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幾大騙局,中招的請舉手

喝茶一時,賞壺一世,擁有一把好茶壺可以使你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能享受到茶趣。真品紫砂講究多對於許多人來說,特別是普通百姓來說,都希望手中能夠有一把好的紫砂壺。但是目前紫砂壺的價格體系非常混亂,特別是在一些茶城中,從幾十元到十幾萬元的茶壺可能會在同一個地點出手,讓人無法辨別其中的優劣。

有些商家為了降低製作成本,不僅沒有采用純正的原礦紫砂,還在普通泥料中加入了化工材料,以此來提高成品的光澤度——原礦紫砂壺色澤沉著內斂,而化工紫砂壺則有一種“賊光”。這種所謂的紫砂壺雖然價格較低,但是長期使用卻會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也不具備收藏價值。

泥料

一般一把壺一般需用1斤泥料,即使差點的泥料也要幾十元,還要加上手工製作成本(現在農民工工資也達到兩三百一天)、生胚做好進窯燒製也會有破損,有時候4個生胚進去燒製,只有2個出窯是完好無損的情況也是比較多見的、再者就是包裝、運費成本。因此普通紫砂藝人制作的做工一般的普通壺,一把售價便宜的也要四五百元才是是比較合理的,當然做工細緻,刻繪精良的壺就要上到千元左右,用好泥料製作的因泥料成本也會略高,也會稍微貴一些。當然有的刻繪很好的也有價格幾千乃至上萬的都有可能。

簡單地說,對於我們普通茶友而言,購買紫砂壺第一要考慮的是實用性、還有做工的好壞,泥料的純正。根據自身的情況和喜好,選擇適合自己的壺就好;最好的不一定是適合的,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有好多壺友總是買壺之後才發現被騙,還是那句話多看少買,做好一些基礎課之後再下手。

一、不要迷信職稱

很多對紫砂壺不瞭解的朋友,常常會根據職稱的高低來以為紫砂壺的價格,其實以作者職稱高低來制定紫砂壺的價格,是比較片面的。看壺不單單要看職稱,還要看你作品做的好不好。有些工藝師就作品一般。有些無職稱者卻作品新穎,功力深厚,只有藝術性和工藝性過硬的作品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還是那句話,看一把壺的好壞,首先要看泥料,然後看做工,接著要審架子,然後看壺的氣度、韻味,最後看作者。

二、不要被“色誘”

這個話題已經老生常談,純正宜興紫砂壺在沒有泡養的情況下顏色絕不會太豔,應是暗淡中略顯溫潤。一些聰明人採用拉坯或注漿工藝,輕輕鬆鬆一天數百個身筒。

再拼接上流水線方式製成的壺蓋,壺把,壺流,噴勻豔麗奪目的化工泥漿燒製而成,這樣的“疑似宜興紫砂壺”光彩照人,大多銷往汽車火車客運站,旅遊景點,小商品批發市場,低端旅館茶樓商場,敬請注意。

三、不要迷信所謂的“藝術性”

始終得牢記一點,紫砂壺的本質是用來泡茶的,不應僅強調它的藝術性,而應更多地關注它的工藝性,藝術性始終建立在實用性基礎之上。紫砂界最高榮譽稱號的全稱是“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所以對那些“中看不中用譁眾取寵”的奇形怪狀壺,勇敢的大聲說“NO”。

四、紫砂界沒有“世界級大師”

某些制壺藝人,拿出來動輒“世界華人傑出陶藝家”,“中國紫砂壺文化XX大使” 或者全球知名大師等等嚇死人的頭銜。這些除了繳費外,都找不到評定機構的名頭,只有那張紙是真的別的都是子虛烏有。

無非就是自抬身價,騙取利益。獲獎證書也是如此,筆者認為,儘管某人的某個壺款確實在某次展會某次評比中獲了獎拿了名次,但其含金量有多高權威與否有無貓膩,擺在你面前的還是不是獲獎原件,答案只有一個字----願者上鉤。

