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分久必合”富含發展邏輯

2019-04-23 08:15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樂清日報全媒體評論員

城東街道率全市之先,啟動了6個村的“三資”直接完全融合;柳市有15個村“高票通過”各自村的規模優化調整方案表決;虹橋掛牌成立了首個新行政村和社區……樂清村(社區)規模優化調整正進入新的階段。(上週《樂清日報》報道)

此輪村(社區)規模優化調整按“地域相近、人文相通、血緣相親、產業相融”原則進行,像柳市的浹西、浹東、長春本來都從浹底村分出去,虹橋的溪西、溪東亦如此。村改社區,主要以完成城中村改造的村為重點,整合資源、集聚項目,全方位提升服務水平。

新中國成立後,在土地集體化、統購統銷和人民公社的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以剪刀差方式將農業資源轉向工業和城市,由此形成了“隊為基礎,三級核算”分配模式。改革開放後取消了人民公社制度,但在農業剩餘的分配方面延續了既往模式,因人口劇增將原先“大村”劃出更多單元的行政格局,已不適應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的資源配置關係。

如今,城鄉關係的格局已從資源汲取轉向資源輸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鄉村,公共財政覆蓋鄉村,各類支農惠農項目紛紛下鄉,樂清進入了城鄉統籌的新發展階段。變鄉鎮為街道、鄉鎮合併、村改居、村莊合併及自然村的大批消失,一直在進行中,並啟示鄉村不再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手段,而成為發展目標本身。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這一輪的村(社區)規模優化調整並非簡單的歷史重現,作為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部署,它完全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

可擴大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流動空間。經驗表明,經濟薄弱村靠扶貧政策,難以在短時間內脫貧致富,並且在一定程度上產生等、靠、要思想。優化調整後,通過以強帶弱、優勢互補的村村合併,村級資源得以優化配置,薄弱村在強村的幫助下,儘快摘帽的可能性變得更大,同時也有利於強村擴大發展空間。如城東的上葉、黃良、珠垟三村剛一合併,村幹部們已坐在一起商量如何發展旅遊經濟,實現資源共享。

有利於新村編制科學的發展建設規劃。隨著新村規模的擴大,經濟實力的增強,佈局將更趨於合理。這有利於新村高起點制訂好中長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村莊建設規劃,加快中心村的建設步伐,打破農村分散、自然、低層次建設和發展格局,改變過去由於村規模小帶來的規劃難訂、建設難搞,設施難配套及使用效益不高和低層次重複建設等現象。

有利於減少村幹部職數和減輕農民負擔,節省行政成本。村規模優化調整後,樂清全市行政村數量可減少40%多,這有利於優化村級幹部隊伍,村幹部隊伍整體素質和年輕化、知識化程度將得到明顯提升。對鎮一級而言,由於擴大了村域範圍,又減少了村幹部職數,為鎮級機關機構改革和調整打下了基礎。

有利於全市經濟和社會全面進步。行政村規模優化調整後,有利於政府部門集中資金,統籌安排和協調佈局建設各村(社區)的道路、電力、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配套設施,提高設施的共享率。同時通過進一步的河道整治、衛生保潔、美化環境,切實提高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如農村文化禮堂的下一步建設,就有了更明確的指向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