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君更近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寓意是什麼?

實盤買賣日記


這句詩詞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送元二使安西》裡的名句,該作品又名《渭城曲》,又稱《贈別》。在唐宋時期,所有詩詞和曲賦一樣都是能夠傳唱的,渭城就是現在陝西的咸陽故城,所以別名又稱《渭城曲》。

《贈別》之意則是作者王維在咸陽故城送別元二朋友的意思。

《送元二使安西》就是王維送元二去安西的意思,安西指的是新疆庫車縣舊址。

全詩如下: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唐 ·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元二名元常,在家裡排行老二,故稱元二。元二是王維的摯友,接到朝廷的命令,要去安西赴任,安西在當時是唐朝對新疆地區的轄區的稱呼,位於現在新疆的庫車縣,是通往西域和國外的畢竟之路。

這裡有個背景需要交代一下,在漢唐時期,中國的經濟外貿和對外交流非常強盛,當時的都城在長安,從長安去往安西都要在咸陽故城送別。詩中提到的陽關指的是現在甘肅敦煌。從長安——到渭城——再到陽關——再到安西——再到西域,這條路其實就是唐代時期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很有歷史意義。

對於詩詞的意思就不做過多解釋,這裡主要講一下詩詞背後作者與元常的故事,前兩句說的是早上送別的景色描寫,後兩句說的是敬酒的依依不捨。這裡要明白一個時間順序,勸君更進一杯酒,不僅僅是早晨送別時喝的那杯酒,其實這兩位是喝了一夜的酒,一直喝到早晨。這足以表達二人兄弟情深,送別時的依依不捨之情。

這到讓筆者想到了內蒙古的一首歌曲,其中有句歌詞是:酒喝乾,再斟滿,今夜不醉不還。用這句歌詞來形容王維和元常當時的情景也不為過,只是人家都沒有醉,直接喝到天明送朋友。

品讀經典,在享受詩詞帶來的美妙之外,在這首詩裡,我們更應該學習古人對朋友之“義”的表達和理解,這是留給我們今人寶貴的財富。


文史匯菜


這句詩實在是太有名了。千百年來只要是送人往西走,基本上就會借用王維的這句詩來勸酒。故人難再遇,古時不像咱們現在,隨時可以視頻電話聯繫,一旦出了遠門,可能就真的再也無法相見了。所以,傷離別是中國古詩詞中的一大類,王維的這兩句實在是好,故得以千年流傳。

唐詩字面直白,朗朗上口,但是意在言外,讓人感動。我們來看這首《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首先照例來看平仄。“渭城朝雨浥輕塵”,“中平中仄仄平平”,正格為“平平仄仄仄平平”,推導出全詩平仄關係: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浥”、“客”、“色”、“一”、“出”為入聲字,仄聲入韻,我們會發現整首詩平仄不合。實際平仄是: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合)

仄平仄仄仄平仄,(出)平仄平平平仄平。

明顯二三句失黏,因為當時格律體剛剛形成,各種古絕形式的詩歌還是在大量創作,並沒有像科舉考場上那麼規範,所以後來統稱這種二三句失黏的絕句為“折腰體”。但是我們要看到,一二句相對,三四句相對都沒有問題,還是保證了詩句在平仄上的抑揚頓挫,互相呼應。僅有二三句失黏,才能稱為七絕折腰。

硬要把折腰體看做古絕也沒問題。這是個人認知的問題,不強求統一。我們來看內容。

先看詩題。《送元二使安西》,這就講得比較明白了,這是王維送元二出使安西都護府,現在的新疆庫車縣。渭城在哪兒呢?就是如今西安咸陽地區,離長安大概三四十里地,騎馬估計也就大半個時辰。元二從都城受命出發,王維自然也是從長安相送,一路送到了渭城,證明兩人感情確實深厚。而出了渭城,就不能再送了。

首句“渭城朝雨浥輕塵”,飛快地交代了時間、地點、氣象、環境。這是絕句和律詩的區別,字數太少,一個都不能浪費。渭城清晨的小雨打溼了原本飛揚的塵土,空氣清新,馬道乾乾淨淨。

第二句承接首句,繼續寫景並深化。“客舍青青柳色新”,顯然送行和出行的人都在渭城休息了一晚上,所以出門就看到旅店周圍脆嫩一新的柳樹。客舍,柳樹點明瞭這是送行。自古折柳送離別,是長久以來中國文化中的固有意象。“柳色新”又點出了春天。

這兩句明寫春景,暗寓離別。十四個字包含了無數信息,卻又清新雋永,不顯繁雜。

絕句的三四句要盪開另寫,不能再寫景色。這個時候一般就會寫設宴餞別,舉杯痛飲,殷勤話別,以及依依不捨,矚目遙望直到背影消失。但是王維沒有這樣寫,他把那些過程全部省掉了,而是直接截取了最後一輪敬酒的畫面:“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老弟,再喝這最後一杯酒吧,你這一走,西出陽關,就再也見不到我了。

