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央行開發一款純以社交和支付為主的第二個微信軟件,用戶會超過微信嗎?

雲南說


首先社交就是社交,支付就是支付。支付寶沒有靠社交現在支付排名依然第一,但是支付寶靠著支付寶和淘寶、天貓等巨大的流量產品依然沒有做出強大的社交軟件,但是微信靠著社交確把微信支付送上了支付第二把交椅,可見社交會促使支付發展,但支付很難促進社交發展。

OK,既然支付和社交的邏輯關係搞明白了,那麼我們就可以比較容易回答這個問題了。央媽雖然坐擁13億用戶量和巨大的流量優勢,但是依然沒有條件靠“金融”工具做出一個成功的“社交”產品。而且我們分析一下央媽的流量。其實央媽是個“金融”工廠,專業生產“貨幣”,但是其流量都是來源於其“代理商”——銀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誰離用戶近,誰就有比較大的話語權,銀行顯然比央媽更有流量優勢,讓銀行把流量直接倒給央媽,如果只從市場競爭角度來說,銀行絕沒自廢武功的動力。從組織關係來說,央媽並非各大銀行的主要出資人,沒有直接行政關係,原則上央媽沒有管理銀行的權利,所以也斷了行政搶劫流量的基礎。所以,不管是市場上,還是組織上,央媽都沒有獲得流量來源的條件。

綜上所述

1、已經有失敗的從支付走向社交的先例

2、央媽從條件上來說,並沒有支付寶好,所以更不存在做好社交的條件

3、微信本身社交併不盈利,央媽放著支付手續費和銀行利率上交已經足夠賺錢,實在想不出他砸錢做個社交的核心動力。


祖國的蝸牛


我覺得這個可能性不大

第一。因為微信已經構建好了一個非常完整的生態體系,其有公眾號,小程序,訂閱號,企業號等附屬品,而且微信支付,九宮格渠道,入住打車,外賣,購物,可以說已經涵蓋了用戶的衣食住行,大家就生活在微信的體系中

第二,微信有6個億的用戶為基石,已經成為了國內第一大流量app。有了用戶才有流量,而這個用戶不是說一天兩天,一年兩年就能積累的,可以說騰訊的用戶支撐著騰訊的整個產品系,沒有qq的犧牲換不來騰訊的遊戲,換不來微信。沒有遊戲,沒有微信騰訊就沒錢搞投資,也不會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

第三,微信這個獨角獸已經不單單是一個社交軟件或者支付軟件了,它已經成為社會的基礎組件了,目前微信已經有公眾號,訂閱號,企業號,小程序等衍生品,已經有非常多的企業,app,網站,要依賴於微信來登錄,來掃碼,來獲取諮詢,微信不再是單純的社交,支付工具了。

綜合來說,不是說國家或者zf出一款app就能取代現有的產品,一款好的產品必定要經過社會用戶的考驗,要被用戶挑三揀四,還要拼命的拉新,留存,更新迭代。所以說要取代微信不一定是靠背景,是要抓住用戶的痛點,吸引用戶。但是現在微信好像對新產品不太友好,所以但凡威脅到騰訊利息的產品,必定會被壓制。所以,難,很難





夢創匯


個人覺得,這個問題迴歸於本質:社交和支付,用戶都是看操作和使用上的便利,以及“能都得到什麼”。你舉了微信為例,微信已經在生活和工作上佔據了我們很大一部分,要脫離出來,以更新迭代來看,除非新的軟件比它更好用,比微信給予我們的社交層面也好,支付層面也好,所得到的更多。


而不在於開發的主體是央行還是誰,是市場巨頭還是市場新生。不排除巨頭有更強的研發能力和資本支持,但用戶和市場還是重結果。


雲立方裝修管理軟件


個人覺得可能不會。


bmj125


銀聯的雲閃付就是一個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