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購物對實體店衝擊很大,實體店該何去何從?

劉昌震


縱然現在的網絡市場再發達,有些行業也是網店替代不了的。

不過實體店也面臨很多問題,要想做好著實不易,其中最難的就是在開店初期就快速吸引客戶,創建自己的私域流量池。

私域流量池的創建至關重要,尤其在獲客成本越來越高的今天,每一個客戶都來之不易。吸引—轉化—維繫,各個環節都缺一不可。

當下的形式,不能把吸引客戶當成一個單一維度的事情,要從各個方面去滲透。線上線下並行去,全維度的發展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那麼商家可以從何入手呢?

1、選擇一個好的活動平臺,製作簡單,頁面精美,便於傳播。如果是粗製濫造的活動頁面,體驗感不好,那麼參與度會大大降低。

2、實體店可以考慮拼團、砍價等活動。拼團可以讓客戶帶動身邊的親朋好友一起參與,擴充基數,增加品牌的宣傳力度;砍價活動也是一樣,通過細小的讓利,提高參與度,打造品牌。

3、活動要有持續性,針對不同的時間辦不同的活動,所以活動平臺功能的多樣性和穩定性尤為重要。

4、一定要注意“線上+線下”的模式,線上宣傳為主,線下操作為輔相結合。

可以參考一下“互動集市”,簡單易上手,五分鐘get一個活動方案。


互動集市


作為一個曾經在快消品行業的從業人員,深深感受到網絡經濟給實體行業帶來的衝擊。可能唯一好過點的,就是生鮮超市及菸酒飲料等小型零售店。

2010年至2015年,在惠州陳江人人樂辦過會員卡消費,那時候是人人樂的常客,然後,到2016年至現在,就極少光顧人人樂了,去年年底前去過一兩次,驚奇的發現,原來是第二三層的人人樂,變成了一層的的人人樂,很多商品撤銷了,收銀員前面結賬的對於也少了。


這讓我回憶起2005年在深圳人人樂石巖物流配送中心上班的日子,因為女朋友在人人樂超市上班,一到放假便會去超市陪她,那時候的物流配送中心,每天要配送的飲料菸酒,都是大貨車卡板託運,每天加班加點到九點十點是常態,還沒有加班費。

也就在那時候,知道了人人樂的老闆有七八個億的資產,在深圳市絕對是排名前十,而如今呢?也想起那時候的人人樂,因為第一家人人樂南油店被沃爾瑪進駐,生意慘淡,全部人人樂人關門三天三夜裝修整頓,重新開張,然後把目光瞄到了惠州,開了人人樂的第二家分店,第一年,惠州人人樂成為奇蹟,營業額超過2億。

因為惠州人人樂的成功,旁人人樂度過了被外資沃爾瑪顛覆的危機,也讓人人樂堅定了連鎖超市,加建自己配送中心的決心,最終,買下了第一塊自有的地皮建立了人人樂配送中心,資產達到七八億,緊接著,開了更多的掉,還擴張到廣西等外省城市。


那時候,因為有親戚在惠州,曾經坐配送中心的大貨車到惠州,參觀了惠州人人樂,人山人海,而十年後的惠州中心地帶的人人樂,已經關門大吉。而陳江人人樂,也大不如從前。

2017年仲愷大道新建樓盤天益城沃爾瑪進駐,同時匯佳購物廣場關門,陳江最繁華地段的超市,就因為租金問題選擇關門了。2005年也曾經到過匯佳超市,生意不是一般的火爆,一直到前幾年,生意都相當不錯。

只是聽我滴滴順風車的本地乘客說過,匯佳關門的原因是,老闆是本地人,而房產擁有人也是老闆一個村的,房租要漲一倍,最後的結果,匯佳老闆選擇關閉超市。

雖然網絡經濟給實體經濟造成一定的衝擊,但真正擊垮實體經濟的,是持續上漲的房產價格,以及租金成本。


這就是實體經濟的硬傷,網絡經濟,只要保證正常發展,沒有假貨,對實體經濟的衝擊遠沒房產經濟的衝擊那麼明顯。最怕的,是房子成本的上漲,全民炒房,造成一系列的物價上漲。

