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英曾经说,芮小丹的境界比他高,这是为什么呢?

雅行俗往


丁元英和芮小丹是《遥远的救世主》中的主要人物,论及他们谁的境界高低,就以小说中的话语来解释吧。在小说中,这两个人都比较注重精神生活,而精神生活的极致就是宗教。宗教是人创造的,同时宗教也在创造着人,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宗教具有很强地域特性。在世俗中,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为佛。在小说中,五台山论道时说,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有信无证者虽不落恶果,却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得涅磐。这段话大家真的明白是什么意思吗?请容许我简单啰嗦几句。修为成佛,在求。这句话说的就是世间的多数凡人,无论是修行还是修心,都是为了成佛,都是在求一个结果,实际上本质还是离不开一个“贪”字。悟为明性在知。这句话是说悟道就是明心见性,是知是自觉。这里面还有一层意思,既然是知是自觉,就不是靠“修”或“求”的努力而获得,它来自于天赋秉性,即所谓的“百姓日用而不知”。接下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这充分说明修者和悟者的区别,同样是严守戒律,但本质截然不同。有信仰有追求有努力有付出却没有证得悟道,虽然不会堕落恶果,却往往因为过分在意因果善恶和情绪欲望而流浪于生生死死的轮回而不得解脱。在小说芮小丹审讯王明阳时所说的“窄门”就是从基督救赎类的宗教方面来对至高的精神境界做了说明,那就是“不因上天堂与下地狱的因果关系而具有的极高人生境界”。再回头看丁元英和芮小丹这两个人,丁元英说自己不停地参啊参,实际上就是“在修”,即前文说的“修行以行制性,修者以律制心”,而芮小丹自性本来无需“在修”,即“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她不在乎国人羡慕的德国居留权,不在乎世人皆看重的金钱而舍得倾其所有买一套高档音响,更会在身体不能为灵魂服务时舍弃生命,当来则来,当去则去,这就是《心经》所说的“心无挂碍”。“心无挂碍”是非常难得的精神境界,“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我以宗教论二人的区别,也只是勉为其难,因为二人早已超越宗教概念的范畴,而从不同属性的角度俯瞰文化与世俗交织的大千世界,我们既达不到丁元英的境界高度,更没有芮小丹自性本来的天赋异禀,说东道西,无非是班门弄斧的妄加揣测。


青峰晓月


元英避世坐禅求得智,但求自在。不是小丹要礼物,不会有入世杀富济贫引发声讨丁而反思传统观念的大爱之举。而小丹弃德国居留而从警,求礼物求得智而带动一部分迷者,遇歹徒因责任而迎面缉拿,种种都是入世利他大于利己的大爱,留下了永生的魂、永恒的美,以及“作为价值”和“人生价值”更深刻、更本质的思考。境界高低一目了然。


森元元芳疗定制手作


当芮小丹牺牲之后,丁元英对着她照片说这样的一句:“当活则活,当死则死,不简单啊!丫头”。足以说明芮小丹的境界比丁元英的高,丁元英都没有做到随性、坦然自若、真诚、勇敢的面对死亡,即使丁元英他看到会发生的事,但是他还是没有芮小丹的那种勇气!


韦地久


至高境界的达成无不包含着快乐,这种快乐丁是参后所得,芮是不参而得,就如条条大路通罗马,丁是前瞻后顾走对了而快乐,芮一路载歌载舞像只百灵鸟,余兴未尽处路也无偏差,论谁都会羡慕三分。


xmlyhcs


芮小丹一个礼物就是普渡众生


树人树己亥杂诗


芮小丹活的是真正的自己,丁元英活的是理想中的自己


蟾行天下


佛修心,破贪、嗔、痴,小丹的本来不执着贪、嗔、痴,随心、随意、随缘,所以位格更高。


出离看世界


因为他曾经迷失过,而小丹一直以来都是跟随自己的心去生活的,不被环境所迷惑!


用户2017263777828


众生皆具佛性,走着走着就越来越远了


遇佛涅槃


阿弥陀佛 因为该做做 非常单纯 行动力贯彻到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