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時,為什麼鄧世昌選擇與日寇同歸於盡,而不撤退?

怪物學院的老師HiM


鄧世昌生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祖籍廣東省番禺縣。同治六年(1867年),十八歲的鄧世昌進入福州船政學堂學習,在此掌握了測繪、駕駛技術。畢業後,鄧世昌進入南洋船艦,巡守東南沿海。光緒六年(1880年),清廷加快北洋海防建設,李鴻章將鄧世昌調往北洋差遣。光緒十四年(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成立,此時的鄧世昌以總兵記名,加提督銜。李鴻章奏請清廷以其借補中營副將,仍管帶致遠艦。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開戰,八月十八日,中日兩國海軍主力在黃海相遇。日本聯合艦隊倚仗數量優勢,對北洋海軍形成了夾擊之勢。到下午3點左右,鄧世昌所管帶的致遠艦與日本四艘先鋒艦激戰多時,船體多處負傷,艦上彈藥將近。恰在此時,致遠艦和日本的先鋒艦吉野艦相遇,鄧世昌知道此艦為日本海軍的重要艦艇,為爭取北洋海軍在戰爭中取得勝利,鄧世昌決定以負重傷的致遠艦撞擊吉野艦,準備同歸於盡。

但是致遠艦在向吉野艦急速行進的過程中,被日本艦艇施放的魚雷擊中,船上的鍋爐立即迸裂,船身向左側侵襲,頃刻沉沒。年僅46歲的鄧世昌殉國,致遠艦全艦200多名官兵,僅27人遇救生還,其餘的全部壯烈殉國。


老照片


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我們現在的生活很幸福,可是我們不應該忘記了這些美好的背後,是無數英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

清末是一部屈辱史,甲午中日戰爭是我們揮之不去的痛。北洋艦隊全家覆沒,卻也湧現了壯烈殉國,打出中國海軍軍威的人物。

鄧世昌是我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之一,他是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在黃海戰役中,他率領全船官員和日軍苦戰到幾乎彈盡糧絕,在“致遠”號全艦燃起大火,船身開始傾斜的時候,他駕著“致遠”號撞向日軍的“吉野”號,以求同歸於盡,從而滅掉日軍的主力艦。

落水後的他拒絕了部下遞過來的救生圈,也拒絕了自己愛犬“太陽”的營救,抱著他沉於海底,和軍艦共存亡,很多人感到惋惜,他拒絕前是這樣說的: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

一,黃海戰役中,鄧世昌壯烈殉國。

19世紀60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發起了“自強”和“求富”的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和軍事,企圖挽救衰敗的大清。

李鴻章於1888年在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組建了北洋艦隊,鄧世昌因為在福州船政學堂的成績優異,成為了致遠艦的艦長,從此開啟了他艦在人在,艦亡人亡的一生。

目睹著衰敗的大清,列強的欺凌,有著強烈愛國之心的鄧世昌常常對士兵們說:人誰不死,但願死得其所爾。

他不怕死,甘願為了自己的國家獻出一切。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忙於軍務的他多年都沒有時間回家,連父親死後,都沒有時間奔喪,之後哭暈在靈前。

可惜這樣一個英雄卻生錯了朝代,遇見了一個奢侈無度的掌權者慈禧,這個人昏庸到挪用北洋艦隊的軍費給自己過生日修園子。

丁汝昌犧牲的時候,日寇將領勸降的時候就直言,清朝必敗,是敗在慈禧自己的手裡。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戰爭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在朝鮮半島的平壤陸戰,和在黃海海域的海戰,黃海戰役打得無比慘烈。

這些軍艦很多都是多年沒有檢修的,裝備相對日本陳舊,彈藥也不夠,有些炮彈都是啞炮,打不出去,這些都是致命傷。

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和日軍陷入混戰,“致遠”號艦因為太兇猛,遭到了日軍“吉野”、“高千穗”等艦的圍攻,全艦燃起了大火,船體也開始傾斜。

