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類型不同引發的厭學原因也不同

經調查和統計分析,總結了一些與厭學相關的人格品質。如敏感、不安全感、抑鬱、焦慮、稚氣、人際緊張、情緒紊亂等。通過對這些品質進行心理動力學的分析,發現個體人格品質的形成與其心理需求及其對待這種需求的態度密切相關。不同的需求以及對待需求的態度,形成個體獨特的一套認知、情感和行為模式,我們把它稱為人格結構。人格結構的外顯表達呈現出各種人格品質,他決定著個體應對現實的方式。

人格類型不同引發的厭學原因也不同

結合個體的心理需求及個體對待需求的態度,將厭學原因分為:安全缺乏型厭學、自尊維護型厭學、情感依賴型厭學和意義缺乏型厭學。

安全缺乏型厭學者的學習動力是對安全感的神經質追求。他們對自己的生存能力非常缺乏自信,對未來充滿了焦慮。他們喜歡把自己的學業成績和其他能力與他人相比較,一旦發現有不足之處就會非常自責和恐慌。即使學業成績名列前茅,也無法看到自己的優勢。無休止的自我否認和絕望感最終使他放棄學業。

自尊維護型厭學者的學習動力是對自尊感的維護。由於缺乏無條件肯定自己的能力,於是過分依賴他人的評價,所以非常在意學習成績的好壞,試圖通過維持成績來控制別人的好評,以維護自己的自尊感。學習成為他們好面子的手段。一旦覺得自己可能達不到既定標準,就會躲避考試,甚至不願再去學校,以保護自己脆弱的面子。在對厭學中學生進行心理干預的過程中發現,有不少平時成績不錯的高三學生會因此裝病逃避高考。然後用“別人會覺得如果我參加考試,一定也不會比別人差。”的想法來安慰自己。

人格類型不同引發的厭學原因也不同

情感依賴型厭學者的學習動力是為了獲得別人的喜愛。他們最大的痛苦是被同學孤立,無論他們的成績有多好,一旦產生人際矛盾,如被人誤解、羞辱,或被好朋友拋棄等,都會極大地影響他的學習情緒。同時,這部分學生也極易發生早戀,並因此而無心學習。

意義缺乏型厭學者追求自由輕鬆的生活。這是一種退行的動力,是通過想象來構築一種嬰兒般的無所不能感,這種感覺的維持,就需要逃避現實的挑戰。因此,他們會無意識降低自己各種成長需求,表現為對什麼事都持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凡是需要付出努力、需要持之以恆的事都會被他們厭棄。學習這件需要吃苦才能完成的任務自然就成了他們厭惡的對象。

人格類型不同引發的厭學原因也不同

以上各種類型是各種人格在學業上的直接表現。還有一種厭學的原因是移情,指的是將對重要人物的負面情緒轉移到學習上,從而產生對學業的厭惡情緒。比如不喜歡某位老師,就討厭上他的課,從而耽誤了該門功課的學習。這種厭學相對於人格品質導致的直接厭學情緒來講,是一種間接的厭學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