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師,對家長的不滿會轉嫁到孩子身上嗎?

郜素清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是在拷問人性。

教師這份職業比較特殊,但是作為教師的人也是普通人,人性的弱點他們也都會存在,如果因為人性普遍的弱點就抹殺老師的優點,只能說明家長不夠理性。

這個問題家長可以放在自身去體驗一下:如果你和你朋友發生矛盾,你對他的孩子還會一如既往嗎?

作為一名教師,因為對家長的不滿,一時將不滿轉嫁到孩子身上,雖然不妥,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果老師一直無法釋懷,一直對孩子不公,這位老師未免過於狹隘,我相信這樣的老師應該是極少數。不管家長承不承認,老師與孩子之間的長期相處,肯定會產生情感。

多數老師會在冷靜下來之後,主動調整自己的情緒狀態,儘量讓孩子感受到老師的一視同仁。

也有一些情況可能會讓老師疏遠你的孩子:

比如護短的家長。遇到矛盾全部把問題指向別人,甚至指責謾罵別的家長和孩子。

比如無理取鬧的家長。不講理的家長我相信所有的老師都會排斥,他的孩子肯定要被連累。

比如不尊重別人的家長。如果你對老師連基本的尊重都沒有,甚至對老師吆三喝四,這樣的父母養出的孩子,很容易讓老師懷疑孩子是否是父母的翻版。


比如喜歡投訴上告的家長。有的家長遇到問題不向老師反應,直接上告給老師施壓。

比如虛偽的家長。這種家長對老師過於客氣,但是凡事依賴老師,自己對孩子教育卻一點不上心,對待老師都是敷衍了事。


但是,一位凡事懂得換位思考的家長不會擔心老師將不滿轉嫁到孩子身上,他們也不會用社會負面消息評價老師。如果他們發現自己讓老師不滿,他們也會鼓勵孩子用自身能力去再次獲得老師發自內心的欣賞。


媽咪老師


從要求上講,路歸路橋歸橋,學生應該一視同仁受到公平對待,不能成為受其他因素影響的發洩對象。但在實踐中,個別老師並沒有做到這一點,給學生成長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反過頭來對老師本人往往也沒有什麼好處。



一個朋友講過他小時候的故事。那時,他正讀小學四年級。班主任老師與他父親有矛盾,他在學校就經常受到班主任的奚落。他說,他父親是個村幹部,比較講原則,班主任幾次三番找他父親,要求幫忙多批一塊宅基地,由於不符合相關規定,始終被他父親拒絕。班主任為此心裡很不痛快,雖然明裡裝做沒事,但暗地裡總是藉口為難他。在課堂上,冷不丁指桑罵槐挖苦他一下,他的作業也不用心批改。



小孩子年齡小,剛開始,還感覺不到。慢慢的,班上的小夥伴也覺得老師不喜歡他,都不怎麼跟他一起玩。他也覺得很難受、很孤獨。有時他跟他父親說,他父親還批評他不聽老師的話。到後來,他發展到不愛上學,經常逃學。他父親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得已,只得把他轉學到鄰村小學,他的情緒直到半年才恢復過來,為此他還留了一級。也正是這件事,這名老師的問題也被傳開了,聽說他還受到批評。最後,這名老師幹了一段時間,也覺得鄉里鄉親很難為情,只得辭職去打工。



老師要有老師的胸懷,老師要有老師的境界,要用愛心呵護包容每一個孩子。老師與大人間有恩怨糾葛,是大大的事,牽怒於孩子是違反師德的,也是有教訓的,必須引以為戒。


摩心譽處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

教師,之所以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就是指廣大教師能從人格、道德、學問、氣魄等方面率先垂範,作出表率。

愛屋及烏,厭父及子?