鄧世昌憤怒地說了一句:“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是船,則我軍可以集事。”然後駕著“致遠”號撞向日軍的主力艦“吉野”號,以求同歸於盡。

很遺憾的是,“致遠”號的右側魚雷發射管被日軍擊中,引起大爆炸,軍艦沉沒於海中。鄧世昌落入水中,他的部下給他遞來了救生圈,被他拒絕。

他養的愛犬“太陽”游過來銜住他的手臂和衣服,拼死救他,鄧世昌抱著他一起沉入了海底,與全艦官兵兩百多人一起壯烈殉國。

(鄧世昌與愛犬在劉公島上的銅雕像 )

很多人說鄧世昌為什麼不撤退了?當時軍艦受毀嚴重,不一定能安全撤離,但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他早已經有了與軍艦同存亡,誓死報效國家的信念吧,不然可以提早就撤退了。

2013年,文物局在丹東地區打撈了的一艘軍艦,被確認為“致遠艦”。專家們發現,軍艦上的魚雷管裡已經裝上了魚雷,意思是當時是要準備發射魚雷的。

很多人分析鄧世昌撞向日軍軍艦是要近距離發射魚雷的,這個分析沒錯,但是一個人要不是抱著必死的心,會這麼開著殘損的軍艦直接衝上去嗎?

他衝上去的瞬間,就肯定抱定為國獻身了。


45歲的鄧世昌犧牲後,倒是沒有和丁汝昌一樣被朝廷處置,光緒帝揮淚寫下了: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1996年12月28日,我國唯一的一艘國防動員艦在上海求新船廠下水服役,為了紀念英雄,它的名字叫“世昌艦”。

最後想說一句,鄧世昌的狗狗“太陽”真的是有情有義,如今的劉公島上有他和鄧世昌的銅雕像,他永遠地和主人在一起了。

有時間和機會去看看他們吧。

我是木魚,小女子一枚,卻痴迷於近現代風起雲湧,每日更新,喜歡就關注我吧,感謝有你。


湘西小木魚


稍稍回顧一下當時的情況:

黃海血戰最慘烈的時候,最高時速23海里的吉野艦為首的突擊隊,高速度直插北洋艦隊陣型。一頓速射炮狂轟亂炸,北洋艦隊主力艦鎮遠、定遠,雙雙中彈。而鑑於主力艦鐵甲厚實,好在沒有大礙。可鎮遠右翼最高時速15海里的炮艇超勇、揚威,因鐵甲薄弱,中彈後引起大火。排在鎮遠右翼首位的揚威艦隊官兵盡數落水,揚威管帶(管帶就是艦長)林履中入水自殺。超勇被擊沉後,管帶黃建勳落水,己方拋長繩救之,黃建勳推繩拒絕,自殺。緊接著,日軍以吉野號打頭的突擊隊,快速繞過右翼,直插定遠左翼。之後我方平遠艦率四艘魚雷艇參戰,吉野退出左翼,直撲平遠。平遠不敵,吉野艦再次折回左翼。定遠左翼的致遠號,被擊成重傷。

從如上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吉野艦憑藉自身軍備優勢幾乎在戰團裡縱橫馳騁,似乎腦瓜頂上騎一天皇。見此情況,損傷殆盡的致遠號管帶鄧世昌,決心以時速最高18海里的殘破軍艦,直衝日方大殺器吉野號,同歸於盡以命換命(當時致遠號必然連18海里都沒有)。但很可惜,致遠半途被敵軍魚雷擊中要害。導致致遠號沉沒。

而最後的結果,便是我們國人最熟悉的,鄧世昌拒絕己方營救,抱狗沉海,以身殉國。全船250人,只有7人生還。

所以,鄧世昌打算與吉野號同歸於盡的壯舉,其實跟董存瑞捨身炸碉堡一個意思。都是想捨命拔掉敵人嘴裡那顆最利的獠牙。

而在這一系列的船毀人亡中,北洋艦隊的艦長們,在船沉之時的選擇,往往都跟鄧世昌如出一轍。

他們為什麼會落得如此地步?

