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會因為別人的曲解、攻擊而生氣?

自打做了這個公眾號,很多人身攻擊常常讓鹿sama感到生氣。

比如我寫到反對師生戀,有人說“你自己沒有女學生投懷送抱,眼紅別人,狗急跳牆了吧?”

比如我寫到我們和孩子之間的玩笑,有人說“你們這種恃強凌弱的父母簡直是虐待兒童!”

或者我寫到有關“正強化、負強化”的知識點,有人說:“我必須告訴你強化不分正負!你這水平還教授呢?”(插播一句常識:強化當然分正負……)

鹿很生氣地說:“他們都不瞭解我們,憑什麼這麼說我們!連教科書都沒看明白的人,又有什麼資格來質疑你?”

我說:“因為任何人都有資格質疑我啊。”

因為,不管你寫什麼,總有人能解讀出你不曾表達過的含義來;不管你講的是什麼,總有人要在別人的故事裡投射自己的憤怒;不管你說得對或不對,總有人認為自己比你更對

……這都是他們的自由。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海,寫公眾號這事兒也跟交朋友一樣,合則聚,不合則散。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罷了。

她說:“你怎麼都不生氣呢?為什麼我看完這些不負責任的攻擊就超生氣呢?”

那我今天就來說說,為什麼有些人會對別人的評價特別在意,而有些人不會。



一個人獲得自尊至少有兩個路徑:一種是他評路徑,即不斷通過他人給你的肯定和積極評價來獲得自我的肯定;另一種是自評路徑,即我很瞭解自己是什麼樣和需要什麼,我的自尊感來自於我對自己的價值評估。

一個看重自評的人,比較在意有沒有實現自己的目標

,而他人的看法在“我”的評價體系中相對並不那麼重要。例如,我做對一件事情(考取好成績),會因此感到滿足,這個滿足感來自事件本身(學到感興趣的知識),並不來自他人的讚揚。而一個看重他評的人,對事情的滿足感則主要來自外界的肯定(評分、排名體系、老師家長的誇獎),如果沒有外界的正面反饋,這件事情(學習本身)則變得失去意義。

看重自評還是看重他評這件事情,和自我同一性的發展有關。

所謂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將自己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標、價值觀等整合為統一的人格框架,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與態度,自我恆定的目標和信仰。

個體嘗試著把與自己有關的各方面結合起來,形成一個自己決定協調一致不同於他人的獨具“統一風格”的自我,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人格,在尋求自我的發展中,對自我的確認和對有關自我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諸如理想、職業、價值觀、人生觀等的思考和選擇。

建立穩定的自我同一性,就是指你最終成為了你希望成為的那個人,並且你對自我的認知很穩定。

你為什麼會因為別人的曲解、攻擊而生氣?

比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派,一開始什麼宗教都信,這種精神信仰的混雜狀態伴隨了他的成長,這也是屬於嘗試建立自我同一性的一個部分。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的主要任務是認識世界,而大人的主要任務則是認識自己。

所以我們從青春期開始就要尋找一個答案:我是誰。

你為什麼會因為別人的曲解、攻擊而生氣?

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始於青春期,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順利地度過這個階段,有的人可能終其一生也無法很好地完成這個任務。如果沒有建立起很好的自我認知,那即便他是一個閱歷豐富、人生成功、事業家庭兩開花的成年人,也仍然有可能為了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倍感困擾,從這一點上來說,他可能仍然是一個卡在青春期裡出不來的小孩。

關於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我來舉個例子:

你為什麼會因為別人的曲解、攻擊而生氣?

我們那個年代曾經有一個很紅很紅的宅男女神叫范曉萱。她當年出道的形象是甜美可人純情少女style,把80後的肥宅們迷得神魂顛倒的。但是後來她不紅了,作為宅男中的一員,我也不知道她的後續了。聽鹿sama說,她後來轉型了,因為她覺得自己根本不是那樣的人,她的內心是一個搖滾青年。

你為什麼會因為別人的曲解、攻擊而生氣?


