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110”創新接處警機制打造多元“神經中樞”

連續5年“盜搶騙”發案數持續下降,2018年比2013年下降37%;

近3年精準派警率達100%,快速反應率達99%,每年3萬餘起有效警情及7000餘起的求助事項處置率均達100%;

群眾滿意率達96%以上,2018年群眾安全感居寧德首位、全省前列,成為全省首批通過扁平化指揮體系一級標準的縣級“110”……

福安“110”创新接处警机制打造多元“神经中枢”

這樣一份滿載碩果的成績單背後,飽含著福安市公安局指揮情報中心(簡稱福安“110”)深化改革創新、提升接處警效能的進取意識,飽含著福安“110”為民服務、守護平安的奉獻精神。

近年來,福安“110”堅持以實戰為導向,深入推進“六化”建設,破解發展難題,逐步成為警情處置的龍頭、核心、樞紐,成為真正實戰型的執法勤務機構。

從“技術活” 到“簡單化”

“110”接處警並非一項簡單的工作。就福安市而言,一年摘機量就多達20多萬宗,一名接線員一天平均就要接100多個報警電話。而電話內容也是五花八門,涉及搶劫、盜竊、鬥毆等,甚至還有許多並不屬於公安部門的職責。

“接線員必須熟悉業務,及時判斷出電話內容所屬的業務部門、轄區等,才能第一時間進行處理。”福安市公安局指揮情報中心指揮調度中隊副中隊長陳龍祥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接線員需要兩三個月時間才能熟悉業務上崗,而接線員流動性又比較大,這就給接處警工作造成很大的難題。

福安“110”创新接处警机制打造多元“神经中枢”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2016年,福安“110”經驗豐富的民警們商議,將每個人多年的經驗和遇到的案例進行整合,通過“解剖麻雀”的形式,對每一類警情如何接警、派警、處警以及有何個性化要求等進行認真分析,分別制定“微預案”,進而集合成一本“寶典”,讓每一個新人儘快上手,把複雜的工作簡單化,重複的事情繫統化,大力提升接派警和指揮調度效能。

翻開《分類接處警微預案》,記者看到上面詳細地羅列了42類常見的接警內容,並寫明詢問格式、處理方式、注意事項及相關法律條款等,如同一部接處警“字典”。

“我原本在派出所負責戶籍工作,和接處警工作基本沒有關聯。在‘微預案’的幫助下,我才能很快上手。”民警陳夢洋告訴記者,她去年底剛到中心時,前輩們就給了她一本《分類接處警微預案》。

到崗第3天,陳夢洋就被委以指揮長的身份,負責指揮、協調當天的接處警工作。一開始,她還十分緊張,擔心自己無法處理好紛繁複雜的接處警工作,但看到一個個接警電話的內容基本都能對照《分類接處警微預案》進行處理,她心裡的石頭就落了地。如今,她已經基本熟悉了《分類接處警微預案》中的內容,查閱的次數也越來越少,成長為一名業務能手。

“‘110’作為連接群眾與公安機關之間的橋樑紐帶,對外它是群眾尋求幫助的第一窗口,對內則在民警處置警情時起到戰鬥堡壘作用,因此每一位接線員、每一位指揮長都必須做到敏銳、堅韌、規範、高效。”福安市公安局指揮情報中心主任劉仙源說,這八個字看上去雖簡單易懂,卻是該中心靠多年工作實踐摸索出的準繩。隨後,他和記者分享了兩個解救經歷。

2012年,該中心接到一女性群眾報警,稱其閨蜜在甘棠逛街時突然遭遇一夥男子劫持綁架,請求警方解救。接到報警後,接線員立即對現場情況進行詳細的詢問,可由於事發突然,報警人並未記住歹徒的人數、體態、特徵等,唯一能提供的有效線索便是歹徒將人劫持上一輛白色麵包車後,往下白石方向逃走。更糟糕的是,因過度緊張害怕,該女子在案發後一小時才想起向警方報警。最佳的解救時機已經錯過,可用的線索又寥寥無幾,如何在茫茫車海中尋到這一輛白色麵包車?一時間,接到解救指令的民警有些犯難。為了繼續挖掘更多有效的線索,該中心接線員在完成接派警任務之後,繼續與報警人保持通話,步步引導其回憶現場情況,終於使其想起受害人在掙扎中曾數度踹向車門,致使車輛在行駛出一段距離後車門脫落這一細節!警方隨後以此為偵查方向,在該指揮中心視頻偵查的配合下,最終於14個小時後在浙江將嫌疑人抓獲,成功解救受害人。

福安“110”创新接处警机制打造多元“神经中枢”

在幾無線索的情況下,依靠當時的科技力量,於14個小時內成功解救受害人,該案在當時獲得了社會的極大關注,協助的浙江警方也對福安公安的快速反應讚歎不已。可讚譽過後,該指揮中心卻陷入了一系列思考:如果嫌疑人沒有給他們14個小時怎麼辦?遇到更為緊急的警情,他們如何處置?那就打造一支更為敏銳、堅韌、規範、高效的專業化隊伍!在這種理念下,一場警務改革迫在眉睫。