首先,任何一艘海船,商船也罷、軍艦也罷。在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法律規定,船長一定要最後一個離開,不論情況有多惡劣。擅離職守,率先逃亡的船長不光受道德批判還會負法律責任。

以此規定看,艦長、船長這類的角色是整艘戰艦裡責任最大的職位。假如鄧世昌以船損為由,撤出戰圈,迎接他的就不是處分那麼簡單了。就地砍頭也不是不可能。濟遠號管帶方伯謙,半路撤退被光緒砍頭就是最好的證明。再瞧瞧北洋大臣李鴻章,不也是被慈禧、光緒,一頓破口大罵後貶到了地方去。當然,這是在己方還有戰鬥力的情況下,才會被砍頭。如果整船的損傷真的到了無法作戰的地步,管帶下令撤退也是情有可原的。

但鄧世昌會那麼做嗎?

中國人對氣節的看重,對面子的看重,有時候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敗軍之將,何言體面。舉個例子:在清朝,敵寇來襲,守城的官員假如戰敗。一城之長如果不自裁謝罪,哪怕僥倖逃出來,也要被上級領導砍頭的。這是規定。一艦之長跟一城之長沒什麼區別。

撤退除了丟臉就是死,功利主義看,顯然自殺更顯英雄本色。而且氣節上說,要是軍隊將士都沒有以死為國的決心,國家還能靠誰?

個人認為鄧世昌、林履中、黃建勳屬於“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將士典範,國之棟樑。

小科普:北洋艦隊那些被救起來的士兵裡,有個留洋歸來的炮手,後來那個炮手做了民國大總統,叫黎元洪。


王老四的清民節


鄧世昌從小就屬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的那種人。他的學習成績一直是非常優秀的。小學畢業之後是去了上海的教會學校,學習英文以及數學。在清朝,能學英文和數學,這絕對算得上超級前衛。鄧世昌在很小的時候就可以直接閱讀英美的原文著作。

在馬尾船政學堂,鄧世昌又學習了天文,地理,駕駛等方面的知識。後來就是大家都瞭解的赴英留學,回國任致遠艦管帶。

我們中國人歷來有樹立正面典型或者樹立反面典型的傳統。這好人啊,英雄啊,就會被描寫的完美,渾身全是優點,毫無瑕疵,從小就是各種好。壞人,就是打孃胎裡就是壞蛋。我一直都不喜歡這種風氣。但就鄧世昌而言,看他後來在英國的學習成績,再考慮當年清末整個民族的素質,說他小時候就聰穎好學,還是很可信的。

我們這麼多年,出於政治的需要,出於宣傳的需要,總是把鄧世昌描寫成勇敢無畏的英雄,但是,我們很多人都忽略了一點:他還是個有著先進文化,受過先進教育,聰慧睿智的人。

而且在馬尾畢業以後,去英國之前,在這中間,鄧世昌就已經在軍艦上做了軍官,再加上以後經歷,他也是個軍事經驗很豐富的人。去英國留學之前,他就跟日本人較量過,並獲得勝利。

這是一個勇猛的將領,但在智慧和經驗方面,他仍然是出類拔萃。所以,談鄧世昌,如果我們把眼光侷限在影視劇中,要跟吉野同歸於盡的水平,那就是屬於辱沒英雄了。

當然,勇猛確實是鄧世昌身上比較耀眼的特質,他不光是致遠艦管帶,也是大清朝的勃勇巴圖魯(去英國之前即是)。

鄧世昌在大東溝海戰中的表現不能僅僅用勇敢來總結,這裡面肯定有他自己的戰術考慮。他不是莽夫型的英雄,這是個說著流利英語的人。

咱們稍微捋順一下當年海戰的過程,應該就能發現其中的門道。

當時中日兩國艦隊在海上遭遇,最先開炮的是北洋海軍。畢竟定遠,鎮遠兩艦上的巨炮在射程上還是有優勢的。日軍是熬過了炮擊,接近之後才開火還擊的。但日軍的第一輪炮擊就打中了北洋艦隊的旗艦,定遠艦的艦橋,丁汝昌受傷,失去了指揮的能力,北洋艦隊陷入混亂。

