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毕说事儿2月阅读杂感: “微存在”,也要到未来去

1、2019年最大的趋势,是所有技术和各行各业继续深度融合,商业消费继续泛化,物质与精神不同层次消费者在特定时间、特定场景形成特定消费——唯一不变的是人人都想过上更好生活的“生活教”愿望。所以,网络结合行业、智能物联网、智能云建设,和各行各业的智能解决案,将成为2019年的内驱力量。

老毕说事儿2月阅读杂感: “微存在”,也要到未来去

2、奈斯比特在《掌控大趋势》一本书中说到萧伯纳的名言:改变世界的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寻找梦想中的乐园,当他们找不到时,他们就亲手创造了。这种创造力正在周边发生,所以我们必须都勇敢走到未来去。因为别人创造的未来,是来收割我们的,会听到自己碾压粉碎的声音;只有自己走过去,才能落稳脚跟,有一席之地。而把握趋势需要准确和完整的信息,需要我们从负面的网络环境中逃离出来,重新思考和判断。认知力、思考力与想象力才是决定格局的东西。

3、未来的媒体机构都得去做生态。首先是一个生态媒体,从核心到辐射到结网。之后是生态收入,形成价值联网的服务。然后是生态的品牌,自己拥有的,能够自我融合赋能,不再唯一。未来的城市也是生态的,是多核的,我们必须要把城市建造成一个多细胞的生态物质。整个城市打造一个概念,你会发现极度的旱涝不均,堵的堵死,冷的冰凉,独具特色的差异化之后的生态聚合(是不是有点绕口),在哪里?我们不能指望大一统的解决方案,生态管理是对传统层级管理的颠覆。

4、李|锐老去世了,留下了四个词语:每个人都会被四个关键词所决定——时代、知识、思想能力、个人品德。我们不该忽略思想能力这四个字,正是这四个字构建了我们存在人世间的认知格局和前行路远;我们同样不该忽略个人品德这四个字,正是这四个字构建了一个人存在人世间的定海神针。后二者,人性太容易妥协。

5、人世间并没有秘而不宣的悄悄话,凡是你对人言说“关着门”说的话,一定都有机会打开门,闯入隔壁的房间。所以只有两个选择:说,或不说,并没有偷偷的说这样一个选项。

老毕说事儿2月阅读杂感: “微存在”,也要到未来去

6、好像是马云讲的吧,管理有3个维度:道家、儒家、法家——都选择字面狭隘地理解。高层是道家,选择做正确的事儿;中层是儒家,选择有温度有智慧地正确做事;基层是法家,把事情做正确。所以他说企业管理需要战术组合:带队伍、做导演、管执行、要结果。延伸想一想,这个过程最怕的是完全颠倒了过来:高层都作儒家,选取的却是负向解释那部分,做老好人不担责任不虑长远;中层都做法家,人情文化公道等都丢掉;基层都成为“道”家,个个会坐而论道不愿动手,说得头头是道,方向变成千万条,就是不能上路。

7、上周过了个情人节,引发出浪漫这个词汇到底如何注解。什么是浪漫?是张爱玲那种真诚付出的苦情,还是丘吉尔在澡池里端着红酒的滋味?鲜花与红酒的浪漫,是表层与形式的浪漫;对于理想梦想的顽固坚守,同样是一种浪漫(或许就是所谓的 “革命浪漫主义”?)悲观的现实面前,从容淡定的走着,走着,内心中的真诚,坚定,善良,才是不足与外人道的大浪漫。

老毕说事儿2月阅读杂感: “微存在”,也要到未来去

8、小猪佩奇的品宣故事走红,对做传统媒体与广告营销的人,应该有很大的震动。广告营销面临的困境是:从打扰式的广告,到打动式的广告,转变过渡乏力。所以《故事经济学》这本书还是值得营销人员认真研读的。广告营销面临着三大问题——一是故事化,将生活中的内容与数据信息转化为故事;二是故事性,用触动人心与律动外部环境的创意形成共情共振;三是故事经济,是以故事为核心并驱动财务回报的商业行为。刷屏是一种综合能力,固然有机遇的因素,但背后需要有捕获大量偶然因子的看不见的手。

老毕说事儿2月阅读杂感: “微存在”,也要到未来去

9、渠道很多,意义不够。春节假后上了很多平台,开通了一些小视频类的号,试着玩了玩,但很快发现陷入了微博、微信走过的困境——有价值的东西,有意义的东西,实在太少。生活需要有趣,需要娱乐精神,但长时间看,每个人都需要萃取意义,否则浮萍的漂浮感会让人窒息。对于大平台,我们即便生产再多零碎的东西,塞进去,仍然是无意义的,只能成为他人的背景,反而加剧了自我的空虚。网络大平台,借助每一个人的力量构建了一个庞大故事,但是在这个平台之外的个体是“微存在”,你很难给自己建构一个能够持续升级、令人不会懈怠的意义。我们不应该像黑傻子掰玉米一样,掰一穗扔掉一穗,我们得学会在最初的游戏之后,寻找一种意义的建构。由此观之,一些为了自己平台切断和其他平台关联,不允许借路走的思路还是狭隘的,相对来说,今日头条的生态构建还算是走在前面的,可以让你实现图片文字视频音频微博等多种需求,拉长平台上的使用时间,交叉互动。尽管我们依然不满意、要警惕,但起码看到了一种丰富生态建构意义的有效思路。

老毕说事儿2月阅读杂感: “微存在”,也要到未来去

10、阿来的《云中记》让人感触颇深:一名资深作家,对于大地震的敬畏叙事,绽放了文学的力量。对于人与土地告别的苦痛,有着深切的理解。大自然的慢与稳,和人的浮与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敬畏心,厚重的情感,让震后多少人的文字,显得轻浮。

11、再读经典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依然是不舒服的阅读感。粗口与粗鄙、不上进的问题青年。但反过来看,他遇到的则是平庸糟糕的一群人,走马灯式的流转,享受着木马式的快乐。这个故事表现了迷茫的少年如何抵抗庸俗,世界的虚伪,令人作呕,而我们已经适应的很好了。这是成人世界自我警醒的桃花源。守望着一群孩子在麦田里自由玩耍的悬崖底线,让自由与童真的热土精神在场,难能可贵。当我们厌倦了这样不听话的孩子,却不再厌倦无趣的自己,才是最可怕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