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債券承銷“價格戰”領首張罰單 行業同質化嚴重

廣發證券以低於成本價參與公司債項目招標,收到廣東證監局開出的首張券商“價格戰”罰單。

4月22日,廣東證監局對廣發證券採取責令改正的行政監管措施,劍指近期債券承銷低價競爭行為。這引發業內關於同質化競爭的深思。

“市場化競爭是好事,不過,惡性價格競爭顯然不利於行業健康發展。”某券商投行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這或許也是行業分化過程中經歷的陣痛。”

價格戰由來已久

據瞭解,上述罰單還要從某大型央企百億公司債承銷招標,有券商報出承銷費1萬元(費率百萬分之一)說起,超低價承攬的行為明顯不符合行業執業規範和監管規則。

4月11日,上述央企宣佈臨時取消此次招標發行,債券承銷項目也暫時擱淺。有消息透露,招標取消的原因可能為同業舉報,以致被監管層叫停。

一位接近監管的人士表示,證券業協會迅速約談了項目相關承銷機構,包括廣發證券和中信建投,最終廣發證券收到一紙罰單。

實際上,券商價格戰由來已久,為了搶市場、拉客戶,早已不計成本。

之前,甚至有承銷機構開出千萬分之一的費率,所收承銷費都不夠支付承銷材料費用。除債券承銷外,其他業務也遭遇低價競爭。

以IPO保薦承銷為例,在上海農商銀行A股IPO保薦承銷項目中,中信證券、國泰君安、海通證券三家券商中標,給出保薦承銷“地板價”。其中,海通證券保薦費5萬元,承銷費率為0.05%。

券商佣金價格戰更是“只有更低沒有最低”,有的券商為了招攬大客戶更是推出了“零佣金”政策。

監管風向已變

關於此次監管開出首張券商“價格戰”罰單,此前便有消息傳出,公司債券執業評價體系已在醞釀。

行業人士指出,此次罰單的開出,基本可視為監管風向改變的重要標誌,同時也意味著完善債券業務的分類評價可能將出臺。

據瞭解,中國證券業協會日前向券商下發《證券公司公司債券業務執業能力評價辦法(徵求意見稿)》及起草說明。相關條款顯示,評價指標相對弱化券商的公司債承銷規模,更注重券商的合規展業能力。

自《公司債券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發佈實施以來,公司債券市場發展迅速。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23日,不到4個月時間,個別券商公司債承銷額已突破千億規模。其中,中信建投年內公司債總承銷金額高達2377.67億元,市場份額佔比12.62%,公司債承銷數量達314只,同樣在業內遙遙領先。緊隨其後的分別為中信證券(1639.66億元)、國泰君安(1055.02億元)、平安證券(918.11億元)、海通證券(913.57億元)。

行業同質化嚴重

顯然,包括債券承銷、IPO保薦承銷、經紀業務等早已是“一片紅海”,券商以低價競爭實為無奈之舉。這也引發從業人員對於行業同質化競爭的深思與擔憂。

有分析人士認為,一方面行業同質化現象嚴重,另一方面行業“靠天吃飯”的現狀並未能實質改變,作為賣方,總體地位比較被動。

有券商專業人士指出,未來不可能所有的券商都有飯吃,差異化、特色化將成為絕大多數券商的必然選擇,中小券商想要彎道超車的可能性變得微乎其微。

“在我看來,行業目前面臨的難題很多,比較明顯的便是同質化和資本實力不足。”北京某大型券商非銀分析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坦言,“目前多數大型券商都找到了差異化發展道路,之後需要做的就是落實相關差異化路徑;而絕大部分中小券商,仍然面臨需儘快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的難題。”

據其介紹,龍頭券商的差異化發展多數有了明確的主攻方向:中信證券全面開花,國泰君安大力發展FICC(固定收益、外匯及大宗商品業務),海通證券開闢香港市場業務,華泰證券在財富管理和併購重組方面優勢顯著,廣發證券大資管業務發展如火如荼,中信建投則在投行債券承銷方面獨佔鰲頭,中金公司更是在多方面進行差異化佈局……

本文源自國際金融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