實際上這個混亂是不應該發生的,因為即便是定遠艦遭到打擊,丁汝昌受傷,但還有鎮遠艦和林泰增在。如果這時候鎮遠艦升起指揮旗,把艦隊的指揮權接過來,中國的命運都可能不會是後來這個樣子。但一直打到最後,鎮遠艦和林泰增也沒升起指揮旗。

林泰增,帶領著鎮遠艦打到了最後,打光了炮彈,最後在北洋艦隊覆滅的時候,他選擇了自殺,這個人也是很勇敢的,也是不怕死的。但他就是沒有勇氣接過艦隊的指揮權。為什麼?人情,我們中國人特有的人情,人情社會。仗可以打輸,我可以死,但人情不能壞。丁軍門還在,我怎麼可以搶他的指揮權?

實際上在甲午開戰之前,日本的間諜對中國做了極其詳盡的戰略偵察,最後得出結論就是可以打,而且必勝,歸根揭底就是中國的人情社會導致的全民腐敗。日本人當初的結論不是政府腐敗,也不是軍隊腐敗,而是全民腐敗。這個咱們就不多說了。

大東溝海戰一開始,北洋艦隊就亂了陣腳。部隊這一混亂,肯定會有人動搖,就像濟遠艦的方伯謙。他是個機靈人,其實作為一個有著正常軍事素養的人,看見部隊失去統一指揮,馬上就能明白,這場仗是必輸無疑。所以他選擇了逃跑。

而看著陷入混亂的艦隊,看著遲遲不升指揮旗的鎮遠艦,第一個挺身站出來的正是:鄧世昌。

致遠艦當時升起了指揮旗,接替了旗艦的位置。鄧世昌這麼做,是勇敢,但也是個非常明智的選擇。艦隊有了旗艦,有了統一指揮,人心就會重新凝聚起來,從各自為戰的困境中走出來。

當時的北洋艦隊已經陷入混亂,致遠艦升起指揮旗,並向敵艦猛衝,這固然是勇敢,但也是非常正確的戰術。這就像一支部隊遭到敵人猛烈襲擊,被壓得抬不起頭,作為軍官,你根本沒條件給戰士開會,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跟我上。自己帶頭衝向敵人,然後其他人跟著你。

致遠艦向吉野猛衝,其實就是在給其他的戰友做表率,你們跟我上,這是一種指揮技巧。如果不是致遠艦在中途爆炸沉沒,如果他能繼續堅持,然後其他艦跟著他衝,勝負未可知。方伯謙看到有希望,折回來再戰也是很有可能。

可以這麼說,以當時的情況,旗艦負傷,無人接替指揮。鄧世昌的選擇,是唯一正確的辦法。當時已經沒有可能再研究什麼戰術,隊形,就是狹路相逢勇者勝,我帶頭衝,你們跟我上。這是最簡單有效的辦法。

致遠艦上是有魚雷的,而當時的魚雷射程很近,得接近到對方十幾米的距離上發射。另外,撞擊,在當時,哪怕是現在,也是軍艦的一種戰術。你主動的去撞擊敵艦,會以己方較為堅固的艦首去撞敵方較為薄弱的艦體,還是佔便宜。

鄧世昌當時猛打猛衝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定遠艦一直被日本聯合艦隊重點照顧,被四艘日艦圍攻。看著旗艦危險,鄧世昌的致遠艦挺身而出擋在了定遠艦的前面,是在替定遠擋炮彈,真的是頂天立地的大英雄好漢子。