尋常百姓常有個通病:凡是自己喜歡的人、事,則這人、事背後的所有鏈接及關係也無一不喜!同理,凡是他(她)們厭惡的東西,則定會“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但是,作為一個教書匠,斷不可有此鼠肚雞腸!須知,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直接影響、關乎著孩子們的身心健康……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花朵似的孩子們的未來,有賴教師們的培栽。教師豈可因了對家長的不滿而遷怒於孩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是教師應有的胸懷……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人希冀君子三立——立功,立德,立言。作為謙謙君子的教師,理應有此人生極致。只有有了優良的德操,教師才能仰無愧於天建功立業、俯無愧於地安身立命……

師被萬世,教澤千秋。

既然投身於百年樹人的千秋萬世偉業,教師豈可為了一時、一人、一室的不滿而一爭短長、波及無辜、廢食因噎?!



山仁水樂


不可否認,少數老師往往會耿耿於懷,像心裡有道無形的坎,短時總過不去。

如果真是學生有錯在先,並且家長也有錯,大多數老師當時心中一定多少有點氣憤,事後如果學生能認識到自己的不對,並及時改正,老師一定不會記掛,更不會轉嫁到孩子身上。

如果本身就是學生不對,家長還故意找茬,換誰都難以接受,把對家長的不滿轉嫁到學生身上不一定,但一般不可能對學生有好感,尤其是問題學生。

如此說來,我認為:真正的主動權應該在學生本人身上,跟老師關係不大。故除非是問題學生,否則真正厲害的老師,還會更親近學生。

曾經因學校跳遠的沙坑需要沙,是公事,學生到河裡挖了一點沙,被附近的村民繳了學生勞動工具,其中就有許多學生家長。

這種不滿不可能轉嫁到孩子身上吧?於是做學生的工作,回去跟各處家長或其它親人講,要理解學校、支持學校。最後把問題圓滿解決。

還有90年代上山砍柴,也有類似的事,最終通過學生做通家長的工作,爭取理解。

老師是特殊群體,必須有職業道德,社會上的人能做的事,老師不一定能做!但老師也是凡人,不是神,不能把凡人做不到的事強加到老師頭上,更不能道德綁架!個人倒是常把對學生的不滿轉嫁到家長身上:總會怨家長沒從小沒管好自己的子女,把不受學習,一身毛病的孩子交到老師手上,一個班幾十人人,叫老師們情何以堪?

合格的、有定力的教師,一般都不會把對家長的不滿轉嫁到孩子身上的。轉移到學生身上也沒有用,只會徒增煩惱,也有悖師德。


種金易


我是肥仔老師!我來回答。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而我想說的是:“人非草木,孰能活得象一座天平”。


現在的有些家長,還真的有些讓人難以理解。自己在孩子教育上不負責任不說,還將護犢子之情發揮到最高境界。孩子優秀是因為我的基因好,很自然的事情。孩子不對,是因為孩子還小,不懂事,那自然就是情有可原的事,你老師必須給我擔待點,慢慢教。如果老師有時請到這些家長,也真是一件挺無奈的事情。老師說事的時候,家長就一直在為孩子找藉口,目的就是少攤點責任。如果成功了,似乎就佔了大便宜,但實際上就在把孩子往火坑裡推。



老師如果遇到蠻不講理的家長,那麼對家長不滿是肯定的,也避免不了。進而上升到對孩子有些看法,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但老師們必須注意,我們不能因為家長的原因對孩子有些看法,然後對孩子有過激的行為,例如諷刺,辱罵,孤立等。作為老師,必須要有一定的肚量,而且要比常人更有肚量。罪不及孩子,這些道理常人也會懂,而作為老師對於這些道理的理解更加要深入到骨髓裡。


而家長們也要注意。老師不會因為紀律的問題隨意請家長的。現在的社會競爭激烈,家長們也是挺忙的。如果我們老師是因為紀律的問題請家長,那麼便是以我們老師現在所掌握的手段,對你的孩子的違紀行為有點束手無策了。家長來到學校,要儘量配合一下老師,免得老師難做。而且對於家長來說也是有好處的,因為把孩子教育好,是你家長一輩子獲益的事情。

