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第一人,当属谁?

解读春秋


俗言“文无第一”,要评定宋词第一人,那是找批!

苏东坡开豪放之先河,一首“大江东处”唱出了多少男儿的气势,称得上宋词第一吧?


有人就讲了,辛弃疾一生抗金,写下了多少歌咏祖国的雄迈之词,他的“千古江山”同样豪情万丈,他才是宋词第一人。


不,李清照一介女流,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能写下如此多优美的词,更难能可贵。一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叠词,衬托出其孤戚之情,宋词第一应为她。

然而,我却想选柳永作为宋词第一人。为何?因奉旨填词、以词为业,靠此养活自己的,宋朝除了柳三变还有谁?其“有井水处皆有柳词”可见在当时多受欢迎,多有市场!


可叹他生不逢时,如柳永生在当今社会,以他的才华,随随便便写几首,便会迷倒一大片,如其来头条,不是自媒体第一人吗?其著作权、出版费不知有多少?

所以,虽然我最喜苏词,但我更佩服柳三变,暂且让我选他为“宋词第一”吧。

另附柳词一首,以谢诸君: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瑰谷清风


评定方向:技巧+人文深度+发展贡献。

  • “词”这一诗歌体裁在宋代是最完整,因为它还保有最基础的声乐特质,因此,我们在考虑技巧的时候不得不加上音律技巧这一属性。

  • 文学艺术是技巧和情感、思辨等人文深度的综合体现,二者缺一不可

  • 在技术层面之外,我们应该还要考虑到作者对词体的推动贡献。

  • 宋词第一人评价不了,这里只能评价词人的阶层定位

  • 盖因宋代词作者数类繁多,仅评价A~S级选手。

A级选手

A-:晏殊、欧阳修

  • 晏殊和欧阳修都是北宋开代词人,但限于时代的进度,不管在人文深度和技巧风格都没能超脱五代冯延巳的窠臼,大多数内容皆是在富贵平生、闲愁淡恨中打转,甚至晏殊、欧阳修、冯延巳三者的词作已经达到了可以互入词集的地步;其次,晏殊、欧阳修也并未形成独特体系、理论支持。

A:贺铸、张炎、王沂孙、张炎、史达祖、周密、蒋捷

  • 贺铸长短词的艺术造诣深厚,且风格多变,能填的起《六州歌头》也填的起《青玉案》,但贺铸缺少独特的人文气质,驳杂丰富而未进阶出个人特质,止步A级

  • 张炎、王沂孙、蒋捷、周密为宋末四大家,彼时独特的环境赋予词人们能有更深的思想高度,同时代不好比,但从词学发展之中,张、王是四家中对清代词坛影响最大人物,而周密、蒋捷在词体发展中,还有点“剑走偏锋”的意思,虽然特出,但在词史上的地位不如张、王。

  • 史达祖是个严重被大众低估的选手,尤其是被《人间词话》严重低估,史达祖严格意义上是整个宋代对于咏物词造诣最高,也是笔法最细腻的选手。但同代之间被姜夔、吴文英超了半头,同样的,对词学的发展贡献也不够,所以屈居A级

A+:晏小山、秦观、柳永、李清照、

  • 晏小山是北宋词坛中小令的集大成者,同时风格在晏殊、欧阳修等北宋词家中是最为突出、也是最为完善的,虽然依然限于词体的束缚,但足以称得上宋词发展中的节点,故定为A+级选手;

  • 秦观和柳永风格差近,算起来秦观的整体水平还要略高于柳永(柳永给歌姬写的口水词过多,拉低了平均分),但柳永对于宋词有“变旧曲成新声”的功绩,此消彼长,所以秦观和柳永同位A+级选手,属于雅词中“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分属。
  • 李清照是宋代影响力最大的女词人。兼顾创作和理论的大佬,第一次从词的形制上定位了“词别是一家”,颇具有时代意义,所以也为A+级选手

S级选手

S-:姜夔、吴文英、苏轼

如果在整个文学史的地位上看,苏轼是远大于姜夔、吴文英的。但就词本身而言,苏轼只能位列A+级选手,因为苏轼的个人境界远大于词学境界,在词学的技术技巧(任何文体都是)上,苏轼并不特出,纯粹的内功压制;但鉴于苏轼有拓展词题材的贡献在里头,故推为S-选手

  • 姜夔、吴文英二人在大众面前可能比较陌生,但他二位在词学史上的地位足以坐五望三,二者词风特例,又都是音律大家,是笼盖了整个清代词坛的绝对巨擘,也是雅词体系中左右护法。但因为二者还是颇有瑕疵,姜夔词风疏冷而偶见支离;吴文英词风靡丽而偶见晦涩,故为S-选手

S级选手:周邦彦、辛弃疾

  • 周邦彦,词中老杜,雅词体系中的绝对BOSS,词发展到周邦彦的时代,才有对章法、字词有绝对的规范,大家才知道什么是雅词的正宗,雅词原来是这么写的。甚至于笼盖清代词坛的吴文英、姜夔的风格都是从周邦彦手中选一支流而繁衍下去的。李清照有《词论》臧否宋代所有词人,唯一不敢谈的就是周邦彦。


  • 辛弃疾,宋词中唯一接近S+的选手




无聊到巅峰


宋代是中国词文化大繁荣时期,婉约派和豪放派并存,杰出词人

灿若星汉,你的认知中,谁是第一人?