當時鄧世昌做的一切,其實都有他充分的戰術考慮,並不僅僅是勇敢。只不過,運氣太差。

如果不是日艦第一輪炮擊就把丁汝昌打掉,如果林泰增能及時的接過指揮權,如果方伯謙不臨陣脫逃,如果致遠艦不中途爆炸,如果魚雷艇部隊能擊中目標,如果北洋也有兩顆運氣好的炮彈......仔細研究一下甲午海戰,你只能留下一聲嘆息,一個王朝國運耗盡的時候,運氣實在是太差了。


銳視覺何老師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這個問題,即致遠艦發動衝鋒的時候是什麼樣的狀態,以及北洋海軍高級軍官的整體心態。

先說第一個問題,致遠艦發動衝鋒時候是什麼狀態。致遠艦,致遠級防護巡洋艦一號艦,本艦裝備三門210毫米主炮,兩門150毫米副炮,以及魚雷和小口徑速射炮,同時桅盤上還裝備有格林速射炮。
在英國海試的致遠
致遠軍官和琅威理合影


致遠艦水兵在後甲板炮位上合影

大家都知道鄧壯節公的決死宣言: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是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而海軍聲威弗替!但是,根據丁汝昌的戰報,致遠是因衝鋒被擊沉,而且是衝向倭人最大艦,所以推斷,致遠衝向了敵軍旗艦松島,而非吉野。同時,前幾年根據對大東溝海戰的兵棋推演,致遠發動衝鋒時吉野所在的第一遊擊隊在艦隊側後,所以可以推翻致遠衝向吉野的說法,而是衝向了日軍本隊,再結合丁汝昌的戰報,可以明確致遠衝向了松島,而且海戰當中,松島被重點照顧。

日本的資料裡並沒有致遠衝鋒的記錄,只有致遠沉沒的記錄,看似和中方的記錄對不上,實際上,我們仍能找到日方的資料來佐證致遠的決死衝鋒。
這是戰後在日本出版的寫真集,可以佐證致遠衝鋒的歷史記錄。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致遠此時的狀態:從艦艏犁開的浪花來看,致遠此時必然是在高速衝鋒;艦上沒有小划艇;艦體傾斜嚴重。我們可以斷定,鄧公已知致遠無法堅持戰鬥或者自救,所以抱著必死的決心向敵軍發起了決死衝鋒,以圖衝入魚雷射程向敵軍發射魚雷或者撞沉敵艦,同歸於盡。最後因為水密門破損導致海水湧入鍋爐,導致鍋爐爆炸,致遠艦含恨沉沒,鄧公與艦同沉,壯烈殉國。在致遠沉沒前,桅盤上的格林速射炮依然在堅持掃射敵艦。

現在第二個問題來了,北洋海軍的高級軍官們是什麼心態。據我所知,北洋海軍各艦在戰前就撤去了船上的小划艇,並且撤去了大部分索具。戰前旗艦定遠只下達了三條命令:各艦隨旗艦而動,各小隊戰艦相互配合,排成橫隊迎敵。各艦都是按照這三條命令和敵軍血戰。

而且,在戰鬥激烈的時刻,北洋海軍的高級軍官都身著禮服指揮作戰,並且讓人拍照好讓世人看到他們英勇和忠誠。所以可以推斷,包括鄧公在內的海軍高級軍官都是抱著必死的心態參與戰鬥。這是因為北洋海軍的高級軍官瞭解與敵軍的裝備差距,知道此戰必敗,所以海軍軍官們都抱著必死的心態和敵軍血戰了五個多小時,哪怕是因戰傷退出戰場自救,在修復戰傷以後立即返回戰場同敵軍廝殺。

在戰鬥中,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被日軍的苦味酸開花彈燒成火球,也堅持死戰不退,不斷的向敵軍開炮。海軍提督丁汝昌在負傷後拒絕進入裝甲堡,而是坐在裝甲堡外的過道內鼓勵來往的水兵奮勇殺敵。平遠艦不顧敵強我弱,單挑敵軍旗艦松島,並將其重創。靖遠、來遠即使身負重傷、甲板被燒變形也堅持和敵軍周旋。經遠全艦的高級軍官幾乎全部殉國,經遠三副陳京瀅在戰前給老父寫絕命信,告訴老父勿以兒為念。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這就是海軍的貴族精神!海軍的騎士精神!是中華民族的血性!