2017年,阿里巴巴和京東揚言重駐實體經濟,但繁華地段的租金,誰開都解決不了高昂租金的問題,零售業的利潤,大部分都給房東們掙走了。不控制房價,重振實體經濟,那只是一句口號。


墨菲軌跡


  • 一邊是實體店倒閉,

  • 一邊是電商大佬們滿荷彈藥迴歸,
  • 到底是誰砍了實體店一刀?


<strong>實體店寒冬一年比一年來得早


年底了,走在冷冷清清的大街小巷,寒風未起,先有絲絲涼意:曾經喧囂吵鬧的門店大多變成了“殭屍”商鋪,昔日開業時的張燈結綵,只有如今到處飄散著的“結業走人”的條幅。

一些商場裡的賣場還在死死堅守著,但如果你用上帝的視角看下去,冷冷清清的沒有幾個顧客。

實體店的店主,都一步步成為歌曲中賣火柴的夢想家:走在寒冷下雪的夜空,賣著火柴溫飽我的夢,一步步冰凍,一步步寂寞,人情寒冷冰凍我的手。

每當這個時候,“電商禍國論”再一次如約響起,在很多人的意識裡,正是因為電商的興起,讓實體店淪落到如今這個地步。

我們來看一下電商對實體經濟的滲透率,從數據上看,電商對實體店的“傷害”果然是很深的:

電商對實體經濟滲透圖

其中,電商對服飾類滲透率最高,近三成的服飾份額歸之於淘寶、天貓這樣的電商平臺。其次是化妝品和數碼產品、圖書產品等。

所以一談到實體店難做,大家把矛頭指向電商並不奇怪。

但我們從上面電商對實體經濟的滲透圖還可以明顯看出,一些行業比如說餐飲,雜貨、以及某些服務行業,電商對他們的滲透機率很低。

這說明,砍向實體店的這把刀,除了電商外,還另有其人!

<strong>房價才是那把最凌厲的刀!


那麼,造成實體店今天的困境還有誰?相信很多人都有切身體會——那些“隱居幕後”的房東們。

但是房東們表示,他們其實也是被動的,誰叫房價一直是推著往前走的呢?

自1979年在深圳出現首批商品房小區後,除了2008年左右房價出現過短暫的回落,中國的房價從未有示弱的時候,並且一漲就是近40年!

於是問題就來了:房價一直在漲,房租能低到哪裡去?

本來,商鋪的價格就比住宅房要貴得多,住宅房都一年竄出一個大馬猴,商鋪的價格怎能按捺得住?

你漲五百,我漲一千,你漲一半,我實現翻番!現在的業主都是與時俱進的,要租鋪子?先交完轉讓費再談租金,而且只租短期,方便隨時提價!

於是,面臨房租上漲的壓力,一些實體店不得不 “一年一搬家”,即使地段比之前差,利潤比之前少,能顧得著眼前就想不到身後。

這幾年,一方面,一些實體店向偏僻的地方比如說城中村轉移的趨勢非常明顯。另一方面,經營成本的持續上升,只能通過提價等手段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而在信息越來越透明的互聯網時代,這種轉嫁又往往很難奏效,這也讓消費者進一步遠離實體店。

<strong>電商“三宗罪”


<strong>

如果說,電商有罪,也是犯了順應互聯網趨勢的罪。

其罪一:線上渠道強勢帶走原先實體店的流量。

電商出現後,以前只能在線下購買的物品,可以通過電商交易,等於是分走了實體店的奶酪——就像一個半斤的麵包,原本只是實體店一個人吃,這時多了一個人來吃,這個人還正在長身體,吃相相當難看,這時你能體會到實體店是什麼感受了嗎?