我的回答是:当仁不让,宋词第一人,非辛弃疾莫属。个人观点,理由如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领,在沦陷区度过青少年时期,他自幼丧父。

祖父辛赞具有爱国思想,对辛弃疾有很大影响。他21岁时为抗金复国组织了一支2000多人的义军,参加耿京农民抗金部队。耿京遇害失败后,辛弃疾投奔南宋。他历任右承务郎江阴签判及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实际上都是有职无权的虚位,让你有个混饭吃的地方罢了。

可是,辛弃疾一生坚持抗金复国,在任上打击豪强,训练部队,

多次上书朝廷,提出抗金恢复中原

的谋略计划。谁知不但未被采纳,

反而遭到投降派忌恨,被迫二次退职,先后在上饶、铅山度过二十年闲居生涯!后复被启用,但因长期忧愤,年老体衰,已有心无力,难以施展抱负,终于去世。哀哉!

岳飞抗金收复国土在望,宋高宗却在奸相秦桧唆使下与金议和,并谋杀了岳飞父子和张宪等将领,遂致抗金失败。1279年南宋被元所灭。

南宋君昏臣奸的可悲历史背景

没有成就一位将帅,但却催生出一位文武双全、名扬千古的大词人辛弃疾!

他一生写了600多首词,多以国家民族问题为题材,抒发爱国的情怀,表达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嘲讽和抨击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复国的昏暗腐朽恶行。他的词气势豪放,词意雄宏,把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推向了新的高峰。他的语言勇于创新,善用比兴、夸张、想像等艺术手段,又能驾驭典故经史成语入词,加大词的表达力度。他的名篇甚多,其代表作《青玉案

》传颂千年,如今仍在大放异彩。

宋词有婉约和豪放两种词风。辛弃疾闲居20年之久,写词600多首,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么多的词作中,两种词风肯定兼而有之,在宋词的殿堂上不愧是一位全能的伟大的词作家!

结论:宋词第一人,当属辛弃疾!





user5796615290216


这本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心目中的宋词第一人是“抗金名将”、“词中之龙”辛弃疾,大家都知道辛弃疾是一位词人,和苏轼并称为“苏辛”,和李清照并称为“济南二安”。可是大家并不熟悉的是,辛弃疾也是一位征战沙场,武功高强的将军。正是由于久经沙场,空怀爱国之情,才形成了独特的慷慨激昂,壮志豪情的悲壮之词。

我不喜欢婉约词,因为婉约词太儿女情长,惜春悲秋了,没有一点风骨,没有一点英雄气概。苏东坡,同为豪放派大词人,却没有上过战场,终究是一个文人士大夫,三分豪放七分婉约。辛弃疾毕竟是上过战场的,能征善战,豪放之中有无限的悲壮,这正是我最喜欢辛词的缘故。


辛弃疾一生留下了六百多首词,体裁广泛,下面我要从辛词里选出一些名句,与大家重温一下辛词的慷慨悲壮以及多情高妙。

一,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该句出自于辛弃疾的《贺新郎》,是写给其好友陈亮的。该句通过“心如铁”和“补天裂”这样铿锵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志在统一的壮志豪情,气冲霄汉,这才是真正的大手笔。挽大厦于将倾,救民族于危难,是一个将军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该句写出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场景,赞美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大英雄。“生子当如某某某”成为了年轻人自我标榜,自我夸赞的经典语句。该句也教育了年轻的父母们,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儿女培养成为大才。

三,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该句写出了辛弃疾沙场征战,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试问宋朝,哪一个词人敢与辛弃疾一较高下?恐怕未上战场,就已经害怕了。爱国诗人陆游只会在梦里打打杀杀,“铁马冰河”怎及“气吞万里”?


