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這一天,我做了一個很失敗的選擇,反思徹夜

春節這一天,我做了一個很失敗的選擇,反思徹夜

在讀書的那些年裡,我必做的一件事是:每進入一個新的年級,認識一班新的同學時,我都要在裡面交到到1-3個最好的朋友——當然,我對自己的這項要求,並非是我一開始就刻意去結交別人的,而是在大學二年級之後,我養成了一個習慣,即每週問自己一個問題,然後深入去思考尋找答案。在某一天裡,我的疑問是:“讀了十多年書,我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我寫下的答案是:“我認識了很多好朋友,在某些關鍵的時候,他們扶了我一把,讓我少走了很多人生彎路。”

因此,對於這些朋友,我都心懷感激,儘管後來大家因為升學、工作的原因分開得比較遠,平時的交流也很少,但在過年前後,我都會刻意找出時間跟他們聚一下,或者是直接去到家裡找他們——我一年平均有三四天的時間是這樣度過,畢竟,從初中、高中到大學,在不同的年級,我認識了不同的朋友。

春節這一天,我做了一個很失敗的選擇,反思徹夜

在今年春節這一天,我一如既往地去參加初中同學的聚會,我以為自己就像往常一樣配吃配喝陪聊陪唱。然而我萬萬想不到的是,居然有人提議打牌——一般都是久別重逢千言萬語道不盡的,更不幸的是,除了已經組隊打麻將的同學之外,剩下的人除了我之外沒人會玩鬥地主——之所以說不幸,是因為我在讀小學時常跟小夥伴私底下“賭博”,然後經常因此挨老師的罰和家長的罵,後來甚至跟同學大打起來,我當時脾氣一上來就說“以後都不賭錢了”——在這之後的十多年,我雖然並沒有完全遵守“諾言”,但在同學聚會的場合裡,關於麻將、牌九、撲克等邀約,我都是用“不大會唉”來推辭,然後坐一邊看別人玩。

這一次,鬼使神差地,我沒有拒絕,想著反正都是玩玩,賭注也不大,那就不妨當作是小賭怡情吧,畢竟提出這建議的人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然而,接下來在牌局上意外發生的一件小事,卻讓我有了一番心驚肉跳的感悟。

我們玩的是鬥地主,在某一局裡,本來是有很大的贏面的,當時,我的搭檔小東(未表明跟我是搭檔的身份)只剩最後一張底牌,而我手上拿了比較好的牌,接下來留給我的選擇是:打他,不讓他過,或者讓他過。

打他,就代表他的牌跟我的是對手而不是搭檔,如果他過了,就意味著我們會處在一個有輸無贏,平局是最好的結果的局面,在思考這個可能性的時候,旁邊一個未表明身份的牌友小北就在旁邊反覆慫恿我說:“你想的是對的,如果他過了,就真輸了。”受他的影響,我以為自己想對了,沒有繼續思考第二種情況:即如果小東過了,就意味著他是我的搭檔,我們就有贏無輸了——這時候那麼我就需要根據他之前出牌的情況推測他的底牌可能是什麼,這一點我本來是可以做到的。

但是,我沒有細想第二種情況,小北在旁邊“煽風點火”的話語讓我以為自己對第一種情況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我分明感覺到我的情緒變得激動起來,然後就武斷出牌把小東截住了。最後的牌面顯示,小東跟我是搭檔,小北跟我才是對手,我被小北誤導了。

在《財富自由之路》一書裡,李笑來說過:“當你有問題的時候,第一個要問的人並不是你身邊的人,而應該是你自己。在大多數情況下,你是想著跟別人討論問題,但是人家給你的回答往往是對你的認同,而不是跟你尋找真相。”在這一局的抉擇中,我就真實體會到了,在社交中,不管別人是故意還是真心實意,人家給你的認同往往會讓你感到歡喜,這就會引發你的情緒機制,讓你的興奮大於你的理性,最後誘導你做出自以為合理實則是感性居多的決策。

春節這一天,我做了一個很失敗的選擇,反思徹夜

法國心理學家龐勒在《烏合之眾》裡指出,“儘管人在智力上相差很大,但卻有非常相似的本能和感情。在集體心理學裡面,個人的智力差異會糟糕削弱,個性也消除了,異質淹沒在同質中,無意識的特點佔據了上風。”也就是說,在決策過程中,我們不要把決定權交到別人手裡,一定要根據自己的思路理出一個清晰的決策路徑,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消除群體的影響。

然而,這種解決方式看似很簡單,但往往是最難做到的,因為很多人一來想從別人那裡找到認可和動力,二來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想才是對的。還有一種極端的情況是,某些人出於個人的利益關係,會故意提供虛假的信息,明知道你一開始的想法是錯的,但就是特意給予你肯定和支持,把你的思維禁錮在這裡,以免你在深入思考過程中發現其中的紕漏。

如果你的主見較弱,更多是聽從別人的說法是屬於“場依存”性格的人,那麼,可以肯定地下結論,越是需要在短時間內做出的決定,所帶給你的影響和損失必然會越嚴重,甚至是給你造成致命的打擊。

另一方面,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負面影響比正面影響會讓人更加印象深刻,從而使其思考方式更多是立足於趨利避害的心理特性。譬如說,相對於“你將撿到一百塊錢”的說法,“你將丟失一百塊錢”的推測會更有殺傷力,讓你更為相信。但是,在很多場合,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往往就是使用這樣的手段來達成引起你的焦慮,進而說服你的結果。最典型的案例莫過於那些傳銷組織。

所以,關於思考和決策,沒有誰可以給你完美的建議,你如果不學著一點點去發現自己思維上可能存在的問題,一點點改善成長過來,在將來的十年裡,當你的能力跟不上時代的變化速度時,你是會栽倒在這裡的。而你能做的,就是進行深度的思考,從你經歷的事情開始著手,通過與大多數人的經歷來比較,先找出彼此共同成分,然後再找出差異成分。

在這裡,最值得一說的就是被沃倫·巴菲特稱為“左臂右膀”的查理·芒格,他把經歷過的每一個錯誤一一記錄在一個“蠢事清單”的本子上,每逢要決策時,他都刻意回顧一些自己曾經犯過哪些錯,然後跳過去,做出正確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