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大火過後,

6位《紐約時報》的作者撰文回憶了這座

始終如一、但又不斷變化的大教堂

當新聞熱潮過後

我們又該如何描寫、看待這座巴黎的地標?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時隔近 30 年,這些場景仍讓我尷尬不已:那年在巴黎聖母院的陰影下,我大聲彈唱著 Bob Dylan 和 Neil Young 的歌曲,地上敞開的吉他盒子等待著路人的捐款。我唱得難聽極了,可以說是噪音汙染。至少從 1977 年 Bob Marley 發行專輯《Exodus》以來,這種噪音就降低了歐洲各大城市市區人民的生活質量。可在那時,只要能用地道的美音歌唱,你就可以在巴黎大賺一筆。於是日復一日,我每晚都守在聖母院前庭一角,翻來覆去地彈唱我在大學裡學會的 8 首歌曲,也得到了一筆不菲的收入。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遠眺巴黎聖母院。@frenchmoments.eu

如果你也像我當年一樣剛到巴黎,那聖母院就是你的旅途終點。它是北極星,是萬象中樞,你可以以它為起點試著觸碰這座城市。確實,聖母院是中心之心。它從巴黎歷史發源地西岱島(Île de la Cité)拔地而起,俯視整個巴黎街區,就連埃菲爾鐵塔在它面前也略遜一籌。說真的,我還能去哪兒呢?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從藝術橋上看西岱島的全貌。@wikipedia

據說,大教堂入口處數百個人像的原型有醉鬼也有流浪漢。“所以,”作家盧克·桑特(Luc Sante)在《另一座巴黎》(The Other Paris)中指出,“下層民眾的身影保留在了這座城市最古老、最莊嚴、最神聖的建築裡。”這個想法給了我一些寬慰。回想起每晚收工後,我總會去岸邊碼頭一醉方休,與我同行的往往是同樣五音不全的街頭藝人,桑特的話也讓我感到稍許心安了。我見過下層民眾,我們自己就是下層民眾。

後來,我不再到巴黎聖母院門前賣藝了,而是去了別的地方。漸漸地,西岱島在我眼中成了一個平淡無奇的地方,是我往來左右兩岸時路過的風景。我沿著西岱路(Rue de la Cité)疾行,匆匆瞥一眼巴黎聖母院佈滿了滴水獸的塔樓,卻對它們背後代表的精神力量渾然不覺。想當年無數工匠用了一個多世紀才精心雕刻成了這些石像,最後卻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它見證了古人的虔誠,而用歷史學家威廉·曼徹斯特(William Manchester)的話來說,它也證明了“中世紀人完全沒有自我”。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入口處的雕像。@kevmrc

如果我也不那麼愛慕虛榮就好了。和無數巴黎僑民一樣,我把自己想象成浪漫故事中的反派英雄,大教堂只是美麗的故事背景。在巴黎街頭狂歡時,我心下也有了比較,不久我就喜歡上了聖敘爾比斯教堂(St.-Sulpice)、聖斯德望堂(St.-Étienne-du-Mont)這樣更私密的地方。哪怕巴黎聖母院再宏偉、再壯麗,它也只適合初來乍到的新手。

也許到現在它也是新手的試驗場,但我上一次去西岱島時,那裡已經沒有了街頭藝人。人們在教堂門口放置了花盆和圍欄,似乎是為了引導遊客排隊進入前庭,同時阻止那種多年前讓我的吉他盒裡堆滿了法郎的賣藝行為。不過在巴黎聖母院後院所在的三角形公園法蘭西島廣場(Square de l’Île de France)裡,我倒是看見幾個 20 來歲形跡可疑的青年正輪流喝著一瓶飲料。眼前的景象讓我感到欣慰:傻傻的年輕人永遠會被這裡吸引,巴黎聖母院也像一座不倒的花崗岩山頭,永遠向他們敞開胸懷。奇怪的是,如此永恆的存在轉眼就會付之一炬。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主體立面的眾多精美雕塑。@kevmrc

