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真相、深井理論與異局遊戲

☝關注我們,獲得專業有趣的財經評論

什麼是團隊?


團隊又重要又複雜,誰說誰錯,尤其是很多聲量很大的人也愛說,其中有一些甚至於會害人害己。

而最近聽到的是來自,阿里巴巴集團參謀長曾鳴。


團隊真相、深井理論與異局遊戲


他說團隊是結果。這句話的積極影響在於,給團隊成員一個時間的概念和壓力。並且說明白了部分事實,即剛開始湊幾個人在職能上相互輔助,並不是團隊。除此之外再沒有更多價值和意義。

團隊當然不是謎團,這裡試著給個分析。

千差萬別的事情,各自不同的起點,都讓定義團隊變得異常困難。那就不定義它。只從事情發展的角度來談論團隊,更有現實意義。

一個人才是團隊真正的起點,而不是一群人。

一群人容易讓人聯想到烏合之眾。

但一個人能讓人聯想到很多美好的事情。曹雪芹的《紅樓夢》,劉慈欣的《三體》,奧爾罕帕穆克的《純真博物館》。你很難想象這種能帶給人極度感受的鉅著,會是由幾個人一起合著完成的。

人與人之間感受與認知的差異,經歷閱歷與視野格局的差別,造成了對同一事物千差萬別的理解並形成固化的偏見。

所以一部渾然天成的鉅著,根本沒可能由兩個不同的人接棒操刀。即便有,也會在深入的過程中發現明顯的破壞美感與整體性的裂縫存在。

而一件能釋放持續影響力的事情,則跟一部鉅著異曲同工。

那麼團隊起始的基礎必然是且只能是一個人。按百度風投CEO劉維的說法,這個人是一位能提出全新效率模型的戰略產品經理。儘管這個說法片面,但是如果要以快速成功為目標的話,這句話直切要害。


團隊真相、深井理論與異局遊戲


最根本上來說,這個人需要通過一個完整創生週期,並最終拿得出成熟產品,就如同寫就一部鉅著。這是一個團隊有必要存在和擴展的必備基礎。

但絕大多數情況下,很多人都無法通過創生週期拿出成熟產品,哪怕是終其一生。

那麼圍繞這個人的團隊的存在和擴展就只剩艱難險阻、資源空耗和浪費了。

這裡有一個例子,李開復博士2009年做創新工場。吸引了大批創業者關注,但創新工場只挑碼農要,養了巨大無比的一批人。而最後的結果是,像樣的項目寥寥無幾。

其根本原因在於對創生週期和團隊沒有概念和認知。沒有“一人根基”,團隊無處立足,失敗就成了註定。

成功的例子如,芒格對自己定義很清楚,即自己是巴菲特的服從性合夥人。同時他還說,即便沒有自己,沃倫巴菲特一樣會取得巨大成功。


團隊真相、深井理論與異局遊戲


一人根基的“根基”是事基,而非人基。團隊的形成,是以事情即成熟產品作為永久根基的。任何非事基的團隊關係,長期看都是損耗的,容易潰散的。事不行,則人立不住。

由一人完成的成熟產品,拿出來放出去。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如馬雲釣到了蔡崇信,程維釣到了柳青。都是極大的助力,背靠背的兄弟。

團隊是願意拼盡所有者的集合。所以團隊的邊界並不由一人根基的這個人決定和定義,而是由其身邊圍繞的人的自身行為定義。

僅僅職能上的協作互補者,享有團隊成員的稱謂,只是一個很人性化情感化的表達,或者算作一種情感激勵、名譽獎勵,並不具備任何團隊實質性的意義。

跟團隊相關性很強的一個詞叫使命感。

通常很多大公司都希望普通員工可以被培訓出使命感。使命感就是願意為視野中的某個目標,百折不撓,奉獻所有。除非精神控制和邪教,這顯然是無法通過培訓做到的事情。如果可以,這個人的獨立精神世界已經被摧毀了,喪失掉了體悟的能力,也不可能去完成高品質的工作。

通常VC對團隊的理解、表述和要求,都與真正的團隊相差甚遠。並且在持續不斷地為自己差勁的理解買單,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通常他們會選擇約見很多假團隊,並且很開心地把錢送給他們,直到這個團隊很快消失。對於真團隊則很可能嗤之以鼻,遠遠的避開。

深井理論


你可以想象在你面前有一口深不見底的枯井,從井口向下看去,烏黑一片,什麼都看不見。換個視角,想象你自己正身處井底,向上看去,只有一個白色的小圓點,能透進微弱的一抹亮光。


團隊真相、深井理論與異局遊戲


站在井口的人是VC,站在井底的人是創業者。創業者需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沿著井壁的鋼梯一級一級向上爬。

VC需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則是深入烏黑的深淵,向下爬。

創業者為了被VC看見,獲得續命的糧草,以便有機會爬出深井,享受廣闊的天地。VC則為了看到有爬出深井潛力的創業者,給自己提供超額回報。

創業者多而VC少,所以通常VC都是在各個井口轉悠,並不往下爬太深,或者直接就不爬,企圖投機取巧。而創業者沒有選擇權,只能拼命爬的更高,讓VC看見,所以本來的雙向遊戲,變成了孤身向上的勇敢者遊戲。

