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水果“平民化”,這是要砸國內果農的飯碗?


以前,提到進口高端水果,都給人“很貴、很奢侈”的印象。在商超或者水果店,都屬於“獵奇區、科普區、觀賞區”。 不過近兩年,隨著電商巨頭的海外直採和供應鏈發展,加上國內消費升級的海量吃貨支撐,大多數進口高端水果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變得大眾化、平民化。 如果說之前,國內農場主還想憑藉“好吃不貴”的性價比標籤競爭市場的話,那麼,現在這條路似乎也被堵住了。


這兩年,進口高端水果有多瘋狂,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2018年,我國水果進口總量約485.56萬噸,進口額近69.4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5.91%和36.48%。

從熱門單品來看,2010年,中國只進口了2噸牛油果,2018年,中國進口了超過4萬噸牛油果。現在,誰要說自己沒吃過進口牛油果,就跟承認自己對生活沒有品質追求一樣。

2003年,泰國榴蓮獲准直接出口中國,京東生鮮數據顯示,2017年榴蓮銷量同比2016年增長了2600%。回顧過去10年,中國新鮮榴蓮進口市場價值每年平均增長27.3% ,2018年達到了21億美元。

據說,在中國吃貨的“扶貧”下,最近兩年,泰國邊遠鄉村湧現了大批“榴蓮富翁”。當地的榴蓮種植者們,紛紛開起奔馳,住起了大別墅。


進口水果“平民化”,這是要砸國內果農的飯碗?


除了牛油果和榴蓮,進口車釐子同樣瘋狂,甚至成為“財務鑑定”的新型標準。得益於中國的需求,智利在2018年出口了價值11億美元的車釐子,是前一年的2倍。

有這樣的強大的“吃貨們”做支撐,各大電商也是更加賣力。

今年4月4日,蘇寧在泰國拉差汶裡省包下2000萬顆椰青,為消費者原產地直採。

並且電商們巨頭開始不再滿足於線上,近日,京東7FRESH與永輝超市在生鮮供應鏈上聯手,將通過永輝開展聯合直採,進一步提升進口生鮮的零售效率。

在進口水果的大道上,巨頭們下手“快、準、狠”,像盒馬生鮮、優選生鮮、易果生鮮、百果園等“不太巨頭”的“玩家”們也各有各的玩法。


進口水果“平民化”,這是要砸國內果農的飯碗?


比進口水果大舉進入國內更令人害怕的是,這些進口水果的價格正在一路“平民化”。

這種平民化,一方面是指價格的下降。以東南亞的火龍果為例,早期從越南進口火龍果主要是針對國內糖尿病患者及高端消費人群。

那時,越南火龍果要進入中國口岸,辦理檢驗檢疫等各種通關手續快則一天、慢則兩三天,時間等各種成本很高。

現在,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成立,中國與東盟各國在通關便利、交通互聯互通等方面合作加強,關稅大幅下降甚至零關稅。

由於進口成本逐漸降低,以火龍果、榴蓮、芒果為代表的東南亞水果開始大量進入中國,售價也日益“親民”,開始進入普通百姓家。


進口水果“平民化”,這是要砸國內果農的飯碗?


平民化的另一方面,是消費升級帶來的消費者購買力大增。現在一些昂貴的高價水果成為很多都市人的選擇,節假日的銷量甚至超過普通水果。

這,無疑給努力往上走的國產水果帶來直接衝擊。

據農業農村部統計,2018年以來,國產水果在上半年呈現出價格持續下跌的趨勢,大部分上市的水果價格較往年偏低。據瞭解,上半年柑橘類水果批發均價每公斤7.6元,同比下跌了9.8%,二季度批發均價跌幅超過15%。

究其原因,都是供大於求所致。就在一個月前,雲南江城政府還向外求援,稱2500噸江城沃柑滯銷……

其實,現在進口水果之所以受歡迎,除了“進口”概念搶佔用戶心智的高端形象之外,本土水果難以做到標準化是另外的核心原因。


進口水果“平民化”,這是要砸國內果農的飯碗?

有進口商直言:“國內最好的水果肯定不比進口的差,但進口水果的優勢在於,從第一個水果到第1萬個水果,質量基本是一樣的。國內可能是第一個水果好,第1萬個水果就不行了,因為我們的水果沒有統一標準。”

無法標準化直接影響的是行業利潤,本土水果被打上品質低的標籤,這自然會影響本土水果的品牌形象。

市場上,進口水果售價往往是本土水果售價的數倍,最常見的例子,來自新西蘭的奇異果與本土獼猴桃的價格差最高時接近十倍。


進口水果“平民化”,這是要砸國內果農的飯碗?


水果行業統一標準的缺失和延續已久的水果種植模式有關。

在中國,水果的種植者是大量的農民或者小農場,他們在自家土地上種著符合當地氣候的水果,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種植水果的方式和心得。

這意味著,每家農戶獨立種植出的水果質量不一,農戶愈分散,水果質量也愈參差不齊。

同時,過於冗長複雜的水果供應鏈也會損耗水果的新鮮度和質量。

一直以來,農戶們已習慣將水果賣給熟悉的經銷商以及水果批發市場,這些水果會通過層層環節運輸至大小水果店、超市、水果檔口。

在這過程中,運輸不當或時間過長都會造成水果品質下降。


進口水果“平民化”,這是要砸國內果農的飯碗?


“新鮮”,早已不是本土水果的專屬標籤。


“平民化”其實還不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隨著供應鏈的發展,進口水果已經打出“新鮮直達”的概念。

以前還有農場抱有僥倖心理:“進口水果就算‘便宜’,可我們農場水果新鮮啊!”

但現在,源於各大巨頭“直採”,更多進口優質水果從採摘、包裝到運達中國,甚至直接到達消費者手中,耗時將越來越短。

比如,智利的車釐子從地頭到國內僅需24小時,北美的柑桔、智利的藍莓、荷蘭的啤梨僅需48小時,泰國椰青僅需72小時……


進口水果“平民化”,這是要砸國內果農的飯碗?


相比之下,本土水果如果供應鏈不到位,在採摘、分揀、包裝、運輸、銷售任一環節耽擱時間,或許還真的未必能比進口水果更新鮮。

在供應鏈助力下,進口水果正在和“新鮮”“快速”“省時省力”劃上等號,消費者足不出戶坐在家裡也能吃遍全球。

同時,據數據顯示,進口水果已不再是侷限於一線城市消費,如今其市場更已經向三四線城市延伸。


進口水果“平民化”,這是要砸國內果農的飯碗?


所以,這次真的不再是小孩子隨意喊的“狼來了”,狼真的來了。

那麼,我們本土的果農就真的沒有機會了嗎?

當然不是,事實上,在消費升級的當下,產品消費正在過度到情感消費、體驗消費,圍繞著在地體驗的場景打造,把農場水果當成戶外美好生活體驗的一環,這是進口水果所不能及的。

至少對休閒農場而言,這是為數不多的突圍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