David McAninch

《芝加哥雜誌》專題編輯,並著有《鴨子季節:在法國最後一處勝地加斯科尼的吃喝奇遇》一書,並曾為《紐約時報》撰寫過步行丈量”小巴黎“區域的專題故事。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它似乎永遠聳立在巴黎街頭,既是一座教堂,也是一座城堡。它俯視著整座小島,令人賞心悅目。想起它的時候,我就會想起巴黎的複雜多元:既有旅遊勝地,也有神聖的教堂、維克多·雨果以及迪士尼卡通漫畫。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的舊明信片。@thegraphicsfairy

即便身為遊客時,我和妻子有時也會去一家帶壁爐的小餐館用餐,從那兒我們可以看見巴黎聖母院、我們的巴黎聖母。有一天晚上,我們坐上了塞納河上的平底遊船,經過宏偉的大教堂時,閃亮的塔尖氣勢恢宏。

有幾次,我們在古老的銀塔餐廳(La Tour d’Argent)用餐。這家餐廳幾經沉浮,其招牌菜“血鴨”每一份都有獨一無二的編號,不過餐廳更可貴之處在於它面朝巴黎聖母院的座位。遠遠望去,大教堂熠熠生輝,只有巴黎才能像這樣點亮自己的歷史建築,讓人既感到親切又驚歎不已。

在塞納河畔散步、去花店給貓買貓草時,巴黎聖母院總是矗立在那兒。不過在上班路上、約會途中等需要趕路的時候,巴黎聖母院附近的人群又實在惹人討厭,我們也很少會抬頭欣賞美麗的鐘樓和塔尖。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法國著名印象派畫家Maximilien Luce於1900年創作的《巴黎聖母院》。現藏於巴黎奧賽美術館。@museed'orasy

當然,我難得也會走進教堂,擠在遊客中間感受神聖的氣息、欣賞華麗的玫瑰花窗、琢磨廣闊的空間、一睹被認為是耶穌曾在十字架上佩戴的荊棘冠冕。甚至有一次,我還點了一支蠟燭,為我過世的父母和姐妹祈禱。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的南玫瑰花窗。@notredamedeparis.fr

我們在巴黎定居時,巴黎聖母院是平凡生活的背景。它坐落在巴黎警察局對面(後者也是一棟宏偉的建築),我們經常會帶著成沓的文件去警局申領居留證。有了居留證,美國人才能在巴黎生活和工作。要讓自己在百般無聊的簽證官眼中顯得十全十美,這種經歷從來都不怎麼愉快。好在我妻子特別擅長哄他們開心,她往往能發現警官身旁寵物的照片,然後評論一番。

即使下著雨,走出世俗世界看到對面的巴黎聖母院,這種感覺也令人振奮不已。大教堂代表著另一個巴黎,一個更令人心動的巴黎。

Steven Erlanger

《紐約時報》駐歐洲首席外交記者。曾去到120餘個國家進行過採訪。1987年9月加入《泰晤士報》。並曾於2002年和2017年獲得普利策獎。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有鑑於你的居住地和你的信仰,教堂可以成為生活的一面鏡子。這些神聖的場所意味著永恆的寧靜,當你身心受創、不知所措或是傷心難過的時候,這裡能讓你恢復生機,找回自我。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在塞納河左岸欣賞巴黎聖母院。@lonelyplanet

巴黎左岸拉丁區 Quai de la Tournelle 碼頭邊的塞納河畔有一張堅硬的長木凳,坐在這裡你能清楚地望見巴黎聖母院的背面。這也是我最喜歡的角度,因為在我定居巴黎的 33 年裡,這些輕盈的扶壁拱架總能讓我重新鼓起勇氣。每當我感到困惑悲傷,我都會回到這裡。沿著石階走向深綠色的塞納河,清新的空氣讓我想起法國的美麗和豐饒,但更重要的是,在河岸對面大教堂的美好與歷史面前,我的煩惱就顯得不值一提了。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19世紀法國畫家C.T Guillermot 所繪的Quai de la Tournelle 碼頭。@magnoliabox.com