所以,鄧公是在明知致遠不保的情況下,不甘心致遠就這麼沉沒,所以率領官兵向敵軍發動了決死衝鋒。
另外說一下這個銅版畫,長期被解讀為是衝鋒的致遠艦,然而這艘戰艦並不符合致遠雙桅、單煙囪的特徵,而且艦艏也不是北洋海軍的龍紋,而是日本海軍的菊花紋章。

最後,向當年的北洋海軍將士們致敬。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這就是亮劍精神!!這就是中國海軍軍魂!!

鄧世昌壯烈殉國,死後備備極哀榮,反觀之後的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看到致遠號沉沒,想到的不是繼續抗敵,而是扭頭就跑,最終打亂戰場艦隊陣列,後被清廷下令處斬,落得一世罵名。

1996年12月28日,解放軍海軍將新式遠洋綜合訓練艦命名為“世昌”艦,以示紀念。

縱觀甲午海戰,北洋艦隊主力幾乎就是龜縮在母港裡被日軍給弄死的,屈辱啊,而鄧公是死在衝鋒的路上的,即使面對死亡,這份壯舉,依然使吉野號這樣強大的對手也心驚膽戰,這就是對於一股子海軍軍魂的敬畏。

有光緒詩云: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這就是中國海軍的軍魂!

吉野號當時是戰場上日軍重要的火力發射船隻,如果能撞沉它,勢必能為後面的北洋海軍創造相對有利的海戰環境,反正此時致遠號已經在激烈的海戰中燃起熊熊大火,船身傾斜,全艦官兵也做好了殉國的準備。試一試,有何不妨?

當時的戰場環境,其實北洋水師幾乎是必輸的了,日軍普遍裝備了速射炮,而清軍依然使用的是老舊的架設炮,日本軍艦100毫米以上主戰火炮發射量幾乎是清方的20倍。專家經過測算,在黃海海戰發生後一個小時內,以雙方參戰艦隻為基準,清日雙方100毫米火炮理論發射數據為,日軍艦隊46242發,北洋艦隊2368發。

早在甲午戰爭前的1891年夏,北洋艦隊訪問日本的時候,劉步蟾就發現日本海軍又增加了三艘軍艦,上面的火力已經超越北洋海軍,他迅速告知了丁汝昌和李鴻章,李鴻章為此緊急向清廷上了一道十萬火急的奏摺,指出:“……日軍新式快放炮每六分鐘時可放至六十出之多,其力可貫鐵數寸,實為海上利器。

這也是後來李鴻章不願與日本艦隊決一死戰而死守港口的原因。

而對海戰中的鄧世昌來說,扭轉戰局的希望極其渺茫,當時的他,眼前是炮火連天的海上戰場,腳下是千瘡百孔的戰艦,身旁是一心報國的將士,背後是大清的大好河山,他是選擇維護海軍軍人的榮譽還是苟且偷生?

可能就那麼幾秒鐘,鄧世昌選擇了報國成仁,他在千瘡百孔的致遠艦的最後時刻,全速衝向日軍吉野號,若能衝角成功,那就是最大的勝利,哪怕只是為了吸引日軍的火力,這種犧牲也是值得的,就此一搏,不成功便成仁。這是作為海軍軍人的責任,他們選擇戰鬥到了最後一刻,流盡最後一滴血為止!