其實王維很多作品都是這樣,像我們以前賞析過的《山中送別》,根本就放棄送別場景不寫,直接寫“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這是一個極簡套路,卻深刻動人。我們在讀詩的時候要縱向發現出詩人的寫作方法,就能更好地理解詩人的作品。

注意這裡“故人”並不是泛指老朋友,而是特指詩人自己。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按照當時大唐的兵馬政策,元二即使到了安西都護府,也不是一個人在奮戰。唐朝由於軍功是年輕人上升的最好機會,所以大批年輕文人加入了軍隊為國效力,在都護府、軍營駐紮地從內地輪調、出使的人是很多的,而且一般都互相認識。岑參就曾經有詩:“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故人”也不會是指元二,送別吟詩不會發這種不吉利的詩讖,只會祝賀凱旋以壯行。

所以,可能是王維感覺到自己年邁,元二這一走不知幾年才能凱旋,自己還能不能等到再相見。而在歷史上,確實是在送別元二後不到六年,王維就去世了。

他有沒有再見到元二不清楚,但是我們大致把他作品理解清楚,才不負如此天涯送別絕唱。

這兩句實在是太經典,以至於折腰體——折就折了,絲毫不影響這首作品的地位。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出自王維的七言絕句《送元二使安西》,後也稱《渭城曲》,歸入《陽關三疊》序列,譜曲傳播。原詩如下: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渭城,指咸陽。陽關,在甘肅敦煌西南。王維此詩,寫送別的濃濃情義,成為流行的送別曲。上闕,描繪了渭城晨雨中清新的氣象:濛濛細雨,洗去塵埃,客舍青青,柳色新碧。寫出了送別的環境、地點和情景,盎然的春意。

下闋,詩筆寫出,在這如詩如畫的良辰美景中,好友之間的殷殷惜別:再喝一杯酒啊,摯友!等君西行過了陽關,就再也見不到熟人了!那荒蕪的邊地,等待你的,將是無盡的寂寞,和舉目無親的哀愁!

此詩既寫出好友間深厚的友情,也寫出了遠方的荒涼貧瘠。以咸陽的如詩如畫的美景,應對西域的荒寒邊遠,使送別之情更為濃郁,情景交融,詩意盎然,意境空靈!












這是唐代詩人王維的詩作中的兩句,也是千古傳頌的佳句。詩作原文是: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要弄清詩作的寓意,我們還是要先看一下創作的背景。《送元二使安西》,從詩名就可以看出這是一首送別詩。送的是誰?送的是詩人一位元姓朋友。從哪裡送?從渭城送。渭城是秦朝都城咸陽的故城,位於唐朝都城長安西北,渭水北岸。送往哪裡?送往安西都護府。都護府是漢、唐時代中央政府為統轄督察邊境少數民族而設立的軍事機關。唐代時中央政府設有6大都護府,其中安西都護府管轄範圍東起陽關、玉門關,西至裡海一帶,超過了今天新疆的境,治所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

這位姓元的朋友奉朝廷之命赴安西任職,可謂天高地遠,作者特意在渭城的客舍裡設下送行酒宴。早晨的一場小雨打溼的塵土,使得道路很潔淨,翠綠的楊柳、青青的客舍,更是映襯了離別的深情。送別酒宴進行了很長時間,惜別的話也說了很多遍,但離別的那一刻終究要到來。作者再一次端起酒杯勸到:再乾一杯吧,再往西出了陽關,再想見到老朋友就難了。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既是勸酒辭,也是惜別話,更是離別情。這首詩後來又被編入樂府,成為千年來離別筵席的經典傳唱。





老兵新聲


《陽關三疊》是中國十大古琴名曲之一,豔稱今古。惜別之意悠長不露,相傳至音節最高者,倚笛亦為之裂。而此曲便是依摩詰的這首《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譜寫而成: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格律上,此七言絕句二、三句失粘,謂之“折腰體”。我曾試以換序、換字等方法使其粘連,但均覺遜色。想來精通音律的摩詰,為此詩轉、結兩句,也是寧失粘,不失意。重律而不唯律也。

起承兩句將行塵、折柳甚為巧妙地藏於畫中,為轉承句做足鋪墊。

而轉結兩句實由南朝沈約的《別範安成》詩句“莫言一杯酒,明日難重持”化出,但用筆更為曲折,也更真摯感人。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摩詰在此詩中,並非直接抒發自己的惜別之情,而是將離別的傷感,透過對友人的關心和體貼反襯出來,語淺味深,聲情沁骨。

《王孟詩評》曰:“更萬首絕句,亦無復近,古今第一矣。”《唐風定》曰: “風韻超凡,聲情刺骨,自爾百代如新,更無繼者。”