井的深度代表著潛在的回報可能性。如果VC能在井底看到創業者,那就能獲得最高的投資回報。如果只有在井口才看到,那回報可能很低,甚至是負的。所以不爬井的VC,通常是那批最懶惰又賺不到很多錢的窮機構。

一個人順利通過創生週期,創造出了一款成熟的產品,這就是井底。

如果VC對產品有認知和識別能力,即能在井底投到創業者,享受成千上萬倍回報。

創業者要想判斷VC的優劣,可以只扔產品過去,一試就知道了,到底有沒有像他們自己吹噓的那麼厲害,立馬就很清楚。

那些蹩腳的VC通常不能直接判斷產品。對產品的淺薄認知使得,他們幾乎不能討論產品,也沒辦法對產品產生深厚的興趣。產品是能讓他們顯出原形的照妖鏡。

目前絕大多數VC從業者,只擁有能看懂簡歷的水平,和大公司的基層HR一個層次。如果你不告訴他們你從那裡畢業的,從那家公司出來的,他們都沒辦法繼續做判斷。所以絕大多數的井底投資機會都被錯過和浪費了。

很多機構很喜歡說投資就是看人。人怎麼看,不是去深入溝通了解,而是投機取巧看簡歷。這種提看人不提看產品的機構,基本被早早地排除在最高投資回報機會之外。還有很多機構喜歡說看團隊,團隊怎麼看,還是看簡歷,一種最低級的技能。

紅衫中國成立了龐大的種子基金,本來是奔著井底投資回報去的,可是還是太注重看簡歷,如果別人扔過去的是產品,是不是就會與之此失之交臂?有一件事可以很確定,如果還有下一個中國的千億美元市值的井底投資機會,紅衫中國種子基金如果還是老一套,不以產品為基,錯過的概率可能非常高。


團隊真相、深井理論與異局遊戲


像經緯這種影響力巨大且PR很成功的機構,能接觸到很多井底投資機會,張穎一直希望經緯能投到下一個馬化騰馬雲,恐怕只有對全員做一個基礎常識培訓,訓練對成熟產品的感知能力和靈敏度,降低對看簡歷的依賴度,才會真正有機會。

深井理論是說,不管VC還是創業者,不管是要爬深還是要爬高,該爬的井,沒爬,誰都沒有好結果,沒有投機取巧的辦法,那些外在的標籤根本無用,還是得一步一個梯級,下功夫爬,才會讓自己越來越堅實和強大。

BTW:如果有,請主動忽略自己的優勢地位,沉下心來爬深井。

異局遊戲


創業局,除非主動放棄或身亡,否則它是可以一直持續的事情,沒有人能判你死刑。

你的創生週期可以長達十多年,甚至數十年,直到通過它誕生出一個成熟的產品。有了這個根基,就可以放出去吸引團隊,進入下一個執行階段。

資本對於創業局來說,僅僅是某一階段的助力元素,並不是核心、根基和立足點。

資本局,本應該是一個“識貨”的遊戲,但現在更多呈現出的是一個博傻遊戲。是否介入的判斷標準,變成了向上判斷,即有多大可能通過投決會,誰有可能收,擇時,後續資本介入的可能性等。

概念和風口,一直都是資本局推動博傻遊戲的手段。身處其中的“創業者”是被批量創造出來的完美道具(投資人最喜歡告訴你那個方向有機會,但其實創業方向的選擇,投資人是指引不了的)用以創收和謀取私利。

資本局當中的投研和分析報告,也更多的是為了博傻遊戲製造理論支持,以及掩蓋自身的失敗和愚蠢。

資本寒冬是資本局博傻遊戲的必然階段性結果。少數機構賺光了大多數機構的錢。只好遊戲暫停,等待一大批新的機構募資成功,再重啟遊戲。

創業局和資本局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所以你必須要很清楚你參與的是那一局遊戲。你是來當道具的,還是真正能通過創生週期創造出成熟產品,拉起團隊,幹它一輩子。

戴威即是個非常好的例子。他是資本局中的道具角色,但他誤認為自己創造出了成熟的產品,能幹一輩子,所以處境有點糟糕。


團隊真相、深井理論與異局遊戲


資本局除了批量製造道具,還吸引並激勵騙子。

我們很容易發現有大量的項目,融到很大一筆錢後,很快就消失了,有的還能出來一點聲響,有的除了融資披露啥聲響都沒有就沒了。而這些項目沒有一個被追究過責任。因為追責得到的賠償,遠不如帶來的名譽傷害來的厲害。

相信未來會出現,可以真正走進創業局的VC,他們有最起碼的創生週期和團隊的常識性認知,對產品敏感,可以討論產品,他們有能力在井底投到創業者。

這樣的機構,是不可能遭遇什麼資本寒冬的,他們可以長期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他們也沒可能受到基金期限的掣肘。他們有絕對的聲望去搭建“自由基金”,並可能熱衷於去做專門的CASEFUND。

對於創業局來說,什麼時候都有可能是你完成創生週期,創造出成熟產品的時間。如果你的一生,都是你可以用來創業的時間,你絕對是跨週期性的存在,那麼你將勇往無懼,可以大戰東西。

請忽視樂於玩資本局的那些基金,你或許並不需要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