我上一次細細觀察巴黎聖母院是在一個寒冷陰雨的早晨。去年冬天,我乘坐幾乎空無一人的地鐵前往巴黎警察局拿我的十年期居住證,這也是我的第三張居住證。抬眼眺望對面的兩座哥特式塔樓,我想起了自己第一次踏足巴黎的情形。那是 8 月一個炎熱的下午,15 歲的我跟隨家人第一次來到巴黎。這座城市用感官享受逗引著我,當時的我無法完全理解,誘人的樂趣因而也與我無緣。

與母親和幾個兄弟在歐洲旅行了一個月之後,我對教堂已經提不起什麼興趣。我看夠了黑乎乎的大幅油畫、一塊塊可怕的聖徒遺骨,還有那令人悒悒不樂的蠟燭香氣、讓人在信仰中找到希望的永恆芬芳。但在那個晴朗的日子裡,我發現這座大教堂與眾不同。與其說是信仰的力量(十幾歲的我對“信仰”知之甚淺),不如說是因為它打動了我,讓我覺得這是一個可以承載夢想的地方。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正面@Artie NG/Getty

我為巴黎而傾倒,而這座城市的心臟,巴黎聖母院,則給我帶來了希望:哪怕我來自美國康涅狄格州,總有一天,或許我也能成為巴黎人。炫目的光線透過萬花筒般的的彩色玻璃照射而下,讓我相信我的夢想可以成為現實。16 年後我從曾經居住過的倫敦出發,經過3段漫長的旅程後(先坐火車,然後乘船,再坐火車),我終於把粗花呢邊的大行李箱放在了巴黎北站的站臺上。從此,我在這裡開始了新的生活。

我住的第一套公寓位於左岸的索邦大學附近。每天步行前往協和廣場旁的辦公室上班時,巴黎聖母院總能令我耳目一新。這座大教堂融入了我的日常生活。宛如奇蹟一般,我不再是一個遊客,而成了一個新的巴黎人。

ALEXANDER LOBRANO

著名巴黎美食和旅遊作家,曾著《渴望法國與渴望巴黎》。任Saveur magazin的特約編輯,並曾為《紐約時報》撰寫過關於巴黎蒙馬特高地旅行的專題文章。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想知道巴黎聖母院的大管風琴有多震撼?你只消在教堂門外站一會兒就行。晚上,巨大的木門關上後,聖母院看起來就像一隻沉睡的巨獸。有時候晚上外出散步時,我會很幸運地聽見那座石頭建築裡飄出豐富柔和的音樂聲。

教堂裡,一位才華橫溢的音樂家獨自坐在比靠背長椅高出一截的管風琴演奏位上,按動著這臺巨大管風琴的五層琴鍵練習獨奏,利用業餘時間為下一場音樂會做準備。教堂的牆壁非常厚,但音樂旋律還是會從 7800 根管子裡傳出,飄向更廣闊的外界。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的大管風琴。

我在巴黎市中心住了好些年。在這裡我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晚飯後和我的丈夫一起散步去巴黎聖母院,沉醉在那哥特式的外觀造型、巨大的滴水獸和昏暗的玫瑰花窗前。我們一般會穿過瑪萊區,走路易-菲利普橋(Pont Louis Philippe)跨過塞納河。無論看過多少次巴黎聖母院的象牙塔聳立在聖路易島頂端的景象,我們還是會驚歎不已。

週日晚上,巴黎聖母院周圍總是擠滿了遊客、滑板手、火焰舞者和街頭音樂家。散步時一些最特別的時候,尤其是在寂靜的冬日,聖人和國王的雕像背後會突然傳出管風琴的聲音,吸引我們在教堂前院駐足。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lonelyplanet