“送別”是近體詩詞一個很常見的主題,其運筆基本上都是以此詩為模,先寫別景,再寫別情,但均難出其右。而我心目中覺得能一比的也唯高適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詩詞書院


我是野山楂7072,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是《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後二句詩,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代表作之一。

原文是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一首王維送一位姓元的朋友從渭城(秦朝的都城 陝西咸陽的故城)送往西安的途中喝酒時作的一首詩,表達了作者和朋友的依依不捨的心情。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意思是老朋友再多喝一杯離別的酒吧,走出了陽關(現在的甘肅敦煌)再看見老朋友就難了。

這也是我們現在要學習的一種朋友之間的真摯勝似親人的一種情感,您說是嗎?





野山楂7072


如果說人類的悲傷曾經駐留在哪個地方,並且留下過痕跡的話,那一定是陽關。

陽關位於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鄉“古董灘”上,因坐落在玉門關之南而取名陽關。“陽”意為陽光照耀之處,

兩千多年前,敦煌設為西部重鎮時,陽關成為中國邊境最後一個關隘,它是絲綢之路兩大重要關隘之一,又是通往西域的門戶。

離別的傷感曾經瀰漫在陽關的上空。唐朝詩人王唯寫下了《送元二使安西》的離別詩句。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那些離開故土的朋友啊,多喝一杯家鄉的酒吧,因為出了陽關,踏上西域之路,便再難見到家鄉的人,多少離情別緒將變得綿綿無絕期。

人生自古傷離別,此去經年,不知何時再相逢,離別的傷感在詩人心裡碰觸,寫下了這流傳千年的詩句。

在古代,沒有便利的交通工具、沒有網絡、沒有電話,那個時候,離別也許就代表著永別,

所以,古代的人很注重離別,離別之時,不僅備酒踐行、折柳相送,還要作詩話別,從而形成了一種離別文化。


七味


此句出於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表達了作者跟朋友依依惜別之情,字面意思是再多喝一杯離別酒吧,出了陽關再見不到老朋友了。離別總會有很複雜的感情,千言萬語說不完,也不知從何說起,都在酒中,喝了吧。此句後來還被廣泛使用,表達一種朋友間或者情侶間的深厚情感,我有個朋友,因為與女朋友分手,多次用“西出陽關無故人”表達自己對女朋友念念不忘,除了伊人再也愛不上其他人了,大有“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味道!


夏被子吧


《杯酒惜君別》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句詩出唐王維的詩《送元二使安西》。全詩為七言絕句: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是一首送別詩,寫的是詩人為友人行的情景。

詩的前兩句是說,渭城(唐咸陽)早晨的春雨稀稀瀝瀝地,下得剛好潤溼塵土。在細雨的潤洗下,屋舍的顏色和春柳翠綠讓人看著特別清新。這兩句是描寫送別的場景地點和時間。離別本是感傷綿綿地,而在詩人筆下客舍和春柳都被寫得有生氣有生機,似乎淡化了傷感的情緒。而然下兩句詩峰迴逆轉:在這種境況下,勸友人再多喝幾杯吧,不是說酒有多好喝,多好喝酒,是深深的挽留一一多呆一會兒,因為出了渭城過了陽關以後,就可能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


當時王維的友人出使西域安西都護府(今新疆庫車),要經過西行重要關口陽關,以後一路艱辛和在邊城忙碌的狀態,是讓人無法想象的。

傷感悽觸的離別,在詩人別樣的視角中,描寫得不過於悲涼又情意綿綿,千言萬語的安慰和不捨,都滿在這一杯杯酒中吧一一喝它一杯再一杯……

古詩之所以能千古傳唱,是因它有無可比擬的,一字千景千情的凝聚,讓人回味無窮,這也是這句詩為後人援引流傳的原因吧!


遙遠的樹127


(拙拙一答,恭聞指正)

個人認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寓意正是“行路難”。而行路難的類型又包括三種:一是旅途的艱辛,二是仕途的艱辛,三是世途的艱辛。

此詩句源自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後來更有“知音人士”為之譜成古琴曲,名為《渭城曲》。曲中之詞,也縈繞著濃濃的行路難之意——遄行!遄行!歷歷苦辛宜自珍!

比較典型的實例,可以從電視劇《西遊記》中找到。唐王送別三藏法師時,不但勸其更盡一杯酒,而且還說明了“西去天竺無故人”——御弟,飲下這杯酒。寧愛本鄉一捻土,勿戀他國萬兩金。

除此之外,還有一句餞別辭,與“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完全相反。哪一句呢?正是唐代詩人高適筆下的《別董大》的詩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顯而易見,同樣是面對行路,元二是誰都不認識,董大則是誰都認識他。相比之下,您覺得哪一種心境更容易令人陷入沉思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