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高考”,科舉那些事

古代的“高考”,科舉那些事


科舉制是中國封建王朝的選官制度,是中國最早的“高考”。由於採納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進士科的創設,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科舉制在中國歷史上存在1300年之久。

一、科舉制

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1)院試未登科前叫“童生”、“孺子”;登科後稱“生員”、“秀才”;

古代的“高考”,科舉那些事


(2)鄉試每三年考一次,考生為秀才,合格者稱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稱“秋闈”;

古代的“高考”,科舉那些事

鄉試


(3)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展開的,登科後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古代的“高考”,科舉那些事

會試


(4)殿試又稱“御試”、廷試”、“廷對”,由皇帝主持,貢士才有參考資格。一甲第一、二、三名即為狀元、榜眼、探花,一甲三人稱“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佔錄取者的三分之一,稱“進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稱傳臚;三甲若干人,佔錄取者的三分之二。

古代的“高考”,科舉那些事

殿試


二、科舉發展史

科舉萌發於南北朝時期,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

我國真正的科舉軌制始於隋文帝楊堅,繼行於隋煬帝楊廣。隋朝建立後,隋文帝把提拔仕宦的權利收歸中央,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納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隋煬帝設置進士科、明經科,以“試策”取士,這標誌著科舉制正式誕生了。

古代的“高考”,科舉那些事

隋文帝


古代的“高考”,科舉那些事

隋煬帝


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創立完善科舉的關鍵人物。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古代的“高考”,科舉那些事

唐太宗


古代的“高考”,科舉那些事

武則天


古代的“高考”,科舉那些事

唐玄宗


宋代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變,開始實行糊名和謄錄,並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同時放寬了錄取範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第;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由於擴大了錄取範圍,名額也成倍增加。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但形成了八股文。

古代的“高考”,科舉那些事

八股文


1905年,在我國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正式廢除。

三、科舉內容廣泛

據統計,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四書五經,考生們要背誦《論語》、《孟子》、《詩經》、《禮記》、《左傳》,共40多萬字。此外,經典、史學、文學冊本等,都應熟記。

古代的“高考”,科舉那些事

四書五經


四、科舉名詞

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持續得到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

同年:科舉時代同榜登科的人互稱同年。

國子監: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從此國子監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如明代設“國子監”,而《送東陽馬生序》中則稱之為“太學”。

古代的“高考”,科舉那些事

國子監


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製度所規定的一種文體,也叫時文、制義、制藝、時藝、四書文、八比文。這種文體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規定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句數、句型也都有嚴格的限定。

金榜:古代科舉制度殿試後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佈告,因用黃紙書寫,故而稱黃甲、金榜。多由皇帝點定,俗稱皇榜。考中進士就稱金榜題名。

太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

古代的“高考”,科舉那些事

太學


書院: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明代無錫有“東林書院”,他們被稱為“東林黨”。

古代的“高考”,科舉那些事

嶽麓書院


學官:古代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的統稱。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學、學政、教授和教習、教諭等。

祭酒:古代主管國子監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戰國時荀子曾三任稷下學宮的祭酒,相當於當代的大學校長。

學政:學官名。“提督學政”的簡稱,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並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學政一般由翰林院或進士出身的京官擔任。

監生:國子監的學生。或由學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許。

諸生:明清時期經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院學習的生員。生員有增生、附生、廩生、例生等,統稱諸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