其罪二:某些電商交易的價格對實體店是毀滅性的。

如今,你去商場買個杯子,動輒幾十塊一個,到網上一看,同款的水杯,只賣4元錢一個還包郵的店家到處都是!知道這給消費者帶來什麼樣的情緒嗎?實體店如此漫天要價,下次我還去才傻呢?

其罪三:網店購物太方便了。

網上購物,有手機就能實現,對一些人而言,指尖上的購物體驗也是體驗,那為何非要腰痠體疼地跑去實體店體驗呢?

所以,電商之罪,是因為他代表了先進的消費方式,找到了購物者的消費需求,如果說這也是罪,電商之罪,又何罪之有?

放心,人類離不開實體店!<strong>


在普遍唱衰實體零售的當下,一些實體店卻一片欣欣向榮。

比如說,服裝快消領域的ZARA和優衣庫,家庭生活類消費的迪卡儂等。

這些實體店在電商火熱的時候還能夠殺出一記回馬槍,並不是偶然的。

比如說,美邦、ESPRIT一年關了那麼多的店,就是因為他們太慢太老,ZARA和優衣庫逆勢增長,打的就是一個快,迪卡儂則是靠便宜的商品和個性化的用戶體驗贏得人心。

他們在時代飛速發展、消費觀念不斷更新的今天及時作出改變,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路,也證明了實體店的明天還在。

更不用說,在一些城市的著名商圈裡,哪一天不是商賈雲集,人潮洶湧?

很多案例都在說明,不是實體店不行了,是人的服務和觀念落後這個時代了!

事實上,就算你做電商,如果只能提供同質化的服務,照樣會被自己給做死。

而且,如今做電商的成本並不低,每一年的廣告費、設計費,讓利程度並不低,電商行業正經歷著洗牌時的陣痛。

與此同時,當初那些喊著要消滅掉實體店的電商大佬們,全副武裝地殺回來了!

比如說,作為新零售的倡導者,阿里近年來頻頻佈局實體零售,一方面斥巨資投資蘇寧、三江購物、銀泰、百聯、高鑫等零售巨頭,另一方面大力扶持盒馬鮮生、淘咖啡等新業態。

一向懷著電商夢的騰訊也入股永輝超市旗下的超級物種,哪怕還沒有想好怎麼和阿里鬥法,怎麼著也得先把坑佔著。

在商言商的大佬們這時殺回來,當然不是一時性起,而是看準了實體經濟的潛力。

這也說明:雖然電商和互聯網對實體零售的衝擊還在,但實體零售是一定幹不掉的。

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一些,也許,現在電商帶來的“實體店的大面積消失”現象很可能只是歷史長河的一瞬間,實體店會不會消失,時間自然會給出答案。

在答案揭曉之前,我們需要做的,是不斷磨合,不斷摸索出適合自己的生存和發展之路。


【電商報原創,歡迎關注我們。重磅新聞跟蹤報道,中國電商媒體影響力第一!】


電商報


網絡對於電商的衝擊確實很大畢竟電商平臺的價格優勢是實體店難以匹敵的。尤其是服裝行業,電器行業都是現在收到的衝擊比較大的行業,有的人將商場裡面的服裝店當做了試衣店,而電器行業也是紛紛倒閉。

但始終有一些行業實體店是電商無法取代的:

1.個性化服務。凡是跟服務類的有了一定的關係,基本上受到電商的衝擊都比較小。因為網絡基本上是賣商品的,服務這樣的虛擬商品,只能通過體驗進行消費。例如:美甲店,美髮店,按摩店,修鞋店,製衣店,洗衣店,有需要顧客親身前來,是電商替代不了的。

2.餐飲。大家對於餐飲的需求特別大,基本上人的一日三餐都能夠轉化為餐飲店的客流量。餐飲不但不會受到電商的影響。O2o模式的出現,外賣平臺的建立還一定程度上有利於餐飲行業的發展。