五、作品數量是保證收藏質量的根本

收藏紫砂壺,藏家都有“藏珍”的心理,希望自己的寶貝獨一無二,與眾不同。一把全手工紫砂壺,從製作到燒成工序繁雜,選泥料,切泥塊,打泥片,圍泥片,劃底片,打身筒,收底,篦身筒,制嘴巴,整壺流,千錘百煉,需要使用數十甚至上百種工具歷經數十道工序。直到毛坯完成,晾乾後進窯數次燒製,如果燒製過程中出現破損泥料瑕疵,那就等於前功盡棄。

一個正值壯年的熟練工手,製作中等難度的紫砂作品,一個月也就十幾把產量,冬天還有2個月左右無法開工,一年能有百餘作品已屬阿彌陀佛。更不要說那些對藝術有所追求習慣挑戰難度實力派創作型高手,其作品數量更為稀少但也尤為珍貴,其稀缺性令藏家趨之若鶩。

對於那些動不動就能拿出上百款不同紫砂壺來,並且常年累月四處展覽的大師名家們,這裡只說一句,其來路和製作均值得推敲和論證。

紫砂幾大騙局,中招的請舉手

六全手工就比半手工好

全手壺簡而之就是不使用模具,半手壺簡而之就是藉助模具,如果用同一種泥料,同一人做同一品種壺,做一隻半手,做一隻全手,會有什麼區別呢。我認為不會有多大區別,相反來說模具壺做得更工整。讓我們來對一些說法分析一下:

1、全手壺功夫大,難做。對新品種來說可能要大一些,但做多了做熟了不見得功夫會大多少。全手壺也是一做多少把,各種活都可以穿插著做,功夫就省出來了。一把好壺真正用功夫是體現在明針及整理手法上,不論是全手、半手的壺都要放在缸裡潤了再拿出來一遍一遍光,光到沒有一絲人為的痕跡,這是最花功夫的事。所以說同樣一個人做全手、半手壺,到壺最終成型時哪一道工序都不會少。模具壺裝模、脫模、清理模具也要費很多功夫。所有我認為如果是同一工藝師做同一品種的全手、半手壺,要達到他心中的標準,所花的功夫應該是相差不大。

紫砂幾大騙局,中招的請舉手

2、全手壺全部是手工做的,這話不錯,但半手壺也是手工做的。全手壺也要藉助許多工具,如模板及相應的輔助工具,許多尺寸的定型都要製作相應的模板來定型,特別是像筋囊、方壺等更需要特製的模板來定尺寸,這樣做出的壺型基本才能一致,所以說全手做出來的壺每一把都不同的說法是不成立的。二把造型一樣的全手壺做出來說有所不同有何意義呢,如果要用儀器來測二把模具壺也會有區別。

紫砂幾大騙局,中招的請舉手

3、全手壺泡出的茶好喝,有何依據?有些人為了誇大全手壺,說什麼泥門結構,用高倍放大鏡來看泥粒的組合等等,以此來證明全手壺透氣性好泡出的茶香等等,你信嗎?我們選一把壺主要是看泥料,型狀,有沒有力度,做工是否精緻,出水是否流暢,有沒有精氣神,是從宏觀大的方面來看,有多少人會以泥門的結構密度從微觀來選壺呢。所以說同一工藝師,用同樣的泥料,同樣的火候做出來的半手、全手壺,用同樣的水,同樣的茶葉,同樣的沖泡方法,如果要區別出那把壺泡出的茶好喝,我個人認為這樣的品茶師至少到目前還未出現,更不要說我們一般的喝茶人。不信你試試,至少在常理及邏輯上都不成立。