范曉萱的自我探索,從商業價值上來說可能是失敗的,因為她勇敢做自己之後,就不紅了;但從她人格建立的方面來講,是有好處的,因為她後來做的事是她自己認同和喜歡的,從長遠來看,她做這件事是有內驅力的。而她自己也自述,當初的美少女人設,給她造成了自我認同的困擾;而彼時的外驅力——商業的成功(金錢、名氣、讚美)帶給她的反而是一種巨大的壓力。



再舉個例子:

有位讀者對我說:“易烊千璽說自己不在乎粉絲怎麼想,也不會按照粉絲的期待去表現自己;他確定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會且僅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成為那樣的人。說出這樣的話之後,有些人覺得他自私,不在乎粉絲的感受。請問老師怎麼看?”

我的看法是:如果這不是經紀公司的操作而是他的內心真實想法,那我得說這孩子的自我同一性建立得挺好的呀!

一個簡單問題的答案就可以來判斷你是否已經順利度過這個階段了:

“在你的自我概念中,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可以簡單把答案分成兩類,一種是一個事實性的答案——比如,我覺得我的目標對於自我來說是最重要的;第二種則是評價性的——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別人如何評價我。

對第一種人(比如我)來說,我的人生+我的事業是重要的,所以首先,我的家人、朋友、學生、圈內專業人士、志同道合的讀者對我的評價就會相對更為重要,而一些連文章都不看完就開始罵人的噴子的評價就不那麼重要。其次,即便是專業人士等人對我的評價,我也會判斷ta說得對不對,如果是對的,那我沒有必要生氣,理性討論即可;如果ta說得不對,我更不必生氣,因為我確定自己是對的了,這(對於我的人生和事業本身而言)就夠了。

第二類人(比如鹿),往往有意願來擺脫別人的評價(尤其是負面評價)對自己的影響,因為他們在努力建立的自我不是這樣的;但他們又沒有足夠強大的自我認知來擺脫這種他評體系的影響,因為他們還處於自我同一性的混亂之中,不知道該聽取哪一種聲音。這種時候,任何與“自我認知”不同的雜音都會變成一種挫折,都可能引起

“同一性危機”,引發自我懷疑,或是啟動心理防禦機制中的“憤怒”來進行自我保護。因此她會對“噴子”的留言格外憤怒——我都已經努力做到很好了,為什麼還是得不到別人的理解和認可?



經常有讀者會對我說,覺得自己單身/北漂/選擇錢少但喜歡的工作/讀研讀博很好,可是親戚總是覺得“你日子一定不好過”,他們為此感到很憤怒和困擾。我想,可能他們內心深處其實還沒有十分確信自己選擇這種生活方式好不好(我猜測現實情況有可能是利弊共存的),所以外界的偏見和看法會很影響她的情緒,因為憤怒的根源還是渴望別人的認可。當她非常確信的時候,別人的話她可能只會當個笑話,因為親戚們怎麼說都是浮雲,畢竟我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考慮呢。

如果一個人完成了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有足夠的力量和自信去評價自我(如第一類人),那麼外界的各種聲音對自己的影響就會變得很小。我的自我認知、自我評價體系很穩定,別人再怎麼攻擊、質疑(如果是不合理的),任爾東南西北風,我自巋然不動,因為

我相信的,是我自己內心的判斷。

所以,當你確定自己是對的,就不必再為此困擾了。對於他人的人身攻擊、無端質疑、惡意揣測,我知道他們說的不是真實的,我也不需要通過他們的肯定來獲得自尊,因此大可不必為此影響自己的情緒,更不必因此懷疑自己的價值和某件事的意義。

美國有一位比較胖的女主持人,她在被聽眾攻擊了外貌之後說了一句話,我特別贊同。她說:Don’t let your value be defined by the bully. (不要讓惡人定義你的價值。)

鹿sama說:“所以我憤怒的根源其實不在於別人對你我的評價,而在於自我同一性還沒穩定,還需要別人的認可?”

我說:“是的。”

鹿sama說:“聽你這麼一說,我好像突然就沒那麼生氣噴子的話了!

但是我以前經常用你的號去懟噴子,懟不過的時候還叫你幫忙,別人會不會覺得是你這個心理學家好小氣啊……”

我說:“你看你又來了,你看我像是會在乎他們怎麼想的樣子嗎?”

鹿sama說:“既然你這麼不在乎,那為什麼又要幫著我懟呢?”

我說:“因為你在乎啊,又罵不過,所以我要給你提供社會支持啊。畢竟我只是不在乎他們,又不是罵不過,我九龍塘罵街小王子不是浪得虛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