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孟津縣概況

孟津縣位於河南省中西部丘陵山區,洛陽市下轄縣,東距鄭州110公里,西距三門峽90公里,南與洛陽市區毗鄰,北臨黃河。

[1]

全縣轄十鎮一區,226個行政村,總面積758.7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6萬,縣政府駐城關鎮。2014年獲得“河南省級生態縣”稱號。

孟津,夏屬孟塗氏封國;商前期為畿內地;周設平陰、諜城兩邑,戰國為韓地;秦改邑為郡縣,稱諜城、平陰縣;西漢為諜城、平陰、平縣三縣轄,隸屬河南郡;王莽改平縣為治平縣,東漢復改治平為平縣;三國魏時並平縣、平陰、諜城縣三縣為河陰縣,隸屬河南郡;晉至南北朝時,歸屬屢變,但縣名未改,東晉置河陰郡;隋並河陰入洛陽縣,隸屬河南郡;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大基縣(治今孟縣西),八年省。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復置,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更名河清縣,屬河南府。(唐初劃河陰出洛陽跨黃河置大基縣,後改為柏崖縣、河清縣,隸屬河南郡);宋開寶元年(公元968年)徙治於白坡鎮(今洛陽市吉利區內)。宋時為河清縣,隸屬河南府;金熙宗天卷三年(1140年)廢河清縣改縣名為孟津,縣治從黃河北岸白坡鎮遷至孟津渡(會盟鎮花園村)。金改河清縣為孟津縣後,經元、明、清、中華民國至今,縣名未改;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黃河水患,縣治遷孟津老城;曆元、明、清屬河南府,治老城不變。金、元、明、清時隸屬河南府;1913年屬豫西道。民國初隸屬河南省河洛道,1925年隸屬道尹公署,1927年隸屬河南省政府豫西行政長官公署,1933年隸屬河南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屬洛陽專區。1959年縣治由老城遷長華(今城關鎮),1968年屬洛陽地區。1971年11月由地區劃屬洛陽市,1976年11月復劃屬洛陽地區,1983年11月重劃屬洛陽市。 孟津縣以周武王會八百諸侯於孟津渡而得名。孟津據《尚書"禹貢》注“孟為地名,在孟置津(即渡口),謂之孟津”。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佈《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孟津縣在其中[3]

位置

河南省孟津縣概況

孟津縣地圖

孟津縣位於河南省西部偏北,居黃河中下游交界處,屬洛陽市轄縣。縣城距省會鄭州134公里,距洛陽市區10公里。縣域東連偃師市、鞏義市;南依洛陽市市區;西臨新安縣;北與濟源市、吉利區、孟縣相接。全縣跨東經112°12′—112°49′,北緯34°43′—34°57′。東西長55.5公里,南北寬26.9公里,面積758.7平方公里。[4]

地形

孟津地形西高東低,中部高,南北低,形如魚脊,東部南北兩側為洛河黃河階地,較為平坦。西部山區最高海拔481米,東部黃河灘地最低海拔120米,全縣平均海拔262米。縣境中西部為邙山覆蓋,屬於黃土高原的一部分。邙山南接洛陽盆地,北至黃河谷地,由西而東貫穿全境,全長約55公里,寬17公里,總面積約568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74.8%。邙山為黃土地貌類型,丘陵起伏,呈丘崗形態。沖溝發育,北側溝谷為南北向與黃河谷地連通,南側溝谷為西北、東南向,通向洛河谷地,溝谷一般深40—60米,多呈“U”形。[4]

氣候

河南省孟津縣概況

孟津縣城

孟津地處豫西丘陵地區,屬亞熱帶和溫帶的過渡地帶,季風環流影響明顯,春季多風常乾旱,夏季炎熱雨充沛,秋高氣爽日照長,冬季寒冷雨雪稀。平均氣溫13.7℃,1月最冷,平均為-0.5℃,7月最熱平均為26.2℃。平均降水量為650.2毫米。[5]

全縣地形複雜,光、熱、水等資源差異明顯。全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270.1小時,6月份日照時數最長,為247.6小時;2月份日照時數最短,為147.5小時。全年平均日照率為51%;在作物生長的4—10月份,日溫差5月份最大為12.7℃,8月份最小為8.6℃,積溫平均為5046.4℃;平均無霜期為235天;年平均降水量為650.2毫米,保證率80%的降水量為600毫米。最高年降水量1035.4毫米,最低年降水量406毫米。7月降水最多,平均為164.1毫米,1月降水量較少,僅6.9毫米,特別是夏季降水量變化大,易造成旱澇不均。[5]