我是肥仔老師!期待你的認可和關注。教育領域創作者關注必回,共同探討教育問題。


肥仔老師談教育


做為一個真正的老師,是不會長時間的把不滿遷怒到學生身上的。

前幾天,我們班有個學生,在我上課的時候寫其它作業,我一說他,氣兇兇地站起來摔門離開教室。被其它老師叫到辦公室,我下課給他家長打電話,打了兩次都沒來,可又不敢讓學生私自回家,萬一出什麼事,責任無法承擔。連著兩天,我都沒理他,連正眼也不看他,而且批評其它學生時,總能把他連上。

過了兩天星期天到校後,他家長仍然沒來,這時我的火氣也消的差不多了,學生又給我做了保證,事兒也就算完了。現在我上課時他學習非常用心,我的目的已達到,也不再對他家長沒到校進行追究,師生關係更和諧,多好。

其實,家長是家長,學生是學生,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學生,沒必要因生家長的氣而遷怒學生。跟學生家長鬧僵,再和學生鬧僵,他如果在課堂上處處和你作對,你也沒辦法開除他,只會讓自己更鬱悶。為了讓自己心情舒暢,身體健康,還是少生閒氣,相看兩不厭的好。


教壇雜談


會,這樣做的太多。一點都不稀奇。比方自己工作有問題,家長不接受,上級不支持,她都固執地堅持自己的錯誤——根子硬!

“……各位家長,請你根據自己的情況,給孩子訂適合自己的讀物……”——這是學校讓家長給自己的孩子訂課外讀物的訂單上的話。

鄰居家的孩子讀小學二年級的時候訂三年級第一學期的讀物。鄰居曾是小學教師,認為有些東西沒有用,就沒給孩子訂。結果老師不高興了:不但讓孩子自己去把訂單交給學校(這類事都是以班為單位統一收齊交給學校的),還當著其他小朋友的面批評孩子——“你家缺錢嗎?”以致小朋友課間圍著孩子問“你家缺錢嗎”、“你家缺錢嗎”……搞得孩子很難堪。

(說句題外話,有錢就得有用的買,沒用的東西也買嗎?畢竟普通百姓不是那麼有錢吧!)

讀三年級的時候,老師讓訂課外讀物。訂單上標的有《當代小學生》和《小學生文摘》,鄰居就給孩子訂了《小學生文摘》。這樣做的好處是我們看完了自己的,再跟小朋友換著看,等於訂了一份可以看兩份,很合適。結果老師不容許——理由是隻能訂老師圈定的,訂別的不行!於是鄰居與校長(電話)聯繫,校長說是可以,願意訂什麼就訂什麼,不想訂的可以不訂,沒關係。最後鄰居沒出面,請校長與老師“協調”,按訂單訂了。

(失控的權力是脫韁之野馬。一個教師應該是沒權利的,有的只是為學生服務的義務。校長說的話,其實也是縣局的要求——如此膽大的、能自以為是的,但願是僅此一位吧!)

事情雖然過去了,但並沒完——“玻璃小鞋”穿不完了……

(明明自己錯了,還對對家長的不滿——正確對待自己者,是多是少,我沒做過統計。諸位統計過否?)

後來聽說,這位老師家人是政府幹部(鄉科級)。

“行對行,無處藏”,有徳無德,孰對孰錯,一目瞭然。各位師友,您說是不是?