3.線下娛樂互動。常見的就是ktv還有密室逃脫等等線下的娛樂主題店,電商再怎麼發展,也觸摸不到這樣的領域。因為需要顧客親身體驗,虛擬的遊戲和現實生活之中的娛樂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4.線下教育。很多孩子,或者是自制力不強的大人根本就不適合線上教育,只能進行線下教育。老師面授還是有優勢,線上教育,電商也取代不了。

5.新零售。京東便利店或者是阿里小店,是電商平臺對於線下佈局的一個重要方式。加入到新零售行業之中,不但不會和電商形成競爭,更能利用電商的優勢。

綜上,實體店會轉型,但是不會徹底消失,而是換一種方式存在。


我是農民工“懂事長”李合偉(抖音號:hws666888),20多年創業經驗,非著名天使投資人、創業導師。關注今日頭條號:合偉說,抖音號:hws666888,每日更新原創創業人生感悟,務實接地氣,我在抖音等你~~<strong>

<strong>\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26, "thumb_url": "9726000915b7aaf49f53\

李合偉說


走遍大街小巷,我們通常會發現,在實體店購物、喝茶、靜心的人越來越少,很多店鋪都是空蕩蕩的,甚至很多都已經面臨關門人去樓空的現象。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為網上購物對其造成的衝擊。現在的絕大多數人都有懶惰心理,網上購物這麼發達,選擇在網上買東西,是很方便的事情。因此,面對這樣的衝擊,實體店一定要升級改造才能得到蛻變。

實體商業能否成功進化,需要做好三件事情:第一、提升體驗價值;第二、降低到店的成本;第三、提升運營效率。

首先,顧客是上帝,意識到這點很重要。提升商品的質量才會招攬到更多的顧客。

實體店比網上店面相比,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可以試用到更多的東西,以明確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同時,要增加實體店鋪的商品種類,單一的商鋪是難以獲得大眾的喜愛的。

第二是降低到店的成本,繁華商圈、較大的一些居民區都是不錯的選擇。

第三是提升運營效率。實體店並不意味著就輸給了網上店鋪,懂得經營之道,還是有超越的可能的。


環球老虎財經


網產平臺衝擊實休商家,這是新商業模式下必然會出現的事情,只是誰都沒想到會這麼嚴重,現在這個潮流影響的不是某一個地方,而是全中國,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總體上來說,是好事。

在電商平臺還不是很流行的時候,開實體店都能掙錢,可是苦了很多人,消費者不得不接受高價格吧,因為你沒得選擇,特別是很多農展種得水果,經常賣不出去,因為你只能等人來收,你沒有渠道賣出去,還有一些殘疾人,因為行動不便,沒辦法找到可以掙生活的工作。而有了電商平臺,消費者比價更容易,誰家價格低,質量好,就買誰家的,這不是幫我們省錢了嗎。上電商做生意,不需要店面,不需要跑來跑去,這不是為殘疾人找到了工作嗎。現在農民的水果很少聽說賣不出去了,電商平臺的傳播速度快,為大山深處的農產品找到了新興的賣貨渠道。

電商讓實體店活不下去,是因為很多實體店以前掙錢太容易了,對於電商的到來沒有準備,難道有電商我們就不去實體店了嗎,我們依然還是會去逛街,還是會去實體店購買想要的東西,但是如果與電商平臺的價格相差太大,我們就不會消費。實體店應該擁抱電商,加入的新零售的平臺上來,或者說加入一些新的傳播渠道,比如抖音,自媒體等,讓消費者願意來,讓實體店活起來,有性價比,讓消費者有參與感 。

實體店不會消亡,也不會有爆發式的增長,實體店需要跟著趨勢,跟著潮流走,就會從新走向春天。


一週的秋


不得不說的淘寶,京東,亞馬遜等電子商務平臺的發展,促進了商品流通的效率,也方便了廣大消費者。與之相斥的是傳統實體店的客戶流量受到影響,銳減。實體店鋪要改變這樣的局面,需要學會使用這樣的電子商務平臺,將產品放到線上,創建屬於自己的特色品牌店鋪。


  1. 學會運用國內媒體平臺,微博,微信公眾號,淘寶視頻等將產品封裝到平臺上,做產品運營與推廣。日積月累下來,會形成商品閉環。

  2. 實體店把控商品的供應鏈體系,減少原材料,加工,人力,倉儲等成本。因為客戶流量重心逐步向電商轉移,盡力將客戶轉化為粉絲。


夏洛克夜


什麼是實體店?什麼是電商?