在最後一刻,即使他的手下扔給他一個救生圈,他毅然放棄,最後與自己的愛犬以及200多名官兵一起沉入洶湧的大海之中。

雖然鄧世昌失敗了,但雖敗猶榮,他們是中國真正的脊樑,海軍的軍魂!他們是中國近代最優秀的一批軍人之一,他們的功績和付出值得被銘記。

鄧公壯哉!值得我們千古銘記。


雲中史記


鄧世昌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報國的機會來了他沒理由撤退,鄧世昌犧牲後舉國震動,光緒帝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反之如果當時他選擇了撤退,結果就跟方伯謙一樣砍頭,這對鄧世昌來說比死都難受。(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薩莎說史)



為什麼鄧世昌選擇與日寇同歸於盡,而不撤退?


當時情況太慘了,致遠號已經中彈多處,艦身以經多處受傷燃起大火,船身傾斜,炮彈也打完了,致遠號以經經千瘡百孔,有些人會說為什麼不撤退,撤退?你就能保證致遠號不被擊沉?而且當時的致遠航速以經沒有以前那麼快了,一艘這麼大的船,你當日本人瞎子嘛?日本人就能這樣看著你跑掉嗎,肯定不會,打幾炮就把擊沉了,再一如果當時致遠號撤退了,那必然會擾亂其他艦的軍心。



所以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鄧世昌才決定放手一搏!試圖以最古老的“衝撞”戰術去撞擊對方囂張的“吉野號”敵艦!用靠近對方的近距離搏擊,期望能夠用艦艏鋒利的“撞角”去“撞沉吉野”! 為我方爭取擊沉對方一艘軍艦! 所以,鄧世昌最後時刻發起的衝鋒不是圖窮匕見的無奈之舉,而是正常的戰術使用。 其次,鄧世昌“撞沉吉野”而是為了試圖挽回敗局的一次有勇有謀的襲擊行動。


鄧世昌感到最後時刻到了,對部下說:“我們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國海軍的威風,報國的時刻到了!”他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號衝過去,要和它同歸於盡,這大無畏的氣概把日本人嚇呆了。 這時,一發炮彈不幸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使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犧牲。鄧世昌墜身入海,隨從拋給他救生圈,他執意不接,愛犬“太陽”飛速游來,銜住他的衣服,使他無法下沉。可他見部下都沒有生還,狠了狠心,將愛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享年45歲, 與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壯烈殉國。


光緒帝輓聯如此寫道: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船名世昌訓練艦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世昌艦”,此艦為紀念在1895年甲午戰爭中壯烈殉國的中國海軍將領鄧世昌而特別命名。世昌號訓練艦1996年服役,舷號82,可載200名學員和40名教官,貨艙總容量6000立方米、可裝載300個標準集裝箱,該艦可快速改裝成醫院船、直升機母艦、運輸船。

薩莎說史


按照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不屬於那個時代很難理解那個時代戰爭的模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開始的時候,曾經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那些法國的士兵已經成長為人父人母了,要求自己的孩子千萬別像老子年輕的時候那樣送死!然後他們的孩子就很疑惑,說,什麼叫送死啊!

我們都知道當時海戰的模式並不是像現在的超視距海戰一樣,什麼導彈呀,飛機呀,航天定位系統啊等等一大堆東西,遠距離你看不到敵人,只用導彈,那個時候都是大家看見了對方,然後大炮瞄準了對方,互相懟!

在我們現在看來,只要軍艦開的速度足夠快,對面追不上你你就可以逃跑了!但是事實上你會發現你的軍艦,無論開多快,對面總會追得到你,就算能跑的過對面軍艦,你能跑的過對面的炮彈嗎?

在世界海戰歷史上來講,戰列艦和戰列艦之間成群結隊的廝殺,有好幾場,但是真正造成大規模殲滅對方的戰力,只有那麼幾次,其中一次對馬海戰裡面日本人就是一炮幹掉了沙皇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的指揮艦,她的指揮部,然後追著菠蘿地海艦隊的這一批戰艦死咬著不放,最終,造成了圍殲對方的這樣一個大的海戰效果。如果說當時沒有人站出來擋住後面追擊的戰艦,那麼,往好了想,速度快的能夠逃出去,速度慢的全部得死,往壞了想全軍覆沒。

但是問題是日本人全是中型的戰艦,(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也就是它的體型中的中國的還有兩艘重型的戰艦,這兩艘重型的戰艦能夠跑得過這幾艘中型的戰艦嗎?