路邊青青無名草


對於誠邀,深表感謝🙏。

對於這個問題,相信不同的老師,在(起初)處理這個問題上,還是稍微有所差異的。

有的老師(當然是個別),因為學生某些(或某個)方面表現不好,在與其家長打電話或讓其家長來學校時,時不時的就把學生的一些這不好、那不好,說上那麼一大堆,這時難免也會不自覺的把個人的一些情緒強加在裡面。這種現象,絕對是少數,當然也是少有的一種狀況。面對這種情況,確實是因為該生表現的不怎麼樣,而又拿該生沒有辦法,從而難以抑制的一種內心流露。相信當過老師的最初都有過這樣的體會或做法。當然,作為老師,其動機絕對是好的,也沒有什麼惡意,更談不上什麼不良動機。純粹是對這樣的學生有時就是因為“恨鐵不成鋼”,而又百般無奈的一種情緒表達。也望各位能夠寬宏,能夠諒解。畢竟老師這一行業,不同於其它,既要教好書,又要育好人,需要家長、老師共同擔負起教育孩子的重任,這一點責無旁貸。

但隨著老師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反思,不斷的總結,工作經驗的不斷積累,對於再處理這樣的問題,也就變的越來越有辦法,越來越有經驗。

一點個人看法,不當不妥,敬請多多諒解。


促成教育


這種現象一般是不會發生的,但也不排除有個別的老師會這樣去做。

首先我們要分析一下老師對學生家長的不滿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如果是因工作原因引起老師對家長的不滿,比如說,學生的家長不配合老師的要求,如,對老師的約見和在老師反映學生的情況時家長不予理會。等等這些工作原因有時會導致老師對學生家長的不滿,但老師一般不會將對家長的不滿轉嫁到學生身上。

另一種就是老師因自身的利益、要求沒有得到家長的滿足,這樣的老師不僅會對學生的家長產生不滿,而且也會對家長的孩子,也就是他(她)的學生產生不滿,因為老師的自身利益和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比如說,私下的補課費用,以及想利用孩子家長為其辦某些事情的需求,因為這一切都是老師的需要和要求未得到滿足,從而導致老師將怨氣轉嫁到學生身上。對於這樣的老師,我們就不能稱他(她)為老師,只至於稱他(她)為什麼?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恰當的稱謂,不好定性。我們只能說,這樣的老師不是太好……

教師是一個非常崇高的職業,老師只要在工作中做到盡心盡責了,都是會受到學生家長的尊敬和學生的愛戴。但也不排除極個別的老師為了自身的利益和目的,不擇手段的損害學生和學生家長的利益來滿足其個人的私慾。那麼對於這一類老師,我們不僅不想稱他(她)為老師。說句實話,我們從內心裡很希望他(她)能儘快的離開教師隊伍,不要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孩子到學校是學知識的,家長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好好學習已經是精疲力盡了。而在教師隊伍中總有極個別的老師違背了做教師的最低底線,將他(她)的學生成為他(她)的掙錢工具。這一現象已經延續了許多年,有關部門整來改去也未能將這一現象斬草除根。

所以我們說,做家長的要學會對你孩子的老師說“不”。要學會對你孩子老師提出的無理要求給予明確的拒絕,以維護你和你孩子的合法權益。




用戶水大魚大


在信息不對等的情況下,任何一種社會關係,都會演變成為零和博弈!現在家長與老師的關係正處於更加複雜的零和博弈的關係中!老師在學校如何對待孩子,家長無法知曉,更加無法掌控。老師是否全心全意的教授知識,是否能公正對待孩子,作為家長只能從整體上採取表面信任。而老師在這種博弈關係則佔據主動性,只要略施手段,就可以隔絕學校到家長的信息傳遞。再得不到必要信息時,家長只能抬高自己對孩子的各項投入。參加各種補習班,只要老師說話,可以買所有的物品。更加關鍵的是,在這場博弈中,並不是單對單的博弈。而是,老師和家長,家長和家長,學生和家長,學生和學生,學生和老師,還有老師之間的博弈,還有學校。這是一場角色複雜,各種關係交織在一起的博弈。而博弈結果的表現形式,對於各方來說,卻是單一的。也就是學生的成績。如此一來,無論老師是不是真的會因為家長的態度而報復學生,家長都不會相信。而對於老師來說,是否採取報復行為,已經無關緊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