水文

孟津屬黃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黃河、金水河及瀍河等。黃河為孟津縣的最大河流,黃河自新安縣從西進境,向東流入鞏義市,蜿蜒縣境北部,經黃鹿山、小浪底、王良、白鶴、會盟5個鄉鎮,流程59公里。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能夠人為有效控制其流量。位於其下游的西霞院水利工程正在施工中,建成後對黃河流量人為控制將提高到更高程度。金水河經麻屯鎮入洛陽澗河,縣境內長6.5公里,流域面積62.7平方公里。纏河、橫水、圖河為季節性河流,流量或減少、或乾涸。

礦產

全縣已勘測探明儲量的礦產主要有原煤、紫砂岩、砂岩、沙、粘土等5種。

原煤主要分佈在橫水、麻屯等鎮,2003—2004年,義馬煤業集團公司和國家l29勘探隊在橫水境內勘探,預測其總儲量6.5億噸左右。2004年12月份義煤集團在元莊村南進行開採,年產量150萬噸。紫砂岩主要分佈於小浪底鎮西部,總儲量約1.5億噸,可用於製做牆面磚和普通陶瓷器具。建築用砂岩主要分佈在白鶴、小浪底2個鎮。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大壩主要用此建設。周圍縣市公路、邊坡、護溝均用此建築。黃河岸邊分佈大量卵石,或用於直接建築和建材原料,或用於奇石欣賞。建築用沙主要分佈於黃河南岸邊範圍內,由黃河水長期衝涮作用從上游攜帶而來,廣泛用於周邊的工程建築。磚瓦用粘土分佈廣泛,土層深厚,主要用於建築用磚瓦燒製,出於耕地保護,已停止開發。[6]

土地資源

孟津縣土地資源類型複雜多樣,土壤分2個土類,6個亞類,17個土屬,50個土種,其中褐土佔93%,為全縣面積最大,分佈最廣土壤。潮土類佔7%,分佈在黃河漫灘和一、二級階地。

[6]

截止到2010年底,孟津縣土地總面積75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71815.7畝,佔51.98%;林地43608畝,佔3.96%;園地18162.9畝,佔1.65%;其他農用地130870畝,佔11.90%,居民點工礦用地148620.1畝,佔13.5%;交通用地12877.8畝,佔1.17%;水利設施用地14855.4畝,佔1.35%。未利用地75927.3畝,佔6.90%,其他土地83257.2畝,佔7.57%,分別為河流水面50496.7畝,葦地167.4畝,灘塗32593.1畝。[6]

水資源

孟津地處丘陵區,水資源貧乏,且分佈不勻,地下水埋較深,多在80—250米之間。全縣資源總量為416024萬噸,其中黃河一級階地區為43130萬噸,洛河階地區為11473萬噸,黃土臺塬區為361421萬噸。總儲量為年平均補給量的54倍。地表水10062萬方,過境水為7685萬方。水資源可利用量豐水年15733.6萬方,中旱年14227.0萬方。全縣農業人均佔有水資源僅574方,畝均水資源341方,低於全國、省、市水平。黃河、洛河階地較多水資源很難調到中西部黃土丘陵區和基岩淺山區使用。除黃河、中州兩條大渠外,全縣配套完好機井1697眼。有效灌溉面積20萬畝。[6]

植物資源

截止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全縣有樹種119個,隸屬48科。近年來又引進很多新樹種和優良品種,但在生產中應用的主要有泡桐、楊、柳、中國槐、刺槐等用材樹種和梨、蘋果、桃、李、杏等果木樹種以及杜仲、銀杏、花椒等特用經濟樹種。其餘多是野生自然分佈和庭院綠化觀賞樹種。

[6]

動物資源

黃河溼地有動物724種,其中鳥類175種,獸類22種,兩棲類10種,爬行類17種,昆蟲437種,魚類63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大鴇、黑鸛、白鸛、金雕、白肩雕、白頭鶴、白鶴、玉帶海雕、白尾海雕、丹頂鶴等10種;二級保護動物有大天鵝、灰鶴、白琵鷺等31種。