此時此刻需要有一個人臨時做出決斷,自己上去賭炮眼兒,把對方能夠給拖住了!

什麼是戰友,關鍵時刻能替你擋子彈的就是戰友鄧世昌就是這種人,說他是民族英雄,說他是戰鬥英雄都不為過,也許他是帶有一些其他的想法,比如說最近對於他的戰艦的打撈研究表明,他想使用魚雷對敵方戰艦實行反衝鋒,但是,由於魚雷的射程比較近,所以只能夠開近,但是這點兒小聰明也不能夠掩蓋,鄧世昌

立志以身殉國的這樣一種雄心壯志。

當然吉野號,是所有戰艦裡面火力比較強大的一艘戰艦,堵住了他對於後方部隊的追擊,對於自己隊友接下來如何應對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總之自己抓住死亡,讓他不要去找自己戰友的麻煩,哪怕死亡,最後咬死自己,自己也死得其所。


漩渦鳴人yy



問這個問題就如同問兩個人打架,為什麼會有一個被打死而不逃跑一樣的道理,兩軍對壘的戰場上比打架更殘酷。

兩軍相逢勇者勝,兩軍在戰場上相逢,必定是你死我活,勢必會分出輸贏。特別是海軍,己方佔據了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想逃跑是很不容易的。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艦,不是官兵不英勇努力,不願意以死報效國家,而是實實在在的佔據了劣勢,裝備不如人,彈藥供應也存在很大問題。


在中日雙方的海軍將士都殺紅了眼的情況下,我軍官兵已經沒有逃生的打算。只想著盡最後的努力盡最大可能打擊敵人,幫助戰友取得勝利。


再加上鄧世昌指揮致遠艦撞向吉野號的時候,致遠艦自身已經身被數彈,幾無生還的可能。在日本優勢火力的圍攻下,由於缺乏彈藥,致遠艦已經完全處於捱打的境地。在這種景況下,致遠艦除了破釜沉舟自殺式的撞擊敵艦,幾乎沒有別的選擇,即便想要撤退也會被敵軍的優勢火力擊毀。

再說在那一場兩國都賭上了國運的海戰中,身受光緒帝要求主動尋機殲敵的皇命,做為主力戰艦的指揮官,不戰而逃,不但會受到清廷的國法制裁,而且會留下千古罵名。

最後,作為我華夏兒女的血性,面對兇殘的倭寇時,也沒有不戰而撤的道理。


明德山人6998


如果可以撤退逃走而不撤退逃走,屬於匹夫之勇,也屬於消極打仗。

鄧世昌是重裝鐵甲艦,屬於重裝戰士,防高攻高移動慢。

吉野是輕甲巡洋艦,屬於刺客或者輔助,防低,移速快。

鄧世昌拿重裝戰士去抓刺客和人家肉搏,自然被風箏遛狗。

鄧世昌等人和日本鬼子打團戰,由於指揮混亂,盲目開團,開始ADC旗艦就被秒,然後還強行接團,導致被一個個擊破,就剩下鄧世昌的志遠還基本狀態玩好。

這個時候,吉野打出旗語,大喊BABA,鄧世昌想一家人就要整整齊齊的,我這麼逃走,必然背鍋治罪,全家死光光,我必須送五殺啊。

於是他上頭了,強行去追吉野,然後響起了寒潭kill ,超神,ace。

大清一波GG,日本人攻佔威海衛2塔被破,攻破天津,高地失守。

大清一看,馬上就門牙水晶了,趕緊求和。

思路不變,盲目崇拜莽夫,比如吹衝鋒號衝鋒,比如鄧世昌送死流,不重視平常的情報,訓練,視官兵如炮灰,死命的給敵方送人頭,送經驗,打多少次團,還是甲午一樣的慘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