺少了優美而古樸的樂曲配合,“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浮沉隨浪只記今朝 ,豪情還剩了一襟晚照 …”還能唱出那種蒼涼寂寥的意境嗎?

  為配合曲譜或詞牌, 故詞之創作,調有定格、句有定數、 字有定聲。並非隨意堆砌些詞藻即為詞。詞與詩不同,所謂“詩言志,詞言情”,說到“言情”不得不提“奉旨填詞”的柳永柳三變,此君將宋詞的抒發兒女情長的功用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柳存詞二百餘首,慢詞竟達到一百廿五首,慢詞將詞作的篇幅加長,感情的抒發也愈發的深入和細膩,“詩之境闊,詞之言長”到柳永這裡,詞真正做到了在文學價值上可以與詩分庭抗禮!,“慢詞鼻祖”非此君莫屬。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柳永不但才情縱橫更是精通音律,對於依律填詞的創作可謂當行本色,這首《雨霖鈴》“楊柳岸,曉風殘月”由十七八女郎,手執紅牙板,淺吟低唱。該是怎樣的天籟!許多人說這是東坡在貶柳永,其實不然,東坡先生曾贊柳永道:“人皆言柳耆卿俗,然如‘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唐人高處,不過如此。”。

  詞到此處,雖言長卻依然局囿於兒女情長,在當時的文人看來,終究還是難登大雅之堂,於是稱詞為“詩餘”或“豔科”…意思大抵是在正兒八經的寫詩創作之餘,偶爾興起才填個卿卿我我的小詞,聊以抒情。然而東坡先生來了,穿著芒鞋拄著竹杖,吟詠長嘯著信步而來———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東坡先生以詩為詞,打破了詞“能言詩之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的格局,詞一樣可言志,一樣可浩氣逸懷,舉首高歌!後來的豪放派詞人們即是尋著東坡先生的雪泥鴻爪,一路行來!於是在我心目中,宋詞第一人只怕是非柳即蘇,到底花落誰家,諸君自行斟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