四,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大英雄也有细腻的感情,写情写爱也高人一等。一个大英雄,不但杀敌报国,而且还侠骨柔情,面对离愁别恨,想得开。正话偏要反说,表达了一种“人间若要有白头,眼底岂能无离恨”的伤感。

五,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作为一位词人,怎能没有小资情调呢?该句写景高超精妙,佳句信手拈来。可见辛词的写作水平绝对超一流。“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庄稼丰收了,心情真的很好。

当然,辛弃疾的名篇佳句甚多。辛弃疾六百多首词,每一首都很好。我很欣赏辛弃疾的英雄气概,很喜欢他的爱国情怀,很崇拜他词里的悲壮豪迈,更叹息他的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只有拥有伟大的人格才能诞生伟大的诗词来,辛弃疾是我心目中宋词当之无愧的第一。


层城鵷雏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涌现出了众多的杰出诗人,为我们呈现出了一首首精彩绝伦的佳作。但是要论宋词第一人,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认为讨论的意义不大。

一个人的境遇不同,对诗词的感受也会不同,喜爱的程度也会不一样。在我的心中,喜欢的词人有两位,一位是苏轼,另一位是辛弃疾。

喜欢苏轼的豁达乐观

苏轼的词给人以力量。苏轼的一生过的并不顺利,但你在他的词作中很难看到沮丧,有的是豁达与乐观。 六十二岁的苏轼被贬到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当他北归到时候,写诗道:“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有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当我们遇到困难时,需要的就是这种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喜欢对梦想坚持不懈的辛弃疾

青少年时代的辛弃疾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他一生都在为这个志向而努力,但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无论路有多难走,辛弃疾都未曾放弃,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辛弃疾的愿望。


阅读与思维


1、宋词第一人是谁,这个问题我觉得各人有各人的答案,因为欣赏的角度不一样,有的喜欢婉约派的,有的喜欢豪放派的,所以文无第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宋词中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但是她却能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的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李煜,后人有这样的评价作为皇帝,他是个笑话,作为诗人,他是个神话。所以李煜也让婉约的词人仰慕。

2、苏轼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气势恢宏,有着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定风坡-莫听穿林打叶声》却又有着旷达超脱的胸襟和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但是也有缠绵哀怨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样的婉约词作。如果说宋词必须选出一个最好的词人,那么我觉得苏轼可称为别具一格,独领风骚。

3、辛弃疾也属于豪放派的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但是辛词的豪放是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为辛弃疾有着炽热的爱国情怀和报国的愿望。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便宣泄了他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可以说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的先河,而辛弃疾则把它发展到了极至。所以,我更喜欢辛词的英雄主义气概。

4、宋词中的词人不需要排名,就像唐诗人张若虚一首《春江花月夜》,便可以“孤篇竟为大家”。所以你喜欢那首词,你就可以把他当做你心中的第一。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陆游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姜夔的春未绿,鬓先丝。人间久别不成悲。是他们让宋词光辉夺目,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他们把宋词浇灌成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开放出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花朵。


摇曳盛开


必须苏东坡。



为什么选他?

  • 我们去读词,可能出于敬佩这个人。牛❌到让人折服。不得不、情不自禁地去进一步了解。

且看:

诗歌领域,他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散文方面,他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时人有“欧文如潮,苏文如海”的美誉;

书法领域,可想起高中历史书要求背诵“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 、蔡襄);

绘画上,《木石图》4个亿,刷新古画拍卖记录……

全才啊有没有!

  • 去读一个人的词,也可能这个人充满人格魅力,正直,深情,洒脱,乐观,你能想到的好品质,这个人都有。

悼念亡妻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思念亲人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表明心志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百折不挠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如果以上说的太严肃,再说几个调皮的,苏轼还是个吃货。

被贬时,东坡肉就来了,即使晚年被发配到海南,他除了一如既往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给儿子写信,告诉他海南的生蚝特别好吃……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如果说,一个人太过伟大,未免觉得离我们很远,遥不可及,可苏轼一面全能得让我们惊掉下巴,一面又与我们同在。

读他,很舒服。

怪不得有人问起林语堂写《苏东坡传》的初衷,他回答:

没有别的原因,只是以此为乐而已。


Lily安先生


如果是问两宋前5的词人,我的回答是“二李苏辛柳”,估计争议即使有,也不会很大。

如果是问谁第一,那就是一个仁智问题了,只能说以个人偏好论,我选李清照。

其实我并不太感冒婉约风,但豪放派的宋词在我个人看来是非常让人失望的,和初唐至中唐时期的边塞诗比起来相去甚远,可谓云泥之别。除了苏辛(甚至包括苏辛的一部分作品),两宋大多数豪放词都格局偏小,我曾略带刻薄的调侃他们不是“豪放派”是“怨妇派”。

当然苏辛的词总体而言艺术水准和境界还是很高的,我尤其喜欢“满座衣冠胜雪”一句,荡气回肠!