兩者之間,其實就是藉助的平臺不同而已,原先沒有網上購物之前,沒有實體店和電商之說,所謂的實體店,都是超市、商場、小賣部、代售點,都是在一定的如營業場所裡以營利為目的代購和寄售商品的商業機構。其實,目前而言,實體店也藉助互聯網銷售,逐漸加入了虛擬店的成分,很多網絡銷售機構,也在建立旗艦店、樣品店了,互聯網大咖馬雲就在杭州開了無人值守的實體店,最近又在鼓勵大家多開實體店了。

年前,馬雲也表示,中國現今網民數量有5億,這說明還有多達9億的消費者不是網民,淘寶還會做更多的實體店,通過在消費者身邊的實體店,為這些還不是網民的消費者提供同樣的務。應該說,未來的零售業,基本就是沿著實體加網絡的方向發展了,也就是大家所說的互聯網+的時代,已經來臨了。

很長時間以來,因為網購發展得非常迅速,很多人都把電商作為實體店的對立面”;把實體店作為電商的標靶,認為是網購戰勝了實體店,實體店已經沒有出路了,而且,實體店多年集體束手無策,也不嘗試積極改變,而是消極緊縮、關店。

其實,業態改革自古有之,原始社會末期,人類還是易貨貿易為主呢,貨幣的出現也不過一千多年的歷史,既然可以用貨幣這個商品的等價物來交換物質,那麼,為什麼不能用網絡平臺這個更加先進的平臺、用電子貨幣的形式來進行交易呢?所以,電商和網絡購物其實是商業發展過程中非常正常的事情。

實體店如何發展,前面已經談到了互聯網加的辦法,其實,還可以參照垂直電商的辦法,就是既是電商也是實體店,電商革實體店的命就等於革自己的命,電商與實體店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電商的折扣實體店也一樣折扣;面對電商的影響,實體店只要運用了同樣的手段,同樣強勢迴歸的。

實體店的體驗功能是區別於電商的顯著特點。體驗過電商的新鮮感以後,顧客會懷念和迴歸實體店的體驗功能。如果實體店與電商形成成本均衡,則實體店的體驗功能就很關鍵了。

沒有一種商業對傳統商業會全面替代的,往往是新商業與傳統商業共生,現在就是實體店與電商的共生。

強勢迴歸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不能低估了實體店的自我調整能力;二是不能忽視了電商的成本上升速度。這兩個因素的結合,就會產生一個均衡的,即實體店與電商在成本、功能上的均衡,從而形成共生的格局。前提是實體店要做好幾項迴歸,完成改頭換面工作。

實體店的主要成本是房租和人工成本。房租怎樣才能下降?有兩個辦法,一是更多的門店關門,逼著商業地產降溫,相信再過一段時間,商業地產降溫的階段就會到來了;二是社會化營銷漸近,實體店轉型,不再扎堆往商業中心地帶開店。

實體店的經營,還要注重兩個方面的該表,一是藉助集中商圈,藉助集中商圈的人氣;二是形成自己的商圈。

實體店在商圈經營上的迴歸,有兩種方式:一是傳統的商圈經營,是實體店經營的本質;二是藉助社會化營銷,重塑商圈。


坐看雲起於此時


現在再說網店對實體店的衝擊很大,其實並不恰當,反而情況在逆轉。


電商對比實體店,最大的優勢有三點:選品豐富、價格實惠、全國配送。但是相對的電商距離消費者太遙遠,產品質量難把握,正品與否難以確認,體驗、質量是實體店能夠抓住消費者最大原由。