紫砂幾大騙局,中招的請舉手

4、好壺都是全手的,半手壺不行。有這樣的道理嗎?1980年前僅有的紫砂一廠大都是模具做出來的壺你說不行,好的模具壺都被臺灣人高價收去了,現在又迴流高價賣給國人。你買壺是看型、泥料、年代、誰做的,還是看是否模具壺,全手壺。顧景州帶出來的徒弟有幾個沒做過模具壺。你總不能說這些人以前做的模具壺沒有現在學了二年全手做的壺好吧。多數人在概念上認為模具壺很容易做,模型一按一個壺就好了,這隻能對外行人和外地人這樣說,丁山人心裡都很清楚,全手、半手要做好功夫都差不多。

5、做半手的不會做全手,做全手的都會做半手。這種說法無非是想誇大全手的能力,從而來提高全手壺的價格。如果說做了10多年模具壺真正達到了技術員以上水平的人,哪個不會做全手壺,做壺那點事哪個做紫砂壺的老手不清楚。在丁山,許多人全手、半手都精通,天天在琢磨泥料、身桶、嘴、把、鈕,做了三年就有千日之功了,更別說做了幾十年像紫砂一廠那些科班出身“黃埔軍校”出來的人了。什麼壺拿出來不能做,只是做得好與差而已。

紫砂幾大騙局,中招的請舉手

說白了,全手、半手只是二種不同成型茶壺的方法,有些壺適合全手做,有些壺適合模具做,只是前道工序有所不同而已。早期紫砂一廠的模具壺做出來都要驗坯,做的不好就摔掉,為什麼要摔掉就是基本功還不好。說穿了,做壺靠的就是紮實的基本功,有了紮實的基本功何懼什麼全手、半手。同一工藝師,用同樣的泥料,同樣的器型,同樣的火候做出的全手、半手壺,如果全手賣10000元,半手也賣10000元,我寧願選半手的,我想半手的器型更工整,喝茶不會有絲毫影響。

七切勿貪圖便宜

那是年初的一個星期天,我去古玩市場閒逛。忽然聽到一位40多歲的中年婦女嚷道:“哎,坐車都擠碎了,虧了,虧了!剩下這點東西便宜了賣,賣多少錢是多少錢!”我注目一看,她的攤位上放著一把刻有坐佛像與楷書字體的龍形提樑舊紫砂壺。

中年婦女見我看她的貨,就說:“便宜了,便宜了,賣點兒錢就行,省得回去坐車又擠碎了。”聞聽此言,我忙問她:“你從哪裡來?”答曰:“從陝北來,路上坐車時擠碎了好多東西,就剩這些了,便宜就賣,省得再往回拿。”

我平日喜歡紫砂壺,拿起這把壺我大致看了一下,這是一把小紫砂壺,壺身的一面燒製的佛像古樸,另一面刻有“財神佛祖”4個字。我心想,這沒準是從哪個寺廟裡收來的老壺,或許還很珍貴呢!於是問多少錢賣。她說:“便宜賣了,80元就行。”我把壺蓋打開細看,發現沒有使用過的痕跡,像是一把新壺,然而壺外觀卻色澤古樸,呈暗紅色。

回到家,我把壺內外洗了又洗,為了殺菌消毒,又把它放進大鍋裡煮。水開了幾個滾後,我打開鍋蓋一看,不禁目瞪口呆,紫砂壺竟變了顏色,鍋裡的水也被染成紅褐色了。我用筷子夾出那把紫砂壺,它已經原形畢露,表面掛著肉皮凍一樣上了色的骨膠,有些地方還留有沒有煮掉的已滲入壺表面的鹼性或乳膠白色,壺的表面大部分已顯露出普通陶壺的土紅色。這種陶製小茶壺,市面上也就賣10元左右。我不由驚呼:“原來紫砂壺也有假貨!”事後冷靜下來一想,多花些錢就當交了學費,買了經驗,長了見識。