管風琴旋律響起時置身巴黎聖母院內,感覺就像來到了另一個次元。去年夏天一場巴赫音樂會上,木頭、空氣和管道產生的高分貝似乎讓沉重的石頭地板都震了起來。巴黎聖母院寬敞的內部形成了一處很棒的隔音空間,任由音符在裡面轟鳴。管風琴本身就像一座從華麗木雕底座中生出的精緻鋼管森林,北邊玫瑰花窗透進的光線為森林籠上了一層粉藍色的光暈。

所以,週一看到可怕的大火向巴黎聖母院巨大的塔樓燒去,離大鐘和教堂的音樂中心越來越近時,我們被嚇壞了。1868 年,巴黎聖母院在建築師尤金·維歐勒·勒·杜克(Eugène Viollet-le-Duc)的主持下,進行了最後一次大規模翻修。管風琴就是在這期間安裝的。此外,維歐勒·勒·杜克還為教堂安裝了尖頂,最終這個尖頂熔化在了週一的大火之中。現在,看到巴黎聖母院許多最珍貴的寶物包括管風琴都被救了出來,大家都大大鬆了一口氣。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大火後的巴黎聖母院內部。@abcnews

但管風琴的樂聲什麼時候才會再次奏響呢?

LIZ ALDERMAN

美國記者,《紐約時報》駐巴黎歐洲商業板塊首席通訊記者,主要報道歐洲經濟和社會問題。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2001 年 9 月 11 日,我在巴黎。一天結束回到酒店房間時,我無憂無慮渾然不覺地打開電視,猝不及防地看見了屏幕上閃爍的毀滅畫面。我很難形容那一刻湧上心頭的那種不可思議的感覺。等終於弄清發生了什麼事,我還是覺得有點莫名其妙。

然後就是昨天。我發短信、看視頻、看照片,感到手臂上起了一層雞皮疙瘩。巴黎聖母院怎麼會著火?歷史怎麼會在我們眼前崩塌?我還是不明白。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火中的巴黎聖母院。@rfi

2001 年那場巴黎之旅的8年後,我搬去了巴黎生活。親朋好友來玩時,自然得帶他們去巴黎聖母院。於是,我帶著媽媽和繼父、侄子和侄女、四個我高中最好的朋友去了巴黎聖母院。我們欣賞了彩色玻璃,爬了塔樓,拍了無數的照片。每一次我都會油然生出一種自豪感,就是那種你炫耀和你其實沒什麼關係的東西時會產生的那種自豪感。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春天繁花盛開下的巴黎聖母院。@Habitually Chic

巴黎聖母院不止是個旅遊景點,它更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會騎著自助自行車一路飛馳,從聖路易島騎到巴黎左岸。我會從我位於香榭麗舍大道的辦公室屋頂看見巴黎聖母院。我會坐在街對面的咖啡館,抿上一口酒,盡情品味它的優雅。

我們都喜歡巴黎的一點:在這裡,時間似乎是靜止的。許多建築和地標被一代代保存了下來。很難想象有一天居然有什麼能改變這一切。看著火舌吞沒巴黎聖母院的屋頂和尖頂,我不禁覺得一切都是那麼脆弱。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的的老照片。@wikimedia

但隨後我看見,消防隊員在大街上拿著帆布水龍帶救火,人群蜂擁擠在橋上。我聽見人們自發唱起了歌,最後聽見有人宣佈火勢已經得到了控制。那天結束的時候,巴黎聖母院的精神依然強大。巴黎的心臟還在繼續跳動。

Amy Thomas

作家,旅行家,美食家和時裝精品店創意總監。曾為《紐約時報》撰寫旅遊文章。並著有《布魯克林戀愛》《巴黎,我的愛人》。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許多年前我去巴黎聖母院的時候,那裡的屋頂就已經不對公眾開放了。但我的導遊是巴黎首席照明工程師 François Jousse,他有一串鑰匙。他帶著我們沿不對外開放的蜿蜒石頭樓梯一路向上,來到了巴黎聖母院南側的屋頂上,向我展示他設計的全新照明系統。