但是不可否分,儘管有瑕疵,在國內電商依舊是實體店最大的競爭壓力。實體店想要在日漸壓縮的市場空間中存活必須要做到這幾個方面:


1、全渠道銷售:


實體店不能故步自封,當前線上線下渠道非常豐富,實體店不能坐在店內等顧客光顧,要主動出擊拓展更多客流。不僅要搭建網店,還需要部署小程序、微信商城、APP商城等線上渠道,同時還可以在線下人流量多、客群對應的區域通過智能貨櫃等進行銷售,例如辦公室。辦公室白領人群是最具有消費能力、最沒有時間消費的人群,通過部署辦公室貨架,在源頭將消費截留。線上線下全渠道銷售,讓消費者隨時隨地都能接觸到實體店。


2、全場景體驗:


實體店對比電商最大的優勢不外乎體驗,所以實體店商家更需要揚長避短,在門店銷售體驗上最大化加大體驗與服務質量,讓消費者愛來門店消費。


1)線上線下同品同價:在消費升級中,消費者最關注的點之一就是實惠、品質。同樣的商品,如果實體店商家不能提供給消費者與網店一樣的價錢,那麼就是將消費者推向網店,浪費消費者的好感與自己門店的營收。其次,質量要過關,做到這最基礎的亮點,不怕消費者不買賬。


2)便捷服務:網店全國配送的優勢也是實體店商家應該取其精華的地方。當前多數實體店通過入駐外賣平臺、與快遞網店合作的方式退出當日達、次日達等服務,就是從消費者喜愛便捷這一服務切入,讓購物體驗再次升級。


3)智能化體驗:有實力的商家在改造門店時,會將黑科技植入到門店場景中,作為引流獲客的方式。門店不僅承擔銷售的功能,同時也是導購與消費者最近距離接觸、溝通的最佳場所。商家通過多樣化場景體驗將消費者的停留時間拉長,也給予導購更多的機會與時間與消費者產生聯繫。


3、全品類銷售:


實體店受限於空間陳列有限的限制,可在店內展示的產品往往是商家自認為應當熱銷的產品,但是面對消費者個性化的消費需求,門店產品往往不能夠滿足消費者全方位、全品類挑選的需求。此外部分垂直型商家銷售的產品也更加單一,也會降低自身的競爭力。


實體店商家一方面需要加大線上商城的部署,將門店產品導入線上,通過線上商城打破線下陳列有限的困境。並通過線上消費數據得出熱門銷售產品指導線下商品陳列,促進銷售。另一方面,通過消費者消費屬性,引入關聯商品或者同相關商家合作,為消費提供一站式消費方案,再次促進門店消費,提高消費者的好感度。


總結:零售的未來一定是屬於實體店而非網店,但是實體店如果不改變,就一定沒有未來。


成就新零售


順勢而為,無論做任何行業,做任何事都要順勢而為,你看看現在那些做強做大的公司都不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國家政策的改革。

當今這個時代,就是互聯網時代,國家也大力扶持互聯網產業,看看如今的淘寶,京東,騰訊,百度,不都是依靠互聯網發展壯大的。而如今有更多的商家紛紛跨足互聯網行業,幾乎各行各業都在想方設法加人互聯網。租房的,買二手車的,二手閒置,飯店等等,都已經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

電商是一種發展趨勢,作為實體商家不應該認為電商搶佔了實體店的市場,別人既然可以在網上開店賣產品,那實體店為何不能呢,擁有自己的實體店在網上開店,可以說是一種優勢,可以增加顧客對自己的信任,還能大大提高自己的銷量,何樂而不為呢。

做生意就是做人,要想讓你的生意做的時間更長,做的更大,就得講誠信,靠賣假冒偽劣產品謀取暴利,無論線上線下這樣的生意是絕對做不長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