婉约派的词实际上我更不感冒,绝大多数都是无病呻吟,有些纯粹是文字游戏。不过李煜,柳永,李清照的词则绝不如此,是真正的艺术,而非“艺术游戏”。

李煜的词充满绝望和恐惧。而李清照和柳永则风格有些类似,只不过柳永略俗,而易安绝雅。而且从少年到暮年,李清照的人生非常丰满,其词的内容更加丰满。

其实我还很喜欢易安的一首小诗,虽然只是随笔,我以为却胜过95%的所谓“豪放”,也正是一介弱女子对两宋无数男人的无尽嘲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帖木兒


今人看宋词,大多数都是从思想、文学方面着手,于是充满豪情壮志爱国英雄情怀豪放派词人分外得宠。

但不要忘了,宋词,就像今天的歌词一样,是依附音乐存在的。做人作词,叫填词。在古代,真正一首好词,除了韵,还有律。有些人对此非常讲究,有些人则不太讲究。

宋词,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般,将音乐旋律拿开说谁高谁低,其实并不合适。

当然,因为词牌旋律如今已经完全失传,我们今天并不能知道每个词牌是怎么唱的。但是,我们从古人相互之间的评价还是可以看出他们填词喜好和重点。

比如,李清照就曾经批评晏殊、欧阳修、苏轼:“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就是这些人填词,和音律不搭。

填词高手精通音律的是谁呢?周邦彦。被评为“两宋之间,一人而已”。“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

问题是,今人从作品思想内涵深度出发,肯定是看不上周邦彦的。就像流行歌曲怎么可以和爱国歌曲相提并论一样。

问题是,宋词在宋代就是流行歌曲,不是说不可以讲爱国英雄情怀,但不能说每个人每首作品都要这样,每个人的视角是不一样的。

比如在同样的地方所见所闻怀古,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这样的: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作者一心想的是收复失地,是壮志未酬。

再来看看周邦彦的《西河·金陵怀古》: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作者看到的是破败,是战争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

这两者你能说谁对谁错?孰优孰劣?


智慧生活说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场饕餮盛宴,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苏辛柳周晏,秦李吴姜欧……翩翩才子各具风流,飞羽觞而醉月,伸雅怀而酿佳咏,问座中谁是魁首?一时竟难以作答。宋词虽美,然创作和鉴赏却非易事,能领略其要眇风姿者有几何?

  要真正的了解宋词,必先溯其根源,不少文友有个认识误区,总以为将诗词写得激情澎湃豪气干云即是好词,其实不然!词早期又被称做“曲子词”,顾名思义:词曲是一家,通俗地讲宋词就是宋代的流行歌词,且有别有现代,宋词是先有曲后有词,“依声填词”于是乎,当时流连于红楼楚馆的知识分子们,依着曲谱的节拍,将一腔的情怀化作笔下绚烂之极的宋词———“绮筵才子,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绣幌佳人,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宋词之美,美在其音乐的韵律与文学的意境二者完美的结合,这也是宋词最具特色的地方。试想黄霑先生如果不是精通音律,他的代表作《沧海一声笑》,背景缺少了优美而古朴的乐曲配合,“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 ,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 …”还能唱出那种苍凉寂寥的意境吗?

  为配合曲谱或词牌, 故词之创作,调有定格、句有定数、 字有定声。并非随意堆砌些词藻即为词。词与诗不同,所谓“诗言志,词言情”,说到“言情”不得不提“奉旨填词”的柳永柳三变,此君将宋词的抒发儿女情长的功用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柳存词二百余首,慢词竟达到一百廿五首,慢词将词作的篇幅加长,感情的抒发也愈发的深入和细腻,“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到柳永这里,词真正做到了在文学价值上可以与诗分庭抗礼!,“慢词鼻祖”非此君莫属。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不但才情纵横更是精通音律,对于依律填词的创作可谓当行本色,这首《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由十七八女郎,手执红牙板,浅吟低唱。该是怎样的天籁!许多人说这是东坡在贬柳永,其实不然,东坡先生曾赞柳永道:“人皆言柳耆卿俗,然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高处,不过如此。”。

  词到此处,虽言长却依然局囿于儿女情长,在当时的文人看来,终究还是难登大雅之堂,于是称词为“诗馀”或“艳科”…意思大抵是在正儿八经的写诗创作之余,偶尔兴起才填个卿卿我我的小词,聊以抒情。然而东坡先生来了,穿着芒鞋拄着竹杖,吟咏长啸着信步而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东坡先生以诗为词,打破了词“能言诗之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的格局,词一样可言志,一样可浩气逸怀,举首高歌!后来的豪放派词人们即是寻着东坡先生的雪泥鸿爪,一路行来!于是在我心目中,宋词第一人只怕是非柳即苏,到底花落谁家,诸君自行斟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