我們走過了很長一段蓋著鉛的屋頂,屋頂兩側是一排近到我可以摸到的飛拱。然後我們就在那裡等著。當時和我們在一起的《紐約時報》攝影師 Ed Alcock用法語稱這是“狗與狼之間的時間”——他指的是,在日落和完全天黑這段令人沉醉的時間,你很難確切地知道你眼前看到的是什麼。

那時已經是 12 月中下旬了,寒冷灼傷了我沒帶手套的手。Jousse 來回踱步取暖,一根又一根地抽著法國小雪茄煙,估算著黑暗降臨的時刻。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燈光秀。@barco

然後,巴黎聖母院整個南側立面就像被天使的魔術棒點到一樣亮了起來,柱子、滴水獸、飛拱都沐浴在了一片明亮的白光之中。足以拿到劇場舞臺使用的巨大燈筒(燙到沒法摸)把人行道圍了起來。深綠色的箱子射出了第二組聚光燈,這些箱子和幾百年來在塞納河畔賣書的書商所使用的箱子一模一樣。第三組燈則被安裝在街對面的醫院,完成了整個燈光點綴。

Jousse 語氣鄭重地表示,巴黎聖母院“不僅僅是一座紀念碑。維克多·雨果稱它為一首巨大的石頭交響曲,說他是個人和國家的巨大成就”。

我們曾經走過的屋頂消失了。週一肆虐的大火吞沒了它。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大火後的巴黎聖母院屋頂。@leparisien

對我而言,站在巴黎聖母院屋頂的那一晚,我站在了巴黎的歷史上。在研究一本關於塞納河的書時,我瞭解到了許多有關巴黎聖母院的歷史。巴黎聖母院是塞納河中央聖路易島(古時名叫盧泰西亞島[Lutetia])的珍寶,教堂前廣場下的地窖保存著這座城市過去珍貴的遺蹟,比如公元前四世紀環繞這座島的圍牆上的石頭、金幣和銅幣,以及雙耳瓶。

古時候,巴黎聖母院甚至還有可能是個神聖的地方。一些考古學家推測,現在巴黎聖母院所在的位置,許多個世紀前可能曾有過一座供奉朱庇特的異教廟宇。

他們認為,迄今在巴黎發現的最古老的高盧羅馬紀念碑可以證明這點。那是一根5米高的石柱,由4塊刻有淺浮雕的石頭組成。這根用於向朱庇特表示敬意的石柱,是 1710 年在巴黎聖母院為巴黎大主教建造墓穴時發現的。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展覽中的迄今在巴黎發現的最古老的高盧羅馬紀念碑(Le pPilier Des Nautes de Lutece)遺蹟。@pilierdesnautes.paris

隨後,這裡又先後建起過聖斯蒂芬大教堂、梅羅文加王朝大教堂、卡洛林王朝大教堂和羅馬式大教堂。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麼巴黎聖母院似乎總有一股寧靜的精神力量,即使不信教的人也能感受到這股力量。也正因此,巴黎聖母院吸引的禮拜者和遊客甚至比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還要多。

Jousse 現在已經退休了,但他仍然被尊為巴黎的“照明之王”。巴黎聖母院修復完畢重煥生機後(過去幾個世紀內它也曾經歷過多次修復),我希望他會再一次用純白色裝點這座教堂。

Elaine Sciolino

紐約時報的特約作家,前《紐約時報》駐巴黎辦公室主管,紐約時報暢銷書《巴黎唯一的街道》作者。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紐約時報》的作者如何書寫巴黎聖母院?

翻譯 / 熊貓譯社 智竑 錢功毅

排版 / 王藝樺

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