紫砂幾大騙局,中招的請舉手

紫砂壺泡茶好處多多,而今社會對紫砂壺工藝品投資熱潮的不斷升溫,“代工壺”、“假紫砂”、“毒紫砂”等造假也絡繹不絕,甚至愈演愈烈。對收藏者來說,買到一把假冒名家的紫砂壺,認為不過損失了金錢,但其實不然,如果買到“假紫砂”、“毒紫砂”,損失的就不只是錢財,還可能是身體健康。

很多造假者為改善制壺泥料的顏色,會在紫砂泥料上人為添加化工原料包括氧化鉻綠、氧化鈷、二氧化錳和工業碳酸鋇等。灌漿壺和拉坯壺均值得大家去謹惕。

灌漿壺就是把普通陶泥摻水機械攪拌成泥漿,為了模仿紫砂的質地,根據需要摻入錳、鋅、鐵等化工原料,然後在石膏磨具裡成型,一個普通的工人,一天可生產三百到五百隻。為了讓成品壺表面更具誘惑力,還會使用拋光、打蠟,甚至塗上凡士林或皮鞋油等。而一般拉坯壺使用的是高嶺土而非原礦紫砂泥。高嶺土是1:1型層狀八面體硅酸鹽礦物,結構不同,成型的方式也不一樣。一個熟練的拉坯工人一天可在機械轉動的圓盤上拉制三百把左右。高嶺土是白色的,如何把它做成紫砂的感覺呢?其一,往高嶺土裡面加化學色素,其二,成型後在高嶺土表面噴上紫砂泥漿。

這些壺中含有重金屬、有害金屬,會破壞人體的酶系統,繼而產生許多毒性,包括神經毒性。即便是長期慢性,也有致癌的作用。

紫砂幾大騙局,中招的請舉手

小貼士:如何辨別紫砂壺的好壞

第一個方法:看星光、熔點、砂色

這個方法,相信很多朋友都瞭解過,因為天然的紫砂礦含有大量的雲母、石英和鐵質。這些礦物質會通過不同的方式從壺身看出來,雲母就是俗稱的“星光”,而不溶性特質被叫做“熔點”,因為多種礦物同時存在,因此放大鏡下會看到不同的砂色。

因此,真的的紫砂壺都會有星光,熔點和砂色不一。(包漿後則不容易看出來,因此老壺不能用這種方法鑑別的)

因為紫砂泥料種類有很多,因此星光、熔點等也會有差異。有的假壺會添加一些假料做成星光熔點的樣子,來迷惑壺友。假壺的星光,熔點,以及砂色分佈的比較均與顆粒大小都差不多大的

第二個方法:熱水驗證透氣和吸水性

我們都知道,紫砂壺擁有獨特的雙氣孔結構,以及透氣性,因此一把真正紫砂料做的壺,一定是有透氣和吸水性的。因此,在紫砂壺內倒些熱水暖一下壺,在外面澆淋開水,能看到壺表有掛水並且吸收現象的,就說明具有紫砂壺的性質,是真紫砂料,反之則是假壺。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紫砂壺泥料,透氣性也會差別,比如朱泥壺,由於先天密度高,透氣吸水性比其他泥料都要差很多,這裡說的朱泥要除外了

第三個方法:能否養出包漿

紫砂壺除了泡茶好喝,藝術價值高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樂趣,就是養壺。養壺是在使用的過程中,茶葉內的油性成分被紫砂壺吸收,慢慢顏色變深,並在壺表面形成一層玉一般的包漿,讓人愛不釋手。這層包漿也是和紫砂具有透氣性吸附性相關的,所以一把真正的紫砂是一定可以養出包漿的,而且越好的料,養的越快,如果一把紫泥的壺,用了幾個月壺表都沒變化,顏色沒有加深,沒有變潤,那就說明這把是假壺了。

怎樣能放心買到真品紫砂壺,總結如下:1、看熔點、星光、砂色;2、熱水驗證透氣性和吸水性;3、看能否養出包漿,真正的紫砂壺是一定能夠養出包漿的;4、買紫砂壺除了學會鑑定真假,更重要的是找一個靠譜商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