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英曾經說,芮小丹的境界比他高,這是為什麼呢?

雅行俗往


丁元英和芮小丹是《遙遠的救世主》中的主要人物,論及他們誰的境界高低,就以小說中的話語來解釋吧。在小說中,這兩個人都比較注重精神生活,而精神生活的極致就是宗教。宗教是人創造的,同時宗教也在創造著人,最明顯的證據就是宗教具有很強地域特性。在世俗中,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成為佛。在小說中,五臺山論道時說,修為成佛,在求;悟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有信無證者雖不落惡果,卻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滅,不得涅磐。這段話大家真的明白是什麼意思嗎?請容許我簡單囉嗦幾句。修為成佛,在求。這句話說的就是世間的多數凡人,無論是修行還是修心,都是為了成佛,都是在求一個結果,實際上本質還是離不開一個“貪”字。悟為明性在知。這句話是說悟道就是明心見性,是知是自覺。這裡面還有一層意思,既然是知是自覺,就不是靠“修”或“求”的努力而獲得,它來自於天賦秉性,即所謂的“百姓日用而不知”。接下來“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這充分說明修者和悟者的區別,同樣是嚴守戒律,但本質截然不同。有信仰有追求有努力有付出卻沒有證得悟道,雖然不會墮落惡果,卻往往因為過分在意因果善惡和情緒慾望而流浪於生生死死的輪迴而不得解脫。在小說芮小丹審訊王明陽時所說的“窄門”就是從基督救贖類的宗教方面來對至高的精神境界做了說明,那就是“不因上天堂與下地獄的因果關係而具有的極高人生境界”。再回頭看丁元英和芮小丹這兩個人,丁元英說自己不停地參啊參,實際上就是“在修”,即前文說的“修行以行制性,修者以律制心”,而芮小丹自性本來無需“在修”,即“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她不在乎國人羨慕的德國居留權,不在乎世人皆看重的金錢而捨得傾其所有買一套高檔音響,更會在身體不能為靈魂服務時捨棄生命,當來則來,當去則去,這就是《心經》所說的“心無掛礙”。“心無掛礙”是非常難得的精神境界,“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我以宗教論二人的區別,也只是勉為其難,因為二人早已超越宗教概念的範疇,而從不同屬性的角度俯瞰文化與世俗交織的大千世界,我們既達不到丁元英的境界高度,更沒有芮小丹自性本來的天賦異稟,說東道西,無非是班門弄斧的妄加揣測。


青峰曉月


元英避世坐禪求得智,但求自在。不是小丹要禮物,不會有入世殺富濟貧引發聲討丁而反思傳統觀念的大愛之舉。而小丹棄德國居留而從警,求禮物求得智而帶動一部分迷者,遇歹徒因責任而迎面緝拿,種種都是入世利他大於利己的大愛,留下了永生的魂、永恆的美,以及“作為價值”和“人生價值”更深刻、更本質的思考。境界高低一目瞭然。


森元元芳療定製手作


當芮小丹犧牲之後,丁元英對著她照片說這樣的一句:“當活則活,當死則死,不簡單啊!丫頭”。足以說明芮小丹的境界比丁元英的高,丁元英都沒有做到隨性、坦然自若、真誠、勇敢的面對死亡,即使丁元英他看到會發生的事,但是他還是沒有芮小丹的那種勇氣!


韋地久


至高境界的達成無不包含著快樂,這種快樂丁是參後所得,芮是不參而得,就如條條大路通羅馬,丁是前瞻後顧走對了而快樂,芮一路載歌載舞像只百靈鳥,餘興未盡處路也無偏差,論誰都會羨慕三分。


xmlyhcs


芮小丹一個禮物就是普渡眾生


樹人樹己亥雜詩


芮小丹活的是真正的自己,丁元英活的是理想中的自己


蟾行天下


佛修心,破貪、嗔、痴,小丹的本來不執著貪、嗔、痴,隨心、隨意、隨緣,所以位格更高。


出離看世界


因為他曾經迷失過,而小丹一直以來都是跟隨自己的心去生活的,不被環境所迷惑!


用戶2017263777828


眾生皆具佛性,走著走著就越來越遠了


遇佛涅槃


阿彌陀佛 因為該做做 非常單純 行動力貫徹到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