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考必知60個特色詞彙(一)

省考必知60個特色詞彙(一)


1.中國夢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中國夢,是國家的夢——國家富強;中國夢,是民族夢——民族振興;中國夢,也是個人夢——有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2.美麗中國

美麗中國屬於生態文明建設範疇的內容。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要建設美麗中國,就需要創造良好的生態、生產、生活環境,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尤其需要發揮民眾的力量,通過環境建設來改善民生,讓青山彰顯美麗,讓藍天映襯幸福生活。

3.健康中國

健康和環境一樣,是最寶貴的財富,也是全社會最關注的重大問題。

健康中國,涵蓋食品安全,也涉及良好的健康管理服務和醫療服務等。

4.平安中國

平安是基礎,平安才能有發展。

要建設平安中國,就要抓好法治建設等工作,把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作為根本任務,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5.新常態

這是一個非常火熱的詞彙,上至國家發展,下至民生百態,幾乎運用到了各行各業。

中國發展步入新常態,意味著當下中國的經濟發展態勢和過往持續、高速發展不一樣,進入了穩定、更加追求質量的新階段。

6.放管服

在2018年省考中不少省份的申論真題考到了“放管服”。

放,就是簡政放權。

管,就是不能放了就不管,而需要通過公正監管來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服,就是要做好服務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7.普惠金融

這一概念最早由聯合國在2005年提出,是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弱勢群體是其重點服務對象。

8.關鍵少數

是指推動發展的關鍵因素,雖然數量少,但是引領發展的最大優勢和力量。

在發展的過程中,“關鍵少數”影響帶動,“絕大多數”緊緊跟上。

9.精準扶貧

是扶貧工作中的概念,需要更精細、準確的進行扶貧工作。

具體來講,就是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

10.數字家庭

這其實是互聯網概念,數字家庭,就是通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將家電聯網,讓人們更便捷的開展生產、生活,提高居住的舒適性和便捷性。

11.海綿城市

國考、省考中都考察到了城市治理方面的內容。

當下,很多城市一到下雨就開啟“看海模式”,各種內澇。海綿城市就是城市雨洪管理中,通過各種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

總之,就是下雨不內澇。

12.工匠精神

具體可以學習熱點系列的課程,我們有具體、清晰的講解。

各行各業,只要能精益求精,就是工匠精神。所以,工匠精神,是指敬業、精益、專注、創新。

13.壓倒性態勢

這是對當下反腐總體情況的概述。簡單來講,就是正氣佔據絕對優勢,扶正祛邪,正氣上揚。

14.釘釘子精神

做任何事情,都像釘釘子,需要一錘子一錘子打,釘完一顆再釘下一顆。

通俗來講,飯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件做,講次序、講堅持。

15.打鐵還需自身硬

只有自己能做好,才能服眾。要形成公信力,就需要從嚴要求自己,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

16.有權不可任性

記住兩句話,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授權必須為。

也就是說,行政工作人員需要依法行政,同時要明確自身的職責,用好人民所賦予的權利,為人民辦事。

17.互聯網+

簡單來講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比如互聯網+種植業,但並不是簡單粗暴的相加,而是需要藉助網絡實現產業深度融合,創在新的發展態勢。

18.互聯網思維

學會數據分析,在大數據的背景下,對市場、用戶、產品、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看待問題更全面,處理問題更系統。

19.網絡群眾路線

對於行政管理人員,要利用好網絡,通過網絡的方式去了解群眾的所想、所願、所急、所盼,收集好辦法、好點子、好意見,積極響應,為人民辦事。

20.建設網絡強國戰略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我國網民的數量也持續突破,但網絡速度、體驗等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要建設網絡強國,需要從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信息通信業新的發展和網絡信息安全三個方面著手。

21.中國製造2025

簡單來講,就是建設製造強國的10年規劃,通過“三步走”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2035年中國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

2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先拆解一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什麼是供給側呢?要拓展一下,將供給側和需求側結合起來思考。

需求側就是我們高中政治中常常講到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

那麼供給側就是勞動力啊,土地啊,創新啊等等。

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通過供給側的調整,比如致力於新能源、互聯網+、大數據等,進而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

23.“親”、“清”新型政商關係

政,是指政府,或相應官員。

商,是指商人或企業。

“親”,是一種態度,對各個企業有感情,積極支持。

而“清”,強調的是一種原則,可以“親”但不能過火,要保持清清白白的關係,避免以權謀私等亂象。

就是既像對待夥伴一樣親近,又堅守原則和底線。

24.最後一公里

在申論考試中,考過“最後一公里”,但突出的是城市公交規劃問題——公交站距離單位、家仍有一定的距離,不方便。

我們一般意義上的“最後一公里”,是指政策不落地、開空頭支票等問題。

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就是要讓政策落地、讓惠民方針落到實處。

25.一帶一路

在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

“一帶”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是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有73個(截止到2018年6月),包括東盟國家、西亞南亞中亞地區、獨聯體國家、中東歐地區等。

其現實意義在於:促進各地區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

26.兩學一做

有“兩學一做”和“一學一做”兩個不同的名詞,很容易混淆,但內容完全不同,針對的是不同的群體提出的要求。

前者是指學系列重要講話、學黨規黨章,做合格黨員。

後者是指學領導人系列重要講話和治國的重要舉措,做合格共青團員。

27.一案雙查

什麼意思呢?

是指在辦理各類案件中,不但要對當事人(犯事的人)問責,還要對相關領導人進行責任追究。

有點“連坐”的感覺,但性質完全不同,其實質是完善我們的問責機制,以便更好的選拔、管理幹部,約束相應的領導人。

28.雙創

很火熱!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容易混淆。

大眾,是指普通人,都能夠創業。

萬眾,突出的是全社會的人,鼓勵所有人集思廣益,帶動新思路、新戰略的產生,激發社會活力。

29.兩個一百年

第一個一百年:是到我們黨成立100週年(記住,是1921年成立的),也就是到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今年是2018年,已經到了最後的決勝階段了。

第二個一百年:是到新中國成立100週年(同樣記住,1949年成立的),也就是2049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注意這幾個描述性的詞彙,一個都不能錯)。

30.社會治理

十八屆三中全會(2013年11月)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了“社會治理”的概念。

從社會管理轉變為社會治理,體現的是政府職能的轉變,其強調的是政府、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個人等主體之間平等、有效溝通,是一種夥伴型關係,進而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省考必知60個特色詞彙(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