孟津是一個具有4000年文明史的中州名縣,位於萬里母親河黃河和千年洛河之間,是舉世聞名的中華兩河流域中心,是華夏民族的搖籃,是河洛文化的發祥地,有“河圖之源、人文之根”之說,龍馬負圖、伏羲畫卦、八百諸侯會盟、伯夷叔齊扣馬諫等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裡。[20]北邙陵墓群、漢魏洛陽故城、龍馬負圖寺、王鐸故居、衛坡古民居等4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被列為國家或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風景名勝

河南省孟津縣概況

王鐸故居

黃河小浪底景區:中國AAAA級旅遊景區,總面積1262平方公里,由小浪底大壩、荊紫山、八里峽、三門峽大壩四個片區,13個景區,113個景點組成,是河南省以黃河中下游水利樞紐工程 ,以峽谷河流為主要特色,曾先後榮獲“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河南十大熱點旅遊景區”、“東亞十佳旅遊景區”等榮譽稱號。[21]

龍馬負圖寺景區:位於孟津縣會盟鎮雷河村,因“龍馬負圖出於孟河之中”而得名,始建於晉懷帝四年,是河洛文化中“河圖”的發現地、中華易學文化的發源地,被譽為風水之源,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遊景區。[21]

河南省孟津縣概況

黃河小浪底(4)

王鐸故居景區:位於中州名鎮會盟鎮老城村,屬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是明清大書法家王鐸的宅第,故居毀於戰火,於1998年11月動工,按王鐸故居原貌修復重建,歷時一年完竣。修復後的王鐸故居主要包括故居和宅居園林,佔地面積180餘畝,建築面積5000餘平方米。[21]

漢光武帝陵景區:漢光武帝陵,古謂原陵,谷稱漢陵,為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光武帝劉秀陵園,始建於公元50年,公元57年光武帝劉秀歸葬於此。該陵由神道,陵園和光武祠三部分組成。[21]

西霞院風景區: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反調節水庫形成的風景區,位於孟津縣白鶴鎮西霞院村北的黃河兩岸,庫區面積達30餘平方公里。[21]

中國牡丹畫第一村:

地處洛陽漢魏故城遺址的洛陽市孟津縣平樂鎮平樂村,因公元62年東漢明帝為迎接西域入貢飛燕銅馬築“平樂觀”而得名。“平樂農民牡丹畫”起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郭泰安為首的幾位當地農民畫師。他們以中國傳統寫意繪畫技法為主,飾以醇厚色彩,展現國花牡丹之神韻。[21]

中國三彩藝術第一村:孟津縣朝陽鎮南石山村是工藝唐三彩的發源地。1920年前後,南石山村陶塑藝人高良田仿製唐三彩製品,首獲成功。2000年朝陽鎮被省有關部門命名為“三彩之鄉”。[21]

古城防

成周城:周武王滅殷商以後,其弟周公姬旦營建成周城,史稱下都,遺址在平樂鄉金村、翟泉一帶。是上都王城(洛陽市王城公園)和鎬京(陝西省西安市)的東部屏障。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朝建都於此,近代名其遺址為洛陽漢魏故城。

金墉城:俗名李密城,位於平樂鄉金村,建於三國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年)。金墉城自227年建造至632年廢棄,歷405年,今遺址尚存。

河清城:為秦漢平陰、曹魏河陰縣城。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大舉攻北齊,陷河清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入東京,李光弼守河陽三城,史思明屯兵河清城。南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四月,金兀朮分道攻宋,陷河清城,閏四月南宋收復河南各州縣,河清復歸南宋。

孟津小城:亦稱孟津小壘。西晉永嘉五年(311年)六月,漢趙前軍大將軍呼延宴、始安王劉曜、徵東大將軍王彌攻陷洛陽,擄西晉懷帝司馬熾。朝臣共推傅祗為盟主。屯於孟津小城,號召各州郡發兵支援,北魏泰常八年(423年)發兵攻南朝宋。宋洛州司州毛德祖遣振威將軍竇晃為河陰縣令,帶500兵卒駐守孟津小壘,抵禦北魏。

回洛城:北齊因回洛倉築回洛城。唐武德三年(620年),秦王李世民攻王世充,佈陣北邙山,懷州(今沁陽)總管黃君漢遣將張夜叉克回洛城,王世充命太子元應率軍圍攻未破,於城西築月城相持,不數日為唐軍攻佔,兵敗逃回洛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