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因藍“首登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克莱因蓝“首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伊夫·克萊因站在其作品《藍色大幅人體測量學——致敬田納西·威廉斯》(ANT 76)前,巴黎右岸畫廊,法國,1960。圖片 ©皮埃爾·德卡爾格, 伊夫·克萊因遺產;平面和造型藝術著作人協會,巴黎,2019。

戰後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國際克萊因藍”的締造者、在行為表演、前衛音樂等多方面首開先河的歐洲當代藝術代表人物——伊夫·克萊因要“來”了!本週日,PSA年度特展“挑戰的靈魂:伊夫·克萊因、李禹煥、丁乙”即將正式對公眾開放,也將是這位早逝於半世紀之前的天才藝術家的作品第一次登陸中國——亦是首次大規模集中亮相於亞洲。在風靡全球的克萊因藍席捲上海之際,不妨讓我們通過三個小故事帶你來率先了解一下這位傳奇藝術家。

1. 藝術的緣起:認領天空的少年

”克莱因蓝“首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1947年夏天,蔚藍的尼斯海灘上,幾個年輕的朋友閒聊著消磨時光。有人打趣地提議道,我們來認領這個世界的組成部分吧。一個叫阿爾曼(Arman)的青年,認領了廣袤的土地;名為帕斯卡(Claude Pascal)的青年選擇了詞彙。而另一個青年保持著仰躺的姿勢,久久盯著天空遲遲沒有發話。

法國南部靠近地中海的天空晴朗得沒有一絲雜質,那時的青年們還預見不到自己將來會成為什麼。

海天相接,熠熠發光的藍色從兩個維度化成一個平面,進而成為無限。仰躺的青年做出了回答——他認領了虛空——填滿這個世界的,所有縹緲虛無的空間。說罷,他伸出手指在天空中署名:伊夫· 克萊因(Yves Klein),當時他十九歲。

2. 風靡全球的克萊因藍

“去感受靈魂,去描繪當下。無須解釋和語言。”克萊因宣稱,這是他開始創作單色畫的動機。他的第一幅深藍色單色畫可以追溯到1940年代末期,但他對最終結果並不滿意,因為膠水和修復材料阻礙了顏色本身的感性的發揮。為了找到他理想中的深藍色,他開始與藝術品商人和化學品製造商合作,自己在作坊裡執著地調試顏色。終於在11年後,他發現將純淨的乾燥顏料懸浮在透明的合成樹脂,並以醚和石油作為溶劑,便能卓越地保持群青色素的美學效力。

一種非同尋常的藍色誕生於世了。當這種藍色被大面積地鋪滿在畫布上,顏色本身的密度彷彿具有磁力,呈現出鮮活而危險的質感。一位法國評論人說,你的思想會比眼睛先看到這幅深藍單色畫。

”克莱因蓝“首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伊夫·克萊因,《無題單色藍》(國際克萊因藍67號),1959,色粉和人造樹脂、紗布背裱面板,92 x 73 cm。圖片© 伊夫·克萊因遺產;平面和造型藝術著作人協會,巴黎/ SACK,首爾,2019。

克萊因在1960年將這種藍色註冊了商標,命名為IKB,即國際克萊因藍(International Klein Blue)。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為顏色註冊商標的藝術家。對克萊因而言,IKB標誌著非物質性(Immateriality)的概念,這是他對藝術本質精神的解讀。而這種“去個性”的表達卻成為了最大的個性,他持續性的實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成為了他作為藝術家的標識。他將這種藍色運用於繪畫、雕塑,甚至還讓模特塗抹了這種藍色在畫布上作畫,形成了其標誌性的“人體測量學”。這一行為對後世的行為藝術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克莱因蓝“首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伊夫·克萊因,《喬納森·斯威夫特》(人體測量125號), 約1960,色粉和人造樹脂、紙面背裱帆布,180 × 270 cm。圖片 © 伊夫·克萊因遺產;平面和造型藝術著作人協會,巴黎 / SACK,首爾,2019。

”克莱因蓝“首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伊夫·克萊因,《無題人體測量學》 (人體測量106號),1960,布面色粉和人造樹脂,200 × 500 cm。圖片 © 伊夫·克萊因遺產;平面和造型藝術著作人協會,巴黎 / SACK,首爾,2019。

”克莱因蓝“首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人體測量學”的創作過程,巴黎國際當代藝術畫廊,法國巴黎, 1960年3月9日。圖片©伊夫·克萊因遺產;平面和造型藝術著作人協會,巴黎,2019。圖片 ©哈里·勳克、亞諾什·肯德 / 讓·保羅·蓋蒂信託。蓋蒂研究中心,洛杉磯。

不知克萊因在註冊IKB時是否預見到了它對後世的影響力,也許他在發現這種顏色時便對其力量篤信不疑了。克萊因藍像是一種魔法,席捲了世界的各個角落和領域。藝術家有如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羅傑·霍爾斯(Roger Hiorns),皆曾用克萊因藍創作過作品。

”克莱因蓝“首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007年蓬皮杜藝術中心舉辦的克萊因回顧展現場 。圖片©David Moquay

3. 躍入虛空,追求無限

”克莱因蓝“首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躍入虛空》,1960,照片,29 x 22.5 cm。作品 © 伊夫·克萊因遺產;平面和造型藝術著作人協會,巴黎 / SACK,首爾,2019。圖片 ©哈里·勳克、亞諾什·肯德 / 讓·保羅·蓋蒂信託。蓋蒂研究中心,洛杉磯。

1960年,克萊因在他的代理畫商的家中進行了一個行為藝術表演。他懷著對藝術的非物質性精神的最高致敬,和身為人類最單純的感性,從二樓的窗口跳起飛出——躍入虛空。

隔年的1961年,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搭乘著阿波羅8號抵達了外太空,自此帶領著人類探索更大的未知與虛空。機緣巧合之下,他們在月球軌道上拍攝到了第一張地球全貌的照片。這張照片讓全世界的人類知道地球原來是藍色的,同時也印證了克萊因之前《藍色星球》的預言。

”克莱因蓝“首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加加林肖像照,圖片©Pravmir.com

”克莱因蓝“首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人類歷史上第一張地球照片,圖片來源於網絡

”克莱因蓝“首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伊夫·克萊因和《藍色星球》(星球雕塑7號),巴黎第一孔帕涅街14號,1961年”,照片,30 x 24.4 cm,原作為黑白。作品 © 伊夫·克萊因遺產;平面和造型藝術著作人協會,巴黎 / SACK,首爾,2019。圖片© 哈里·勳克、亞諾什·肯德 / 讓·保羅·蓋蒂信託。蓋蒂研究中心,洛杉磯。

人類的歷史就是跨越著各式各樣有形或無形的障礙,不斷求索無限的邊界。克萊因用他的藝術帶領人類觸碰到了“無限”的一種精神可能,正如他在《切爾西旅館宣言(The Chelsea Hotel Manifesto)》中激情地發言道:

“我們人類將獲得完全自由進化的權利,而不受任何身體和精神的限制……人類的感性可以讀取大自然的記憶,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這是我們人類真正的超維度的行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