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時代牽手不造車的華為,要幹什麼大事?

“手拉手,一起走”,行業大佬聯合出擊,這種現象在新能源汽車行業並不少見。

寧德時代牽手不造車的華為,要幹什麼大事?

日前,全球最大的動力新能源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寧德時代”)宣佈將與同樣實力不容小覷的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下稱“華為”)合作,這次合作又為寧德時代強強聯合的進程添上了一筆。

進擊的寧德時代搭上了華為

4月17日,寧德時代與華為在上海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將展開深度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迎接智能化發展新機遇。寧德時代副董事長李平、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出席並見證簽約儀式。

看來,不久的將來寧德時代與華為將擦起一場新能源應用與智能物連終端領域的火花。

“寧德時代之父”曾毓群來自福建寧德,他一手將寧德時代打造成了所向披靡的“獨角獸”,超越了BYD、松下、三星等一眾行業大佬,拿下全球鋰電出貨量第一寶座。

寧德時代2019年第一季度業績預告顯示,一季度公司預計實現歸母淨利潤為9.92億元—11.16億元,同比上升140%—170%;扣非淨利潤為8.88億元—9.69億元,比上年同期上升230%—260%。而業績的增長主要是因為下游銷量的高速增長,這也要歸功於2019 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的持續上升。

寧德時代牽手不造車的華為,要幹什麼大事?

業績的增長,體現了寧德時代的實力。2011年12月才成立的寧德時代,是第一家配套國際車企的中國鋰電製造企業,也是全球市場佔有率最高的動力電池企業。2018年6月,成功登陸A股市場的寧德時代,截至4月24日市值已高達1746.58億元。

寧德時代作為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供應商,近年是各大汽車企業眼中搶手的“香餑餑”。2018年下半年以來,寧德時代就分別與華晨寶馬、廣汽集團、江鈴集團、吉利汽車展開了一系列相關合作。2019年2月,寧德時代還與本田簽訂合作協議,共同研發電動汽車產品。

華為與廣受追捧的寧德時代合作,並非毫無道理。

不造車的華為意欲何為?

華為在智能化領域做得也是有聲有色,按道理說涉足汽車行業不在話下,但多年下來華為似乎並沒有這方面的意思。

即便阿里巴巴發佈汽車戰略、百度發佈Apollo計劃,華為也不為所動。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甚至在今年年初還放話表示華為永遠不會造車。

任正非是這麼說的:“我們永遠不會造汽車。我們是做車聯網的模塊,汽車中的電子部分——邊緣計算是我們做的,我們可能會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但是它不是車,我們要和車配合起來,車用我們的模塊進入自動駕駛。決不會造車的。因此,我們不會跨界,我們是有邊界的,以電子流為中心的領域,非這個領域的都要砍掉。”

可見,華為不造車的態度多麼決絕。

但不造車並不意味著華為不做與汽車相關的環節,畢竟在汽車產業鏈上還是有很多可以發揮的地方。在不久前的上海車展上,華為首次以供應商的身份亮相,意圖“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

寧德時代牽手不造車的華為,要幹什麼大事?

華為在汽車行業的的策略便是“致力於成為面向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供應商”,華為輪值主席徐志軍表示,華為目前沒有製造汽車的計劃,將專注於ICT技術,以幫助汽車製造商提高和升級汽車的質量和功能。不造車的華為選擇幫車企造車,去年以來也通過與比亞迪、一汽、廣汽、東風、上汽等合作佈局智能汽車領域。

那麼華為此次與寧德時代合作,又有什麼意義呢?寧德時代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系統、儲能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有一定的話語權,可以為全球新能源應用提供一流解決方案,是全球領先的動力電池系統提供商;華為則在ICT(信息與通信)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方面是全球領先的提供商。

雙方強強聯合,可以說是互有裨益。寧德時代能夠幫助華為推進汽車電動化,而華為則可以幫助寧德時代進一步牢固自己的行業地位,同時二者又能夠將汽車行業推向電動化與智能化轉型升級。

主動出擊,化解潛在危機

在行業內,寧德時代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

寧德時代2015年至2017年動力電池系統銷量分別為2.19GWh、6.80GWh和11.84GWh。2018年寧德時代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裝機總量為23.43GWh,而全國總量才56.89GWh,市場佔比41.19%,同比提高近10pct。

2019年一季度,《動力電池字段數據庫》統計顯示,一季度動力電池裝機總電量約12.32GWh,同比增長179%。其中寧德時代裝機總電量5.49GWh,依舊是老大。

但事情總有兩面,這兩年隨著國家政策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支持和補貼,大量資本湧入導致了動力電池產能過剩。有數據顯示,國內整個動力電池行業的產能在2017年的時候就已超過200GWh,而動力電池裝機量預計到2020年才有可能達到100GWh。

寧德時代牽手不造車的華為,要幹什麼大事?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跟不上新能源動力電池發展的速度情況下、在國際品牌進入國內市場直接競爭下、在政府補貼慢慢消退下,已有一部分動力電池企業打退堂鼓或是被淘汰出局。

古語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那些被淘汰的企業或許就是敗在了沒有將眼光放長遠,沒有深入去挖掘行業的可能性。作為全球新能源動力電池的老大,寧德時代早早居安思危,也在意識到未來可能的憂患所在之後,打開了與一流汽車企業、上下游重要零部件供應商、技術公司、國際知名汽車企業的合作大門,以圈住自己的市場份額。

顯然,寧德時代不是一個被動選手,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還是更願意主動出擊,尋求共同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