“我們從抓認識入手,轉變局黨組一班人把基層‘110’作為‘養老’崗位、只是轉達群眾報警求助的錯誤認識,配強配齊‘110’隊伍,精選10名民警、5名文職人員、19名輔警充實‘110’指揮中心接處警調度崗位,指揮情報中心實行指揮、情報、科通‘一體化’運作,扁平化指揮。”劉仙源介紹,警務改革期間,福安市公安局黨組保持前衛認識,在城關所保留一支專門的路巡警組,2014年組建由百餘名警力組成的巡特警反恐大隊,負責城區日常接處警、武裝巡邏、應急處置、反恐防爆等任務,並配套建設警犬訓練基地,成為城區日常接處警的“專業隊”、處置緊急警情和突發性事件的“主力軍”。

3月17日,福安一女子因家庭糾紛欲帶兩個未成年女兒輕生,指揮中心接警後與各部門迅速聯動,查控搜索,最終在一個小時後僅憑該女子發佈在朋友圈的一個小視頻,成功找到母女三人。彼時,當事人正握著已打開的農藥瓶,欲服藥輕生。

在過去,福安“110”曾面臨警情管轄爭議、推諉扯皮,指揮不動、調度不靈等問題。

許多老接線員都記得過去的那些“老大難”問題,如一座橋架在兩個轄區間,按約定俗成只能將橋“對半切”,每個轄區各負責一半,這就往往容易造成爭議。比如,報警人在橋上撥打報警電話時,接線員只能問“更靠近哪邊”,讓報警人一頭霧水。由於難以確認轄區,也延誤了出警時間。

“‘110’是守護地方平安的第一道防線,警情稍有疏忽、延誤,就可能造成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受到侵害。”指揮情報中心教導員陳宏說,為此,福安“110”從抓問題入手,發現、分析研究解決一個個需要解決的問題,用補丁加補丁的方式,最後形成一整套制度,保障警情處置高效運轉。

福安“110”创新接处警机制打造多元“神经中枢”

針對出警不及時、落地難及態度差問題,福安“110”出臺《接處警工作有關規定》等“四項制度”“五條措施”以及“3個告知、4個必須、5個報告”。

針對警情歸屬不清產生的問題,福安“110”逐一研究破解、明確職責。如明確“飛地”警情由飛入地轄區所負責出警處置;橋面、道路等爭議地帶由警力人數多的派出所負責管轄;因車輛致人傷亡的“三類案事故”(道路交通事故、重大責任事故、過失致人傷亡事故),分別涉及交警、治安、刑偵多個警種,在警情處置前期存在界線認定、事故定性不清問題,通過出臺警情處置協作意見,明確轄區“道路”界定範圍、案件管轄分工、事故定性以及派出所、交警、治安、刑偵等職責分工問題。

同時,福安“110”針對接處警民警明知警情歸屬而推諉,明確提請移交警情必須由部門帶班領導核查同意並負責。針對後續偵辦管轄不清的問題,出臺紀要強調刑事案件由刑偵大隊兜底,行政案件、糾紛、求助由屬地派出所兜底。針對其他接處警爭議問題,以“110”派警指令為權威,抓好接處警責任落實,減少了工作內耗。

過去,“110”往往僅充當“二傳手”,簡單地將警情接來送給派出所和刑偵部門。

如今的福安“110”,不僅融城區接處警、應急處突、社會面防控於一體,還實現了就近出警、動中處警、快速反應。

“很多時候,民警在一線調查辦案的時候,難以及時獲取相關信息,這就要求我們中心必須從創新入手,充分應用大數據戰略,不斷提升警情處置精準化、智能化水平,努力做到情勤對接,情指聯動,實現扁平指揮、主動警務。”福安市公安局指揮情報中心副主任陳彬介紹。

福安“110”创新接处警机制打造多元“神经中枢”

一路走來,福安“110”本著“情指一體化”的理念,摸著石頭過河,一步一步地探索出了如今的“福安110”經驗——

2013年,在全省率先創新推行《情報指揮服務全市公安執法勤務十項措施》,24小時為全市警情處置、案件偵辦提供綜合情報支撐;同年,創新涉毒人員聯合研判機制,創新禁毒工作新途徑、新模式、新戰法;

2015年,在全省率先創新推行《人力情報體系建設工作規範》,填補全省這一領域的空白,加強了人力情報體系建設;

2016年,制定推出《追逃聯合研判協作規定》,既推進追逃工作制度化,又解決案件辦理執法規範問題;

2017年,建成人像識別指揮系統,創新“四種”機制戰法,實現人像追逃突出戰果,截至目前,共抓獲網上在逃人員122名,其中包括成功漂白身份的全國特大網絡詐騙案件頭目、公安部B級在逃人員等……

同時,福安“110”還堅持警力跟著警情走,不斷完善“4+4”,即“快處、快捕、快堵、快防”+“路巡、夜查、圖偵、專班運作”相結合的主動巡防警務;合理規劃1、3、5分鐘快速反應圈,加密巡防、就近出警、快速反應;推行“視頻+”處警機制,將傳統巡邏與視頻巡查相結合,主動查找發現警情線索,積極預防打擊;強化夜間巡邏,加大對疑人、疑車、疑事、疑物盤查力度,嚴打各種現行違法犯罪。

“我們將大力弘揚新時代‘漳州110’精神,以‘人民為中心’,深化改革創新,提升接處警效能,爭取110工作取得新的更大進步。”劉仙源說。

(本報記者 龔麗雯 通訊員 鄭雨桐 韋廷信 張文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