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為何將生活過成了“渣”?

學霸往往成為“別人家的孩子”,老師喜歡、同學欣賞、家長省心……曾經被認為前途一片光明。但是當步入社會後,很多學霸落入凡塵,卻無法適應普通的生活與工作,不會戀愛,與同事上司難以相處,甚至莫名其妙常被辭了工作……這種學霸人生屢見不鮮。就此現象,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採訪了瀋陽市精神衛生中心兒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王永柏教授,請他解開謎團。

事例

“乖乖女”學霸無法正常生活工作 她封閉自己希望孩子繼續頭頂光環

楊曉溪(化名)是典型的乖乖女,聽話懂事、成績優異。在家長、老師、同學眼中,她是標準的學霸,前途不可限量。但是這樣一個聰明的孩子,在步入社會幾年後,接連失業、離婚,硬生生將自己的美好生活過成了“渣”。工作處處不如人,人際關係冷到冰點,婚姻生活不會用情感維繫……當學霸的光環漸漸褪去,曉溪的內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傷,她將自己封閉起來,拒絕與外界接觸。目前,她唯一的寄託就是三歲的女兒,她希望女兒將來也能成為學霸,繼續頭頂光環。

其實,生活中像曉溪一樣“失敗”的學霸不在少數。他們在校時被寄予厚望,但步入社會後卻讓人失望。記者為此諮詢了從教近三十年的張老師。她發現,畢業後真正能夠在社會上如魚得水事業有成的,往往是班裡十名開外的學生。而當年的學習尖子,反倒最讓她掛心,他們適應社會能力反而最差。這說明我們的學校教育階段,對人的培養價值標準過於單一化了。

曾經的學霸小李,在步入社會後痛苦掙扎了很久才逐漸適應新的環境,她告訴記者:在學校的時候,評價好的標準是聽話、愛讀書、守規矩。而步入社會後,就變成了臉皮厚、膽子大、破舊立新;讀書的時候不談戀愛的是好孩子,畢業後,戀愛結婚生子又是越早越好。前後兩者之前的評價標準瞬間倒置。“那些上學時很‘皮’的學生,在社會中反倒‘吃得開’,像我這樣的在‘框框’中待久了,好多方面沒怎麼發育的人,想快速跳出來適應實際生活的需要,特別難。”小李無奈地表示。

學霸更易放棄 成功的三種軟實力

分析

為什麼會有這種社會現象的存在?學霸想要成功真的就那麼難嗎?心理專家表示,曾經的學霸們大多“一心只讀聖賢書”,將自己封閉在狹小的空間裡,丟失了在社會中想要成功最需要的三種軟實力:人際交往能力、心理完善能力、抗壓抗挫折能力。王永柏教授則表示,一個人的成功等於20%的智商加40%的情商再加上40%的社會商。人的思維方式又分為成長型和固定型兩種。曾經學習平常的學生相對於學霸可能反而擁有成長型思維,他們步入社會以後沒有太大的失落感,能夠較快的適應社會的一切,善於交際的他們,不太喜歡花太多時間在一件事情上,經常想辦法用最簡便的途徑獲取最高的收益,未來更有可能取得成功;而學霸由於長時間形成的固定思維方式,步入社會後想要儘快跳脫並不容易。從曾經的眾星捧月到無人問津,瞬間會產生很大失落感和挫敗感。他們因為經常處於學習狀態,忽略了人際交往的能力,工作生活“成績”在短時間內不易見效,使他們失去了興趣和鬥志,所以想要快速成功就困難重重。

那麼,要想改善這種情況,讓在校時的學霸在將來生活工作中也能發揮所長,就需要老師、家長和孩子自身三個方面共同努力。

給老師的建議:更應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與人際交往能力

走到社會,不僅需要知識多,還需要社交能力好。很多老師都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判斷一個孩子將來能否成功,只用一個標準,就是學習成績好不好。當然,如果孩子學習成績好,有可能意味著孩子具有很多優勢,比如聰明、好學、接受能力強等。但是,這些並不能直接決定孩子將來能不能成功。所以很明顯,如果老師過於相信孩子只要現在學習好,長大就會有出息,並且把這種想法灌輸給孩子,孩子就有可能覺得除了學習什麼都不重要,什麼都不在乎。因此,老師除了重視學生的學習外,同時也要關注學生心理健康、人際交往、創新能力等問題,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給家長的建議:鍛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變被動為主動

獨立自主對於孩子來說,是特別重要的一點。如果一個孩子在生活中總是對父母、老師的話言聽計從,父母讓幹什麼就幹什麼,雖然這是一種聽話的表現,但一旦孩子離開父母,就會變得很被動,性格也比較軟弱。如果是獨立自主的孩子,在學習中就會很有自己的想法,也會規劃該如何去提高自己的能力。此外,生活中許多家長都只在孩子學習、分數上使勁,忽略了社交能力的培養,導致孩子離校以後,不會交際、被周圍人排斥,每天心理負擔很重,最後逃避人群,生活過得很平凡。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親子關係、孩子性格發展、家庭教育等也同樣重要。

給孩子的建議:學霸想要成功 請利用好自己的功利心

學習好的學生,如果想獲得成功,還需要更多的功利心。可是,學霸並不意味著有功利心,也許他的性格就是安於現狀、享受生活,過平凡的日子。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學霸也許算是一種成功,只不過無名少利的生活,總被別人認為是沒有成功而已。凡是在社會上能“混出名堂”的人,他們一定是腦子又聰明,功利心也很強的人,一定是下定決心想在某些領域做出成就,展現個人的社會價值,這一點就不是每一個學習好的人都有的。要知道,學習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比拼分數的高低,而是要用來實現某種目標,這樣的知識才是有價值的。也就是說,知識只有被有功利心的人使用,才更容易發揮它的作用。(除署名外由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 王禹哲採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