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英語16年,依然是“文盲”的你,應該怎麼拯救自己

學習英語16年,依然是“文盲”的你,應該怎麼拯救自己

2018年4月7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佈會,發佈了《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據悉,截至2018年,中國大學生在校人數達3700萬人。然而,在2018年的大學生英語等級考試中,數據結果顯示,四六級的整體通過率為28.1%。

這個結果,簡直令人咂舌又難以置信——在千軍萬馬的高考橋上拼殺出來的大學生,英語真的有這麼差勁嗎?——也許大多數人都會懷疑這個“通過率”的真實性,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從小學到大學,在16年的英語教育中,中國大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真的不是一般的差。

在《11輩子》裡面,漫畫師David Saracion提到:“精通某項技能大約要7年時間,假設你能活到88歲,11歲之後你還有11個成為某領域大師的機會。這,就是你一生的許多輩子。”然而,現實中的真實情況是,很多人在英語上花費了16年,卻連一個簡單到如同讓小孩子背26個字母的英語等級考試都應付不來——這樣的結果讓多少人深感失望呢?

北外的英語教授曾感慨到:“英語本是一門應用性的學科,本來很多人是可以做到無師自通,但是,這些人卻在方法論的道路上越走越歪了。”《新概念英語》叢書的編著者L.G Alexander如是強調:“TOEFL is just a text,you need to improve your actual English skill(託福只是一門考試,而你需要提高的是英語實用能力)。”

學習英語16年,依然是“文盲”的你,應該怎麼拯救自己

縱觀國內英語教育的全過程,我們不難總結出,大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所陷入的誤區有:

·誤區1:以單詞為核心,只管背背背,反覆背,往死裡背;·誤區2:語法無用論或語感重要論,嚴重輕視對語法的學習;·誤區3:口語萬能至上論,只管說卻不糾正錯誤;·誤區4:口音純正標準論,過度矯正;·誤區5:聽力應當只聽標準音;·誤區6:學英文背誦短文很有用,只會機械性背誦;·誤區7:考試考證至上論,不知靈活變通應用。

另一方面,英語教育中所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恰恰也成為了英語市場的火熱賣點,捧紅了一波又一波的培訓機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俞敏洪的新東方公司。

在當下,學習英語的教材和方法可謂是應有盡有,層出不窮,比如《賴世雄英語學習法》、《follow me》、《港版朗文》。此外,2014年來,在《最強大腦》的影響下,甚至還有機構將快速記憶力與英語學習結合在一起開培訓班。

從根本上來說,不管市場上英語培訓機構推出什麼樣的學習方法,其基本的立足點仍舊是南加州大學Dr.Krashe教授的二語習得論。在《把你的英語用起來》一書中,透析英語的創始人伍君怡、奶爸英語教室的創建人劉曉光,根據這個二語習得理論,闡述了快速提高英語水平必須要遵循的4大原則:

原則1:input輸入假說

在二語習得論中,Dr.Krashe教授指出,英語學習的根本之道在於input(輸入),也就是說,不管是聽力上還是閱讀上,你都要大量涉獵,把自己暴露在一個大範圍的英語學習環境中,儘管這個氛圍只是你刻意去創造而已,但依然可以讓你沉浸其中並漸漸熟悉英語的表達習慣。

回顧中學、大學裡面所謂的英語角,還有一些機構要求學生在某個固定時間裡只能說英語的規定,這些方法實際上就是在應用“主動輸入”和“被動曝光”的學習原則,讓學生通過氛圍的薰陶強化對英語表達和語法應用的習慣,從而培養起英語的思維和語感。

原則2:i+1理論

“i+1理論”,又稱為“可理解性輸入假說”,它與上面的input假說,是二語習得理論中最核心的兩條原則。具體說來就是,在你認同input假說的基礎上,進行輸入練習時,一定要 遵守這個i+1的原則——“i”指代的是你現在的水平,“1”代表的是比你現在的水平高一點點的難度。

也就是說,英語學習的過程,就像是走樓梯一樣,是一步一個臺階提高上來的。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你的英語水平提高了,過去的i+1其實就已經是你現在的i水平了。這個時候,你需要提醒自己的是,要挑戰更高難度的學習,需求進一步的提升,主動給你的學習任務升級,時刻保證自己的輸入材料完全符合i+1的原則,既不要好高騖遠,一下子跨越高難度的學習。也不要原地踏步,作無效的努力。

學習英語16年,依然是“文盲”的你,應該怎麼拯救自己

原則3:narrow input假說

Narrow input,指的是要限制輸入的範圍和水平,即輸入的材料類型和難度級別在一定時間內要相對狹窄,比如說你是從事貿易的行業,開始的階段就先把自己的學習範圍固定在“商務型”的範圍內,不要分散精力去關注更多領域的學習材料。像聽說讀寫那種齊頭並進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分散精力,洋洋抓,反而樣樣不精,弄巧成拙。

所以,在一定的時間內,務必要學習適合自己級別的內容,待水平上來之後再去接觸下一個級別的材料。這樣做的另外一個好處是,只輸入你感興趣的學習材料,可以通過不同的學習模式,把熟悉的語言知識快速熟悉起來——相同領域的東西在某種程度上是有著極大的相同之處的,這樣會使得你的學習效果更加明顯。此外,“所謂一法通萬法通”,當你再學習別的材料時,也會助長你的學習效率。

原則4:情緒機制

對於英語學習,值得提醒的是,學習的材料和環境應該是有趣的、輕鬆自如的,這樣 才可能實現效果的最大化。假如你把學習當作是渡劫,那麼,再有用的方法,也有因為你的抵抗情緒而使應有的效果大打折扣。

在分享會上,馬雲曾經提到,當年他主動學習英語的最直接動力是,“當我老爸要打我罵我時,我可以用英語罵他,而他根本聽不懂,還以為我在磕頭認錯,樂得不行,於是我就更賣力去學。”儘管這個例子有些極端,但情緒機制在學習當中的影響力確實是舉足輕重,不信你看某些喜歡遊戲(英文類表達)的人,他們的英語水平比很多人就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管是做什麼,最忌諱的一點就是“不夠堅持”。所以,在過去的學習中,如果你在學習上的做法、習慣並未能給你帶來什麼明顯的效果的話,請努力遵循上面的原則,給你自己建立一個系統化的量化流程,利用1-2年的時間,每天抽出1-2小時的時間,踏踏實實把英文學好。注意,是每天都要學習,否則斷斷續續的學習,反覆放下又反覆拿起,也沒什麼用。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假如你認為自己真的堅持不下來,或者是諸多借口來拖延,那就深吸一口氣,徹底放棄吧,不要浪費時間,糟蹋精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